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海拔最高的公路博物馆,收藏着让人落泪的奉献与传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川藏线最高山峰海拔多少 川藏线海拔最高的公路博物馆,收藏着让人落泪的奉献与传承

川藏线海拔最高的公路博物馆,收藏着让人落泪的奉献与传承

2024-07-14 18: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露敏 四川在线记者 王眉灵 文/图/视频

蜿蜒在“世界屋脊”的川藏公路,翻越了14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主峰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被称作“川藏第一险”。9月8日,四川在线记者随省交通运输厅“学党史、走两路”活动采访团从甘孜县城出发,沿着国道317驱车西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位于雀儿山隧道旁边的德格县雀儿山十八军红色教育基地。

这是川藏线唯一一处以十八军进藏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基地,也是我省规划建设的5个川藏公路博物馆分馆之一。海拔4200余米,在这个川藏线海拔最高的公路博物馆里,收藏着关于奉献与传承的故事。

筑路:牺牲300多人,打通雀儿山

“为修筑川藏公路,有3000多名英烈牺牲,仅雀儿山就有300余人。”德格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高杨兵说,德格县是十八军进军筑路建设里程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牺牲人数最多、支前模范最广、物资贡献最丰的县份之一,为缅怀先烈,弘扬“两路精神”,当地修建了雀儿山十八军红色教育基地,记录下这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

经过高耸的“川藏公路十八军英雄纪念碑”,拾级而上,“十八军进藏雀儿山纪念馆”和“张福林烈士纪念馆”分列两旁。走进“十八军进藏雀儿山纪念馆”,“雪域天路筑忠魂”七个金色大字印入眼帘。整个纪念馆分为八个单元:忠信、忠勇、忠义、忠仆、忠情、忠骨、忠诚、忠绩。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珍贵的藏品,十八军将士在雀儿山奋斗的身影随处可见。

1951年,十八军“一边修路、一边进军”。为了支援前方部队,执行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后方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务必在1951年春节前打通雀儿山,实现1952年通车昌都的目标。于是,在高原最冷的10月至12月,在垭口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十八军迎来了严峻的考验。

这里地势高寒,气候恶劣,氧气稀薄。战士们努力在雀儿山开辟道路。由于天气寒冷,一些战士握住钢钎的手被活活粘掉了一层皮;有的战士抡铁锤抡到虎口被震裂,血流不止。然而,自然条件的恶劣挡不住英勇的将士,他们说:“住的是5000米高度,睡的是斜坡30度,气温是零下30摄氏度,开水的沸点是70摄氏度;可我们的劳动热情却到了100度,智慧和力量没限度!”在这样的高昂士气下,雀儿山如期打通。

长眠于雀儿山的张福林,是诸多英烈之一。筑路进军,需要技术支撑,这位多次荣获一等功的机枪射手、炮兵,刻苦钻研,成长为技术能手。他在笔记本里这样写道:“炮兵会打炮,也可以学会爆破,只要国家需要,只要肯学习,什么事都能办到。”

苦研爆破技能,张福林创造了两炮炸掉1000多立方米坚石的惊人纪录,被誉为“开山炮手”。1951年12月10日,在攻坚雀儿山期间,张福林被山上的落石砸中,当场痛晕过去。恢复清醒后,卫生员给他注射强心剂,被他推开:“替国家节约一支吧,我不行了……”他还掏出衣袋里的所有钱,交了最后一次党费。

英烈们虽逝去,但人民没有忘记他们。每年,各地民众都会来到建于雀儿山的“张福林烈士陵园”,缅怀英烈,红色基因永续传承。

高杨兵告诉记者,感念十八军战士的牺牲和付出,在谋建红色教育基地时,德格县柯洛洞乡的群众们无偿捐献出这片土地,没有收取任何征地费用。

护路:60余年驻守,保国道畅通

修路难,养路、护路也难。65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川藏公路的过程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一代代传承、延续。川藏线上海拔最高的道班(注:养护公路的班组)——甘孜州公路局德格分局雀儿山五道班,就是用行动传承、践行“两路”精神的公路人。

“以前的路是从这里走,在那里拐弯上山。”9月8日,在十八军雀儿山红色教育基地外,雀儿山五道班最后一任班长曾双全向四川在线记者介绍原国道317线的路线。他手指的方向,岩石层层,山巅积雪,一条肉眼可见的公路蜿蜒山腰,山顶处有一栋方形的房子,“那就是我们以前道班的驻地,在山上,可以看到这里。”曾双全望着山顶,无比怀念。

川藏公路雀儿山垭口5050米,“风吹石头跑,四季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夏天穿棉袄”是这里的写照。五道班距垭口仅几十米,是山上唯一的住户。刚到五道班的时候,曾双全曾带了两株雪松上山种植,不到半年,松树就死了,垭口仍然寸草不生。

垭口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40%。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公路养护人驻扎在这里,只有一个使命:确保交通大动脉——国道317(川藏公路北线)不断道!曾双全告诉记者,他在五道班工作18年,除了极其狭窄的地方、车辆因事故“动不了”造成堵车,雀儿山没有一天断过道。

“燕子窝”“鬼招手”“老虎嘴”……这些雀儿山的危险路段,曾双全都了如指掌,哪里有块突出的岩石、哪里有个“凼凼”、哪里有个弯弯,全都记在心里。刚到五道班的时候,陈德华等“老人”带着曾双全“认路”,叮嘱他一定要记得。在五道班度过的第一年冬天,大雪纷飞,根本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悬崖,曾双全才明白,“认路”的重要性。

作为道班仅有的几名能开推雪车的机手,每到冰雪季节,曾双全几乎每天都要开着推雪车上路,清理出一条能容车辆通行的路。有一次,大雪下不停,曾双全在户外清理了两天两夜,车上带的干粮吃光了,饿了他就抓把雪吃,然后继续推雪。

冬天战冰雪,夏天则与泥石流斗。每到夏天,泥石流、塌方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一块比路还宽的石头滚落下来,拦在路中间,曾双全和同事们巡路发现后,当即装上炸药进行爆破,用大半天的时间,清除了障碍,腾出一条可以过车的通道。

不仅是养护道路,曾双全和同事们还经常救人。道路险,一边高山、一边悬崖,时常出现险情。有一次,一辆载着40余人的客车差点翻下山,车头已经冲出了悬崖。和同事们把乘客救下车后,曾双全爬到驾驶室,把客车档位摘到空档状态,然后再用绳子和大型车辆,把客车给拉了回来。“摘挡的时候,下面就是悬崖,事后想起来也后怕。”18年来,曾双全救了上千名过往的旅客。不少旅客返回成都时,给他们带来肉、米、面等食物,“很难忘。”

2017年9月26日,历经十年规划建设的雀儿山隧道建成通车,避开了3处雪崩路段和6处泥石流路段,冬天积雪厚度大于1.5米的路段减少了约22公里,翻越雀儿山,不用再行经2个多小时的危险路段,穿洞仅用10余分钟。当天,雀儿山隧道前欢声笑语、载歌载舞,距隧道海拔高800米的五道班驻地,曾双全和同事们却像霜打的茄子,高兴不起来:“要离开雀儿山了,舍不得啊!”

雀儿山五道班最后一任班长曾双全

雀儿山隧道通车后一周,曾双全和同事们离开了驻地,“雀儿山五道班”成为历史。昔日同事,分散到了甘孜州其他的道班,曾双全到了康定分局折多塘管理养护站,任站长至今。“我们还在川藏线上,继续养路护路,保国道畅通,让'两路'精神永续传承。”面对着高高的雀儿山,曾双全动情地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