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这个典故讲的宋朝的什么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工程风险管理的整个流程 程门立雪这个典故讲的宋朝的什么故事?

程门立雪这个典故讲的宋朝的什么故事?

2022-03-25 00: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点点大狗

也说“程门立雪”  --读天涯芳草君“程门立雪的出处”书后  天涯芳草君近来研究典故出处,收获颇多。关于“程门立雪”之事,大体如君所言。考释词语典故来源,需引证最初资料,如“程门立雪”,今人所编之词典工具书,多引证《宋史·杨时传》,其实还不到位。《宋史》编成于元朝,诸人传记,多采用宋人所作之资料,如传记、年谱、行状、碑铭、野史、笔记及诗文。关于游酢、杨时立雪于程门一事,最早见于侯仲良《侯子杂言》。侯仲良是程颐的内弟,他的记录当系亲闻,是所谓“第一手资料”或“原始纪录”。《侯子杂言》今已散佚,不可见矣。专门收集程颢、程颐兄弟言论的《二程语录》,引有侯氏所记数条。卷十七所引一条,即“程门立雪”之最初资料:  游、杨初见伊川(程颐),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此条在专门收集朱熹言论的《朱子语类》中也有引用。《宋史·杨时传》的记载,应该就是根据《侯子杂言》而来的。宋史的原文跟侯氏的记载差不多,说游、杨二人到了程宅,“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据《明道先生年谱》,此事发生在元丰四年(1081年),时程颐50岁,杨时48岁。一个48岁,并在学业上已经有了不少建树,而且在社会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声誉的人,竟然如此谦虚恭谨地向只比自己大两三岁的人拜师求道,也确实令人感动。“程门立雪”的故事能够流传下来,并且成为一个著名的典故,实在是有道理的。不过,程颐的态度倒显得太傲慢:人家在这里不怕寒冷等了这么久,你老先生坐着睡觉不接待,醒了也不留他们坐一会儿或者喝杯酒去,也太不礼貌了!呵呵!  可是这个故事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被说得玄乎了。下面的一个教小朋友学历史的网页,非常有趣,把它转在这里:  (原网页有图片,此处从略)  (图一)宋朝的杨时非常喜爱学习。一个下雪天的中午,他和同学一起去找理学家程颐老师求教。  (图二)程老师正在睡午觉,他俩就站在门外等候。  (图三)雪越下越大,为不打扰老师,仍耐心地等候在门外。  (图四)老师醒了。发现杨时俩人站在雪地里,忙叫他们进屋来,杨时赶忙向老师行礼、请教。  http://www.beijingmuseum.org.cn/children/zhmdz/qxlm_gs1.htm  另外一个介绍典故成语的网页也有类似的说法: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http://www.lytour.com.cn/dianguchuanshuo/chengmenlixue.htm  上引两例,都把这个故事作了“想当然”的改编:  一、游酢、杨时不是“侍立”在程颐的屋里,而是站在门外,也就是站在雪里等了大半天。是名符其实的“立雪”。  二、程颐醒来,不是让他们二人回去,而是受了感动,连忙把他们请进来,耐心传教。  在现代人编撰的书籍和网文中,有很多都是采用这种说法。我还看到有一本专门讲汉语典故的书,讲这个故事时,把门外雪深由一尺加深到了三尺。这种说法很符合人们的心理:站在屋里不如站在屋外雪地里更显得“诚心”,当然雪越深也就越好;老师醒来受到感动,连忙请进,从此对学生更加爱重,也比那样淡淡地说声:“日既晚,且休矣”更有人情味。这样改动,当然比原来的故事要更感人。可惜与真实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我不知道教小朋友时,该是按真实情况介绍呢,还是该按想象修改才对。  不过,如果要找到真正立雪的故事,倒也可以,而且也同样是一个典故,虽然不如“程门立雪”这个故事那样著名,却比这个故事更早。唐代诗人方干有一首《赠江南僧》(《全唐诗》卷六四九)的诗,末二句说:  继后传衣者,还须立雪中。  这首诗又被传为贯休作,见《全唐诗》卷八百二十九。贯休是一个和尚,他熟于佛教掌故,也许更有可能运用这个故事,因为这个“立雪”的故事本来就是发生在佛教徒身上。《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达摩》:  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乃往彼晨夕参承,师(指达摩)常端坐面墙,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师遂因与,易名曰慧可。  慧可(以前叫神光)为了向达摩学佛,不惜在腊月大雪天在外面站着,雪深过膝(大概也有一尺多吧?呵呵!),才换来达摩的一席教诲。不过达摩比程颐更冷酷,他竟然看着慧可当面砍断自己的左臂,才肯传衣钵,真是太惨了。这个故事也许比杨时“程门立雪”更让人感动,可惜很少有人提起它。当然,如果要教小孩,最好不要用这个故事,因为那样冷冰冰加血淋淋的故事,实在是“少儿不宜”了。  顺便讲一点题外话。有人认为,程颐在游、杨二人求教时打盹,其实不是睡觉,而是在“静养”,在“闭目修道”。他是在做“功课”,同时也用这种方式在暗暗地启发游、杨二人,也就是所谓“身教胜于言传”。这也许是一种猜测,但也有一些道理。因为,二程思想受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影响很明显。而禅宗里一些高僧的传道,常常就是这样莫名其妙,他们常常不用语言文字,而用动作、形体或道具来启发求道者,象打哑谜似地让人家去猜,去“悟”。慧可和尚向达摩请教的时候,达摩“面墙”而不予“诲励”,用的也是这种“禅”而又“玄”的办法对付他。程颐的做法与达摩的做法一脉相承。也许从这个小故事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宋代儒学和二程思想,与佛教的某些渊源关系。  历史和学术,往往是可以从这些蛛丝蚂迹里找到一些重要线索的。这已经不止是某个典故或某种语言现象的事情了。

2010-05-11 | 添加评论 | 打赏

◆◆ ◆◆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