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崔健为什么不火 崔健: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崔健: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2024-06-30 11: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今年4月26日,“时代的晚上”———崔健在成都的个人演唱会在一串震撼人心的鼓声中开始了。歌迷们伴随着崔健嘶哑而亢奋的歌喉宣泄着自己的情绪。

1月5日,“时代的晚上”曾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开唱。刚开始门票一度有些卖不出去的样子,后来却又奇迹般迅速扳回了局面。崔健的经纪人尤尤感叹道:“这也就是老崔……”

然而,20多年前的1月5日或4月26日,我们都找不到有关摇滚的记忆。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永远也没有中国摇滚。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崔健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在中国的诞生,他更唱出了一个时代的声音。崔健因此成为一个符号,一个不能被中国流行乐历史所忽视的符号。

崔健前的摇滚

和摇滚前的崔健

据有限的资料记载:1980年,中国内地有了第一支演唱西方摇滚歌曲的乐队“万李马王”,成立者是四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分别叫万星、李世超、马晓艺和王昕波,乐队的名字就是他们四人的姓。

当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摇滚”为何物时,这几位外语学院的学生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优势,成立了中国第一支摇滚乐队。但除了这一段简短的文字资料,他们什么也没留下,别说唱片,连一张照片都没有。

最初给广大中国人心中留下烙印的摇滚者,只有崔健。

1961年,崔健出生在一个朝鲜族家庭,父亲是专业小号手。崔健也从学吹小号开始,刚满20岁就成了管弦乐团的专业小号手。

上世纪80年代,西方摇滚乐传到中国,崔健第一次听到了甲壳虫乐队、滚石乐队和警察乐队等老牌摇滚的声音。之前,他已经听过约翰·丹佛的《乡村之路,带我回家》等美国民谣,并且学会了弹吉他,还成立过一支名叫“七合板”的乐队,并出了一张叫《浪子心》的流行民谣,但影响甚微。

最终影响崔健的还是摇滚乐,他写的第一首摇滚歌曲叫做《不是我不明白》,直到今天很多人还会在郁闷的时候背他的歌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这是远远早于冯小刚贺岁电影产生的流行语。

崔健一嗓子 歌迷魂飞魄散

最令人难忘的,还是1986年5月9日晚上崔健的那声呐喊。

那天,北京工人体育馆里隆重举行了“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虽然当时还有韦唯、毛阿敏、蔡国庆等流行明星参加,对于中国摇滚来说,只有崔健上台的那一刻才是历史。

乐评人梁和平是当年演唱会的键盘手。那天下午排练的时候,歌手一个一个地唱过了,他看看名单:下一个崔健。梁和平拿过乐谱,往面前一摆,再看看歌名,叫什么《一无所有》,然后就开始照着演奏。他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形:“当这个和声一奏出来,随着音乐一进入,他(崔健)就唱了第一声,就是‘我曾经问个不休’。当时那种感觉,就是全身汗毛一下立起来!就是那种感觉,一下子。对我来说是特别大的一种刺激。”

到了晚上正式演出的时候,无数电视机前的观众都看到了这样一个毛头小伙子:穿件深色长褂子,扣子一颗也不扣,一条腿高高挽着裤脚,另一条腿没挽,露出白色袜筒,就那么一高一低地上了台。当他一嗓子出来以后,全场先是哗然,接着便是如雷般的掌声、叫好声,夹杂着兴奋的口哨声。

有位当时在现场的歌迷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我整个头脑直发热,像要炸了一样,魂飞魄散,魂飞魄散。”

那一刻,似乎所有人的内心都猝不及防地被这首歌击中了,觉得那个撕心裂肺的声音非同一般,但又一时讲不清到底为什么。

《一无所有》唱出我的感觉

“崔健是自己的,人人都感觉他唱的就是我的事情,唱的就是我的感觉。”

20年后,这个原因渐渐清晰起来。梁和平说:“应该说是崔健的这首《一无所有》,在那个年代,第一次开启了中国人几千年从未有过的自我认知。他以摇滚乐的形式,以《一无所有》这样一首歌,第一次把‘我’、把自我的意识通过歌唱表达出来。我们这个年纪的都知道,以前没有‘我’的概念!那个年代都是‘我们’的概念,我们怎么怎么样……”

崔健的呐喊中所带有的纯朴、自然是中国其他摇滚歌手至今也未能比拟的。还有,他留着长发,大胆地把自己穿成当时看来很不体面的样子,出现在严肃的甚至近乎于神圣的舞台上,这在当时又是何等的挑战!

当晚,看完演出后的人们拥出工人体育馆,像游行一样,兴奋地从体育馆一直走到地铁站,满大街吼着他的《一无所有》。

开始在音乐中寻找自我认知

北京歌迷刘刚,自从1986年看过崔健的演出至今,他听了崔健在北京的所有演唱会。他曾经凌晨四点多起床,跑去排队买崔健演唱会的票,他花过20块钱(当年月工资的四分之一)去听崔健的演唱会,他还留过崔健式的长发———在那个年代他已经是典型的帅哥了。

一首《一无所有》深深影响到了那一代的年轻人。校园里,街道上,昏暗的房间里……无数的年轻人都曾经声嘶力竭地高唱着:“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而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与其说是《一无所有》影响到了那一代人,不如说是这首歌唱出了那一代人的心声。自从崔健唱出《一无所有》后,这首歌也就不再只属于他自己。

他告诉记者:“我自己写完这首歌以后,我觉得它是一首情歌,没什么很多的期待。可是现在大家已经认为这不光是我的歌了,是他们自己的歌了。现在回过来说《一无所有》的时候,我感觉好像那是别人的事。可是别人的理解多少有一些误差,因为我自己写这首歌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情绪。”

1986年,年轻人一改原来清一色的蓝和绿,男孩穿起了高筒靴,喇叭裤,戴起了蛤蟆镜,连商标都不撕。女孩则开始穿起花格衬衫与高跟鞋,甚至烫了发。一些人显得有些花枝招展,但依然害怕当出头鸟,男生还不太敢留长发,女生还不太好意思穿短裙。

每个人的内心都开始萌动,渴望抒发自己的情感,只是苦于听不到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90%的内地歌手都在翻唱港台歌曲。乐评人金兆均说:“那时候已经能听到不少外面的歌曲,虽然听着新鲜,但总不是自己的,不是我内心想唱的,它是别人的,听听而已。但崔健是自己的,人人都感觉他唱的就是我的感觉。”

有乐评人这样解读《一无所有》:从这首歌开始,我们渐渐在音乐中寻找着自我认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昔日的束缚渐渐退去,中国人的“自我”苏醒过来,并被崔健的一嗓子喊得兴奋不已。本报记者 乔雪阳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