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十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左传里的话 中国古代文学史(十四)

中国古代文学史(十四)

2024-06-30 22: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一、成书: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是为《春秋》作传解的著作,作者是左丘明,但后人对此颇有疑义。 

        2、它沿袭了《春秋》编年纪事的体制,并基本上是以《春秋》为纲,补叙具体历史事件而成。《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二百五十四年。比《春秋》多十三年。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写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3、《左传》当时即有写本,长期单行,与《公羊传》《穀梁传》并称《春秋》三传。西晋以后经传合一,成为今日所见的面貌。 

        二、《左传》的史观 

        1、《左传》继承了《春秋》惩恶扬善的良史精神,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还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道德伦理评价,以历史的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为后人提供历史的借鉴。

        2、人本精神和民本思想是《左传》杰出的思想特征,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念,也是当时社会现实和思潮的反映。人本精神是对神权意识的颠覆,《左传》提出了“民为神主”的观点;民本思想则表现为对民意的重视,表达民为邦本,民重君轻的观点。 

         三、《左传》的文学成就

        (一)叙事特征 《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是它记事详赡,文采生动,与质朴无文的《春秋》、《尚书》大不相同。它的叙事特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看: 

         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化。 

         ①文学性的剪裁,是说它既叙述了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又善于使所传达的事件意趣盎然,而避免枯燥乏味的流水帐式的记述。历史事件的故事化,是说《左传》在叙述史实时常常借助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描绘他们的言语、行为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带有小说、戏曲的色彩。

         ②《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单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③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穆公,故名之兰。《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这些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 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僖公三十二年)秦师经过周都洛阳北门,王孙满又预言: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僖公三十三年)《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 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如写 陵之战“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师”中阵地的情况,完全是通过楚子和伯州犁的对话展示出来的。(成公十六年)

        2、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左传》虽然未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但是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十分注重刻画人物。其中如曹刿、先轸、弦高、子产、晏婴等等都是很生动的形象。更可注意的是,《左传》不仅能够写出人物的特性,而且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够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 

        ①《左传》主要运用对话、行动来表现人物,而绝少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的特征。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②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如“齐鲁长勺之战”中写曹刿,通篇作者未加一句评判议论,而曹刿的思想、性格、风度却宛然如见。

        ③《左传》写人不象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由于它是编年体,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事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①《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它记录了春秋时期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我国军事上著名的战役,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鞌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都有著录。《左传》写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仅仅把战争看做是刀光剑影的博斗,而是将战争视为一种复杂的政治现象加以描述,表现了《左传》作者社会观点,尤其是战争理论的深刻性。使人深刻地感到战争的胜负决非偶然。

       如晋楚城濮之战前错综复杂的外交策略、君臣情况,兵力、士气的铺陈,即是一例,以至使双方的胜负,早就在读者的料想之中。。而描写战场的场面则以简洁生动见长。如晋楚邲之战,写被楚军击溃的晋兵争舟渡河,自相攻杀,结果“舟中之指可掬”,仓皇之态毕现。

         ②传神的细节描写

      《左传》的叙事和写人,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如秦晋崤之战后,晋襄公放走了秦国的三帅,元帅先轸大怒痛斥,“不顾而唾”,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和暴躁性格。又如晋楚邲之战,晋军逃兵的兵车陷进坑中,追击的楚人教他们抽去车前横木,又教他们拔掉旌旗,去除车轭,轻装出逃。晋兵一边逃跑,一边回头嘲笑楚军,说自己不向楚兵经常吃败仗,所以才没有逃跑的办法。这个细节把晋军的慌乱狼狈,楚军的从容悠闲,以及晋军的戏谑可笑,统统表现得惟妙惟肖。 

         (二)《左传》中的记言文字,理富文美,主要是外交辞令,即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炼,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刘知几《史通》赞《左传》辞令之美:“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大约当时的外交辞令已很讲究,史家记述时又加修饰,故而文采斐然。如阴饴甥对秦穆公的答辞,既承认晋国曾经有负于秦国,又表明晋国上下同仇敌忾,绝不屈服;既表示晋人对晋惠公被俘的忧戚,更阐明了秦国必须释放晋惠公的道理。深入对方的内心,把握其心理,言辞端正委婉,不卑不亢,道理充分,分寸恰当,使对方不得不折服。其他如《烛之武退秦师》、《知罃对楚王问》、《吕相绝秦》等等都是著名的例子。

         《左传》的这些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史学、文学、哲学(具体表现为经学)方面的特质

        《左氏春秋》一书,通常被称为《左传》。近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史书,惟包含不少文学质素。但从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大统上看,这种认识不够确切,也不够具体。《左氏春秋》实际上以先秦“文学”的一种具体形态,兼具现代所谓史学、文学、哲学(具体表现为经学)方面的特质。 

       1、《左氏春秋》的史学特质 

       从现代学术立场上看,“历史学的目的,是揭示人类生活或人类文化的已往状态”;《左氏春秋》有这种追求,自不待言。

        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坚持事实,——尽管它提供的事实“包含着创作主体复杂的判断过程”,但“事实不仅是史学的开始,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史学的归宿”。《左氏春秋》毫无疑问是坚持事实的,它所记载的虚诞怪异之事譬如形形色色的梦等,都是著者判断上的“事实”,一如梁启超所说:“……《左传》里有许多灾怪离奇的话,当然不能相信,但春秋时代的社会心理大概如此”。“书法不隐”可以说是《左氏春秋》以事实为归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表征。

       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在历史人物的数不清的而且常常是自相矛盾的言论的背后发现统一性”。这正是《左氏春秋》最深层的史学质素:从素朴的、零乱无序的事实材料或经验事实中,把握把它们联结为一体的本质性的东西。

      2、《左氏春秋》的文学特质

      即便是从现代学术立场上,我们都应当承认,作为先秦史家记事文的《左氏春秋》是先秦文学的一种体式,并且是这种体式的最高典范和成就。

       首先,它以春秋时期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为背景,塑造、再现了一批极富个性的人物,并且很多情况下能跃然毕见其精神。其次,它非常注重细节描写。其三,它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其四,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个性,利用悬想,来设制故事。其五,它章法谨饬有度,字句精严。

       3、《左氏春秋》的经学特质 

     《左氏春秋》还有一些既不能归属于现代“史学”又不能归属于现代“文学”的质素,用传统学术范畴来衡量可以归属于经学。这是它最深的特质。

     《左氏春秋》高度关注可以规范个人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群秩序的主题,诸如“德”、“礼”、“仁”、“义”等,它最为推重的则是“礼”。

     《左氏春秋》的行文常有叙、议两层,议论或出自人物之口,或托为“君子曰”云云;其内容是对相关人物行为、人际关系或社群秩序的肯定或否定,而评断的标准主要就是礼。

     《左氏春秋》继承了《尚书》、《诗经》的天人观念,既肯定天命,又重德、重民,为它所关注的政教伦理规范提供了具有终极意义的保证力量。这种天人观念,到汉代进一步发展成为儒家经学的核心理念。

       以上三方面足以说明,《左氏春秋》的职志在于把个体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纳入以礼为核心的政教伦理规范之中。

       五、《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班固认为《左氏春秋》同《公羊传》、《谷梁传》一样,是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因而称《左氏春秋》为《左传》,即所谓“《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用问答形式逐层阐释经文的“微言大义”,虽选词严密、表述洗练,但由于只重训诂释义,所以历来不为史学与文学研究者所重视。

        关于《左氏春秋》是否为解经之作,历来有很大分歧。我们认为《左氏春秋》不是解经之作,而是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理由是:

        1、若为解经,须处处合经。经所不载,传亦不能随意添加。但《左传》有无经之传,也有无传之经。如文公十八年,经文中共载九件事,其中两件“秦伯罃卒”与“季孙行父如齐”传中没有。而传中记载八件事,其中两件“齐懿公报复邴歜父子”与“宋文公攻武氏”,经文中没有。可见,《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内容。

       2、《春秋》记载以鲁国为本位,而《左氏春秋》虽称鲁为“我”,但叙述最多的是晋、楚之事,其次才是鲁,其余齐、郑、宋、卫、秦各国也各有记载。可见《春秋》主要本于鲁《春秋》,而《左氏春秋》则参考了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同时博采古代和当时各种史书记载及历史传说,删繁就简,编纂而成,它有自己的编写原则。

         3、《春秋》不足17000字,所记只限于春秋242年史事,《左氏春秋》180273字,常通过对话,展示许多旧史遗闻,可向上追溯到夏、商、周三代,保存了那个历史时期的部分史料。向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下限多出13年。有自己的编写体例。

        4、《春秋》所涉及内容是政治、军事事件,《左氏春秋》扩大了记载范围,反映了社会的全貌。对春秋以来的变革,《左氏春秋》流露的思想感情与《春秋》也有区别。《春秋》维护周礼,反对“犯上作乱”;《左氏春秋》却对《春秋》谴责的人和事有时表示同情。如鲁宣公二年,《春秋》书:“赵盾弑其君”,而《左氏春秋》则大书“晋灵公不君”。《左氏春秋》有自己的思想立场。

      《左氏春秋》本不是解经而作,当然说与《春秋》无关也不合适。可以说,没有《春秋》便没有《左氏春秋》。《左氏春秋》采用了《春秋》的编年体,而且大体上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春秋》所列鲁君的世次为序,来建构自己的框架。但《左氏春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巨大的创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