“破圈”思维 让非遗引领西安文旅新潮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汉市文化馆馆长易传志照片高清大图 “破圈”思维 让非遗引领西安文旅新潮流

“破圈”思维 让非遗引领西安文旅新潮流

2024-07-13 09: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秦腔《三滴血》剧照

古琴艺术家李江伟在易俗社演奏

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一座城市的活态民间历史,记录着一座城市千百年来民间生活的精神气质,成为一个地域民间文明的象征。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各色项目延续至今而不衰绝,是依靠着无数非遗传承人、志愿者、专家乃至全民守护的信念,将无数面临濒危之境的非遗手艺绝活挖掘、保护起来。那些活跃在西安民间的非遗手艺,日渐从乡间地头、从土坯房、从窑洞中走了出来,走向学校、广场、街道、公园、文化街区甚至央视舞台……成为展示西安更接地气、更富烟火气息的文旅名片。

非遗项目渐成西安文旅名片

非遗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一直与人们的生命、生活、思维、习惯、风俗等融为一体。时代流转变迁,农耕文明在信息工业化时代仅剩些许影子,机械化生产代替了手工制作,手工技艺在现代城乡生活中渐行渐远,甚至淡出人们视线,年轻一代无从知晓那些被遗忘的传统手工技艺背后所承载的生活信息与文化内涵。近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上升至国家层面被重点保护起来,在全社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西安,许多有趣味、有生命力的非遗项目,更是与当地文旅项目高度融合,吸引着各地的人们,成为西安一张既接地气又能展示关中地区乡土文明的文旅名片。

本周,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公布了陕西省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共有34家单位入选,其中包括西安市4家单位。程刚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西安市起良蔡侯纸博物馆、易俗社文化街区非遗就业工坊、中国长安非遗乡集四家单位入选省级非遗工坊,这四家省级非遗工坊中传承的项目包括古法斫琴、古法造纸、泥叫叫、秦腔、脸谱绘制、唐流彩技艺等等,涵盖了农耕文明时期,关中地区各阶层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非遗工坊的功能, 不仅仅能够充分发挥非遗带动就业增收作用,积极吸纳弱势群体、留守妇女、残疾人参与传统工艺的学习培训,激发内生动力,有效促进就业、持续增加收入,更能吸引游人了解西安各个方面的传统文化内涵。

目前,西安市共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项,省级项目101项,市级项目229项。海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成为西安各个地区的文化招牌,和旅游深度融合,这不仅仅是两者的简单叠加,更能形成两者共生共荣、共建共享的状态。2022年,作为全国文化旅游“热搜城市”,古城西安面对旅游形式和群众需求的新变化,紧跟潮流,不断拓宽发展路径,积极打造出一批高颜值、文艺范儿、沉浸式的文旅项目。比如,当游人们徜徉在易俗社文化街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是这里地位最重要、标识最显眼的文化IP。依托秦腔文化所衍生出的两座博物馆,以及各种文创产品、文艺作品,街区里随处可见的秦腔元素,都在西安地标钟楼下彰显着西安古老文明的特殊魅力,和秦腔艺术赋予这座城市的文化附加值。

设在诗经里小镇的程刚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依托中国古琴博物馆而兴建的。这些年来,中国古琴博物馆吸引了天南海北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访,许多游人第一次在这里了解到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的渊源和制作工艺。但是,尽管古琴早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遗名录,但古琴制造工艺却一直处在濒危边缘,这次被列为省级非遗工坊的程刚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目的就是培养更多能够拥有精湛手艺的徒弟,让源自西安的古琴制造技艺长久不衰,持续流传。

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能量

今年夏天,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行的库淑兰剪纸作品展引爆了网络对于一位以剪纸艺术走向世界的乡村农妇的怀念、追忆,让人们看到了非遗的能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就是这些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艺术家,带着乡土味道、黄土血脉的作品,足以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折服。

尽管对于“00后”来说,库淑兰很陌生,这位陕西省旬邑县的普通农妇的展览可谓打破了非遗与艺术的界限,以口碑和震撼程度在网络和年轻市民中广为流传。一时间,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成为知名网红打卡地,网络流量吸引得年轻观众络绎不绝拥向展厅,人们从展品中得知她是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家,是首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中国艺术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创造出了大量能够打破地域文化壁垒、经受时代变迁的不朽杰作。她和她的作品是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传统文化以及当代艺术创作领域的经典样本。

非遗的能量不至于此,“破圈”思维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非遗项目在当代的创造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非遗西安鼓乐曾经沉寂多年,但其中一支东仓鼓乐社不仅仅走向央视舞台,更通过情景剧+声光电+沉浸式交互体验的打造,将东仓鼓乐打造成大型音乐舞剧《鼓》,成为西安大唐芙蓉园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人,来体味唐代宫廷清音遗韵的震撼之美。而东仓鼓乐社的传承人们则以唐代宫廷乐师的形象走红网络,他们将乐师们的日常拍成段子,不仅全网各平台粉丝破百万,播放量更是破亿,每一场演奏的直播,都能引来大量粉丝刷屏。

在东木头市的碑林区文化馆尽管场地不大,设施条件也相对简陋,平日里守护的也仅仅只有碑林区的数十个非遗项目。但正是因为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成就卓著,碑林区文化馆一跃荣升为国家级文化馆,这样的成绩在全国公共文化场馆中也实属罕见。这得益于碑林区文化馆馆长王敏的“破圈”思维,例如她今年办非遗雅集,走向了老菜场文化创意街区。她组织多位知名非遗传承人,为西安市民群众展示了布糊画、剪纸、棉絮画、关中葫芦、核雕等非遗技艺。除静态的展示外,非遗传承人们还带来了戏曲妆容、戏曲盔帽、古琴等特色现场表演。众多市民群众好奇地与非遗传承人们互动,对各种几近消失的老手艺赞不绝口。尤其杖头木偶表演,引得老外观众也上前亲自耍起了木偶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趣味。

除了让非遗“破圈”走向文化街区、走向景区、走向商贸街区,引领大众风潮之外,王敏让“破圈”思维延续到了网上。她在文化馆内引进了非遗戏曲容妆传承人党莉莉工作室,让普通市民能够近距离亲身体验戏曲的演唱、表演、盔帽、戏服、妆扮等方面,全方位了解了戏曲文化。而且,每一次体验过程都会在网上全程直播,吸引了海量网友关注戏曲关注秦腔。前段时间王宝钏挖野菜18年的梗在网上大火,搭着这一波热潮,一位戏曲爱好者妆扮成薛平贵、反串王宝钏的过程在网上连续直播,秦腔戏装的造型火了,引得无数网友纷纷点赞,在抖音平台直播收获大票粉丝。许多网友留言称:看到这样风流倜傥、英武潇洒的薛平贵,才有理由相信王宝钏甘愿苦守寒窑十八年。

“隐身”楼上仍是旅游“打卡地”

用有形实物展示无形文化,开展活态展示展演互动和传习活动,是西北地区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宗旨。“伴随着典雅的古琴弹奏,我一秒钟就上到了西安市群艺馆的9楼,进入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第一展览馆……”这是一位西安市民通过西安市非遗博物馆的360°VR全景系统“云”逛博物馆时的感受。

作为西北地区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近年来,伴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以及科技、传媒的加持,隐身于西安市群众艺术馆7楼到9楼的西安市非遗博物馆无法继续保持“低调”,万余件展品、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活动以及主动登门规划线路的导游、直播“网红”,让这里与市民游客贴得更近,成为主客共享的西安文化会客厅。 “博物馆位于群艺馆的楼上,并不像大多数博物馆那样,是一栋独立的建筑,门口也无法停放大巴车,但近年来时常有导游和研学机构主动找上门来,把游客和学生送进博物馆。”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非遗博物馆馆长白利群说。

2016年,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正式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落成。这家博物馆前身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陈列厅,从2006年起一直免费向公众开放,历经十余年逐步发展到今日规模。目前,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厅总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展品汇集了我市1000多位民间艺人提供的20000多件非遗相关作品、工具、实物以及图文资料等,正式收藏的藏品82(套)1000多件,全年免费接待观众量30000人次,总计前来参观的全国观众达到数十万人次。

西安非遗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向全国观众展示着曾经在西安这片土地上存在过的,那些行将消失的老手艺,也为全国非遗同行提供了绝佳的交流平台。这座博物馆还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非遗保护先进集体”称号。作为一个动态的展馆,这里既是民间艺术家、传承人荟萃交流之地,也是我市针对未成年人点燃非遗教育的火种、开展非遗教育实践的示范性基地。这里,还是民间艺人活态传承基地,是陕西省文化厅、教育厅命名的首批中小学生社会教育基地。

可以说,西安市非遗博物馆填补了西安博物馆行业的空白,也是一个新的领域,新的课题。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智说:“在这里能见到很多在现代生活中已难寻踪迹的老物件,如纺车、手推独轮车、风箱、草鞋、粮仓、指南车、打铁及古法造纸工具等。馆内展示的由农民艺术家、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苗春生创作的大型关中泥塑组群《关中记忆》令人震撼,1300多个泥塑小人神态各异,100多个家禽牲畜以及农家小院、拴马桩、戏楼、店铺等30多种,让人叹为观止……”“未来,我们将在不断提升非遗博物馆知名度的同时,继续建好用好这一非遗展示交流平台,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让古老的文化和技艺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白利群说。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