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文保单位:茶马古道腾冲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崩坏三官网在哪下载 国家级文保单位:茶马古道腾冲段

国家级文保单位:茶马古道腾冲段

2023-09-30 23: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国家级文保单位:茶马古道腾冲段

北斋公房古道

北斋公房西坡古道位于界头黄泥坎村东约 15 千米北斋公房西坡山洼间,为界头前往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古道路段。地理坐标:东经 98°45′33.4″、北纬 25°32′39.1″,高程 2 607 米。2013 年 3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记》所载,古道最早形成当在西汉时期,唐代南诏王阁罗凤西开寻传时曾做过局部扩修,明代隆庆年间(1567 ~ 1572)由腾越知州沈祖学组织铺筑为石板路,并从此沿用下来。路径东起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垭口,沿西坡的小平河谷曲折而下,至山腰的小高良贡台地止,全长约 6千米。路面多以石块铺砌,宽 1 ~ 2 米不等,由于山势陡峻, 路径多在山崖间呈“之”字形延伸,路面可见成串的马蹄印痕,今虽废弃多年,但保存尚好,人、畜仍可通行。

南斋公房西坡古道

南斋公房西坡古道位于曲石江苴村东北约 20 千米的南斋公房西坡雪冲洼山谷中。山谷地势东高西低,两边山崖夹峙丛林蔽日,地形极为险要。地理坐标:东经 98°44′00.2″、北纬 25°17′26.7″,高程 3 067 米。2013 年 3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道开辟于汉晋时期,唐宋时扩修铺筑为石板路,长期成为南诏大理国统治者经略腾冲及以西地区官营驿道主线路。随着南线城门洞驿道的开设而改为民用,直到 1952 年保腾公路通车后才被废弃。路径东起高黎贡山南斋公房垭口, 向下延伸至山谷末端的西坡岗房止,全长约 8 千米。道路多以人工开凿铺筑而成,一般宽 2 米左右。由于山势陡峻,多数路段在山崖间曲折蜿蜒而行,留下了雪冲洼、高脚崖、大理仔、撑腰石等多处险要景观,被认为是古道上最能考验人们意志和耐力的代表性路段。

北斋公房遗址

北 斋 公 房 又 称 腾 云寺, 位 于 界 头 黄 泥 坎 村东 19 千米的北斋公房垭口西侧台地上。地理坐标:东 经 98°45′'52.6″ 、 北 纬25°32′50.8″, 高程 2 953 米。2013 年 3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斋公房遗址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前临渊深万丈的小平河槽谷,形势极为险要。北斋公房建于何时无文献记载。明代隆庆间(1567 ~ 1572),腾越知州沈祖学扩修高黎贡山险道时进行过大规模扩修复建。之后,北斋公房一度成为明末江南名士肖道成,云南布政徐宏泰,腾越诸生叶奕、吴茂桂、段真, 南明工部侍郎胡璇及指挥佥事李镇雄等著名爱国人士隐居避祸和开展反清复明斗争的重要基地。

1942 年,腾冲沦陷,一度成为中国远征军在腾北开展游击战的重要据点。1943 年初,日军“扫荡”腾北,进占高黎贡山,斋公逃散,房舍成为日军驻守高黎贡山的主要据点之一。1944 年 6 月, 中国远征军攻占冷水沟和北斋公房垭口后,日军退至此地坚守,与我攻击部队反复争夺,直至大部战死。经过此次战火,古寺屋架被毁,仅存石砌的外围墙体和地基,并从此不复有人居住。实测得知,寺址依地形呈东北—西南向布局,可见设施为一正两厢一耳和一前侧房共 4 幢建筑,占地 650 平方米。由于历经战火,寺址外墙可见多处枪眼射孔和大量弹痕。

玉璧坡古道石板路

玉璧坡古道石板路位于腾冲市区东南玉璧坡(也称巅峻山)上,为保腾古道南线进入腾冲市区的主要通行路段。地理坐标:东 经 098°33′28.5″、北纬 25°00′30.5″, 高程 2 239 米。2011 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 3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璧坡段古驿道明代中期曾局部改线扩修,并在玉璧村设玉璧铺建官厅迎送往来官员和缅甸使臣。清乾隆征缅战争结

束后,为进一步加强驿道的通行能力,由腾越厅同知伊里布于清嘉庆初年进行了全面的扩修整治, 长期沿用下来。1952 年,保腾公路通车后改为民用,现仍为当地村民上山砍柴放牧的主要通道。现存路径东起玉璧坡山顶接芹菜塘土路,向西沿斜坡曲折而下,至玉璧村口止,总长约 6 千米。路面均以石块铺筑,一般宽 2 米左右。其中,村子附近一段扩宽至 3 米以上,除有山溪从路边潺潺流过外,还在两边广种龙竹、香果、香樟等绿化竹木,使之成为保腾驿道上铺设标准最高、路面保存最好,且自然风光最美的绝佳景观通道。

赤土铺古道石板路

赤土铺古道石板路位于上营甘露寺村南北,黄草坝至小八湾之间。地理坐标:东经 98°36′40.3″、北纬 24°59′36.1″,高程 1 670 米。2013 年 3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赤土铺段古驿道全长约 4 千米。路面均以石块铺筑,因地势较缓,一般宽 2 ~ 3 米。目前保存尚为完好。明崇祯年间,徐霞客游腾冲时,来回均从该道通过。在他的游记中,赤土铺址在黄草坝北侧半坡八湾沟旁,铺再下为茅草河,河上有建安桥,桥为单孔石拱桥,现被甘露寺水库淹没。至清代,赤土铺迁至茅草河北侧之甘露寺村尾,今甘露寺内保存有《芹菜塘至分水岭修路碑记》残碑数片,可知赤土铺段石板路在清代曾铺筑过。

橄榄坡古道石板路

橄榄坡古道石板路位于上营橄榄寨至二台坡之间的橄榄坡一带山梁上,为保腾古驿道的主要路段之一。地理坐标:东经98°39'38.5″、北纬 24°58'35.3″,高程 1 483 米。2013 年 3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路径沿山梁斜坡而上,长约 6 千米。1952 年,保腾公路通车后被废弃,现为民间通道。古道路面均以石块铺筑,宽 2 ~ 3 米,由于使用时间长,路面上随处可见成串的马蹄印痕。

城门洞西坡古道

城门洞西坡古道位于上营大蒿坪村东南约 5 千米的高黎贡山西坡一带山洼中,为城门洞古驿道翻越高黎贡山的主要路段之一。地理坐标:东经 98°44′41.5″、北纬 24°56′00.8″,高程 2 387 米。2013 年 3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道形成于唐代,元初设为通缅驿道后,逐步扩建为石板路。至清雍正二年(1724),驿道改走大风口、黄竹园后被局部废弃,民国初年又改走大蒿坪后被全部废弃。古道东起城门洞分水岭西北的风吹坝垭口,向西沿山洼曲折而下, 经太平铺、竹笆铺、大栗树至桥街止, 长约 20 千米,目前除大栗树以下路段被村寨公路破坏外,其余均保存完好。路面均以石块铺筑,靠山一侧留有明显的排水沟道,具有较强的抗灾保通能力。由于废弃时间长, 道路沿线丛林密布,风景幽雅。

太平铺烽火台

太平铺烽火台位于上营大蒿坪村东南约 5 千米的太平铺台地上,为原太平铺驿站附设的一处军情报警设施。地理坐标:东经 98°44′22.3″、北纬 24°57′37.0″,高程 2 284 米。太平铺烽火台于 1988 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 年 6 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驿铺始设于明,清代以后曾多次维修,为驿道自腾冲翻越高黎贡山的一个重要歇脚站。民国初年,驿道改走大蒿坪、小平河后,驿铺被废,房屋坍塌,仅剩烽火台。烽火台位于铺址南侧一人工筑砌的高台上,台基面积 50 平方米。台上设烽燧 3 个,坐北向南呈横向排列,各燧均以毛石砌成圆锥形,下为炉膛,上为烟孔,燧高 1.55 米,底径 1.4 米, 顶径 0.5 米。历经多次修复,各燧现保存完好,填薪点火,仍可烟柱冲天,具有良好的报警效果。

大风口西坡古道

大风口西坡古道位于上营大蒿坪村上下的高黎贡山西坡山梁上,为保腾古驿道南线晚期段翻越高黎贡山的又一路段。地理坐标:东经 98°45′13.7″、北纬24°58′07.9″,高程 2 278 米。2013 年 3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风口西坡古道最早形成于清初,系由民间商旅为抄黄竹园古道近路而开辟。民国十一年(1922)被腾冲县政府正式确定为官营驿道,由商会出资扩建石板路,并约请驻腾英国工程师协助测量,沿路建立里程碑。之后,一直沿用到 1952 年保腾公路通车后才被废弃。该路径自龙川江桥东上中寨,经后头田、崖子脚、大蒿坪、二台坪、三岔洼、小平河接大风口分水岭东下潞江,总长约 25 千米。古道路面均以石块铺筑,宽2 ~ 3 米,目前除大蒿坪以下路段被乡村公路局部破坏外,多数路段保存完好,且在山顶三岔洼垭口上保存有一方当年英国人刻立的里程碑。

黄竹园铺遗址及古道石板路

黄竹园铺遗址位于上营大蒿坪村以东 12 千米高黎贡山黄竹园垭口西侧,以其地盛产黄竹而得名。地理坐标:东经 98°45′13.7″、北纬 24°58′07.8″,高程 2 467 米。这里地居高黎贡山极顶,山高水险,丛林密布,为保腾古道南线晚期段翻越高黎贡山的主要关隘。铺塘于清雍正二年(1724)古道改由大风口后修建,时派铺兵 10 余人驻守控制。2013 年 3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竹园铺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滇西回汉相争时。清光绪初年,腾越厅同知陈宗海整治恢复地方秩序,乃于其地重建塘铺,指定原龙川江驿丞派员驻守。民国十一年(1922),驿道改从黄竹园以北大风口转西北经石门坎、小平河、大蒿坪通行,沿用 200 余年的黄竹园铺由此荒废。铺址依地形坐东向西,夹大风口至太平铺古道而建,具体包括哨楼、烽火台、兵房和卡房 4 个部分。其中,哨楼位于兵房以东 50 米垭口北侧陡坡上,以条石砌成方形,形状与现代碉堡大致相同。唯因长期不用, 碉顶屋面与垛堞均已自然坍塌,仅存半截碉壁。基址占地 23 平方米,长、宽各 4.9 米,碉壁厚 0.8 米,残高 3.8 米。碉堡靠山一侧设门,余三面各设斗状射孔,可对垭口古道形成俯射控制之势;烽火台位于垭口南侧 50 米的斜坡上,以一长 9 米、宽 3 米的石台为基础,上建形状一致的烽燧 3 个,均人工打制的弯石砌成圆锥形,上为烟孔,下为炉膛。烽燧高 1.2 米,底径 1.4 米。由于荒废年久,燧顶已自然坍塌,但弯石尚在,可原样恢复。兵房位于哨楼下侧 40 米处,坐北向南,临路而建,占地 132 平方米,周围用石墙围护。院内分上、下两台,下为天井,有石阶与古道相连。上为住房 1 幢,面阔 3 间,屋架不用柱子,均以石墙分隔支撑,现屋面已毁,但石墙和地基保存完好;卡房位于兵房以西 30 米的古道下侧,为一临路而建的长方形小屋,做法与兵房相同,现屋面已毁,仅存台基,基长 3.4 米,宽 2.4 米,残高 1.5 米,临路一侧有石阶。铺址为目前所见腾冲古道各路段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道关隘邮驿设施。

黄竹园铺古道石板路位于上营大蒿坪村东约 12 千米的高黎贡山西坡黄竹园一带山坡上。地理坐标:东经98°45′13.7″、北纬 24°58′07.9″,高程 2 278 米。2013 年 3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段古道始于清雍正二年(1724),民国十一年(1922)古道改走大蒿坪— 小平河后废弃,前后沿用 200 余年。

路径东起黄竹园分水岭垭口接大风口古道,中经黄竹园铺、黄竹园马站向南延伸至太平铺与早期城门洞老路相交,长约 6 千米。古道路面均以石块铺筑,宽 2 米左右,道路两侧森林密布,风景幽静,虽然废弃时间较长,但因水土保持较好,多数路段保存完整, 为古道上有代表性的石板路之一。

大歇场坡古道槽谷路

大歇场坡古道槽谷路位于中和打板箐村西大歇场坡一带丛林中,为腾密古道南线自中和前往盈江盏西的主要通道之一。地理坐标:东经 98°14′10.9″、北纬 25°01′24.1″,高程 2 350 米。2013 年 3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道形成于唐代中期。元明开边通缅,曾多次以此为行军大道。明末云南巡抚陈用宾筑八关九隘,以此为盈江神护关的后方通道。清代中期以后,长期成为腾冲商旅从腾冲前往缅甸密支那和英美探险家自密支那前来中国的重要通道。20 世纪 50 年代,腾冲至盈江公路通车后被废弃。古道东起大歇场坡脚接打板箐土石路,向西经麻骓湾、一里槽至山顶的分水垭口,全长约 8 千米。由于土壤结构为沙质土,长期人马践踏和雨水冲刷,使古道路面不断下陷,在麻骓湾和一里槽一带丛林中形成了一条深 3 ~ 6 米、宽 2 ~ 3 米不等的深邃槽谷通道,人马行走其间,终日不见阳光。

得胜碉

得胜碉位于古永猴桥村南 7 千米棕包河口的槟榔江南岸,为腾密古道北线茶花塘支线的主要出境关隘。地理坐标:东经98°11′12.0″、北纬 25°20′31.4″,高程 1 569 米。1988 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 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 3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腾冲县志稿》记载,清道光三年(1823),腾越厅同知胡启荣为防止江外“野人”(今缅北克钦族)入境抢劫而建,为时设腾越边境 77 碉之一。碉堡依地形坐东向西,面临槟榔江河谷。南北长 60 米,东西宽 26 ~ 35 米,面积 1 877 平方米。内筑石楼为碉,外砌石墙为堡,中间有兵房一座,时驻练丁 31 名。清光绪五年(1879),改设棕包河卡,驻练丁 12 人。民国二年(1913),裁编留兵 4 人。1944 年,日军占领腾冲后废弃。之后因长期无人管理,兵房和围墙局部自然坍塌。2008 年,因建槟榔江电站被整体搬迁至东侧山梁上重建。

供稿丨腾冲市文物管理所

编辑 | 李燕滔

责任编辑 | 杨雪花

审核 | 郭云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