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方案 家园合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家园合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2024-07-11 05: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家园合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幼儿即将进入小学学习了,这对于一个幼儿来说,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进入小学,由于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必然要面临新的问题,开始新的人际交往,幼儿也要努力适应环境,建立一套新的行为方式,以满足适应性情况的需要,如果衔接工作做得好,适应过程就会比较顺利。临近幼儿园毕业,许多家长还为子女即将入小学投入可观的精力和财力。有的家长对教师说:“你们可以多教一些小学的知识,让孩子早一点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可见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存在误区,家长认为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内容,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读写算等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而规则意识和责任感培养排到末位,对幼儿情感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却不太关注。另外家长对幼儿园开展了哪些幼小衔接活动的情况也不清楚,对此类活动更是不了解,所以幼儿园单方面的“幼小衔接”工作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根据一年级的老师的反馈情况,我们也尝试了解了一年级学生的发展现状。小学老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有些初入小学的小学生存在的问题。例如:上课时个人表现欲强,但不注意倾听和欣赏别人的发言;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发言时虽然比较大胆,但讲话的条理性不强;不会整理和保管学习用品;做值日时缺乏劳动技能;有集体荣誉感还不够强,班级服务意识差;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时间观念也不够强等。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依托我园的课题《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策略研究》,进行《家园合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旨在为了帮助幼儿充分做好入小学的各项准备,减小幼小衔接的坡度,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必须家园密切合作,优化幼小衔接教育。

二、研究目标及措施

(一)总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和交流,教师和家长都能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做法。

2、关注家园互动,让每个家长成为幼小衔接教育的合作伙伴。

3、幼儿对小学产生兴趣,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有初步的了解。

4、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能力方面有新的突破。

(二)措施

1.通过环境创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我们从幼儿园的大环境中与班级小环境两个方面来创设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孩子年龄小,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个环境的熏陶。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选择一些适合孩子的观赏的养成好习惯的图画与标记。中大班的孩子还一起参与到班级环境的创设之中,教师将孩子们自己制作的一些好习惯养成的提示标记展示在班级里各个游戏区中,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来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各环节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各环节都是我们教师对孩子进行好习惯培养的途径。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幼儿期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关键期,在进行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游戏化的方法来组织活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年龄段开展有针对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加强家园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

一方面,要积极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动员广大家长一起来做好这项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家庭教育讲座、家园亲子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三、主要研究内容

1、教师和家长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具体要求。

2、利用多种途径,引导幼儿对入小学产生兴趣,对小学的生活制度、学习形式、规则要求等有初步的了解,做好充分的入学心理准备。

3、家园合作,引导幼儿建立三个关键意识(任务意识、时间观念、规则意识),强化对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2月——2013年3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方案,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建立研究制度。

2、学习相关文章及有关资料,进一步调查家教现状。

3、确定研究对象,查找活动资料,为课题研究正常开展提供条件。

4、召开家长会,明确幼小衔接的具体要求,配合幼儿园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

1、分析近阶段幼儿全面评估情况,找出大班段幼儿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并开始付诸于实践。

2、课题组每两周研讨一次,针对该阶段效果、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进行讨论。

(1)阶段观摩,本课题组织的相互观摩。

(2)阶段小结汇报并交流研讨

3、参观小学,并请小学一年级老师来园对大班幼儿进行幼小衔接专题讲座,激发幼儿对上小学的兴趣。

4、组织大班主题活动和“优化幼小衔接”家长学校活动;发放告大班幼儿家长书及有关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7月)

1、合成、整理,梳理全部材料。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实施情况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幼儿园、小学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对幼儿、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寻求解决的对策。

2、观察法:在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注重仔细观察幼儿的个性与发展,教师还要在观察的基础上,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与家长沟通。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分阶段及时总结经验或教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二)课题实施情况:

课题组将幼儿园大班幼儿确定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实践研究,同时广泛向家长宣传,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参与到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当中来,有效地促进了家、园、校同育,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互动交流策略。

幼儿园教师、幼儿和小学一年级教师、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互动、交流、研讨,让老师们互相听课、评课,研讨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内容,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我们的做法是:

(1)幼儿园大班孩子参观小学的课堂学习,模仿小学生的听、写、读的姿势等。

(2)邀请小学生来园与小朋友座谈,教幼儿一些书写、读书的姿势,纠正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3)给幼儿讲有关小学上课的故事与要求等,减轻幼儿的思想压力,并进行训练。 2、专题研讨策略。

在课题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把课题的实施研究划分为一个个专题进行研究,这样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明显。于是我们进行了以下一些专题的研究:

(1)问题研讨专题。两校老师针对“幼小衔接中学生学习、社会、生活习惯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思考,清楚了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归类,明确了以后所要解决的学生学习、社会、生活习惯的问题,其中学习习惯包括学、思、做、写几个方面。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专题研讨。首先带领幼儿园大班的全体师生观看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写字表演,让他们了解书写的姿势、要求等。接着,课题组相关成员根据课标一起制定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的书写目标,编写了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的儿歌辅助教学与训练。然后在操作训练的基础上,相关教师向课题组全体教师进行了交流,他们通过实施,学生掌握了正确的书写姿势及握笔的姿势,书写的字规范了,端正了,漂亮了。

(3)家长指导专题。用“半日开放”等活动为家长进行指导。通过这一专题的活动,家长重分数轻学习习惯培养的观念明显改变,平时能比较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督促,比如关注孩子的读书方法与姿势,关注孩子的书写姿势与握笔姿势等,家长与教师的配合意识也明显增强。

3、家校联系策略。

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没有家长的配合,家庭教育没有幼儿园、学校的指导,教育就形不成合力,教育就难以产生效果。因此,为增加“衔接”工作的实效性,家校联系策略相当重要。为了获取家长的支持,一方面要积极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动员广大家长一起来做好这项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家访、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学校、一年级半日开放活动、家园联谊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特别是把衔接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及时向家长宣传,转变家长的重知识轻习惯的观念,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这个策略上,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及本班的实际,各班学期初召开专题家长会,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2)各班开设《幼小衔接家长专栏》,开辟“家长须知”、“专栏快讯”、“今日要点”等栏目,加强与家长的信息交流。

(3)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其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习惯的表现。

(4)组织教师、家长、幼儿“三位”一体的课堂教育活动,吸引家长参与并重视幼小衔接工作。  

(5)要求家长在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学习物质与环境等方面的准备,给幼儿购买的学习用品力求简洁实用,小巧安全。 

六、成果与结论

(一)取得课题成果:

1、幼儿方面:通过课题的实施,幼儿园探索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孩子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园大班的学生基本能做到认真倾听,能带着问题听清老师和同伴的发言,尽量不打断他人的发言;基本能借助一定的条件把话说完整,说清楚;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或现象,在他人的帮助下乐于去发现问题,能积极思考他人的问题;合作的意识明显加强,我行我素的行为收敛了;能记住正确的书写姿势,在老师的提醒下能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能正确握笔,会写简单的数字,但速度较慢。  

2、教师方面: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对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游戏教学和学习内容的传授,而是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各个方式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习习惯对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课题研究,打造了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我园教师参与教研的意识明显增强,从害怕教学研究到逐步喜欢教学研究,不认为搞研究是专家的事。教师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提高,又在学习提高中积淀,教师论文、随笔、个案等获国家、省、市、县奖励累积达20多篇。 

3、家长方面:通过课题的实施,转变了家长重成绩轻习惯的观念,明确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掌握了一些指导孩子养成学习习惯的办法,通过与孩子一起读书等做法,他们的自身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幼小衔接模式  

1、幼儿园: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切实做好衔接工作。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长期目标。到了大班幼小则应一体化。

(1)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幼儿园教师应定期参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一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并向小学一年级教师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展示幼儿的学习水平,在教育工作上做到衔接;幼儿园教师还应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使幼儿了解小学生学习情况,让幼儿参加小学生的某些学习活动,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效仿小学生的愿望。

(2)调整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为幼儿适应小学作息制度,幼儿园大班作息制度应适当更改,如缩短午睡时间,延长上课时间,增加上课节数,减少游戏及户外活动等。

(3)加强幼儿学、思、做、写能力的培养,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经常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和倾听同伴所见所闻,在各项活动中注意丰富幼儿词汇,如:在学习单词的基础上,让幼儿用一个单词说一句完整的句子,从而提高幼儿造句能力,然后让幼儿把多单词用完整的句子编成一个情节或一个故事,这样不但培养了幼儿读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幼儿想象力。 2、家长: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小衔接的教师引导家长正确评价自己孩子的学习习惯,调整好家教计划,全面认识幼儿的发展。同时教师记录下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根据幼儿个人的实际情况,向家长提出有针对性的幼儿的个人方案,与家长共同探讨高效率的解决的方法。(1)增强幼儿的信心。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其学习和社会适应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家长要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孩子在学习习惯养成过程中解决困难和问题。 (2)为幼儿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气氛。家长为幼儿特开辟一个独立学习小空间,选择自己喜爱的台灯及其朴素实用的学具(书包、文具盒、橡皮、拼音本、方格本、多格算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热爱学习。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平常在家中一家三口多做“倾听”游戏,看谁听得最准确。让幼儿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同时,家长精心地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培养幼儿热爱阅读,对看图说话家长督促大班幼儿大胆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对短文则督促小学低年级幼儿以朗读为主,用普通话朗读,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响亮,不漏字、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子。

(3)家长接受幼儿园、小学的专题指导,有效地架起幼儿走向小学的桥梁。有意注意的水平高低决定幼儿成绩的好坏,因而家长可以多与孩子玩棋类游、拼图游戏,这对培养有意注意很有益,能够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家长对幼儿进行一些零散正确入学知识准备,但不是提前教拼音、识字等,也无须把玩具收起来,更不需要让幼儿进学前班。同时,家长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幼儿当前的发展状况,使得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小学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搞好它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改革,需要家长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总之,搞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三方共同努力。

七、困惑与思考

纵观整个教育研究过程,我们体会到“幼小一体化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期培养与不断巩固的。几年来我们收获颇多,但困惑也不少。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机构,各自有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很难做到有效的沟通。

1、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仍然不够,这主要是指教育观念上的沟通不够,由于时间有限等多方面因素,在教学方法、教育目标等方面还没有很好的沟通与研讨,而且教师在教育观念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主要是对待孩子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幼儿园教师多是在自己教育方法上找问题,而小学教师多是以教学内容和课堂要求为中心,找孩子和家长方面的问题,这是造成许多孩子入学后不适应的主要问题。

2、幼儿对小学了解不深入,情绪情感落差较大。幼儿在幼儿园中可随意选择多种材料进行探究,在活动中感到快乐,教师给予每个幼儿自主表现的机会,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反应,而小学教师有成绩压力,不可能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造成了部分孩子情绪低落,思想负担重的现象。

3、规则意识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足。在遵守规则方面,幼儿园的规则都是非常具体的、针对某个活动的,并且都是幼儿自己制定的,具体又形象,而小学规则多是事先定好的,学生必须遵守的,很抽象,有些孩子不理解,因而幼儿刚入小学后不适应,造成了部分幼儿在学校的规则遵守方面不够。

4、限于本课题组的所有研究人员的自身能力,在课题的理论研究方面,除客观上缺乏可供参阅的理论、经验参考资料外,主观上也受到了我们自身理论底蕴的限制。因此对于一些概念的概述难以处理好它们的科学性、准确性之间的关系,希望得到更多专家同行的指点。

2013.7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