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巫女套的袜子是什么 阅读

阅读

2024-07-05 00: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唐代妇女穿着锦袜,屡见诗文记载,制作锦袜的材料也更加精美。传说杨贵妃被缢死时,曾遗下一只锦袜,被当地旅店的一个老板娘捡到。过路之客如欲观赏,必须付百钱,老板娘因此而致富。事见唐人《国史补》及宋人《杨太真外传》等书。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唐墓中曾出土有一双锦袜,以华丽的花鸟纹锦制成,整块料子在鲜艳的红地上用八种不同颜色的彩线构成图案,组织紧密,配色协调,花鸟形态活泼生动,无论从组织技术或花纹设计上看,都具有很高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该墓年代,据同墓幺土文书得知,应为唐大历十三年(778),与杨贵妃卒年(756)相隔较近。

古人除了罗袜、绫袜及锦袜外,还穿夹袜。尤其在隆冬之时,人们所穿的袜子,往往用数层布帛纳成。最多者厚达十余层,名谓“千重袜”。宋人陶穀《清异录》称:“唐制,立冬进千重袜,其法用罗帛十余层,锦夹络之。”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说起古代袜子,不能不说到穿袜的礼节。古人对礼节的重视,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连穿袜也不例外。在古代,穿袜子有规矩,脱袜更有要求,早期进门有“跣袜之制”,与进门脱鞋的“脱履之制”是一套礼俗。而且“跣袜之制”比“脱履之制”的敬重程度更高,如果屋里有长者或贵客,除了脱鞋,还须把袜子也脱下,即所谓“跣袜”。不跣袜则是严重失礼。《左传》中记载一个故事,说的是卫侯当政的时候,请一班同僚喝酒,有一个叫诸师声子的人也应邀入席。诸师进来的时候,卫侯打量了一下他的双脚,当他看到对方穿着一双袜子,不禁怒发冲冠。原来在当时有个规矩,凡登堂入室,都必须把鞋子脱下,放在门口,然后才能进屋。尽管诸师极力声辩:这是因为自已脚上生有烂疮,脱袜恐怕别人作呕,但仍不为卫侯所谅解。幸亏诸师逃得较快,不然连双脚都会被砍去。可见古人对脱袜登席这一礼节的重视,并且此风俗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风习究竟终于何时,史书中没有明确交代。就有关资料分析,应当在唐玄宗之前。《新唐书·李白传》中有一段记载,说的是大诗人李白蔑视朝贵,在玄宗面前饮酒,醉后“使高力士脱靴”。这说明当时侍臣礼见天子,不仅可以穿袜,而且可以著靴,已不存在脱袜示敬的礼俗。

此外,对官员来说,在不同场所穿的袜子也有严格规定,颜色不能穿错。如汉朝,出席宗庙等重要祭祀活动要穿红袜,即《后汉书·舆服》中所谓:“祀宗庙诸祀则冠之,皆服袀玄,绛缘领袖为中衣,绛绔襪,示其赤心奉神也。”古人称红袜子为“朱韈”,汉代这种朱韈礼仪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时期朱韈还是皇帝穿的袜子。《明史·舆服志二》:皇帝冕服,“襪、舄皆赤色。”

因袜子著于脚末,故后人把浅薄之材称之为“袜材”。又由于最初袜子是用整块布帛或皮革为之,上面以线勒住,袜线很短,故又有人把一无所长之人称为“袜线”。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曰:“韩昭仕蜀,至礼部尚书,文思殿大学士,粗有文章,至于琴、棋、书、算、射、法,悉皆涉猎,以此承恩于后主。时有朝士李台嘏曰:‘韩八座事艺,如折祙线,无一条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