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综述|2021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DQ):治疗和管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幼儿教师师德内容包括 临床综述|2021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DQ):治疗和管理

临床综述|2021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DQ):治疗和管理

2023-06-15 22: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译:陈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

本文经陈康老师授权发布。

临床综述|2021|PDQ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

PPGL

诊治和管理

编译:陈康

治疗方案概述

只有有限的II期临床试验数据可用于指导诊断为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的患者的治疗。没有III期试验。一切都基于病例系列,存活的影响尚不清楚。

局限性和区域性嗜铬细胞瘤

局限性和区域性嗜铬细胞瘤(包括局限性疾病复发)的确定性/根治性治疗包括α和β肾上腺素能阻滞,然后进行手术。

转移性嗜铬细胞瘤

对于不能切除或转移的嗜铬细胞瘤患者,治疗可包括以下联合治疗:

儿茶酚胺阻断

手术

化疗

射频消融

冷冻消融

放射疗法

局限性、区域性、转移性或复发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治疗总结见表2。

表2嗜铬细胞瘤患者治疗选择

术前药物准备

手术是大多数患者的治疗核心;然而,术前医疗准备至关重要。术前在未进行术前准备时,应避免会诱发嗜铬细胞瘤发作的物质,例如在未阻断α肾上腺素能的情况下使用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高血糖素、组胺、甲氧氯普胺、高剂量皮质类固醇。应在诊断时开始α肾上腺素能阻滞,并在术前最大限度地进行α肾上腺素能阻滞,主要目标是控制高血压、心动过速和扩容,最终目的是预防可能危及生命的心血管并发症,这种并发症可因手术期间儿茶酚胺分泌过多而发生。并发症可能包括以下情况:

高血压危象。

心律失常。

心肌梗塞。

肺水肿。

因其他原因实施手术,如嗜铬细胞瘤尚未得到诊断且未进行相应处理,可能发生致命性高血压危象、恶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手术死亡率增高。

酚苄明和α-拮抗剂

一种非选择性α-拮抗剂,是常用的选择药物;哌唑嗪、特拉唑嗪和多沙唑嗪(选择性α1-拮抗剂)是替代选择。哌唑嗪、特拉唑嗪和多沙唑嗪的作用时间短于酚苄明,因此,理论上术后低血压的持续时间短于酚苄明;然而,选择性α1-拮抗剂的总体经验少于酚苄明;在需要进行长期药物治疗时(如,治疗转移性嗜铬细胞瘤)比起酚苄明更愿选择α1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如某些指南中推荐的多沙唑嗪。酚苄明通常从低剂量起始,初始剂量为10mg,一日1次或一日2次,根据控制血压和症状发作的需要,每2-3日增加10-20mg,最终剂量通常为20-100mg/d。应提醒患者:几乎所有患者服药后均会出现直立性低血压、鼻塞和明显疲劳感。同样还应告知男性患者服药后会出现逆行射精的情况。

术前1-3周的治疗期通常就足够了;停止发作症状和相对于年龄目标正常偏低的血压表明α肾上腺素能阻断是足够的。在α肾上腺素能阻滞期间,应鼓励自由盐摄入(高钠饮食)和自由液体摄入,因为容量负荷可减少术前和术后过度的体位性低血压。但需要知晓这种程度的容量扩张可能禁忌或谨慎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肾功能不全患者。

如果出现心动过速或使用α-肾上腺素能阻滞剂时血压控制不佳,可添加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或普萘洛尔),但仅在α-阻滞剂后添加。在α肾上腺素能阻断之前,决不能启动β肾上腺素能阻断;这样做阻断了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血管舒张并导致未对抗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血管收缩,这可导致危及生命的危象。如果患者有哮喘或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医生应小心谨慎用药。长期儿茶酚胺过量可引起心肌病,随着β肾上腺素能阻滞开始显现,心肌病症状可能变得明显,并导致急性肺水肿。因此,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应以低剂量谨慎使用。

甲酪氨酸 /甲基络氨酸

可抑制儿茶酚胺合成 (α-甲基-对-酪氨酸)。曾有文献报道给予甲酪氨酸的患者比单独给予酚苄明的患者围手术期过程更加平稳;甲酪氨酸使用目前通常仅用于其他药物已经无效或需标记肿瘤操作或破坏部位(例如,转移部位的射频消融)的患者;此部分在文后转移性或多发疾病中还有描述。多数使用经验都仅对特定患者即因不耐受或心肺原因而不能采取常规α联合β肾上腺素能阻滞方案的患者使用该药物;而预计手术切除困难(例如,恶性副神经节瘤)或计划进行破坏性治疗(例如,肝转移瘤的射频消融或骨转移瘤的冷冻消融),则甲酪氨酸可联合α+β肾上腺素能阻滞方案。梅奥诊所的方案为短期操作前快速准备,D1/甲酪氨酸:250mg/6小时,D2/甲酪氨酸:500mg /6小时,D3/甲酪氨酸:750mg,操作前一日:1000mg/6小时,操作当日:早晨给予最后一剂甲酪氨酸(1000mg)。短疗程甲酪氨酸治疗主要副作用是嗜睡。而甲酪氨酸长期治疗的副作用包括镇静、抑郁、腹泻、焦虑、梦魇、结晶尿及尿石病、溢乳和锥体外系征。甲酪氨酸可能会增强吩噻嗪类药物或氟哌啶醇的锥体外系反应,因此不应联用。

局限性嗜铬细胞瘤的治疗

局限性嗜铬细胞瘤的标准治疗方案:外科手术。

手术切除(即肾上腺切除术)是局限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根治治疗方法。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微创肾上腺切除术通常可以是首选方法:

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直径≤6 cm。

无侵犯邻近结构的影像学证据或局部或转移性疾病的证据(即,推测为良性肿瘤)。

对侧肾上腺正常。

经腹前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和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已被证明对大多数中等大小、放射诊断显示为良性嗜铬细胞瘤的患者是安全的。如果术前影像学提示恶性肿瘤,或患者有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或多灶性疾病,通常首选开放入路。

术中高血压可通过静脉输注酚妥拉明、硝普钠或短效钙通道阻滞剂(如尼卡地平)来控制。肿瘤切除后可能会出现血压骤降,这可能需要进行快速容量替代和静脉注射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或苯肾上腺素)。术后,患者应在监测环境中保持24小时。术后低血压主要通过扩容来控制,术后高血压通常对利尿剂有反应。

遗传性嗜铬细胞瘤的标准治疗方案:外科手术

遗传综合征多发性内分泌肿瘤2型(MEN2)或冯·希佩尔-林道(VHL)病患者中嗜铬细胞瘤的手术治疗一直存在争议。在这两种综合征中,至少50%的患者为双侧嗜铬细胞瘤;然而,恶性肿瘤是非常罕见的。双侧肾上腺全切术使所有患者终生依赖类固醇,高达25%的患者将出现Addsion危象(急性肾上腺功能不全) 。

在可能的情况下,目前的建议通常支持在MEN2或VHL患者中保留肾上腺皮质组织。最初表现为单侧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应行单侧肾上腺切除术,表现为双侧嗜铬细胞瘤或剩余肾上腺发生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应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行保留皮质肾上腺切除术。

证据(手术): [证据级别: 3iiDii]

一项单机构研究包括56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

在接受一次或多次保留皮质肾上腺切除术的30例患者中,17例(57%)避免了常规类固醇替代治疗。

临床复发率低(30例患者中有3例),无患者发生转移性疾病。

一项多中心合作登记数据库研究中,625例双侧嗜铬细胞瘤患者于1950-2018年间进行了849次肾上腺切除术。

约一半的患者(n=324;52%)计划保留皮质,其中248例(76.5%)成功。

肾上腺全切术治疗的患者均发生原发性肾上腺功能减退,但在尝试保留皮质的肾上腺切除术的患者中,发生率仅为23.5%。

肾上腺全切术后,2例患者的肾上腺床仍出现嗜铬细胞瘤复发。而中位8年后,33例(13%)成功保留皮质的肾上腺切除患者在残余肾上腺中再次出现嗜铬细胞瘤,再次手术均获得成功。

在以良性疾病为特征的其他遗传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综合征中,类似的方法可能是合理的,但目前没有足够的数据作为明确建议的基础。

关于VHL的髓质处理:

存在弥漫程度较低的髓质病变,影像学可明确显示双侧病变时,可选择保留皮质的双侧肾上腺切除术,但需要顾虑嗜铬细胞瘤复发风险

a) 一项研究中,平均随访11年期间,14例VHL患者中有13例不需要糖皮质激素治疗;然而,3例患者出现了嗜铬细胞瘤复发

b) 一项关于26例VHL患者共36次肾上腺部分切除术的研究也发现,经9年随访,3例(11%)出现类固醇依赖,3例(11%)出现了5次局部复发

部分VHL亚型(2A型)的恶性率高,有这类家族史的患者可能不应采用保留皮质的肾上腺切除术

应接受遗传咨询,并筛查有无和此类亚型有关的基因突变

关于MEN2

30%为双侧发病,单侧发病患者中有50%在10年内出现对侧发病,因此有时会推荐对MEN2患者进行双侧肾上腺全切术,尤其是当存在直径大于2cm的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时。

如果对MEN2患者的双侧嗜铬细胞瘤进行肾上腺部分切除术,那就应说明术后6-13年的残余腺体内复发风险为3%,而且术后需长期每年随访

MEN2患者症状突然发作的发生率很高,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高于VHL患者

区域性嗜铬细胞瘤治疗

区域性嗜铬细胞瘤的标准治疗方案方法:外科手术

手术切除是局部晚期(如肿瘤直接延伸至邻近器官或因局部淋巴结受累)嗜铬细胞瘤或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根治治疗方法。用于指导管理的数据有限,因为只有极少数嗜铬细胞瘤患者被诊断为局部疾病。然而,积极的手术切除以消除所有现有疾病可使患者无症状。这些患者的手术治疗可能需要整体切除所有或部分邻近器官(如肾、肝、下腔静脉),同时进行扩大淋巴结清扫。已接受局部嗜铬细胞瘤完全切除的患者需要终身监测疾病复发情况。

转移性嗜铬细胞瘤的标准治疗

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手术。

姑息性治疗。

嗜铬细胞瘤或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淋巴结、骨、肺和肝。对于已知或疑似恶性肿瘤的患者,应通过CT或MRI以及功能成像(例如使用碘I 123-间碘苄基胍[MIBG])进行分期,以确定疾病的程度和位置。患者通常有儿茶酚胺分泌过多的症状。酚苄明有效,如有需要,可加入甲基络氨酸(metyrosine,阻断儿茶酚胺合成的药物)。

一项关于272例转移性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患者的报告中,29例存在迅速进展的疾病,188例存在惰性疾病。诊断转移性疾病的中位年龄为39岁(7-83岁),96例(35%)患者为同时性转移。176例(65%)患者中,初始诊断后发生转移的中位时间为5.5年(0.3-53.4年)。中位OS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分别为24.6年和33.7年。生存期较短的相关因素包括:男性性别、出现原发肿瘤时年龄较大、同时性转移、原发肿瘤较大、多巴胺升高以及未切除原发肿瘤。

外科手术

如果所有可识别的病变均可切除,包括如有限数量的远处转移,手术偶尔可提的长期缓解。如果疾病不能切除,手术减瘤不能提高生存率;然而,在部分病例可适用于症状缓解。切除还可能提高生存率,虽然暂无临床试验数据证实。虽然5年生存率

姑息治疗-化疗

化疗未能改善转移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可以尝试化疗来缓解症状。

最佳的化疗方案是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长春新碱(vincristine)和达卡巴嗪(dacarbazine)联合用药(CVD方案或Averbuch方案)。

证据(化疗):

一项非随机、单臂试验包括18例转移性恶性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患者。患者接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达卡巴嗪联合治疗。

随访22年,完全缓解率11%,部分缓解率44%,生化缓解率72%,中位生存期3.3年。[证据质量: 3iiiDiv]

最大型的单机构回顾性化疗研究纳入52例进展性转移性嗜铬细胞瘤或交感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患者,他们接受了不同的化疗方案,包括CyVADIC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达卡巴嗪,n=19);CyADIC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达卡巴嗪,n=12);CyVDic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达卡巴嗪,n=10);或各种其他方案(n=11)。在可评估的52例患者中,有17例(33%)经一线化疗有效,包括13例(25%)客观肿瘤缓解和4例血压恢复正常。2例最初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患者经化疗后实现了手术切除。所有缓解的患者均接受了含有达卡巴嗪和环磷酰胺的化疗方案,生存期长于无缓解者(中位生存期为6.4 vs 3.7年)。然而,无缓解者也有明显更大的肿瘤(10 vs 5cm)和更高比例的肾上腺外原发肿瘤,这两个因素与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的总生存期缩短有关。整个队列的5年总生存率为51%。

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替莫唑胺对转移性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患者有治疗益处。连续纳入15例转移性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患者;10个(67%)携带SDHB突变。替莫唑胺的平均剂量强度为172 mg/m2,每日一次,连续5天,每28天一周期。

中位随访35个月后,无进展生存期为13.3个月。在15名患者中,5名(33%)有部分缓解,7名(47%)病情稳定,3名(20%)有进行性疾病。[证据级别: 3iiDiv]

SDHB基因突与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 MGMT)启动子的超甲基化有关

其他个案报道和小型病例系列研究显示以下治疗可能有效:

替莫唑胺+沙利度胺

替莫唑胺+卡培他滨

单用吉西他滨治疗

吉西他滨+多西他赛

吉西他滨+紫杉醇

多柔比星+链佐星

或单用紫杉醇

少数患者接受了其他几种化疗方案,但总体结果令人失望。

姑息治疗-靶向治疗

新的靶向治疗正在成为转移性嗜铬细胞瘤的潜在治疗策略。

据报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的初始结果令人失望;另外一项早期研究显示,7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虽未见客观缓解,但有5例病情稳定

极少数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sunitinib)、阿昔替尼(axitinib)和卡博替尼(cabozantinib)治疗的患者的结果更有希望。[证据级别: 3iiiDiv]

HIF2A抑制剂–HIF2A是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的主要致癌驱动基因。HIF2A抑制剂对晚期肾细胞癌有效。根据这些数据,临床试验正在评估HIF2A抑制剂对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患者的效果。

姑息治疗-放射治疗

碘131(131I)-MIBG放射治疗已用于治疗MIBG-显像转移瘤患者。约60%的转移性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部位为MIBG显像;对于不吸收MIBG的转移瘤,可考虑使用其他实验性放射性标记药物(如放射性标记的生长抑素)进行相关治疗。

证据(MIBG):

高剂量131I-MIBG放射治疗的II期研究包括49例转移性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患者。

8%的患者有完全缓解,14%有部分缓解,估计5年生存率为64%。[证据级别: 3iiiDiv]

Iobenguane I 131 (Azedra)是一种由标记的MIBG分子制成的高比活性131I-MIBG药剂,允许对患有晚期不可切除疾病的成人和儿童患者(年龄> 12岁)给予较低质量剂量的MIBG。本研究显示其安全且普遍耐受,并于2018年7月通过快速通道指定获得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

一项II期、开放标签、多中心试验包括68例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患者。主要终点是所有降压药物减少超过50%,持续至少6个月。[证据级别: 3iiiDiv]

25%的可评估患者在至少6个月内接受了50%或以上的所有抗高血压药物减量。

22%的患者实现了总体肿瘤缓解,其中53%的患者出现了持续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持久肿瘤缓解。

如果剂量学显示患者良好摄取诊断性碘[123I]苄胍且存在以下某种特征,应考虑碘[131I]苄胍治疗:

无法切除的进展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

局部区域治疗不能控制的疾病症状

肿瘤负担高,骨转移数量少;如果患者有迅速进展的肿瘤或以骨骼为主的广泛病变,即使其诊断性碘[123I]苄胍闪烁成像呈阳性,我们也首选化疗

证据(肽受体放射性配体治疗PRRT)

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表达的生长抑素受体水平和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类似,后者包括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与其他神经内分泌性肿瘤一样,如果经铟(111In)喷曲肽摄取阳性,或采用镓68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如,镓Ga68 Dotatate)的PET成像确定患者的转移性或复发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表达生长抑素受体,则采用放射性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可能有效。

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是钇-90标记的DOTA0-Tyr3-奥曲肽(90Y-依多曲肽或90Y-dotatoc)和镥Lu-177 Dotatate (177Lu-Dotatate)。个案报道和小型研究显示90Y-dotatoc和177Lu-Dotatate治疗恶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有效性。

在最大型的研究报道中,28例经外科手术无法治愈的进行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接受了单用90Y-dotatoc治疗,或之后继续接受177Lu-Dotatate治疗。最佳缓解是2例部分缓解,5例轻度缓解和13例病情稳定(疾病控制率为71%)。平均随访19个月时,20例客观缓解或病情稳定的患者中有10例仍无疾病进展,仅2例有轻度血液系统毒性,但未发生肾功能不全。

放射标记性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的长期潜在副作用包括肾功能丢失、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

2018年1月,美国FDA批准使用镥Lu-177 Dotatate(177Lu-Dotatate)用于治疗表达生长抑素受体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但未批准其治疗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仍在研究该药在这种情况中的应用,应仅用于表达生长抑素受体的肿瘤。

证据(奥曲肽):

病例报道显示奥曲肽可使少量晚期恶性副神经节瘤患者获得客观缓解

有病例报道使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儿茶酚胺分泌出现短期下降

多数未发现上述作用

其他治疗

其他姑息治疗方式包括外照射疗法(如用于缓解骨转移瘤)和栓塞、射频消融或冷冻消融(如用于缓解大体积肝转移瘤或孤立骨转移瘤)。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通常表达生长抑素受体蛋白SSTR2和SSTR3,这可能允许使用生长抑素受体激动剂进行靶向治疗。对接受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晚期或转移性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患者的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表明,89.8%的混合患者实现了疾病稳定或部分缓解。[证据级别: 3iiiDiv]

复发性嗜铬细胞瘤的治疗

复发性嗜铬细胞瘤的标准治疗方案包括:

手术。

姑息性治疗。

切除推测为良性肿瘤的局限性嗜铬细胞瘤并记录正常的术后生化检测后,6.5%至16.5%的患者发生疾病复发,50%的疾病复发患者发生转移性疾病。没有足够的数据确定区域或转移性疾病完全手术切除后的复发率。

外科手术

复发性疾病的治疗包括适当的药物治疗(即α肾上腺素能阻断),然后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完全手术切除。

姑息疗法

缓解症状(包括与儿茶酚胺过量和局部肿块效应相关的症状)是不可切除疾病的主要治疗重点。

以下是不被视为手术切除候选者的局部区域或转移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案:

化疗。

靶向治疗。

大剂量碘131-间碘苄基胍放射治疗。

消融治疗。

放射疗法。

 

治疗方案用于遗传性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

遗传性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患者存在以其他原发肿瘤形式复发的风险。对这些患者的其他原发肿瘤进行随访评估和管理至关重要。

妊娠期嗜铬细胞瘤

妊娠期间诊断的嗜铬细胞瘤极为罕见(占所有妊娠的0.007%)。然而,具有增加发生嗜铬细胞瘤风险的遗传性疾病的妇女通常也可处于育龄期,妊娠期间未诊断出的嗜铬细胞瘤的结局可能是灾难性的。

诊断

产前诊断明显降低了母亲和胎儿的死亡率。1970年以前,仅在约25%的病例中进行了嗜铬细胞瘤的产前诊断,母亲和胎儿的死亡率均在50%左右。20世纪80、90年代产前诊断率上升至80%以上,孕产妇死亡率下降6%,胎儿死亡率下降15%。

对于在妊娠早期出现高血压、阵发性高血压或异常难以治疗的高血压的孕妇,应怀疑诊断为嗜铬细胞瘤。正常妊娠不影响儿茶酚胺水平。故通常的生化检查均有效。磁共振成像是首选的定位方法,因为它不会使胎儿暴露于电离辐射。

治疗方案

酚苄明用于妊娠是安全的,但只有在需要时才应使用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因为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的使用与子宫内生长受限有关。肿瘤切除通常可在妊娠中期安全进行,或对于妊娠晚期诊断的患者,肿瘤切除可联合剖宫产。有病例报告记录了在阴道分娩后短时间内延迟手术切除的罕见情况下的成功结果。妊娠嗜铬细胞瘤的成功治疗取决于仔细的监测和有经验的专家团队的可用性。

预后和随访

预后和生存率

关于局限性(明显良性)疾病或局部疾病患者的生存率,尚无明确的数据。尽管局部(明显良性)疾病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应接近年龄匹配的无疾病个体,但这些患者中有6.5%-16.5%会复发,通常在初次手术后5-15年。

约15%-25%的复发性疾病患者发生远处转移。转移性疾病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在50%-70%之间。SDHB致病变体的携带者发生转移性疾病的风险增加约25%-50%。与转移性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最常相关的基因是SDHB(超过40%的病例) 。

随访评估

对所有嗜铬细胞瘤或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患者而言,长期随访至关重要,即使初始病理没有显示与恶性肿瘤相关的发现。

孤立性散发性嗜铬细胞瘤切除后,患者应接受基线术后生化检测,然后每年进行终身生化检测。

切除非产生儿茶酚胺肿瘤的患者最初应进行每年CT或MRI成像,以及放射性标记的间碘苄基胍或68Ga-DOTATATE PET/CT定期成像,以监测复发或转移。

在遗传综合征背景下接受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切除术的患者,除了常规筛查其特定综合征的其他组成肿瘤外,还需要终身每年生化筛查。

关于各类嗜铬细胞瘤和相关综合征的诊断和随访见下表。

表1.根据临床情况的嗜铬细胞瘤和相关综合征的方法

*术语甲氧基肾上腺素类(MNs或metanephrines)是指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18F-FDG:18F-氟脱氧葡萄糖;68Ga-DOTATATE:68Ga标记的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奥曲肽;123I-MIBG:123I标记的间碘苄基胍。

亲属和无症状种系突变携带者的检测

检测和监测以早期识别:

突变携带者的所有一级亲属应在遗传咨询的背景下提供预测(或级联)测试。亲属的测试导致识别突变携带者的可能性为50%,且携带者通常是无症状的。这些无症状的突变携带者应该提供基因特异性的临床监测和管理(表1)。发病年龄和基因特异性,年龄相关的外显率指导管理以寻找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非嗜铬性肿瘤,以便肿瘤处于早期阶段且可以切除时及时识别。

外显的概念:

对患者和临床医生都很重要。

一些研究提供包括给定基因的所有突变携带者的外显率数据,而另一些研究仅提供针对症状的临床类型的数据子集,例如MEN-2A和MEN-2B,也有针对无症状携带者或特定基因突变的。

PPGL所有易感基因的共同特征是年龄依赖性和不完全外显率;因此,疾病不会在基因突变的所有携带者中同时出现。例如:

RET突变携带者中PPGL的平均外显率在44岁时为50%,

von Hippel-Lindau病2型易感性增加的突变携带者,52岁的平均外显率为50%。

SDHA突变外显率在先证者40岁时为39%,而70岁时仅为10%,先证者亲属突变携带者的终身疾病外显率为1.7%。

与SDHA突变外显率不同,SDHB突变外显率在先证者和亲属中相似,在60岁时为22%,这也反映了终身外显率;

SDHC的终身外显率为8%;

SDHD的年龄为60岁外显率为43%;

对MAX,TMEM127和SDHAF2以及新基因的外显率估计正在进行。

术后无症状患者应每年进行生化检测,以及对手术区域进行横断面数字成像,持续至少3年。之后监测成像间隔仍然存在争议,但在大多数专业中心,每2至3年进行一次成像(表1)。有关无症状性副神经结外肿瘤患者术后监测可参考特定指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