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自由之路读书笔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巫师三套装效果怎么激活 财富自由之路读书笔记

财富自由之路读书笔记

#财富自由之路读书笔记|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序

所谓快乐,在于我看到有很多人发生了变化。

我有个长期的理想——改变世界。

既然这个世界是由人组成的,如果我有办法改变一个又一个的人,那么我就是在一点又一点地改变世界。

我每天要花固定1小时去读这些留言。这一小时会确定地告诉我,我所做的事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是有很大意义的,有很多人真的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有什么能比这个事实更让一个作者感到幸福呢?

前言

你必须对两件事深信不疑: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一定会变得更好!

若长期持续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的未来一定会很伟大!

1.你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吗?

那条细细的横线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提示,它就在那里清楚地告诉我,我所遇到的一切逆境,所感受到的一切委屈,以及正在经历的一切不开心,其实都是我尚处在成本线之下导致。

我甚至鼓励他们把已经赚到的钱全都花掉(当然不能借钱去花),逻辑其实很简单:如果你笃信自己的未来是那样一条曲线,那么在成本线被突破之前那段长长的时间里,你能赚到的钱实际上全部都是小钱,小到不值得节省。

我们的理由都一样:根本不相信自己将来赚不到钱。

2.你知道那条曲线究竟是什么吗?

有个词叫自信,人最好能有自信,但应该是对自己的未来有自信。绝大多数人并不明白,无论是现在的自己还是过去的自己,无论是自信、自负、还是自卑,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要现实才对——错了就是错了,蠢了就是蠢了,该自信的时候自信,该自卑的时候自卑,胡乱自信或者胡乱自卑都是不对的。

为什么有些人格外自信呢?不是因为他们在装蛋,而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搜寻属于自己的“复利式增长曲线”—并且可能已经找到了——所以他们才会那么淡定,所以他们才会那么从容,所以他们才会在所谓种种“逆境”中依然善于保持乐观(其实,如果能真正理解他们,你就会知道,他们不一定觉得苦,他们不是在强颜欢笑),让他们真正自信的是那个看起来还需要经过漫长等待但其实很快就会到来的瞬间。

3.究竟什么是“财富自由”?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大脑对一件事情没有概念,那么我们的大脑就倾向于不去想那件事情。

举个简单的例子,什么是分享。

大多数人以为分享就是把好东西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享受。

真正的分享是好东西必须是你的,你可以把它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享受。如果好东西是别人的,那不是分享,那是“慷他人之慨”。

虽然你在一生中会有无数次经历,不知道某个概念或者误解很多东西的正确定义的情况,但是你依然有更多的机会,被人教会或者自己教会自己那个最终的正确定义。

如果你真的想要财富自由,那么你需要理解财富自由,直到你将这个概念理解得如吃饭、睡觉一样透彻之后,你才拥有了加速向它靠近的前提。

财富自由是一个在很多人心尖儿上发光的词,但是如何做呢?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影响行动的关键因素:我们要的自由,其本质上不是财富,财富只是工具;我们要的自由,本质上是时间自主权。所以我重新提炼了财富自由的定义;

所谓的个人财富自由,是指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但财富自由根本不是终点,那只是个里程碑,在那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回头看看自己未来的曲线图把。当你的成长终于穿越了成本线时,你事实上已经成功了,可那不是终点,而是另外的起点,后面还有很长且更加有趣的路要走。

只有走过去才有机会看得更清楚:“个人财富自由”真的只是第一步而已,后面还有“家族财富积累”“财富管理”“家族传承”——你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把财富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方方面面的能力传承下去。

关注成长,而不是关注成功。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实现财富自由的这一天是我这辈子最辉煌的一天,那我就太傻了。

要记住当财富自由发生的时候,它已经成为了过去。——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

传说有种境界很高的活法:每天都像明天就要死去了一样活着。

我对这种说法完全无感,我有另外一个态度,这些年都没有变过:

每天都是自己人生的第一天,无论好坏,过去的就是过去了。

4.起步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人们经常说,速成绝无可能,我也坚定的相信这个判断。

但李笑来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大多数人竟因粗浅的理解这句话而受害了。

如果这个现象真的存在,你能想明白其中的原因吗?

速成,顾名思义,大抵是指迅速成功,这当然不可能,因为绝大多数的成绩,都需要时间来孕育。而时间可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意愿而变得流逝更快或更慢,对不对。

虽然速成绝无可能,但快速入门绝对是有可能的,而且快速入门不仅绝对有可能,还绝对有必要。

在学习任何一个学科知识时,都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最少必要知识。

当需要习得某项技能时,一定要想办法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清楚,有哪些最少必要知识。然后迅速掌握它,在那一瞬间,任何人都完成了快速入门。

举个例子

掌握一门外语最少的必要知识有哪些呢?

认识字母

认识音标

会查词典

懂基本语法

会查语法书

会用搜索引擎

掌握了这些知识以后,你就已经入门了,就剩所谓的执行“用”。

在理解了最少必要知识这个概念以后,还有一个错误的概念也会长期挡住你前进的方向:

你居然以为自己一上来就能做得很好。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就好像走路一样,起步过程中蹒跚、跌撞、慢慢才能学会走路。

学会走路之后,一生中如果不出现太大意外,都可以无意识的行走。

所以在一项新技能刚开始习得的时候,请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笨拙、理解自己的笨拙,然后努力试错,观察哪里可以改进,反复练习,最后重复这个过程。

关键在于:

尽快开始这个过程(掌握最少必要知识)

尽快度过这个过程(马上开始行动,专注于改进)

很多人认为,我的文章写得不好就放出去,或者我的英文发音不标准就讲出去,会让自己受伤,可事实上,受伤得又不是自己。

比如一个人的发音和他的听力,往往并不直接联系,所以他可能说的不标准,但是听力很标准。所以他就会以为自己说的很好。

讲到这里,可以重提我对执行力的一个定义了:

判断一个人执行力的强大与否,就看他再做得不好的时候是否能持续去做……

绝大多数执行力差的人,特点是一模一样的,但凡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不值得显摆,或者有可能被别人鄙视,就马上不做了,进步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维持所谓的面子才是刚需。

但是,做得不好就不做了吗?不持续做,不反复做,哪有机会改进、修正、总结、进步呢?

永远不要告诉自己,也许我不适合干这事儿吧,永远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进步,只不过需要时间而已,时间可是你永远的好朋友阿,怕什么呢?

也许我不适合干这事儿吧,是一切失败者的墓志铭,甚至可以干脆改成:也许我不适合来到这个世界吧(有的时候,刻薄一点会让自己更清醒)

创业也是一样,1/3的概率赚钱;1/3的概率维持;1/3的概率赔钱。

这貌似不是智商能够决定的结果,因为只要是人,总有想得不周到甚至想错的时候。

第一次创业失败了,那就不再开了吗?第一次创业很辛苦,没赚多少钱,那就不再开了吗?很多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真的会马上得到一个结论:“唉,我可能不适合干这个……”然后呢?然后他们的人生也就那样了。

如果我身边的朋友想创业,我都会鼓励他们。原因很简单,我觉得这是做生意的一种常见的起步途径。我顶多会给他们一个最具价值的建议:

你要给自己输两次的机会(也就是说,要拼掉那两个1/3)

不要押上自己的全部身家去开店,也不要借钱去开店(不仅押上了全部身家,还加上了杠杆)。虽然有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了成功,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么做会使自己失去良好的心态。

以后你会越来越明白,一切都发生在大脑之中,所谓的“心态”,不过是大脑正常运转的状态而已。如果大脑无法正常运转,会有什么好事儿自动发生吗?不可能——发生的全是灾难。

但若不开始行动,一切都是虚无。所以,要尽快开始;要尽快开始那个过程;要尽快度过那个过程。那么,应该如何尽快度过呢?

在掌握最少必要知识之后马上开始行动,然后就要专注于改进了。

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东西”存在,尤其是别人的看法。

要关注事实,不用关注别人的看法。

既然你知道自己的看法常常是不准确的,是需要不断修正的,那你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呢?

他们的看法和你的看法一样,往往并不准确——多么简单明了的事实啊!

有一个像魔法一样的现象:

当你专注的时候,时间会飞速流逝……

所以,“专注”事实上是“尽快度过那个(笨拙的)过程”的核心方法。

讲到这个深度,我们甚至应该重新审视“速成”了。

有的人学了很久还没入门,有的人不仅迅速入门,还迅速开展行动,比大多数人更为迅速地到达了成功的里程碑。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吗?

5.你认真考虑过自己的商业模式吗?

事实上,在之前我们定义财富自由的时候,已经确立了一个事实:所有人都在出售自己的时间。

因为,你若不再需要通过出售自己的时间去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那你就已经实现财富自由了。

换言之,在实现财富自由之前,所有的人都在出售自己的时间。

在看清这个本质之后,我们就可以用下面这个通俗易懂的句子来定义“个人商业模式”了:

所谓“个人商业模式”,就是一个人出售自己时间的方式。

让我们仔细看看个人商业模式的基本分类:

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一份时间出售1次。

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

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

可以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作者。

创业和投资,事实上就属于“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的个人商业模式。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投资人首先看重创业者的素质,然后才是创业选择的方向了”。

笼统地看,对个体而言,所谓进步,就是逐步学会并使用各种个人商业模式,然后想办法优化每一种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

全面的看,任何人都起码能熟练地使用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而后两种个人商业模式是少数人在习得之后才能熟练运用的。

但是,总有一些人能够熟练地运用这3种个人商业模式中的任何一种,甚至能够熟练地组合运用它们。

6.如何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

既然时间买卖存在,就相当于这世界上有个隐形的“时间交易市场”,你需要彻底弄明白并记住的是:

在这个隐形的时间交易市场里,每时每刻的成交价,其实是时间出售者的估值,而非时间出售者的真正价值。

把股市的概念搬过来,一下子就能明白:

成交价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

成交价是买家对卖家的估值。

估值不等于价值,它们之间总有些差异:或高估,或低估。

从长期来看,估值不会离价值太远。

精明的买家看重价值,并善于在低价时买入。

高买低卖的买家早晚被淘汰。

作为打工仔如果一味追求高工资,结果就会和股票市场上那些一味追求高估值的公司一样,很快就会死掉。为什么?因为确实会有一些不太精明的买家,但这些买家早晚会被市场淘汰。于是,最终那些只追求高工资的人找不到买家,价值自然会一落千丈。

所以只盯着高工资,而不顾个人成长,肯定是个巨大的错误。

逻辑上正确的选择是,不应该只关注工资,因为它只是老板对你的估值,而应该关注价值,而且必须是不断增长的价值,于是结论非常明显:

你最好,事实上也必须,关注且只关注自己的持续成长。

但是,你不断成长的结果,就是你终将被低估——这是必然的。

几乎所有顶尖的人才都被低估了,这是市场的平均定价导致,最多只能挣到略高于市场平均的价格。

或者更准确的讲,顶尖人才更有可能被低估。当你发现被低估时,你要感觉到高兴,因为这是你成长的证明,换句话讲,这是对你能力和成长的肯定。

也终有一天,如果你觉得自己被过分低估,就到了该自己出去闯出一片天的时候了。

不断成长的人终将遇到玻璃顶,直至不得不、必须、必然要冲破那个玻璃顶,在此之前所有的努力,事实上都是在为那一刻做准备。

选择不同,做出来的事就不一样,为自己打工的人,他们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宁可少睡一会也要把事情做到一定程度才心满意足,别人休息时他们可能还在工作,甚至好像完全不会去想:这么努力还不涨工资,实在太不公平了。

于是接下来的每一步,每一个选择,每一次行动,都是在另一个层次上进行的,都有更高的标准,随着时间的流逝,结果自然天差地别。

咱是谁啊?!所以,那些事不能干阿!

咱是谁啊?!所以,这种东西拿不出手啊!

咱是谁啊?!所以,做成这个德性怎么好意思呢?

咱是谁啊?!所以,这事儿得做到这样的地步才行!

如此这般,你已经变得与众不同,因为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终生只会半生不熟的运用第一种商业模式,而你竟然把这种商业模式升级了,变成一份时间出售两次,从长期来看,你的收益曲线一定会长成复利曲线的样子,虽然在开始的时候,别说别人,就连你自己都看不出它和一条斜率不大的直线有什么区别。

7.如何启动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

同一份时间出售多次,一切内容创造都属于这个类别。

希望掌握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的人,请牢记一个概念:

刚需

与此同时,更要深入地研究一个重要的概念。

消费者以为的刚需。

这就是我在这么多年里一直认真研究心理学的原因。我们不仅要理解别人,还要理解这个主要由别人构成的世界——不仅要理解它,还要和它融洽相处,和它做朋友,和它共同成长。

希望启用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的人,从一开始就要训练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只在意自己完成任务的机械能力。

8.你人生中最沉重的枷锁是什么?

我们必须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才能长期、深入地观察和思考。

合作是什么?合作的本质其实是大家各自放弃一小部分安全感,并把它交由合作方来保障。

信任是什么?信任是相信对方不会利用自己主动放弃的那一部分安全感。

什么是最大的勇敢?

最大的勇敢很可能是,有些人即便孑然一身,也竟然勇于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所以,你会发现,那些少数有大智慧的人,在乎的事情真的很少,害怕的事情也真的不多。

将军赶路,不打小鬼。

仔细想想吧,所谓傻人有傻福,某种意义上貌似就在描述这种现象:不在意吃一点眼前的小亏,其实是捡了便宜,他们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有更重要的问题去解决。

9.活在未来最朴素的方法是什么?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事?

笃信逻辑,只要遵循它们,就能获得好的结果。

如果某个道理客观上确实是正确的,过去它是成立的,现在它也是成立的,那么若不出极大意外,将来它还是成立的。

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得多。

反复研究这个道理,我得到的结论是,它客观上就是正确的,它过去是成立的,现在它也是成立的,我很愿意相信甚至笃信,它将来还是成立的。

自己首先得是个贵人,才能遇到贵人,甚至更多贵人。

你不优秀,就没有有效社交。

遇到贵人:

乐观的人更容易成为他人的贵人。

贵人更容易遇到贵人。

能帮助他人进步的才是真正的贵人。

优秀的人、值得尊重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乐于分享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不耻于求助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求助的时候不宜仅用金钱作为回报:帮助他人的时候不宜收取金钱回报。

贵人不一定是牛人,牛人常常只不过是自顾自地牛。贵人不一样,他们常常以和为贵,更懂得独贵贵,不如众贵贵。

在很多时候,某个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有大量的人希望看到他成功。

反过来,若有大量的人不愿意看到某个人成功,那么此人将很难获得所谓贵人相助。

正在做正确事情的人,更容易获得贵人的帮助。所谓得道多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活在未来的人更容易遇到贵人,因为别人能在他的身上看到未来。

关于求助,事实上,求助是一种交易,不仅如此,它还是一种隐蔽却意义巨大的交易。

贵人之所以愿意帮你,是因为它已经看到,尽管并不确定的你的价值,要么能帮助他确立自己的价值,要么能让他看到未来的某种可能性。

如何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能够吸引贵人的个体?换个说法,这不仅是善于求助,甚至是自动吸引各种各样的帮助,这才是财富自由之路的根本。

10.做得正确就会有好结果吗?

正确本身并没有价值。

别人都是正确的别人都是错误的你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

若你是正确的,与此同时,别人也都是正确的,那“正确”本身的价值其实并不大。

若你是错误的,别人都是正确的,那会是个很可怕的局面。

若你是正确的,别人都是错误的,这时“你的正确”才具备很大的价值。

“特立独行”本身的价值和“正确”本身的价值一样,并不算大,但“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价值就是巨大的了。

也就是说,你的正确程度越大,与此同时,不认同你的人越多,你的价值就越大。若你很正确,但与此同时,所有的人都很正确,那你的价值其实可能等于0。

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做决定。听大多数人的话,不是按照他们那么说的那么做,而是“听听他们怎么说,琢磨他们怎么想”

请注意:尽管你“特立独行且正确”,但这并不保证你一定有机会验证和收获其价值。

这时就需要真正的勇气了。若这世界给你正反馈,你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不因此趾高气扬;相反,若这世界并没有给你正反馈,甚至给你负反馈,你依然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不因此灰心丧气——这不是勇气是什么?

11.你的世界究竟是活的还是死的?

如果一个概念在某个文化里并不存在,那么,那个客观存在在那个文化里主观上并不存在,即,那个文化里的人对那个客观存在没有任何感知。反之,如果一个概念存在,即使它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还是可以从主观上感知到它。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并不只是冷冰冰的客观存在。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甚至可能是有灵魂的——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对待你。而且,它竟然可以实现这样一个奇迹:即使你事实上错得离谱,它也总是能够向你证明你是对的。

也许应该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你们根本就不在同一个世界啊,他们那样的人不善待自己的世界,你可不一样,你要学会善待自己的世界。

若你能善待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可以给你足够的善待;若你能宽容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能够给你足够的宽容。

12. 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命运?

所谓创业成功,无非就是解答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

为什么那么多解答题高手做不对选择题呢?

因为他们没有养成正确、有效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什么?

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或者知道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所以选择并不困难,甚至可能并不存在。所谓“选择”只是价值观确定之后的自然结果。

于是,更深入的结论是:价值观决定命运。

当我们讨论方法论的时候本质上研究的是:如何甄别好坏和优劣。

为什么那么多解答题高手在遇到这样的情况后,好像完全失去了解答题能力一样。

绝大多数人被自己所局限,无法从自己的世界里跳出来,去观察整个世界。或者说,起码跳出自己的世界,去观察一个更大的世界。

于是不可能选对,只能选错。

以偏概全

人们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当成全世界的感受,把自己的观察当成全世界的观察,把自己的看法当成全世界的看法。

我有一个需求和整个世界都有这个强烈的需求,差别很大。

最关键的是,市场上没有能够满足这个需求的产品,不一定是还没有人想到要做,更可能是已经有人想到并做过了,可是那产品最终死掉了。

其实,市场可能已经验证过这主意行不通,但因为做过的人已经失败了,所以你并不知道这个事实。当你再次以身试法的时候,你竟然完全不知道那就是飞蛾扑火。

选择决定命运,决定选择的是价值观,因此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什么,就是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在价值观养成的过程中,最应该小心回避的陷阱只有一个:以偏概全。

13.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自驱力?

刚需。

刚需是一种习惯。优秀也是一种习惯。所以刚需什么东西,决定了这个人是否拥有优秀的习惯。

刚需塑造大脑。

不断重塑大脑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也就是说,不断重塑大脑的就是我们选择的刚需。

如何培养、选择正确的刚需呢?

刚需根植于价值观之上。价值观决定人的一切。

我之前的价值观是这样的:

金钱》时间》注意力

成功》成长

现在》过去》未来

而现在我的价值观是这样的:

注意力》时间》金钱

成长》成功

未来》现在》过去

你的选择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变化,你的刚需就会自然而然的与他人不同。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在最为艰苦的岁月里,他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让自己的心灵越过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翱翔。

只要把这句话刻到脑子里,你就干掉了99%的人。

在众多正确的刚需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什么?

耐心。耐心是一切成长的刚需。

为什么一个标题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专栏很少提到钱?道理很简单也很明显,当然最终只有少数人这么认为:

财商的培养显然是最需要耐心的。

与财富相关的一切重要技能都“看起来”飘渺甚至虚无。

也正因为“看起来”与财富关系不大,才导致绝大多数人不重视,甚至干脆不知道自己额可以学、应该学,可以练、应该练。

进而,若一个人没有耐心,就不大可能从一大堆“看起来并不相关”的技能中剔除那些“果然不相关的东西”,找到“看起来不相关可实际上至关重要的技能”,然后进行刻意训练。

为什么有的人更有耐心?为什么有的人更不怕麻烦?我们早就讲过了:有的人是活在未来的。

换言之,衡量一个人的耐心有多大,只要看他活在多久之后的未来就可以了。

弄明白“选择意识”与“耐心”的重要性之后。还需要深入思考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现状。

对很多人来说,现状就像地心引力,时时刻刻拖着你,让你根本飞不起来,更别提飞出去了。

现状究竟是什么?

所谓“现状”,从本质上来看,无非是“过往的积累”。若现状不能令人满意,那肯定是因为过往的积累不够。

目光短浅的根源总是一样的:

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现状越差,越没有积累,就越急切。于是,在面临“要么认了,要么从现在开始积累”这种极为难受的选择时,有相当数量的人会选择“铤而走险”。

有些人会抱怨自己的父母,哀叹自己的命运,恨自己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

其实换个角度去想就能明白:如果一个人最终是个有足够积累的人,那么起码他的下一代不用再抱怨自己的父母,也不用再哀叹自己的命运了。就算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管它是金是银,是铜是铁——起码也含着钥匙呢!

若把现状清楚地定义未“过往的积累”,我们就会明白“马上改变现状”的难度——难到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地步——因为我们最多只能做到这么一件事:

把当下作为新的起点,开始积累,着眼未来,活在未来。

最后就是把这几样东西结合起来应用了:

你从来都知道自己最终还是拥有选择的自由。

你知道要靠耐心“活在未来”。

你知道现状是积累,你知道对现状不满是没有意义的,你知道所有的解脱最终只能靠积累实现。

好了,基于这样的认识和价值观,你就能运用另外一个终极武器了:

选择正确的难受

在追求财富这件事上,起步时“没钱花”和“赚不到钱”都是让人很难受的。但你仔细想想就能知道,解决前者会让你“不管赚到多少钱都留不下来”,所以解决后者更重要。

把注意力放到解决后者上,养成“赚不到钱就很难受”的习惯,再加上你其他的正确价值观的自然选择,你就会得到很多“自然而然的正确结论”,进而产生很多“必然生成好结果(甚至是惊喜)的行动”:

赚不到钱是因为能力还不够。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一切能力都是可以习得的。

加以时日,我的收获会越来越大。

在习得任何技能的过程中都会有“难受”的地方,因此,选择正确的难受常常是关键。

14.你有没有想过究竟什么是落后?15.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在某个技能上死磕,确实是一个策略,而且不一定是不好的策略。

不过,有没有别的策略呢?

借用几何术语,其实很容易理解:

在单个维度上,比的是长度;

在两个维度上,比的是面积;

在三个维度上,比的是体积。

实际上,生活有很多个维度,每个人也都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更不是一条线。生活中有很多特别精准却没有被大多数人刻意理解的比喻,比如一根筋就是个细思恐极的精准比喻。

在任何一个单一维度上,都只能有一个人是第一,也只能有少数人名列前茅,而剩下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落后的。

为什么李宁和郎平最终看起来更为成功呢?

他们都是在自己曾经做到最好的维度之外,开拓了一个甚至多个维度。

假设在单个维度上做到最好的取值是100。在1个维度上,最高值是100;在2个维度上,哪怕分别只取值50,面积也已经是2500;若在3个维度上分别取值50,那体积是多少?12500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学老师经常在学生们毕业许多年之后感叹:

最终真正有出息的,大都是当年成绩一般的……

他们之所以这样感叹,就是因为没想到:而他们之所以没想到,就是因为当初竟然不知道人生除了在校考试成绩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维度。

跨界是这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词汇。事实上,所有的跨界者最终都会不由自主地深谙此中道理:

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

一旦跨界成功,实力或者竞争力的提升只可能是几何级数级别的,而绝对不可能是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简单。

对于跨出舒适区这个说法,我个人并不把它当回事。

仔细想想就能明白:大多数人之所以不肯跨出所谓舒适区,只不过因为不知道还有多维度打造竞争力这样的策略——如果根本不知道这个策略,当然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所以才那样待着。

如果真的有什么舒适区存在,对我这种善用此类策略的人来说,不跨出去才不舒服呢!谁拦着我不让我跨,我跟谁急……

不过,在这个简单的方法论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窍门:

你要在至少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

你可以这样理解:

凡事都有成本。

这就好像你在赚钱的时候,生活必需开支就是你的成本。

因此,处处平庸肯定是不行的——不求处处突出,但起码要在一个甚至多个维度上处于相当优异的位置,在这样的时候,多维度的意义就开始以几何级数增长了。

在多维度竞争的过程中,如果你在每个维度上的水平都超过了及格线,超过了这个维度里60%的人,那就很了不起了。

16.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价格(估值)?

天呐,我这么努力,我这么勤奋,可为什么这么惨?

也许很无情,却是事实,这世界不需要你。

做人,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人;做事,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事;做产品,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产品……这是很朴素的道理,也常常是“一不小心就被忘掉的最重要的原则”

你如何才能变得更值钱呢?

答案很简单啊——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与这世界产生强联系,是增强生活幸福感的最根本方式。

为什么少数人明显比大多数人更幸福,而且幸福程度高出很多?

他们与这个世界有更强的联系。

更为清楚且深刻的解释是:

他们身处的世界真的很需要他们。

你所在的世界主要由什么构成,你的家人和你的朋友,其他人真的没那么重要,尤其对你的幸福感来说更是如此——这是客观事实。

善待你的朋友,就是善待你的世界;甄选你的朋友,就是优化你的世界;与你的朋友共同成长,就是让你的世界成长起来。

可事实上还没完,还有一个层次——所有人直到最后还在追求的层次。

与整个世界共同成长。

如果你觉得“成本决定价格”,那你就会不由自主地“不惜一切代价”去做事。

如果你反应过来了,明白真正决定价格的是需求,那么你很快就会发现,你需要为之努力的完全是另一个方向。

我天天琢磨自己写的东西对别人是否真的有用,其实就是需求决定价格这个价值观的彻底实践。

挑最被需要的事情做。

我们身处的世界,其实主要是由人构成的。当我们希望自己被身处的世界真正需要的时候,只不过是希望自己被身边的人,准确地讲,是那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人,真正需要。

那你就要花时间琢磨一下:

他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最需要的又是什么?

我是那个能够满足他需求的人吗?

如果我能,我有没有可能成为必需?

如果我不能,我怎样才能?

有必要一定由我去满足他的需求吗?

我在提到换位思考的时候,换位的对象通常不是某个人,而是整个世界。

这个世界主要是由人构成的,你了解的人的类型和数量越多,你对这个世界就越了解,你就越容易明白这世界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不要抱怨这个世界。马克吐温说得好:

让你陷入困境的,并不是这个世界;真正让你陷入困境的,是这个世界最终并非你所想象。

17. 我是如何生生错过一次升级机会的?

有些观念,即便你觉得与你有关,它也不一定会起作用;反过来,如果你觉得与你无关,那么它一定不会起作用。

然后,令我背脊发凉的事实是:

六七年的时间就那么过去了——这真的很可怕。

有些观念真的很重要,但它们要么太简单以致被轻视,要么太过违背直觉以致让人无法相信。

但,最有可能让人们错过转折点和升级机会的或许是:觉得那观念——虽然有道理,但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是错觉——就是错觉,也常常是最可怕的自证预言。若能主动吸收那个观念,按照那个观念去做,那就事实上有关系了。

即便做不好也不要紧,没有人在一开始就能做得好,所以,拼命去做就是了。

即便在一开始无法熟练地按照那些观念思考也没关系,反复琢磨,反复尝试,自然而然就深入了。

所以,不仅要只字不差地阅读,还要反复阅读,因为最底层的观念常常披着简单的伪装,以至大多数人觉得无所谓,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

不仅要反复读,还要先假定每个观念都和你有巨大的关系,再调动所有感官为自己创造带入感,去琢磨、去研究、去想象:这个观念若被你吸收,你应该变成什么样子?

18.有没有一定能让自己不错过升级机会的办法?

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会在我们看到别人的某个行动时被触发,这些神经元会镜像被观察者的行为,就好像观察者自己有同样的行为似的。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看到别人打针时自己会觉得疼——你的镜像神经元正在模拟你看到的行为,然后产生相似的感受。

在推测对方行动意图、理解对方行动目标的时候,镜像神经元总是会被激烈的触发。

镜像神经元的数量和比例很可能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提高的。

镜像神经元只能由亲眼见到的人触发。

如果你面前有个人做得很好,而你竟然没有被触动,或者说你的镜像神经元没有被激活,那原因就在于你自己,你觉得那和你没有关系。

所以,学习也好,进步也罢,从来都不是单独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交行为。

你亲眼见过一些人真正做到了。

你亲眼见过一些你知道确实有缺点的人竟然也做到了。

想要做到,就要从物理上接近目标。

我的人生哲学是,计划没有变化快,人生是个喜欢捉弄人的编剧。于是,我学会了一个自己认为最强的本领:

从来不问生活要什么,生活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

信息送达本身并不是教育,那顶多是出版。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效社交,一定是群体共同成长。

耳濡目染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

耳濡目染才可能真正激活镜像神经元。

所以,见到那些真正做到了的人很重要,见到那些确实有缺点但竟然也做到了的人更重要。

不要把自己隔离开来,而要想进办法让自己接近那些优秀的人,哪怕无法与他们有太多的交往。

能够见到优秀的人本身就已经可能对镜像神经元产生刺激,自然而然地产生更强的驱动力,而这背后最重要的机理就是:不再认为那和我没有关系。

19.你想不想要一个人生作弊器?

确定自己有强烈的欲望去搞定这项技能。

寻找最少必要知识,反复问自己,这件事最关键的地方在哪里?

马上开始运用;马上开始践行。

相信自己一定能学会;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践行获得进步。

通过记录,量化自己的刻意练习进程。

不断总结,不断整理,不断让那些新技能、新概念在自己的脑子里形成清晰的组织与关联。

绝对不要和笨蛋斗气,要珍惜自己的时间和生命。

20.再送你一把万能钥匙你要不要?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类比:

当你遇到一扇被锁着的门,你应该去哪里找钥匙?

显然不应该只盯着锁头看,是吧?

若锁孔里插着一把钥匙,那么锁头就相当于是开着的,不是吗?

之所以打不开那扇门,就是因为它是上了锁的,而能打开那把锁头的钥匙,一定在别的地方啊!

对人类这种高级动物来说,有些情绪是对立的,几乎完全不可能共存的,例如,你几乎没有办法既高兴又痛苦,既兴奋又低落,或者既感到无聊又感到有趣。

于是,解决方案相当简单明了:

如果能让对方感到极度开心,那么他就没有办法痛苦、生气、无聊、无奈……

大多数人之所以显得情商低下,原因就在这里:

你在平时真的花足够的时间思考过这件几乎最重要的事情吗?——究竟有哪些东西,哪些事件可能让对方极度开心?

当遇到必须解决的问题时,别人盯着问题看,我却能想明白——应该去别的地方找钥匙。

管好自己就行了。想办法做正确的事情,这一点最重要。然后,想办法找到正确的方式:哪怕做事的方式错了也无所谓,毕竟那是可以修正的;哪怕效率低一点也可以接受,毕竟只要做了就有积累……

赚钱这事儿也是一样的。民间早就有这样的观察:

你追钱,追不上钱;钱追你,你跑不掉。

别人都盯着钱看,我也觉得钱是个问题。但我觉得,解决方案一定在其他地方。

最终,我认定能力更重要。

盯着自己的能力看,盯着自己的能力成长,才是真正的钥匙啊。

来,让我送你一把万能钥匙:

当你遇到被锁上的锁头时,要想到——应该去别的地方找钥匙。

例如,学不会英语以为是单词量的问题,实际上是语文的问题。

孩子没有耐心,本质上是父母就缺乏耐心。

这世界不公平吗,问题不是这个世界,而是你值不值得被公平对待的问题。

关键是——你要记得自己有一把这样的钥匙,关键的时候,记得拿出来试一试。若有用,就把它记下来,作为将来继续琢磨的依据。

21.你生命中最值得拼死守护的究竟是什么?

希望。

什么是希望?

相信明天会更好。再精确一点,所谓希望,就是要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

明天是否变得更好,与今天那笨拙所带来的不适感,甚至是自卑感完全没有关系,只要持续行动,一切都会改善,反过来看,一旦放弃行动,那么明天100%会变坏,没有例外。

能让你升值的是什么?是思考与行动。

然而,希望就像烛光,往往非常微弱,一阵风就可能把它吹灭。你的责任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它灭掉,它需要你的守护。

22.为什么就算有钱也不一定有资本?

我特别喜欢一个类比,喜欢到在各种场合反复使用,且用法创意多端(就像诡计多端一样):

房子确实是主要由砖头建造的,但,仅仅一堆砖头摆在那里肯定算不上是房子。

同样的道理:

资本确实是主要由钱构成的,但,仅仅一堆钱放在那里肯定算不上是资本。

钱和资本实际上是很不一样的东西,正如一堆砖头和一幢房子肯定不是一回事一样。所以,有钱和有资本其实完全是两回事。

23.如何提高你选择的质量

锤炼自己的价值观。

人生中什么最重要?

选择。

作出选择更深层次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添加 | 必要的 | 条件。

每增加一个条件,选项就会大幅减少;如果有没必要的条件参杂进来,就会提前使自己全无选择。

所谓的选择就是增加条件,那条件必须是必要的条件。

当初我在选择的时候,要么干脆忽略了某个必要条件,要么没有在某个必要条件上做到足够苛刻。

创业方向选择的原则:高频、刚需、大市场

练习选择的方法:

面对任何选择,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当然,要从小事练起——都可以拿出纸和笔,罗列筛选条件。

为每个条件的重要性打分,然后将它们重新排序。

考虑每个条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1和0(要么有必要,要么没必要)30分钟之内,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但别急,还有下一步

第二天再花30分钟重新考虑、打分。如果选择本身的重要性很高,那么这个过程可能要重复更多次。

做记录很重要。

只要有记录,就可以回顾,就可以反思,就可以改进,就可以提炼,就可以通过不断雕琢最终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体系,而这恰恰是绝大多数人彻头彻尾欠缺的好品质。

另外,保持做记录的习惯很可能是解决绝大多数人遇事乱纠结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

24.无论创业还是投资,你必须了解的概念是哪一个?

我们早就知道,每个人的大脑就好像一个操作系统,而所谓思考的操作系统则是由一个个概念构成的。

因此,在概念不同的人之间,无法产生有效的讨论。

看一个人是否聪明,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

看他的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看他的脑子里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尽管我们反复提炼、矫正、修正、添加、删除自己的概念,但我很少对某个重要的概念直接套用词典释义。

词典包括百科,只是入门工具,只能给出最基本,事实上在关键的时候还不一定正确的解释。而对我个人来说,要想理解那概念意味着什么,只能靠自己的不断探求。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生意,什么是生意?

至于生意的分类,貌似也很简单:好生意和差生意。那么,有没有坏生意呢?

生意大抵有如下几个层次:

满足温饱的生意

能够赚钱的生意(温饱之外还有富余)

能够成长的生意(富余越来越多)

具有成长率的生意(包含一个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想过的概念:成长率)

你看,从第一条开始,绝大多数人就已经有分歧了。

绝大多数人在考虑生意的时候,对所谓好生意,只能想到“能赚钱的就是好生意”这个层面。

而事实上,赚不到钱的不叫生意,赚得不够多的都是差生意。

难道生活没有成本吗?难道生存没有成本吗?果腹纳税都是成本,而且是很高的成本——哪怕做过一点点生意的人都能深刻地理解这个道理。

理论上,做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意,真的谈不上创业,因为这种生意总体上就是脆弱的,甚至可以说是脆弱无比的,它从一开始就只能与各种事实上无法战胜的敌人作对。

从微观上看:不动产成本(例如房租)不断上涨;人力成本不断上涨;竞争者数量越来越多。

从宏观上看:社会的每次经济结构变化对它们来说必然是一场浩劫。

所以,人们很快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能够满足温饱的生意,最终被证明为不会长期赚钱。长期本就很难做到,若长期只能满足温饱,又有多大意义呢?

于是,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得修订一下创业的概念了:

不能不断成长的生意,谈不上是创业。

25.年轻人是否应该不那么看重金钱?

在起点不在乎金钱,在终点却在乎金钱。

在起点在乎金钱,在终点依然在乎金钱。

仔细观察一下就知道了,绝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年轻的时候无所谓,到了一定的年纪都逃脱不了金钱的束缚与限制,都是到了不得已的时候才开始重视金钱,那惨淡的结局其实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并不像大多人以为的那样,直到中年才遇到所谓中年危机——那危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而且,最令人气馁的是,在已经没有机会时,切肤之痛在于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却发现自己已经输了。

所以,从策略上来看,在年轻的时候认真思考金钱,重视金钱才是实际上的优势策略。

那么认真对待金钱的人获得金钱的能力更强,而且会越来越强。

我天天想怎么赚钱,每时每刻都在想,早上起来就在想,坐在马桶上也在琢磨

生命不息,赚钱不止,琢磨不断。

那些在起点不在乎金钱,在终点却在乎金钱的人,由于在琢磨如何赚钱这件事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更少,于是,他们的赚钱能力很可能更差,所以,他们有更大的概率在终局到来时没赚多少钱,却很在乎金钱,怎一个惨字了得。

那些在起点在乎金钱,在终点依然在乎金钱的人,由于在琢磨如何赚钱这件事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更多,于是,他们的赚钱能力很可能更强,所以,他们有更大的概率在终局到来时,已然赚到很多钱——对这种人来说,是否在乎金钱很难影响他们的幸福感,不是吗?

最终你会发现,你必须在有用却无趣和有趣却无用之间作出抉择。

别的不说,年轻的时候在乎钱,有意思吗?真的很没意思!理由也非常清楚:在年轻的时候,无论如何用力,都处在那条平缓的、甚至看不出斜率的直线上,即便再努力,赚到钱的实际上也很少——你说,这能有意思吗?说实话,谁不知道谈谈理想,讲讲情怀看起来更高大上呢?

我太了解这种感受了,因为我从头到尾全都经历过。

假如你的父亲在医院里随时可能病危,你在外面拼命赚钱,可无论怎么努力,你赚到的钱总是不够用——那个辛苦,那个难受,那个无处诉说……

可问题在于,去赚钱几乎是对没有财富可继承的人来说最有用的事情啊!尤其是当父亲躺在医院里,你知道自己是在用钱抢命的时候,孝顺可不是挂在嘴边上的,要想做到,得有实力,如果没有实力,就只能流泪了,不是吗?

不管是有意思还是没意思,都得去做!虽然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看起来理所应当的事,可实际上确实人生最艰难的抉择。

我不反对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讲情怀、讲格调——越是年轻,就越自然,不是吗?但是,我不主张年轻人不重视金钱,尤其不主张年轻人不重视赚钱的能力。

我只是想从逻辑上证明给你看,从一开始就重视金钱可能是更划算的策略。

而且,我还会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到最后,若你真的赚到了很多钱,你其实是没有办法依然在乎金钱的;更为重要的是,若你竟然真的赚到了很多钱,你很可能会变成更有理想、更有抱负、更讲情怀、更讲格调的人。

26.如何才能练就融会贯通的能力

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作出更好的决策,且从长期来看更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分辨知识就很容易了,无非是问自己两个问题:

在知道这些后,我的哪些决策会随之改变?

从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

你应该见过很多人,在40多岁的时候说类似的话:

唉,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儿,早知道就多读一点书了……

他们之所以把这样的话讲给自己的孩子听,显然是出于真诚的劝说,但他们却没有任何可能让自己的孩子明白这些话的含义。

问题出在哪里呢?

他们在思考知识价值的时候,只考虑有用与没用,却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维度:短期与长期。

他们忽略了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理性依据:时间。

你想啊,短期有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有用,短期没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没用。

绝大多数人在判断知识有用与否的时候,希望那信息马上有用、立竿见影,希望在了解新东西的时候瞬间就能脱胎换骨。于是,他们相当于主动剔除了很多短期没用但绝对长期有用的知识。

二三十年过去,到了40多岁,他们被动地意识到了一个灾难性的结果,却完全不知道自己当初错在哪里,他们能表达出来的只有含混的措辞,即,年轻的时候不懂事。

若他们真的能想明白、说清楚自己当初怎么不懂事、做错了哪些决定、有什么样的方法能让自己的孩子避免遇上和自己一样的报应,他们就不会那么绝望。

可事实上,他们并没有,他们很可能终生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虽然那原因不能再简单了。

从大多数人从不认真考虑长期这个事实出发,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牛人都一样,不怎么在意绝大多数新闻,因为实际上那一地鸡毛的琐事对他们而言,不仅在短期内没用,从长期来看也没用。

然而,即便是满足有用、长期条件的知识,也有不同的能量和价值。

有繁衍能力的知识。

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它们显然更高级,也更有价值。

有繁衍能力的知识,引发思考,引发行动,引发改变,形成新的局面,并且还会帮助你吸收、理解、运用更多有繁衍能力的知识。

逻辑学就属于这一类,,它可以用来判断某个知识是否站的住脚,也可以用来预知一些结论。

概率论也属于这一类,它与逻辑学结合在一起,就能作出相对更为接近事实的预测。

英语更属于这一类,仅掌握读显然也能让你接触更多的知识。

碎片化。

知识是否可以碎片化呢?这显然是误解,事实上,被碎片化的只是时间,而不是别的。

即便是学习的时间被碎片化了,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依然是长期、持续、连贯的,否则也不可能产生进步。

所以时间碎片化并不代表学习碎片化,真正擅长学习的人,都擅长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

于是,一个很明显的结论出现了:

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至于碎片化,则和知识完全没有关系。

那么对于普通个体来说,体系化又从何而来呢?

在知识的海洋里,最佳策略是漫游——对普通人来说更是如此。

我好像从一开始就没操心过学它有什么用,不仅如此,我好像从一开始就觉得学习本身很有趣,于是,我无论学什么都觉得很有趣,甚至,在学不会、学不好的时候,我依然觉得学习很有趣。

因为你会越来越频繁地产生这种幸福感:

真没想到,我学过的那个东西在这样的地方用得上!

人们经常会提到融会贯通这个词。融会贯通究竟是什么呢?从本质上看,所谓融会贯通,无非就是在两个貌似原本不可能产生联系的节点之间产生了意外的联系,然后竟然发现那个联系足够重要,足够有用,甚至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

融会贯通的前提是什么呢?很简单,可产生联系节点的数量足够多。

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

于是,在学习的时候,莫问前程,但行好事是最优策略,因为肯定会有一个天然的回报:融会贯通。而且,一旦融会贯通的效果出现了,就说明另外一件天大的好事同时出现了:体系化自动形成。

想象一下把,人和人的差别真的很大,一些人的脑子里只有一堆砖头,另外一些人脑子里有一栋房子,还有一些人的脑子里有高楼大厦,更有一些人的脑子里有整座城市……

除了增加节点数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主动增加连接。主动增加连接的方法倒也简单,就是经常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

这个概念,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27.人生的终极问题到底是什么?

我在长大的过程中,听说人生的终极问题是:我是谁?

与之相关的问题还有两个:我从何而来?我要去向何方?

后来,我发现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未来的我究竟是谁取决于我今天做了什么、过去做了什么……换言之,我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存在,因此,琢磨我是谁很可能完全是徒劳的。

但是,有一天,我发现了一个更有意义的终极问题:什么更重要?

反复认真地把这个问题问下去,深究下去,到最后会直接出现另一个更重要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是:

什么最重要?

择偶标准什么最重要:对方是不是一个讲道理的人?

在我看来,这是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若满足这一条件,就几乎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了。而后来,我一不小心遇到了一个不仅各方面都不错,竟然还能讲道理的女生,那就直接在一起呗。只一刀,终生幸福。

带团队什么最重要:选一件发展迅速的事情去做最重要。

投资什么最重要?

在买到可维持长期成长率的可增值资产后,一直握着——不动最重要。

顺着这个发现,我想透了很多这个新世界里的重要原则:

自己对自己负责。

成长率决定价值增长。

一定要投资比自己更牛的人。

一切的功课与努力都要在钱打出去之前完成。

在金融的世界里,没有什么可以打败钱这个东西。

自己不懂的东西,无论看起来多好,都不能胡乱参与。

你有没有想过,在教育或者学习这件事里,什么最重要?最终,环境比老师重要,你自己比环境重要。

于是,到最后,在教育或者学习这件事情里,自己最重要。

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里,总有一个脱颖而出的人?由同样的老师去教,为什么总有人比别人做得更好?

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那么在你身上,什么素质最重要?这么多年来,我只看到一个素质比其他素质都重要:

干一行,爱一行。

这是我们人类的基因设计:

你只能做好你热爱的事情。

你不可能做好你讨厌的事情。

爱与不爱,貌似是前置条件,可这种理解绝对是肤浅的。你以为自由恋爱的婚姻就一定幸福吗?你以为这世上就没有先结婚,后恋爱且过得很幸福的家庭吗?

你看,爱与不爱,并不一定是前置条件。

而在人群中,就是有少量的另外一个物种,他们很厉害,因为他们无论做什么,到最后都能爱上什么。若有能力爱上,就有能力持续去做;若能持续去做,又怎么可能做不好?我对执行力这个东西有另外一个定义和判断:

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很强的执行力,只要看他在做得不好得时候会不会继续做下去就可以了。

如果不喜欢做,怎么可能接着做下去?如果不热爱,怎么可能坚持到最后?

所以,在执行力这个东西里,一个很重要得因素就是热爱程度。

爱到无以复加,就没有人可以阻挡,也就没有任何挫败会导致放弃。

无论做什么事,学什么东西,我都要想尽办法为它赋予极大的意义,如此这般,我就把坚持和努力之类的概念都从我的操作系统当中剔除了。此外,还有更狠的策略:

我事实上在与我的每一个技能谈恋爱。

还有比财富自由更重要的事。

家族传承。

传承什么更重要?传承什么最重要?传承能力最重要。

在整个宣讲的过程中幻灯片是最重要的吗?显然不是,显然有比幻灯片更重要的东西:内容。

于是,我们已经有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了:

内容 > 幻灯片设计

想象一下,你是投资人,坐在雷德霍夫曼对面听他宣讲……不是说讲了什么不重要,而是说,讲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是雷德霍夫曼,不是别人,不是随便一个MrNobody

于是,我们的结论应该改进了:

人 > 内容 > 幻灯片设计

简言之,最重要的是人,你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成为你能说那话的人!

还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你认真考虑:

你到底想成为谁?

你想成为一个使用幻灯片的人。

你想成为一个为别人设计幻灯片的人。

你自己选吧。

28.执行力差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所谓执行力就是指一个人是否清楚地知道要怎么一步一步做下去。

如果你会做,直接去做就是了。如果你不会做,当然要去学了!学会了就开始做。而如果你学不会,那就接着学。

这也许是个公开的秘密:

我们的身体里有不止一个自我。

在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和斐德罗就讨论过这件事,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有三重本质,一个骑手,驾着一辆由一黑一白两匹带着翅膀的马拉着的战车。

黑色的马代表欲望灵魂;白色的马代表意志灵魂;骑手代表理性灵魂,要驾驭这两匹神驹勇往直前。

最近二三十年,脑科学对人类的大脑做出了更科学的解释。

人类的大脑分为3层。最里面的那一层在爬行动物时代就发展好了,我们不妨把它称为鳄鱼大脑,它用来指导我们的身体完成各种应激反应——就像鳄鱼那样。

鳄鱼只有这一层大脑,它们没有情绪,没有理智,只有5种应激反应

打架、逃走、fuck、进食、保持不动

人类的第二层大脑我们不妨把它称为猴子大脑,这层大脑用来生成各种情绪,比如恐惧、兴奋。

感受到危险,产生恐惧,以便迅速逃离。

见到猎物足够兴奋,以便调动身体各项机能,足够有效率。

家里的宠物虽然没有理性,但有情绪。

人类最终发展出了几乎独一无二的第三层大脑,学称前脑额叶,人类的文明都是建立在前脑额叶之上或者之中的。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选择刷短视频还是学习的情况,你知道那个时候你的体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我们的脑细胞活跃是需要大量能量的,例如氧、糖等。

我们的心脏位置决定了大脑所需的能量会先输送到鳄鱼大脑,然后输送到猴子大脑,最后才能抵达人类大脑。

当我们突然受到惊吓,或者突然情绪激动的时候,鳄鱼大脑和猴子大脑最先活跃起来,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因此,外层负责处理理性的大脑区域完全没有能量供给,只能暂时休眠。

所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解释,所谓更为理性的人,其实是前脑额叶区域相对发达的人。

你可以这样理解——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的战车是这样的:

黑马很强大(直觉)

白马次之(情绪)

骑手只不过是个孩子(理智、元认知)

所以,我们的战车其实挺烂的,跑起来歪歪扭扭,弄不好就会兜圈子,马不听话,骑手年幼……

所以我们真正的任务是:

用一切办法改进战车的性能!

想办法让骑手尽快成长。

想办法让白马和黑马一样强大。

想办法让骑手和马配合好。

首先要纠正一个普遍的错误认知。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常常错误地把理智与情绪、直觉对立起来,搞得好像:

理智最高级,我们只需要理智就够了。

情绪一点用都没有,有也只能是害处。

直觉都是错的(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少数人的直觉非常厉害)

这其实非常荒谬,就好像骑手、白马、黑马原本是一家人,现在非要离间他们一样——还要科学地、有理有据地让这一家人分崩离析。于是,连带出现了一系列貌似合理,却不仅不起作用,还会起反作用的理论与建议。

例如,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一定要战胜自己,这样的说法不仅是错误的,还是有害的,更是违背事实的。骑手、白马、黑马根本不应该以干掉对方为目标,合理的目标是:和睦相处。

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最终,黑马、白马、骑手谁都干不掉谁。想象一下:如果黑马和白马被干掉了,骑手驾驭谁去,战车还能跑吗?

还有,不应该用先入为主的道德判断来衡量他们。

人们常常为黑马的想法和行为感到羞耻,但这其实是不对的,是违背事实的,当然也是有害的。

对黑马,我们应该采取成年人对待小孩子的态度——耐心调教,而不是哎呀,这孩子太烦人了,我不管了。

有的时候,在我们的脑子里会产生一些奇怪的、甚至非常邪恶的闪念,那并不是因为我们已然变成了坏人,而是有科学解释的:只不过是我们大脑中的一些原本没有关联的脑细胞突然相互关联了一下,你可以把这些闪念想象成大脑在和自己玩,天马行空,弄出来的一些意外的念头——它就是在好奇地左一下、右一下地试着玩呢。而当那个闪念出现之后,你吓到了,想:我怎么这么邪恶啊!在这个时候,这不仅不是坏事,反倒是好事,这说明你的元认知能力在正常工作,它在审视自己的每一个操作步骤和操作结果,然后作出判断——这个念头不好。

邪念和灵感的产生过程其实是一样的,你要做的不是消灭邪念,克服诱惑,而是让元认知正常工作,让它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最好的。

在进一步,你要明白,黑马有黑马的用处,白马有白马的用处,它们不仅谁都不能消灭谁,而且恰恰相反,它们是相互需要的,谁离了谁都不行。

也就是说,直觉有直觉的用处,情绪有情绪的用处,元认知有元认知的用处,它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真的厉害。

真正有意义的深刻理解是:

情绪是理智的快捷方式

直觉是情绪的快捷方式

直觉(黑马)的反应比情绪(白马)快,情绪的反应比理智(骑手)快。

这是由生理结构造成的,因为黑马离心脏最近,所以最先获得血液和各种养分,然后是白马,最后才是骑手。

这也是在刚开始的时候,连唤醒骑手都很难,让他成长就更难的原因。

随着骑手的成长,他会直接给自己已经习得的本领建立快捷方式,并将其固化到白马身上。

所以,事实上完全没必要控制情绪,也没必要消灭情绪。

最有效的调教白马的手段很简单:让骑手不断学习新的概念,打磨、更新旧的概念,锤炼更好的价值观,反复思考,重复应用,然后把它交给白马,建立正确的情绪。

建立更重要、更有效的快捷方式(情绪与直觉)本质上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内化的过程,所以,情绪与直觉也都是习得的。

还有,要知道黑马、白马和骑手最终都不是完美的。

一开始,他们就不是完美的。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和现实中的所有东西一样,都是连滚带爬成长的,不时犯错,不时犯下一些无法弥补的错……他们和我们一样,不是电脑,没有格式化硬盘,重新安装干净的操作系统的功能,都只能将就着继续,忍受着历史造成的结果执拗地向前。

而且,他们是一家人,虽然都有缺点,但也都有优点;虽然有时配合不佳,但还是要相互容忍,相互促进,出错了一起承担后果,做好了再接再厉。

最后,要深刻理解快捷方式的建立过程,即,新习得的知识的内化,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很多次的重复,需要很多次的应用,直至能够不假思索地完成。

人们总是以为告知就是教育,以为知道就是完成了自我教育,却不知那只是表面上的步骤。他们完全忽略了另外两个重要的环节:内化与生产。

前面反复提到两个词:重复与应用。

重复就是内化的过程。像是司机开车是内化的过程,无它,手熟尔的结论就是内化的结果。

生产就是反复应用那些通过重复而完成了内化的新技能,通过产出反过来进一步强化那些新技能。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写作。写作是反复思考并反复输出思考结果的过程。

于是,没有产出的教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你不生产,就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能识字,能看书,却什么都做不出来,还有比这更失败的吗?

我一向认为,能想明白的人都有很强的执行力,执行力不是独立存在的,他只是想明白这个动作的自然结果。

而一切执行失败的最科学合理的解释,也是最朴素的解释是:重复和应用的次数不够,内化过程没有完成,大脑皮层沟回构建失败,应该建立的神经元关联不够强以致断掉,回到了原本没有关联的状态。

执行力差的另外一个解释,也是最重要的解释,执行力强的人和执行力差的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他们各自生活在与对方截然相反的镜像世界里。

比如你觉得跑步累,但不见得所有人都觉得累。总有另外一个物种,愿意大冬天出来跑步,大汗淋漓,让自己精神焕发。

如何提高执行力?进化成另外一个物种就可以了。进化完成,你就会知道,那根本就不是逐步提高的过程,而是从零起步,在开始的一瞬间就达到满血的状态。

29.如果真正让你赚到钱的不是知识,那究竟是什么?

人们在面对同样的信息、知识、现象、事实、数据等的时候:

不仅对它们的认知不同,例如有少数正确的,大多数不正确的,而且,即使是在认知正确的群体中,还有认知高度、认知深度的不同。

事实上,知道即认知,本身的作用并不大,真正起作用的是比别人更有高度的认知,或者比别人更有深度的认知,就是升级过的认知。

而真正有巨大作用的是经过多次升级的认知。

也许你会好奇,能实现不断升级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什么呢?

还真有一个:行动中思考。

在很多时候,单纯的思考不仅价值不高,而且能量不足。事实上,纸上谈兵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用行动刺激思考,用思考改良行动,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没有践行,就没有可变现的东西,没有行动中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认知升级。

没有认知升级,就没有认知差异,没有足够的认知差异,就根本不可能白手起家。

30.为什么共同成长才是最好的出路?

在第47节里,我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在买到可维持长期成长率的可增值资产后,一直握着——不动最重要。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买到可维持长期成长率的可增值资产到底有多难?

很难很难。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零成本的可增值资产——你也有!

每个人都有!那是什么呢?你自己。

你自己就是你能买到的最便宜、最有可能长期保持成长率的可增值资产!

要牢牢抓住,握住,坚决不放!成长率由你自己控制且成本为零,在哪里还能找到这么好的可增值资产?

你怎么敢做短线呢?!唉,哪里还有什么休可退啊!

31.如何成为一个更幸福的人?

当你尝试着进步的时候,你遇到的更可能是打击,而不是鼓励。

进步绝对不是自动发生的,它天然就是耗时费力的,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根本看不出效果的。

因为所有真正有意义的进步,最终都会像复利曲线一样,在经过那个长期之前,都像是恒定没有斜率的直线,只有经过长期,已经度过某个时间点,才会有肉眼可见的飞扬。

在绝大多数人的希望之光随时可能熄灭,有谁喜欢自己被证明退步呢?

你进步了,就意味着其他人相对退步了。从你的角度出发,当你看到身边人进步了,而自己依然原地踏步的时候,你是不是会焦虑?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反过来,假设你的确进步了,那你身边人是不是同样会焦虑?

没有人喜欢退步,没有人喜欢相对退步,没有人喜欢被证明为退步——你也不喜欢不是吗?

为什么会有人泼你冷水,为什么会有人说你坏话,为什么会有人不阴不阳的对待你,原因很简单:你让他们不开心了。

这事怪你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

一切的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切的进步在起点上只不过是愿望而已,实际上的进步是需要行动支持的——不仅需要行动,还需要长期持续的行动,即,在肉眼可见的飞扬发生之前,还需要很长时间。

于是,当你表现自己或者尝试证明自己,甚至不小心好为人师的时候,从本质上看,你是在用尚未发生的结果去表现、去证明。

从更深层次的视角去看,事实上是你自己在占便宜——你在用未来不一定会产生的结果刷当下的存在感。要知道,即便进行了长期持续的行动,也可能因为运气不好而无法获得预期的结果。

你要给自己洗脑了。如果再遇到向你泼冷水的人,再遇到说风凉话的人,再遇到在背后坑害你的人,就不必那么肤浅地把对方定义为坏人了,从更深的层次分析,是你做错了,是你让他们不开心了,是你占便宜未遂。

虽然他们也不一定是好人,但你确实有错,而且错得不浅。

为什么我天生是兔子,而不是豹子?然后也会好奇,若我天生是豹子,会整天欺负兔子吗?

终于有一天我觉醒了,因为我发现了自己对丛林类比的一个理解漏洞。

在这个丛林里,有些个体是能从一个物种进化成另外一个物种的,也就是说,有些兔子可能进化成豹子,有些豹子可能退化成兔子。

还有一个现实是,兔子肯定不是一下子就变成豹子的,它也许要先变成狼,再变成野猪,然后才变成豹子,以后还可能变成狮子或者大象。

在这个类比的丛林里,某些个体的进化速度可以达到不可想象的程度。

琢磨清楚这些道理之后,我开始理清思路:

让别人不开心,是自己不对,自己不周到。

一切进化都是长期之后的未来结果,不是今天就能拿出来展示和证明的。

拿尚未发生的事情说事儿、讲理,尽管不一定是错的,但 通常不会被人正确理解。

人们不理解你的时候,自然不会支持你。

证明自己是没有必要的,若做到了就无须证明,若没有做到则证明也是徒劳。

自己给自己引来很多攻击,不仅是愚蠢的,更是致命的。

那该怎么办?

默默地完成进化。

在进化完成之前,不说,不表现,不好为人师,因为说了也没用,表现了也证明不了,在那种情况下好为人师只能令人厌恶,而且多半会被理解或者证明为虚伪。

还有一个小问题:怎样让自己变成一只受欢迎的兔子,甚至连豹子都喜欢兔子,或者连蛇都不讨厌的兔子?这个问题更为严肃——若有解决方案,那一路上会少多少威胁和危险啊!

最初的策略很初级:做一只欢乐的兔子。事实上,乐观并不是天生的。乐观是一种选择,一种能力,一种相信明天会更好的选择与能力。

我猜你早就观察到了 ,我们身边总是有那么一两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是笑嘻嘻、乐呵呵的,做什么事情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哪怕遇到再大的挫折,也就是垂头丧气一会儿,然后依然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欢乐地活着。

我发现他们都很招人喜欢。反正,我很清楚:我自己很喜欢这种人。

我要成为这种人。因为我知道:一切欢乐,其实都只不过是多巴胺分泌处于平均以上的结果。

于是,事情就变得简单了:多学习,多运动,人自然就开心起来了!

当然,还有辅助的方法:在人群中寻找那些欢乐的人,与他们为伍。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终于找到了升级的策略(而且是更有效的策略):成为一只励志的兔子。我要成为一个鼓励所有人的人。

理由也很简单:既然那么讨厌被别人泼冷水,被别人说风凉话,被别人陷害,就无论如何不应该成为那样的人;

不仅如此,还要站到他们的对立面,成为一个善于鼓励他人的人。

鼓励绝对是这世界的稀缺资源——我相信你早就有深刻的体会。如果你是个善于鼓励他人的人,那么你起码会直接获得2个好处。首先,你身边的人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你——谁不喜欢拥有稀缺资源的人呢?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你不断鼓励他人,不断看到因为你的鼓励而继续前行的人获得了他们所期待的结果,你会慢慢变成一个无须他人鼓励的人——你早就变成了正能量本身。

后面这个好处实在是个意外之喜,也实在是个极度惊人的意外惊喜,不信你就试试看。

一旦开始做,你就会知道,鼓励他人真的很简单,一句朴素的我支持你就已足够,甚至在更多的时候,你连这句话都不用说,只需要默默地陪伴一会儿就已经完成了对他人真正的鼓励。有时我也很震惊:这么简单的事儿,怎么就很少有人去做呢?

即便进化成了豹子,也不应该欺负兔子。

这个丛林本身也在进化。在过去,丛林里确实常常是你死我活的局面。

现在呢,丛林本身变了,发展太快,机会太多,因此,相互捕食变得成本过分高昂——还不如自己忙活自己的呢!

只有输赢和对立的时代已经过去,双赢、多赢的局面和机会变得更多,出现得更频繁。

于是,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只要聪明一点,大部分人都能找到独善其身的位置。

最后,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甜甜圈爱进化」,一起见证彼此的成长。

我会和你分享正经历的至暗时刻,例如我现在是裸辞转自由职业,每个月啥也不干开销4000元,而存款只有2W。

我是甜甜圈,陪你度过人生最黑暗的10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