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川藏318入口在雅安哪里 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网站

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网站

2023-09-06 21: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建设川藏铁路的战略意义

漆先望

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全面启动川藏铁路建设。这一举世瞩目的国家战略性工程,既是拓展“一带一路”的大写意,又是塑造工程建设新丰碑的工笔画,将实现中华民族的又一世纪梦想。

一、 川藏铁路背景

川藏铁路东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正线全长约1600公里,是设计时速160公里—200公里的电气化铁路。其中成都至雅安段已于2018年底建成投运。拉萨至林芝段预计 2021年底建成投运。工程最艰巨的雅安至林芝段将于今年开工建设,计划于2030年建成通车。建设川藏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世纪之梦。

——建国方略。早在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撰写的《实业计划书》中就提到要修建川藏铁路,并划出了拉萨至成都铁路的大体走向,即自拉萨循清代官道(大致与如今的川藏公路同线)至昌都,然后循康定等地抵达成都。1924年孙中山又进一步将建设川藏铁路写入建国方略。

——现代交通。当年18军进军西藏,中央领导就提出背着公路进藏。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中央挤出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川藏公路,为18军驻守西藏边防提供不可或缺的后勤保障。铁路与高速公路相比,运价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能耗仅为五分之一。铁路建设占地不到高速公路的三分之一,造价不到高速公路的2倍,运力却是高速公路的5倍。铁路早就实现了同网同价,特别有利于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即将全线开工建设的川藏铁路,一旦建成投运,将使川藏之间的交通条件实现质的飞跃,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二、保障国防安全

历史上中央政府在西藏用兵,都是主要从四川调兵调物。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改善连接四川与西藏的交通条件,具有重大的国防军事意义。

——国防依托。西藏绵长的边防线是我国目前唯一未定国界,边防任务十分繁重。用兵西藏,关键是如何克服交通困难提供后勤保障?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认为解放西藏主要是修路问题,路修到哪里,那里就解放了。1951年18军先遣部队在空投支援下进入拉萨后,因公路未通在三年内都处于半饥半饱状态,对印度在西藏的驻军也无力反击。1954年川藏、青藏两条公路先后建成通车后,入藏部队和机关才有了基本的供应保障。印度政府在公路通车前夕,也被迫从西藏撤军,并放弃过去在西藏的特权。

——战争经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962年中印边界反击战,前提条件就是克服交通困难提供后勤保障。当时的三条进藏公路,一年的全部运输能力也不过10万吨,而在中印边界则基本没有公路。毛泽东在战前分析尼赫鲁肆意挑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认为我国没有向边界大量运兵运物的能力。而印度依靠机场近、飞机多的优势,用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向前沿空运了4万多吨物资,甚至保障了军官们的奢侈饮料。让印度没有想到的是,我国在人口稀少的藏南动员了3万多民工其中包括许多妇女和少年,牵着牦牛或肩背手提将6万吨作战物资(其中3万吨是西藏军区战前囤积)运到前线。这样,3万多参战部队才在被视为用兵禁地的世界海拔最高处,成功地打了一个多月的自卫反击战。

——现实选择。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限制,在西藏高原养一个兵,其花费相当于在平原地区养7个兵。“平时少屯兵,战时多出兵”,是针对高原特定气候条件的必然战略选择。而实施此战略,必须有强大的运输能力作为前提条件。川藏铁路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交通大动脉,相比已经建成的青藏铁路,川藏铁路把四川这个国家战略大后方与西藏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运输能力还是运输速度,铁路都使公路望尘莫及。从成都乘汽车进藏最快也要数天时间,而川藏铁路建成后,成都到拉萨的运输时间可缩短至13小时,为西藏边境国防安全提供可靠的交通保障。2017年洞朗对峙事件爆发之前,尽管军方、四川和西藏一再呼吁建设川藏铁路,但出于经济技术多方面的原因,中央一直没有最后决策。洞朗对峙事件爆发后,中央却催着铁总、四川和西藏加快川藏铁路建设,这条铁路的国防军事意义可见一斑。

三、促进社会进步

建设川藏铁路,不仅有利于保障国防安全,而且有利于促进藏区社会转型。即促进藏区从受 “政教合一” 残余影响的传统社会,向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彻底转变。 ——维护国家统一。佛教本来是要求僧人出世、远离俗务的,而藏传佛教首领却偏偏违背佛祖的教诲,热衷于政治事务,这个悖论本身就很荒唐。造成这种状况,既有藏传佛教自身的问题,也有历朝历代中央政府政治设计上的原因。西藏社会“政教合一”的制度始自元朝,当时忽必烈是想把宗教作为工具用来加强中央王朝对西藏的统治。故将西藏的宗教领袖任命为当地官员,使他们第一次掌握了宗教与行政的双重权力。清朝为了借助蒙古的力量打败明军,当初奉行“尊黄教以安众蒙古”的策略,把黄教首领达赖的身份从一般活佛地位,人为的抬高到整个藏传佛教领袖的地位。后来雍正皇帝看到其中的弊病,专门设立驻藏大臣代表朝庭管理西藏,又把班禅扶持起来作黄教首领,以削减达赖的政治和宗教权力。但随着王朝衰朽和帝国主义入侵,清朝原有的政治设计逐渐失效,驻藏大臣大权旁落,使达赖得以坐大,演变成事实上的“政教合一”。直到1904年英军攻入拉萨后,清朝才幡然醒悟。先是任命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在康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兴办教育、矿业、商务、农垦、邮电等新政,筹建设立西康省。尔后又任命赵尔丰兼任驻藏大臣,准备将新政推广到西藏,改西藏为行省,以达到“保川固藏 ”的政治目的。民国政府承袭了这一规划,设立西康省巩固改土归流成果,使英国和西藏分裂势力搞“大西藏”的梦想破灭。新中国成立之初,18军依托川藏公路驻守西藏,从根本上动摇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如今建设运输效率更高的川藏铁路,便捷连接内地与西藏,将更加有力地维护国家统一。

——改变封闭状态。藏区“政教合一”理念有其“特殊的土壤”,即:落后的交通、闭塞的环境、落后的生产方式。只有在这样相对封闭的落后环境里,喇嘛才有可能借助神权介入到世俗事务的处理中去。一千多年来,藏区传统的生产方式变化不大。在这样环境中生存的人,形成对宗教的精神依赖是必然的。即便拉萨的喇嘛政权消亡已久,但在民间仍然可见喇嘛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情况。十四世达赖能够在国外遥控和煽动藏区的骚乱,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政教合一”影响的残余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关键是因为交通不便,地方政府的人力、资金有限,管理无法深入,这就为寺庙喇嘛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空间。目前,尽管牧区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大量人口仍然被禁锢在古老的牧业生产方式之中,社会发育程度低,使得喇嘛干预世俗事务的传统仍然可以延续。审时度势,只有把人口从传统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进入现代经济社会,才能使这个“特殊的土壤”消亡。随着藏区社会发展水平与内地趋同,当大多数人生产和生活方式己现代化,纷繁复杂的现代人际关系不是喇嘛、寺庙所能轻易处理的时候,人们自然会依靠政府和法律管理自己的生活。这时,宗教就只是作为一种精神慰籍和民族文化存在。消除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状态,是解决藏区问题的根本途径。“治藏先要通藏”,大幅改善藏区交通条件,是加快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川藏铁路一旦建成通车,将显著扩大西藏和四川藏区与内地的经济、人员交流,为促进民族融合、加快社会进步,维护藏区稳定发挥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四、带动经济发展

相对青藏铁路,川藏铁路不仅更接近内地和经济发达地区,而且沿线更具经济发展潜力。川藏铁路建设直接投资近三千亿元,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乘数效应,关联投资的规模也将达上万亿元。史无前例的巨额投资,将带来特有的发展机遇。

——带动创新发展。建设难度举世无双的川藏铁路,面临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勘测、设计、施工和运营难题。大难题催生高科技,川藏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将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强力吸引国内外的顶级企业、高端人才和优质要素资源聚集,有效带动四川的创新发展。

——实现协调发展。川藏铁路将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强大引擎,促进西部与东中部,藏区与内地经济协调发展,夯实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基石。

——支持开放发展。川藏铁路在国家全力支持下一旦竣工投运,长期制约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天堑演变为天路,将使西藏和四川藏区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川藏铁路与规划建设的中国—尼泊尔铁路连接,还将开辟连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西南开放新通道。

——实现绿色发展。川藏铁路的建设,将大幅改善西藏和四川的铁路布局,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交通。川藏铁路沿线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和良好的生物资源,能够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促进共享发展。根据川藏铁路的地理气候条件鼓励铁路等现代产业大量吸收适合在高原地区工作的藏族群众就业,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藏族青年大规模融入现代社会,成为带动藏区传统社会转型的主力军。抓住川藏铁路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和普遍受益,有利于少数民族与汉族广泛接触和深入交流的旅游、休闲、文化等产业,不但能够使藏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而且有利于民族融合,加快社会进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