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下一步要怎么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西省医保跨省报销政策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下一步要怎么做?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下一步要怎么做?

2023-10-14 16: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下一步要怎么做? 日期:2022-12-16 16:03 来源: 【字体: 大中小】 分享:

    近日,省医保局会同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黑医保发〔2022〕54号)(以下简称《通知》)。现对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通知》出台的背景

    推进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是完善医保制度、解决人民群众突出关切的重要改革举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体系提出明确要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国家医保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

省医保局成立以来,在全面实现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所有统筹地区实现异地就医线上备案和普通门诊费用异地直接结算,我省所有统筹地区启动了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等5种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省内)直接结算。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国家医保局决策部署,深化我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改革,着力破解异地就医备案不便捷等堵点难点问题,省医保局会同财政厅出台《通知》。

    二、《通知》的总体考虑

    一是坚持政策优化集成。近些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从住院,到普通门诊,进而拓展到门诊慢特病,多数政策是以“打补丁”的方式推进,本次《通知》对以往政策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破解备案人员范围窄、时限短,长期居住人员在备案地和参保地不能双向享受待遇,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备案后报销比例偏低等问题。

    二是坚持管理统一规范。将急诊抢救费用、外伤费用、住院期间院外检查治疗购药以及补办备案后的医疗费用纳入直接结算,制定统一的规范,形成统一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规范框架。

    三是坚持业务协同高效。针对地区间问题协同效率低、异地手工报销群众跑腿多、大额费用核查难、经办信息不透明等问题,明确省、市医保部门业务协同职责,依托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和APP、“龙江医保”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服务渠道,提升跨区域业务协同处理能力。

     四是坚持服务精准便捷。规范各级医保经办机构和异地联网定点医药机构服务事项、管理规范和时限要求,将服务覆盖所有服务机构。明确就医结算事前、事中和事后服务,将服务覆盖所有业务场景。拓展线上经办管理服务,推进医保报销线上线下都能异地通办,将服务覆盖所有政务服务模式。

    三、《通知》的主要内容

    一是明确十四五末的目标任务。即2025年底前,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体系和经办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支撑作用持续强化,异地就医结算能力显著提升;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提高到70%以上,普通门诊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数量实现翻一番,群众需求大、各地普遍开展的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逐步纳入异地直接结算范围,异地就医备案规范便捷,基本实现医保报销线上线下都能跨省通办。

    二是统一住院、普通门诊和门诊慢特病费用异地直接结算政策。明确了异地直接结算时原则上均执行“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基金支付政策;明确了“先备案、选定点、持码卡就医”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流程;明确了“先预付、后清算”的异地就医资金管理要求。

    三是着力破解异地就医备案、结算和协同三个难题。

    进一步完善异地就医备案政策。异地就医备案人员范围拓展到异地急诊抢救人员和非急诊且未转诊人员。统一备案有效期,有效期内可在就医地多次就诊并享受直接结算服务。支持参保人员在备案地和参保地双向享受待遇。指导地方合理确定临时外出就医人员报销政策。

进一步明确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服务范围。将急诊抢救费用、住院期间院外检查治疗购药费用和符合就医地管理规定的无第三方责任外伤费用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允许参保人员在出院结算前补办异地就医备案并享受异地直接结算服务。

进一步规范经办机构跨区域协同流程。建立就医地与参保地协同处理问题的机制,提高地区间问题协同处置效率。推进医保政策、停机公告等信息共享。压实大额医疗费用(3万元及以上)就医地协查责任。依托定点医药机构上传自费人员医疗费用信息,探索提供异地医费用手工报销线上办理服务。

    四是强化异地就医资金管理。强化了各级医保部门和财政部门的职责,规范了异地就医资金年度预付额度调整和年度内紧急调整流程,明确了资金清算模式、实现路径和时限要求。

    五是提升医保信息化标准化支撑力度。要求持续深化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和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全业务全流程应用,推进异地就医管理子系统优化完善,加强系统运维管理和安全保障。

    六是加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基金监管。要求健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基金监管机制,完善区域协作、联合检查等工作制度;落实就医地和参保地监管责任,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作为日常监管、专项检查、飞行检查等重点内容;同时明确了异地就医监管追回的医保基金、扣款等处理方式。

    七是同步印发《黑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经办规程》。规定了总则、范围对象、登记备案、就医管理、预付金管理、医疗费用结算、费用清算、审核检查、业务协同、附则共十个章节的内容,加强各级医保经办机构业务管理,规范相关业务流程,推动业务协同联动,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四、《黑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经办规程》实施的具体时间

  《通知》要求,各地医保部门要及时调整与本通知不相符的政策措施,确保2022年12月底前同我省政策相衔接;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精简办理材料,简化办理流程,优化管理服务;同步按要求提报相关政策,组织好院端接口改造工作,保障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平稳过渡。《黑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经办规程》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问答

    一、目前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进展如何,十四五末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在全面实现住院费用、普通门诊费用异地直接结算的基础上,我省所有统筹地区实现了高血压等5种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省内)直接结算和异地就医备案线上跨省(省内)通办,18个统筹区全部开通了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异地直接结算。截至2022年10月底,我省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1880万家,实现每个县至少有一家定点医疗机构能够直接报销包括门诊费在内的医疗费用的目标。

根据《通知》要求,2025年底前,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体系和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将更加健全,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支撑作用将持续强化,异地就医结算能力将显著提升。具体来说,一是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提高到70%以上;二是2023年底前,普通门诊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数量实现翻一番;三是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种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统筹地区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将其他群众需求大、各地普遍开展的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纳入跨省直接结算范围;四是异地就医备案规范便捷;五是基本实现医保报销线上线下都能跨省通办。

    二、参保人员如何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简单地说就是先备案、选定点、持码卡就医。

    一是先备案。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前,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龙江医保微信公众或参保地经办机构窗口等线上线下途径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

    二是选定点。参保人员完成异地就医备案后,在备案地开通的所有异地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均可享受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门诊就医时,需先了解参保地异地就医管理规定,如果参保地要求参保人员选择一定数量或在指定级别的异地联网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的,按照参保地规定执行。

    三是持码卡就医。参保人员在入院登记、出院结算和门诊结算时均需出示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会保障卡等有效凭证。异地联网定点医药机构对符合就医地规定门(急)诊、住院患者,提供合理、规范的诊治及医疗费用的直接结算服务。

    三、哪些人可以申请异地就医备案?

实行异地就医备案管理制度是为了确认参保人员身份,区分参保人员外出就医类型、确定相应的医保待遇,也为了提前做好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会保障卡异地使用的验证工作,提高异地直接结算的成功率。同时,医保对外出就医人员实行备案管理,也是落实国家分级诊疗的要求,引导合理有序就医。

既往异地就医备案人员只有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异地转诊人员4种人员,此次《通知》根据基本医保参保人员异地就医行为发生的原因将异地就医备案人员分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和临时外出就医人员两类,并进一步细分为6种人员。其中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包括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等长期在参保省外工作、居住、生活的人员;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包括异地转诊就医人员,因工作、旅游等原因异地急诊抢救人员以及其他临时外出就医人员。

    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基金支付政策是什么?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住院、普通门诊和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原则上执行就医地规定的支付范围及有关规定(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医疗服务项目和医用耗材等支付范围),执行参保地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起付标准、支付比例、最高支付限额、门诊慢特病病种范围等有关政策。简单的讲就是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

责任编辑:

【打印本文】 【关闭】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