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谷汇:民间美术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年画画画大全 艺谷汇:民间美术精品

艺谷汇:民间美术精品

2023-12-24 05: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艺谷汇:民间美术精品——灯笼画

灯笼画,民间美术品种之一,是彩绘于传统灯笼之上用于美化装饰灯笼的一种特殊画种,也是我国优秀的民间美术品种之一,在我国已有千余年历史。

一、发展由来

灯笼是汉族传统工艺品,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起初素白无图,自秦代宫廷里开始有了彩色灯笼。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东汉,宫廷灯彩发展到民间。南朝梁武帝时,出现了用纹饰华丽的锦加绘佛教、天人和神鬼故事等制成的灯笼,形成了灯笼画。每年的农历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吉利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唐宋时期,随着官定灯节假日制定,彩灯的制作进入盛世,灯笼画的题材增多,绘制工艺逐渐增强。每逢元宵之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远远望去,万家灯火,形成“月华连昼色,灯景杂星光“的瑰丽景色。

同时,随着年画年画的发展和灯彩的盛行,特别是木版年画的出现,为灯笼更加经济有效地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提供了发展契机——利用木板年画的木版水印工艺印制灯笼画,然后裱糊与灯笼之上,制作出更精美的灯笼画灯笼。明清时期,灯笼画除手绘外,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的木版年画作坊出现了专门的灯笼画品种。这些为伯当故里木版灯笼画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苏奇灯笼画

苏奇灯笼画是安阳市苏奇村的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属于彩画灯笼。当地汉族民间艺人就地取材,用高粱秆儿扎制成约六七寸高,四寸宽,四面或六面形体的骨架,然后再裱糊上事先印好的彩画,灯的四周以彩线装饰,中间插上蜡烛,燃着之后,小巧玲珑。烛光映出了花、乌、虫、鱼或各种戏曲故事,当地群众说:“这种灯笼有说头,有看头。”灯笼上的彩画和戏曲故事,成了大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教材。老年人兴致勃勃地讲解戏曲故事的内容,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是非清楚,爱憎分明。安阳木版灯笼画成为年节中少年儿童聚会玩耍不可缺少的有益玩具。

1、基本简介

安阳市地处河南省的北部,位于晋、冀、鲁、豫的接壤处,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这一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风俗和丰富多彩的汉族民俗文化,寄托着安阳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许多汉族民俗节日中,“正月十五闹花灯一的风俗是格外隆重的。群众把灯节看作是春节的高峰。只有过罢灯节(正月十五、十六),年节才算过完。人们拜年也通常拜到灯节才算完事。当地流传一句老话,叫“灯市下,年拜罢;下了灯,年货清”,生动地说出了这十意思。 在灯节的夜晚,你可以看到一群群、一队队身着新衣,天真烂漫的儿童,手持着一种小巧玲珑一尺见方的纸灯笼,边走边唱:“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唾。”这个情景,在安阳地区到处可见。从腊月三十晚上,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这种印有小型彩画的灯笼,在安阳市郊和所属几个县极为普遍。其中以安阳县苏奇村制作的“苏奇灯笼”最有名气,在豫北一带享有盛誉。据说每年腊月,只要安阳“苏奇灯笼”一上市,就被群众争购一空。

2、题材内容

安阳苏奇村的木版灯笼画,内容以表现戏曲人物、民间传说为主,如今还可以见到的题材有30多个,如“古城会”、“桃园三结义”、“三打白骨精”、“华容道”等等。

展开全文

70年代以后,灯笼画中陆续出现了反映现代题材的戏曲故事。如“沙家浜”、“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朝阳沟”、“游乡”等等。于是除了关公、张飞、孙悟空、猪八戒、诸葛亮等历史和神话人物之外,白毛女、大春、杨子荣、少剑波、李玉和、铁梅……等现代英雄人物,又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形象,学习榜样。

安阳木版灯笼画,除了戏曲人物造型外,还有许多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花卉、飞禽瑞兽等。民间艺人经过巧妙构思,运用想象,继承了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的祈福内涵,大量使用“谐音”(字不同,语音相同)和“借比”手法来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吉祥、喜庆的含意,以满足人们不断追求幸福,美满、丰收、富裕的心理需求。

3、表现手法

灯笼画艺人在表现单独花样内容时,大致有三种手法:1.“象征”手法。常见的有“松鹤延年”、“凤戏牡丹”、“鲤鱼跳龙门”等;2.“谐音”的手法有“五福捧寿”(借蝙蝠的蝠、福音同)、“吉庆有余”(余与鱼音同)等;3.“借比”的手法则有“八仙过海”、“麒麟送子”、“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等。这些以汉族民间故事、传说为内涵的巧妙比喻手法,是汉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4、制作方法

安阳的彩画灯笼,制作方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方法类似木刻水印,艺人选梨木做版,根据故事刻出主要人物主线版,然后用黑色拓印,称为“线版”;然后再填色,色彩受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影响,多用原色——红、黄、绿、紫,这些颜色的对比都很强烈。在着色过程中,许多艺人仍采用祖传的方法,在颜料中加添白糖和蛋清勾兑,借以增加画面的光亮程度和色彩的附着力,持久不易褪色;另一种方法是除刻出主线版外,采用多版套色的方法,这种作法和传统本版年画的印刷方法完全相同,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大量印刷,有利于满足市场需要。

关注微信公众号 非遗壹箩筐 (feiyiyiluokuang),查看更多非遗相关知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