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工艺美术馆非遗馆 讲座

讲座

2024-07-10 03: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讲座介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薪技艺传统工艺研究所所长刘润福先生莅临中国工艺美术馆报告厅,为工艺美术同仁带来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工艺传统”》为主题的讲座演讲。演讲由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苏丹教授担任学术主持。现场讲座的同时进行了线上直播。

讲座中刘润福先生围绕中国传统工艺的“工艺传统”这一主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引出中国的“工艺传统”,再从中国传统工艺复兴的要素入手,探究中国工艺美术的传承创新之路,最后结合作品创作与听众提问展开探讨,讲座历时两个半小时。

刘润福先生首先介绍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重新梳理了“无形文化财学系”率先在日本诞生,并发展推广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科发展过程。从中引出我国翻译工作者在翻译专业词汇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误区。他尤其强调了“文化财学系”与“文化遗产”的词汇差异;进而强调了“无形文化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系”对未来中国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

其次,他在对中国“工艺传统”的释读方面,通过对东京艺术大学“文化财学系”本硕博的学科教育体系的梳理,揭示出大中华文化圈下“工艺传统”的内核是立足于薪火相传活态创新的“传统技艺”。

接着,在探究中国传统工艺发展现状及问题点时,他强调传统技艺本应是系统的、活态的文化精髓。我们在传承中如果能直面解决目前所面临的传统技艺的连贯性、地域性、审美性三个问题点,将会极大提升中国传统工艺的飞跃发展。

最后,刘润福先生介绍了清华美院的传统陶艺教学,并以策划发起的《薪技艺国际青年工艺美术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为例,从作品及展览、研讨的不同路径,分享了探索中国的工艺美术传承发展之路。

期间,他以陶艺作品的创作为比喻回答了几个问题。

抓住作品审美的连贯性:日本陶艺家必须是从泥土制备到筑窑烧成等工序上完全独立连贯完成,工艺的连贯性确保了每件作品的独立审美的高度统一。而我国陶瓷工业高度发达,制泥、拉坯、彩绘、上釉等72道工序,每个都是分业完成,造就了每个环节的世界高手,却丧失了整体作品的内在审美的严格统一。超高选手的差距不会有很大,但却会在丝毫之间。如何跳出工艺产业化,推动完善我国传统手工技艺的连贯性极为重要。

跳出工艺的地域局限:日本每个工艺品类的人间国宝只有一位,只命名统称,不附加地域名称,避免了局限在局部地域选拔人才。比如“青瓷人间国宝”,无论哪里的出身,都可以从事青瓷创作,并成长为该领域的人间国宝。这种激烈的多方位的竞争制度就为工艺的艺术提升发展带来可能。而我国的青瓷,分为“龙泉窑青瓷”、“越窑青瓷”、“耀州窑青瓷”等等众多地域划分,不是该地域的从业人员很难得以发展。地域的局限与切割,极大阻碍了技艺的竞争与创新提升。

作品审美的繁简构成:审美是工艺作品的灵魂,工艺是工艺作品的基础。如何协调好审美与工艺的高度统一成为极其重要的一环。这就要求作者必须协调好审美创造带来的感动,与工艺表达带来的感动的高度统一。繁中看得到简约;简约中又看得见繁复,丰富而简约的工艺作品才会更好的传达艺术情感。

问答中,他还深情地解释了东方美学的基础是内敛的回归自然的人生美学。东方审美的形式美、装饰美、抽象美、意象美等,多是面向永恒,回归自然的思想表现。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与其他艺术的比较中才能真正领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