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布拉克内尔大学 “中文

“中文

2024-06-25 13: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3年10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和语言研究所承办的“中文——拓展世界交流的语言”研讨会在京成功举行。

 

会场

 

  姚枝仲局长在开幕式上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早于1980年就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从2012年开始每年都会共同举办一次人文领域的专题研讨会,至今已是第十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的合作长久、稳固、且富有成效,相信本次的交流研讨会收获新的成果,未来双方还将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推动两国学者进一步开展交流。

 

姚枝仲局长主持会议

 

  张伯江所长在致辞中指出,中澳双边研讨机制建立起来的这十多年,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得到大力推进的时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国语言文化建设,在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今天到会的11位学者的讨论,无论是着眼中国境内语言国情调查经验的总结,对语言资源保护、国家语言能力理念与实践的思考,还是着眼于世界的汉语全球地位观察、普通话国际变体的调查和古文字的信息化传播,以及从澳大利亚语言多样性社会经验获得启示,都将极大地启发我们双方学者的思考和实践,也将促使我们产生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用以回答语言文化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世纪之问,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语言文化角度的学术智慧和学理支持。

 

 

张伯江所长致辞

 

  英加·戴维斯执行主任在致辞中谈到,非常高兴能够在疫情结束之后线下参加会议。澳大利亚政府提出要促进澳大利亚和中国在知识创造能力领域的学术合作。中国创造知识的能力是澳大利亚可以学习的宝贵资产,澳大利亚需要在中澳人民之间加强这种相互学习,这实际上也是因为中澳两个国家都有着非常强的多元性,要通过这种相互学习促进双方更好地相互了解。这种活力和多元性其实也体现在此次研讨会里,因为此次与会学者的发言题目都是非常多元的。

 

英加·戴维斯执行主任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学者首先围绕议题“国家语言资源和国家语言能力”进行交流研讨,中澳双方各有3位学者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新南威尔士大学高雪松教授指出,在语言政策制定中,应该将语言视为一种资源,强调在语言政策实施中语言资源和语言能力导向的经济价值、认识多样性和文化价值。悉尼科技大学亚历珊德拉·格雷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她十年磨一剑的研究成果,将语言变化作为了解中国快速发展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的窗口,采用社会语言学、民族学和法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壮语开展个案研究,追溯了中国宪法中规定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的自由、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律权利,以及一些相关法律权利的运作和影响。西澳大学克林特·布拉克内尔教授分享了澳大利亚在保护语言多样性方面所做的工作,包括构建在线资源、制定Austlang准则等。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王敏研究员分享了中国在语言调查和语言规划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成就,以及语言国情调查对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在社会良性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文》编辑部主任刘祥柏研究员则强调汉语作为世界通用语,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变体形式,值得调查、分析和研究。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莉宁教授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进程下,传统语言文化面临着消亡的风险,此外她还详细介绍了在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支持下开展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高雪松教授发言

 

王敏研究员发言

 

亚历珊德拉·格雷研究员发言

 

刘祥柏研究员发言

 

克林特·布拉克内尔教授发言

 

王莉宁教授发言

 

  11日下午,与会学者围绕议题“全球语境和数字语境中的现代汉语”展开研讨交流,中方2位学者、澳方3位学者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天伟教授关注国家语言能力的量化问题,通过构建国家语言能力指标体系,把中国国家语言能力置于世界范围进行跟踪比较。汉语的学习离不开对汉字的学习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副主任王志平研究员介绍了汉语文字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利用AI技术在古文字的编码、识别和释读等方面开展的信息化工作。

  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国际秘书约瑟夫·洛·比安科教授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用大量实证数据指出相对于英语教学和学习,汉语学习者现阶段具有增长趋势,并就如何提高汉语学习水平,从社会语言学和社会人口学角度,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澳大利亚TFH基金会学校合作项目负责人胡博博士以海外汉语教师的视角,分析了澳大利亚汉语学习者的语言多样性和语言态度,指出了汉语语言教学面临的挑战。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高级讲师杰弗里·吉尔博士的报告延续了他去年关于“汉语热”的话题,通过与英语全球化对比,指出汉语的全球地位和全球化功能正在增长,但当前阶段在交流对象方面还存在区别,并为汉语进一步成为世界交流的语言提出设想。

 

张天伟教授发言

 

约瑟夫·洛·比安科教授发言

 

王志平研究员发言

 

胡博博士发言

 

杰弗里·吉尔博士发言

 

  瑟夫·洛·比安科教授在会议总结中表示,非常赞同前面的发言,大家面对面交流,达到了研讨目的。跨文化国际交流活动具有强大的概念力量,我们的环境虽然存在差异,但正如中世纪学者伊拉姆斯所说的那样,我们在这里可以公开发表言论,摒弃差异,集中交流。希望我们能取得实际成果,考虑不同国家的差异,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提出共同的概念或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同时,我们还可以组建由不同国家语言学家参与的团队,使用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发出我们的声音,增强彼此了解,进行更多探讨。

  李爱军副所长在总结中回顾了11位中澳学者发言的主要内容,对双方学者围绕“中文—拓展世界交流的语言”这个主题奉献的精彩学术报告,表达诚挚谢意。她总结说,通过张伯江所长的致辞及5位中方学者的学术分享,大家可以了解到,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强调“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强调国际中文教育也要创新发展,加快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建设。通过英加·戴维斯执行主任的致辞和6位澳方学者的学术分享,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国际中文教育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澳大利亚的情况,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吸收。中澳双方学者定会以此为契机,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研究。我们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继续以语言资源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并为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文化多样性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约瑟夫·洛·比安科教授总结发言

 

李爱军研究员总结发言

 

合影留念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