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幸福的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幸福很简单的经典句子 敲开幸福的门

敲开幸福的门

2023-08-10 04: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敲开幸福的门

——幸福心理学课程论文

叶欣怡 16307090146  

引言

幸福心理学简单来说,是一门教我们如何获得幸福感的课程,课堂轻松愉悦,老师也都幽默风趣,确实给人一种幸福感,让人很享受,让我们在周三拥有一段治愈心灵的时光。事实上,关于幸福这样的话题,我们大多已看过不少的“鸡汤文”,对幸福也都有一定的理解,了解的其实不算少。尽管幸福心理学这门课也倾向于“灌鸡汤”的模式,但在课上我也了解到了一些新的内容,一些有趣的事实(例如幸福指数高的地区自杀率也高)、有趣的观点(例如幸福的状态是由痛苦来守护的),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对我的原有观点造成冲击,我带着愉悦的心情和批判的思维上课,在观点的不断碰撞中受到触动,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增进和加深对幸福的理解。另外,我也学到了一些提升幸福感的方法(例如警惕角色失当和疆界不清),还有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实用技能(例如从面部表情、动作等洞察他人的心理)。总的来说,这一学期对幸福心理学课程的学习,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

记得老师在课上放过《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说这部电影的片名其实不准确,造成了人什么都不用做幸福就会主动找上门的误解,片中主人公是靠自己的努力才争取到了幸福,因此应该是我们去敲开幸福的门。这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也由此有了我这篇论文的题目。

以下我将通过两个方面,即我对幸福心理学课程部分内容的理解体悟以及我对幸福的理解感悟,来说明一学期课程中我的收获,并说明我对如何“敲开幸福的门”的一点看法。

  

1 幸福心理学课程的部分内容及我的理解体悟

课程中有许多内容都给我很大的触动,以下选取三点来论述。

  

1.1 幸福的定义:幸福与痛苦的辩证关系

我是在第二周的时候才选上了幸福心理学这门课程,第一堂课上我便了解到了幸福的定义:“幸福是人与自然、他人及自我之间保持和谐而融洽的关系,这种和谐是流动的、循环的、自动调节的主客体间的互相作用,常常不被主体所觉察,幸福是一种和谐的特殊状态,我们不会关注它,而真正能引起我们关注的常常是不幸福的状态。”换言之,我们往往更关注自己不幸福的状态,而当处于幸福状态时,我们又往往将其忽视。事实上,我们并不缺少幸福的生活,缺少的是发现幸福和感受幸福的能力。老师还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健康,就是你忘掉身体的时候;生病,就是你想起身体某个部位的时候。

这样的道理其实大家都懂,但在那之后不久,我更为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10月末有段时间,我的心情都别压抑,当时正值期中,能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课业的压力,英语考试、期中作业、形势与政策的开题等等,都等着我去完成,再加上想家的情绪,当时的我每一天都过得很不开心。12月初的时候,我患了感冒,一个星期也不见好,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很难受,每一天都盼望着感冒快点好。那时我想到10月末的那段低谷期,那个时候虽然有一大堆事要做,但至少身体是健康的啊,这样一想,我反而还宁愿回到10月末的时候去。身体健康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但这样的一种幸福总是被我忽视,只有在生病了的时候,才会想:要是身体健康就好了,即使面临着学业的压力,充满着想家的情绪,那算是幸福的啊。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努力从生活中挖掘能带来幸福感的事件,哪怕它很小很小。像是今天的天气很暖和,排了长队终于吃到了学校食堂的烧腊,认认真真地完成了一篇论文,之类。

另外,我还了解到了幸福与痛苦的辩证关系,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观点:痛苦是人生最珍贵的礼物,我们幸福的生存状态是由痛苦来守护的。起初会觉得奇怪,但其实这很好理解。我们都想着痛苦尽快过去而让快乐维持长久,希望生命中幸福的事多一些,痛苦的事少一些。但若没有痛苦的存在,也就无法定义幸福;若没有痛苦作为比照,幸福感也就不会那么强烈;若没有痛苦,幸福的感受也就无法被诱发,痛苦、悲伤、烦躁、失望、抑郁等消极的情绪能引起人的强烈感受,当情绪发生变化,消极的情绪被积极的情绪所替代时,幸福的感觉才会油然而生。因此我们说:对幸福的感受来说,快乐是好的而痛苦是不好的;对保持幸福的生存状态来说,痛苦是好的而快乐是不好的。痛苦是人生必然要经受的,不回避痛苦是感受幸福的前提,对于痛苦,我们应该冷静淡然地去面对它,不过度悲伤和过度悲观。

  

1.2 避免幸福的敌人:警惕完美主义

记得第三堂课的时候,老师提到“避免幸福的敌人”,其中有一点是“完美过度”。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完美主义的两种类型:一是完美主义努力(Perfectionistic Strivings),即行动上的完美主义,用行动去改善现有的不完美,不断地追求完美。二是完美主义顾虑(Perfectionistic Concerns),即心态上的完美主义,对每件事都有很高的期望,在行动的过程中发现不完美时会产生挫败感,感到痛苦与绝望。

就在这堂课后不久,有这样几篇“自卑”话题的推送在朋友圈刷了屏,例如:《在复旦,你因为什么自卑过?|旦说:我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这篇推送匿名征集到了许多同学的回答,他们都提到了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诸如学习、相貌、身材、经济状况、社交能力等,甚至还有这样一个令我惊心的答案:“一切。”

复旦的学子本应是众人艳羡的对象,毕竟在外界看来,我们有优于常人的学习能力,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在一流的学府就读,拥有更广阔的平台,也必将有着更为光明的未来。本应充满自豪和自信的我们,怎么也会有自卑的心理?另一篇推送给出了答案:“你不知道,其实越往上爬越艰难,越见得多了越痛苦;越往下走,才越发现自己原来不是那么好;越在高处,每走的一步才走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事实上,名校环境中优秀人才的聚集给处在其中的我们带来了压力,在这里,总有比我们更优秀的人,也因此,我们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而人类本能地会想着去追求完美。渴望完美的愿望遇到自身不可消弭的不完美时,便会引发不满足、不幸福的感受。

老师引用了刘心武的话:“不可中止对美的追求,但切忌追求完美。”还提到:“世间从来没有过于完美的事情,任何完美只是等待被揭穿的谎言。完美的事靠不住,完美的人是装的,最完美的产品在广告里,最完美的人在悼词里,最完美的爱情在小说里,最完美的婚姻在梦境里。”人类向往完美,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要警惕对完美过分偏执的心理,事事追求完美,妄求处处逢源,必会遭遇多次碰壁,这会使人灰心消沉。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求缺的境界。求缺教会我们不要过于贪心,不必事事求完美。求缺能使人产生满足感,满足感则会带来幸福。

  

1.3 如何获取幸福:幸福来源于“比较”

在课程中,我还学习到:幸福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幸福感取决于现实条件与某种标准的比较,即幸福是相对的,取决于判断的标准。老师引用了美国宾夕法尼亚教授格伦·菲尔鲍的话:“幸福感是在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中产生的。”攀比心理普遍存在,向上攀比会降低人的幸福感,将眼光放向处境不如自己的人时,我们会比较容易获得幸福感。例如:对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来说,身边的穷朋友和学渣能够帮助我们产生幸福感。在课上,我还了解到一些有趣的并让我感到惊讶的事实:幸福感越高的地区自杀率越高,二者呈正相关。这是因为,当我们看到周围的人都很幸福时,即使自己的处境也不错,仍会有不满足之感,大家都过得很好,自己过得好也似乎应该是理所应当的,这样一来,人便缺失了知足感恩的心态。

于是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多和比自己差的人往来,这样能增加幸福感;应该避免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因为这会增加负担。从增加幸福感这个角度来讲,这样的理论是成立的,但是从个人发展角度讲,这其实是不可取的。

自然,与优秀的人们往来会带给我们压力,但压力是促进人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我觉得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在优秀的人群中不断学习,化压力为动力,不断进步。幸福感并不一定要在和别人的比较中产生优越感而出现,它也可以在我们看到自己进步的时候伴随成就感而出现。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填报志愿时选择的不是复旦,而是差劲一点的学校,在那里,我可以“矮个里充高个”,在不如自己的人群中产生优越感,然而,这时我会满足现状,固步不前,也就无法提升自我。而在复旦,虽然我不是最优秀的,虽然我会感受到巨大的来自身边优秀同学的压力,但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会更加谦逊,会努力去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突破,当我有了进步的时候,同样会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

因此,我们并不需要刻意亲近不如自己的人和刻意避免与优秀者往来,只要顺其自然,保持正常的人际往来就好。不在处境比他人好时自满膨胀,也不在处境不如他人时自怨自艾。

  

2 我对幸福的理解感悟

幸福是什么?

幸福有着准确的科学上的定义,它指的是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长久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但这个定义终究还是太宽泛,“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具体是什么样的“需求”?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需求得到满足”,怎么样算是“满足”?每个人“满足”的标准也不一样。因此,幸福的具体定义就有了个体间的差异,同时因为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观念都不一样,因此幸福的定义也有着阶段性时间性的变化。幸福难以具体定义,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认为的幸福都不一样。大概抽象地来说,幸福是很个人化的个体感知,它更像是一种愉悦感和满足感。幸福是如此地依赖于个人感知,也因此它与我们自己的心态其实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幸福?为什么要追求幸福?因为这是积极正面的,因为这是美好的,因为这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让我们觉得我们每天的奔波劳碌是有收获的。人的本性是空虚的,因此人需要靠不断地追求来获得存在感和实在感,这也是人的意义的由来。而且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的积极,迸发出正面能量去影响我们周围的一切,周围的一切又会反馈给我们正面的能量,形成良性循环,何乐而不为?

我们应如何让自己更加幸福?即:如何敲开幸福的门?

幸福是很个人化的个体感知,是一种内心的状态和感觉。我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提升幸福感,一是对比,二是自我满足。

首先是对比。在前文已讨论到,比较对于提升幸福感是有帮助的,但从个人的发展来看是不可取的。对比可以产生幸福,但也会产生不幸福。这样的幸福是狭义的、相对的。

因此最重要的途径应该是自我满足,我们应改变自己的心态。如此产生的幸福就是自我满足的幸福,也即所谓“知足”的幸福。“知足”并不等于不思进取、随遇而安。每一点进步都是幸福的一个节点,我们在完成一项工作时,在自我价值实现时,在全家团聚时等通常都是幸福的,这就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幸福。自我满足指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满足感,它不需要用以对照的参照物,是一种绝对的幸福,因此是比“对比”更有效的获取幸福的途径。

那么,我们又应如何做到自我满足呢?

首先需要积极乐观的心态。贾斯汀格法则中提到:“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米切尔·霍德斯也说过:“一些人往往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和思想等同于现实本身,其实,我们周边的环境从本质来说是中性的,是我们给他们加上了或积极或消极的价值。问题的关键是你倾向选择哪一种?”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调整和端正好心态,警惕消极主义、灾难主义、完美主义、极端思维、应该思维、夸大思维等毒性思维,这样就不会为了一些根本不值得烦心的事情而烦心。毕竟人生都有圆有缺,个人命数不同,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看人生的角度。遇事都尽力往好处想,这样的快乐定律帮助我们获取幸福。对过去发生的事,积极解释;对现在发生的事,积极定义;对将来发生的事,积极假设。努力保持积极的心态、旺盛的心理,这样一来,我们会感到生活有目标、有意义,感到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一种幸福。

其次,还要学会珍惜,学会知足。幸福是种感觉,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感到幸福。快乐的秘诀不在于获得更多,而在于珍惜既有。其实人人都承蒙恩宠,享有莫大的福气,真正幸福、快乐的人,是超然于人生的不完美,却又能在这不完美中,感恩并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3 结语

朱德庸道:“所有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幸福也不例外,找来的幸福要付出努力,追来的幸福要付出诚心,借来的幸福要付出金钱,累计来的幸福要付出时间,你的幸福付出了什么?”

幸福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做出改变,付出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奔走,拼尽全力接近自己所想的“美好”。

作为大一的新生,在全新而陌生的环境下,我也希望着自己能活得更充实更愉悦,希望自己也能够像Chris Gardner一样,成功地敲开幸福的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