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济堂高调杀入 阿胶市场陷入争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平阴阿胶价格 宏济堂高调杀入 阿胶市场陷入争战

宏济堂高调杀入 阿胶市场陷入争战

2023-06-29 04: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阿胶“争战”

  波澜不惊的阿胶市场,正在酝酿着变化。福胶集团(以下简称福胶)悄然扩产的同时,宏济堂亦高调杀入阿胶市场,让习惯了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阿)独自表演的阿胶市场,一下变得“热闹”起来。

  无可回避的是,阿胶也赶上了竞争激烈的当口。

  新金融记者 柴刚 济南 聊城报道

  产量之争

  10月11日,济南平阴县东阿古镇浪溪河畔,福胶老生产厂区相隔不足千米,福胶工业园项目,2000吨阿胶生产车间的工程已接近尾声。

  “(福胶)正在扩产,整体有3个规划项目,有的项目现在已基本完成。”福胶品牌媒介经理魏铮告诉新金融记者,2011年,福胶阿胶块的销售量为2300吨,扩产意味着产能的翻倍。

  根据规划,福阿整体项目一是投资10亿元启动4000吨阿胶扩产项目,二是投资10亿元启动福胶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可年生产阿胶制剂6000吨,将成为全国产量最大、品种最多的阿胶制剂生产基地。

  “现在是阿胶市场最好的时候。”10月10日,福胶总经理杨福安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坦言。

  “两个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10亿元。”他说,福胶工业园选址在偏僻的原厂区,是因只有用浪溪河的水才能熬制出上等的阿胶。

  在中国阿胶市场上,相对于其主要竞争对手东阿来说,福胶在市场上一直颇为低调,不显山不露水。福胶的一系列动作均被业界解读为福胶“悄然低调扩产”,目标却指向明确――东阿阿胶。

  在阿胶市场,竞争的主角就是东阿与福胶两家,虽然杨福安一再强调,福胶与东阿走的不是一样的路子,但任何一家的动作都会在行业内带来可以预见的影响。

  “这次(福胶)虽然仍是低调,可以看做是一次主动‘出击’。”长江证券分析师张月凤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说,如此一来,整个行业硝烟弥漫。“如果2300吨的数据属于真实,那么福胶已经真正成为阿胶行业的老大 。”张月凤分析称。

  市场之争

  “福胶扩产,东阿偷笑”。这是福胶扩产消息传出后,部分业界人士的描述,毋庸置疑的是,无论表面上如何谦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决定了两家之间的竞争由来已久,并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由此上演的商战云谲波诡,无人能够说得清楚。

  “当年福胶那么大的家业差点归零,你说能好到哪里?”山东一业内人士介绍。其口中的“归零”,是指2002年福胶面临的一场灭顶之灾。2002年,有媒体报道福胶在生产过程中,原料用马皮代替驴皮,制造了轰动一时的“马皮造阿胶事件”,又被称之为“4・14马皮事件”。虽然调查结果证实是一个假消息,一场闹剧,但福阿因此市场损失高达70%,百年老字号企业一度处在破产边缘。

  魏铮介绍,当时广东是福胶的主战场,事件发生后,杨福安去广东,宾馆外面都会聚集纷纷退货的经销商,而厂里还有几千口人张嘴等着吃饭,委屈的杨多次躲在宾馆里号啕大哭。“当年销售额才200万元。”他说,杨福安在众多场合及媒体前直指某同行,认定其为背后黑手。

  10月10日,杨福安向新金融记者回忆,他的质疑最后得到认定,但被山东省相关部门安抚下来。在杨的印象中,“那次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却是最惨烈的一次”。

  张月凤告诉新金融记者,此前数据表明,早在前任董事长刘维志时代,东阿就声称其市场占有率为85%以上甚至更高,而近几年东阿阿胶官方网站公开的数据也是75%以上。

  但福胶并不认同这一说法。

  杨福安向新金融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2011年,阿胶块市场总销量近6000吨,福胶销量2300吨,东阿1400吨,剩余份额被其他阿胶企业瓜分。“2010年,两家相加还占不到总量的50%。”他说。

  事实上,在扑朔迷离的市场上对于数据的准确性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吵。

  在中国阿胶市场,东阿阿胶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已经多年,1996年,东阿在深交所上市,同行业第一。2011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7.58亿元。根据东阿阿胶发布的一季报,同比利润增幅23.92%,其主营产品阿胶及系列产品今年1-3月实现营业收入和销售利润6.1亿元和3.13亿元,分别增长20.42%和26.46%。

  相对于福胶的低调,包括电视荧屏等在内,几乎处处有着东阿的身影、声音。从东阿2011年财报上看,全年广告费为1.19亿元。

  与此同时,胶价格近年也连续上涨。2004年东阿阿胶的胶块出厂价为每公斤132元,2009年上涨到每公斤357.6元,2010年后,东阿阿胶加快涨价速度,2011年春节前达到每公斤953.6元,一年之内上涨266.8%,而到今年初阿胶每公斤出厂价已达到1049元。

  杨福安介绍,目前阿胶块市场每公斤零售平均价格在1500元。成本上升、好的驴皮成了稀缺性资源;养生观念普及,支撑了阿胶消费能力的提升;各个企业有不同的经营思路和经营理念等都是阿胶价格上涨的原因。

  “东阿阿胶强调市场占有率达75%,说明其垄断地位不仅掌握定价权,还可能会导致其他品牌的阿胶跟风涨价。”杨福安表示。

  对于以上说法,东阿没有给予新金融记者明确的回复。

  产地之争

  福胶与东阿之间的竞争不只是市场,阿胶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不仅是市场,谁能够代表传统的东阿阿胶,才是竞争的最后诉求。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阿胶,本经上品,出东阿,取名阿胶。”也许,他当初没有想到,这句话给后代带来了经济利益,也带来了社会效益,伴随的还有麻烦,并一度引发口水战。东阿,到底是聊城的东阿县,还是济南的东阿镇?众多阿胶企业也为此做起了文章。

  东阿的宣传上一直在突出自己的“一水”“两宝”“三千年”的传承。类似的诉求在聊城东阿县随处可见:阿胶街、阿胶社区、阿胶酒店……阿胶街上,“热烈庆祝东阿阿胶六十周年大庆”字样仍旧鲜红。而在东阿集团大楼下,“中国阿胶之乡”的招牌竖立在十字路口。在当地人眼中无不认为,东阿县是阿胶发源地,并引申出国胶堂、修元东方、东盛等其他阿胶品牌。

  而在一河之隔的济南东阿镇,东阿小学、东阿中学等等更是到处有着“东阿”的场面。崭新的国道旁、高速路出口处,带有“福”字的福胶形象颇为显眼,浪溪河从福胶老厂区前缓缓流过。在东阿镇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小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狮耳山上来啃草,浪溪河里去喝水,永济桥上遛三遭,少岱山上打个滚,至冬宰杀取其皮,熬胶还需阴阳水”。

  杨福安介绍,在《中国药学大辞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古法熬胶,每到冬季,择纯黑无病健驴,饲以狮耳山之草,饮以浪溪河之水,至冬宰杀取皮,浸浪溪河内四五日,刮毛涤垢,再浸漂数日,置入宝锅,取阿井水,桑木文火,银铲搅动三昼夜熬制成胶,即真阿胶也”。他也坦言,多年来,福胶与东阿及两地阿胶企业一直在宣传正宗阿胶出“东阿”。

  “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山东东阿阿胶厂,1952年建厂,1993年由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1996年成为上市公司,同年7月29日‘东阿阿胶’A股股票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系国内最大的阿胶及系列产品生产企业。隶属央企华润集团。”东阿的网站上这样介绍。

  同样,福胶也有着自己的辉煌历史,甚至建厂日期还早于东阿。1950年,公司前身山东平阴阿胶厂成立后,集东阿镇众家制胶作坊技艺于一体,把该地诸作坊使用在“阿胶”上的“福”、“禄”、“寿”、“财”、“禧”等著名牌号集中使用,并在出口和内销阿胶上主打“福”牌。

  “我们两者是有区别的”杨福安表示,古东阿是国家认定的中国阿胶之乡,是国家质监总局认证的“阿胶原产地”,也就是现在的平阴县东阿镇,东阿镇是历代东阿县城所在地,近代才搬迁到现在所在地,后来隶属不同的区域,造成了今天的境况。

  事实上,地名之争的背后是利益之争,无论福胶与东阿,都在打“东阿牌”,东阿强调“出东阿,故名阿胶”,福胶集团则强调“东阿镇为唯一的中国阿胶之乡,是国内最大的阿胶生产基地”。

  搅局之争

  福胶与东阿之外,阿胶市场也从来不缺搅局者。

  就在福胶悄然扩产时,今年“十一”前,山东宏济堂集团(以下简称宏济堂)宣布将复产阿胶。宏济堂总经理文哲亮介绍,阿胶最早由北京同仁堂十二世传人乐镜宇到济南创办宏济堂后生产,曾占到全国阿胶产量的三分之二,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产技术转移到山东平阴和东阿生产。

  “(宏济堂)前来搅局,还是看好行业利润。”前述山东业内人士坦言,简单推算,阿胶从原料到产品,市场利润可高达20倍,其中东阿阿胶年报显示,其2011年利润率达70.83%也是一个佐证。

  杨福安认为,当下对阿胶需求量持续增长,应该是阿胶市场最好的时候。“阿胶有良好的功效,但不是价格越贵越好,价格只是阿胶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影响阿胶价格的因素有很多,并不是完全由价值决定,比如销售过程中的各种流通环节、各种宣传费用、人力等成本的不同,都是影响价格的因素。”

  宏济堂相关负责人介绍,宏济堂现在已着手在淄博建毛驴养殖基地,用传统的阿胶生产工艺来生产,3斤驴皮出1斤阿胶,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可以2斤或2.5斤出1斤阿胶,利润相当客观。

  也许是巧合,东阿董事长秦玉峰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坦陈,多年来,他一直为驴皮的来源头疼。除此之外,光靠驴皮拉动不了整个产业链。在他的算盘中,驴皮只占整个驴价值的1/10,大部分都是肉,要靠肉来拉动一个大市场,“要靠吃吃出一个市场来”,骑驴找驴,延伸上游产业链。这与杨福安的“福胶将不会走单纯提高价格获利的路径,而是延长阿胶产业链条以培育利润增长点”的观点,似乎“不谋而合”。

  “从胶块而言,属于二、三线品牌,即使有再多搅局者,在当下来说,也避免不了两者的竞争。”前述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就在此时,太极集团、同仁堂、九芝堂、上海雷允上药业等企业也纷纷杀入,分食阿胶。看来,阿胶越来越好吃了。

  “阿胶市场参与者将会越来越多,阿胶市场格局逐步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将是市场清洗。”张月凤认为,当前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加大,高价消费品消费放缓,都推动着未来市场竞争将持续加剧。

  “阿胶本质上是药,但目前有些阿胶企业也打出‘保健食品’的旗号,致使现在行业内并不统一,甚至有的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提出阿胶按‘药品要求制作,食品要求销售’的荒唐建议。”杨福安认为,阿胶市场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宣传,有的消费者一次购买好几公斤,有的则要求购买最贵的,并很快消费完,而事实上,在阿胶使用上少量即可达到效果,一次3克足矣。

欢迎发表评论 分享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