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13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亦竟射杀之的竟 《资治通鉴》13

《资治通鉴》13

#《资治通鉴》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曾在《出塞》一诗中写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里面的”龙城“,是西汉时期匈奴各部族聚会祭天的地方所在。“飞将”,说的是西汉时期的名将:飞将军李广。在汉武帝时期轰轰烈烈的匈奴争战史中,有3位将领在草原大漠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浓丽篇章,他们分别是李广、霍去病、卫青。那段历史太波澜壮阔,以至于给后世人留下无穷的想象和念想。

顺着《资治通鉴》的记录,今天先来写一下李广。顺便说一句,”飞将军“这个名号,并不是李广自己想的,是匈奴人取的。

李广何许人也?

熟悉水浒传的人应该知道,水泊梁山排行第九的天英星花荣,绰号“小李广”。

玩过街机《三国战纪》的人可能还记得,黄忠的炫酷大招,招数名称叫做“李广射虎”。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感慨: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总结起来,在后世人眼里,李广:

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名字。能被称为“小李广”/“李广第二”,已经是莫大荣耀。应该具有非凡的战斗力(尤其是挽弓射箭),可能在打老虎这个事情上发生过什么有名的故事。恐怕是一个悲情英雄。

汉文帝时期,陇西人李广已经走上与匈奴战斗的前线,因功得封散骑常侍(西汉时期的散骑常侍为皇帝侍从,承担一些顾问和护卫的职能)。汉景帝时期,先后担任上郡等地的太守。他在带兵打仗时,胆大且冷静,颇懂得揣摩敌意、制造机会。

一次行军途中,李广带着百余骑兵,脱离大部队侦察敌情,结果突然遇到匈奴数千人的骑兵部队。

李广这边没来得及反应,匈奴部队反而先受到了惊吓,以为李广另有埋伏,派这百十个人乱跑,是想诱敌深入来着。于是匈奴人连忙跑到附近的山坡上,占据高点,摆开阵势。

这时候李广手下的骑兵们慌了,准备拍马开溜,走为上策。

李广制止说:”我们距离大部队几十里地,如果现在拍马逃跑,匈奴人追上来一通骑射,我们毛都剩不下一根。现在我们需要按兵不动,这样匈奴人反而会以为我们另有埋伏,不敢打过来。“

于是李广下令:” 骑兵队,前进!“ 百来人往前进军,走到离匈奴人不到2里地的位置,才停下来。

李广继续下令:”兄弟们,下马!顺便把马鞍解下来晾一下。“

手下人不解:”匈奴贼多势大,还离我们这么近。要是我们把马鞍解了,等会万一他们打过来,我们可怎么办呀?“

李广说:”目前匈奴人以为我们是诱敌部队,但是也还犹豫不定。我们把马鞍解下来,示敌以弱,正可以让他们更加坚定地相信我们有埋伏。“

于是这百来人就当着几千匈奴骑兵的面,把马鞍给解了。匈奴人不知道李广葫芦里在卖什么药,还真不敢贸然出击。

匈奴军中有一个骑白马的将领在军前约束部伍。李广看到了,带着十来个人,绑鞍上马,策马狂奔出去,把白马将军射杀,然后回到自己的队伍里,继续解下马鞍,放马吃草,仰卧在草地上休息。

匈奴人担心李广有埋伏,始终不敢出击。

等到夜幕降临,耗了一整天的匈奴人,担心李广的伏兵会趁着晚上来偷袭,就逐渐撤退了。

李广继续放马高卧,等到第二天清晨,才优哉游哉地带领着这百余人的骑兵,回到大营。

李广的武力值怎么样?《资治通鉴》有载:

《汉纪十一》:(李广)猿臂,善射,度不中不发。

我想起一个笑话:有人去问一个神枪手,先生,请问你百发百中的秘诀是什么?神枪手想了想说,瞄准了再打。

仔细想想,这真的是玩笑话吗?好像也不是。这个世界上,一通瞎操作、然后指望大力出奇迹的人,太多了。

关于”射虎“,《史记·李将军列传》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社会我李哥,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一箭过去,把石头都给射穿了。后来发现这是石头不是老虎,自己重新试了一箭,却再也找不到当初那种一箭穿石的手感了。——可能这就是《黑客帝国》中说的”相信“的力量吧XD。

唐朝诗人卢纶赋有《塞下曲一首》: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李广的带兵风格,比较另类。

《资治通鉴》中曾将李广和同时期的名将程不识,在领兵风格方面做了一个对比。

程不识也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号称不败将军,生平未尝败绩,在当时与李广齐名。之所以后世人对李广的熟悉远超程不识,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重要战役中两人的贡献不同,另一方面可能跟李广的性格和风格更受世人喜爱也有关系。

李广指挥部队,没有固定的编制和阵势。驻扎首选水草丰美的地方。驻扎下来以后,人人自便,没有固定的安营扎寨规矩。晚上也不派士兵敲击刁斗戒备警卫(刁斗是汉晋时期的一种军旅装备,有点像今天的平底锅,白天可以用来烧饭,晚上可以用来当铜锣敲击警示。成语”刁斗森严“,形容的就是军营戒备森严)。李广部队的文书记录也比较简约随意。当然,扎营之后,李广会在大营四周远近,部署不少哨兵斥候,所以即使管理松散,也未曾被匈奴人偷袭。

程不识跟李广刚好反过来。程不识治理部队,有严肃明确的编制、队列和阵势。安营扎寨一定按照既定规则来排布。军中不得随便休息。扎营以后晚上会持续敲击刁斗,巡逻戒备。文书记录规则繁复,军中文官经常要通宵处理文书。这样的程不识,也未曾被匈奴人偷袭。

程不识自己曾说:”李广的军队比较松散随意,如果遇到敌军突然袭击,恐怕是没有办法抵御的。但是李广军队里的士兵日子过得比较自由舒坦,因此都心甘情愿为李广卖命。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烦扰,但是敌人也是无法侵扰我的。“

在当时,匈奴人更忌惮李广而不是程不识,因为李广这人作战套路多、不按套路出牌。同时,当时的士兵,显然也更愿意跟随李广,而不是程不识。参见:

《汉纪九》: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这两种带兵风格,孰优孰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给出的观点是,学程不识,比学李广更好,因为李广的风格你是学不会的。不仅如此,如果只学了一点李广的皮毛,对军队实行毫无规矩的松散管理,在战场上可能最后怎么死都不知道。学程不识的套路,即使学不到十足十,好歹也是稳扎稳打的。

这个观点我基本同意。但是”没有为后世将领做好表率“这个事情,我觉得不能完全怪飞将军。人活着就是应该贯彻自己的信念和风格。如果李广有机会写一本兵法,完全可以在序言里写八个大字: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李广的军旅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有若干次被罢免然后重新启用的经历。比如:

《汉纪九》: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 六月,罢。《汉纪十》:天子乃复召李广,拜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李广之所以会反复罢免然后重用,其实原因不全在己。观汉武一朝历史,会发现有类似经历的名臣,并不止李广一个。究其原因,是汉武帝秉性严峻,喜用刑名法术之学,并且重用张汤一类的”刀笔吏“。

一些颇有才干的臣子,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或者莫须有的事情,被罢免甚至诛杀。比如,大农令颜异在与宾客讨论朝廷新出的政令时,宾客说了一些抨击政令的话,颜异没有当场反驳,只是撇了撇嘴。此事被张汤知道了,上告汉武帝说:颜异身为九卿,听人说政令不便,居然不反驳或者上报朝廷,那必然是在”腹诽“,其罪当死。位列九卿的颜异,就因为”腹诽“这个罪名被诛。

这种政治氛围导致的结果:其一,是敢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阿谀奉承者日渐增多;其二,是有冒险精神的人越来越少,因循守旧的人日渐增多。冒险必然是有犯错风险的,如果随便犯一个小错,就要抄家灭族,那长此以往,必然没人愿意冒险了。

而李广作为一个军事统帅,从岗位要求和个人性格上来说,都是不允许他不冒险的。毕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而李广,又不像卫青和霍去病那样,有卫皇后的裙带关系作为依托,圣眷正隆。因此,从这一点上说,李广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公元前119年,西汉大举攻伐匈奴。汉军主要分为两支部队,一支由大将军卫青统帅,另一支由骠骑将军霍去病带领。

此时李广已年六十余,但仍然数次请战。汉武帝初时认为李广廉颇老矣,不愿意派他出战,后来拗不过李广反复请命,乃派李广为前将军,归于卫青麾下。

出塞以后,卫青抓到俘虏,探问出匈奴单于的所在地。卫青准备兵分两路,一路精兵直击单于,另一路从东边迂回包抄过去。原本精兵直击这一路,是应该由前将军李广来指挥的。但是卫青出发前,汉武帝曾私下嘱咐:李广年岁已大,而且运气不佳(过往有过数次急行军时被匈奴围困的经历),因此不要让他去正面对抗匈奴单于。同时,大将公孙敖新近因罪被褫夺爵位,卫青自己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参与正面作战,建立功勋以得封赏。

于是,大将军卫青不顾李广的请愿,将李广安排到东路行军路线,与右将军赵食其一起。对此,李广当然非常不高兴。

结果,卫青这条中路战线,跟匈奴单于准时碰面,一场大战,虽然大获全胜,却因为一些原因,让单于逃脱。而李广所在的东路迂回路线,因为没有向导,迷路耽误了时间,没有赶上最后的决战。

大将军卫青责问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李广一个人将自己部队的罪责全承担下来,然后,在正式判决下达之前,就拔刀自刎。自刎之前,李广对手下说:

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一个后话是:李广的儿子,郎中令李敢,认为大将军卫青要为自己父亲的死负一定责任,怨恨不已,甚至将大将军卫青打伤。卫青选择将这件事情大事化小,隐瞒起来,不告诉皇帝。没过多久,李敢跟随皇帝在甘泉宫打猎时,被骠骑将军霍去病一箭射杀。彼时汉武帝正宠信霍去病,因此主动帮霍去病隐瞒了事情的真相,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李广广受爱戴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他秉性廉洁,爱兵如子。用《资治通鉴》的话来说:

广为人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为二千石(注:二千石相当于郡守)四十余年,家无余财。~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士以此爱乐为用。及死,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而一个能够引发群众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的人,注定是要流传千古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