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遭“雨劫”!如何为文物“撑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西古建文化 山西古建遭“雨劫”!如何为文物“撑伞”?

山西古建遭“雨劫”!如何为文物“撑伞”?

#山西古建遭“雨劫”!如何为文物“撑伞”?|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0月以来

一波超强秋汛

把大众的视线引向山西

而大家在关注强降雨的同时

也开始意识到

山西不仅蕴藏了丰富的煤炭

不只有喝不完的老陈醋

还有数不清的珍贵古建筑

有句话叫“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是我国现存

各类古建筑最多的省份

而此次暴雨使得

山西的文物古建接连传来“警报”

#风雨中山西古建正受到威胁#

#守护风雨中的山西古建#等

话题纷纷登上热搜

那么

风雨中的山西古建怎么样了?

极端天气下

又该如何为文物“撑伞”?

山西县级及以下

文物保护单位受损严重

山西遗存的古代文物,无论是地下还是地面、质量还是数量,在全国都首屈一指。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及山西省文物局网站信息,山西省目前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达5万多处,其中古建筑有28027处,约占52%。山西是文物大省,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平遥国际电影展创始人、山西籍电影导演贾樟柯近日在社交媒体所说,山西“村村有古庙,处处有古建”,“一个不起眼的乡村小庙里可能就藏着国宝级的壁画”。

然而,受近日持续强降雨影响,截至10月10日,山西各地共上报1763处不可移动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现险情,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0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789处。目前,山西省文物局正在开展抢险修缮工作。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利用处处长白雪冰表示:

此次暴雨中,受损更为严重的文物,多集中在县级及县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大量未登记在册、未定级、散落在偏远村落的传统建筑。

持续的强降雨是大型露天土质文物建筑的最大威胁,而平遥古城因此“中招”。

10月5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出现险情,古城墙第84号内墙发生局部坍塌,坍塌长度约25米。目前,城墙坍塌后脱落地表的夯土、砖块已经得到处理,城墙坍塌段也设置隔离围挡和警示标志,防止发生二次坍塌,确保古城居民和游客人身安全。同时,已对接启动城墙抢险修缮程序。

不只是平遥,在省会太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天龙山石窟、蒙山开化寺遗址出现漏水、坍塌等险情。在运城,盐池禁墙东禁门瓮城大面积坍塌,城台顶面严重塌陷,城墙出现多处裂缝;解州关帝庙崇圣寺门楼漏雨,春秋楼二楼大面积漏雨威胁到“夜读春秋”塑像;新绛龙兴寺因漏雨危及塑像安全。

此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汾丁村民居、吕梁千佛洞石窟万佛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汾汾西县真武祠钟楼、侯马台骀庙西北城墙、夏县河东特委革命活动旧址等均遭受不同程度损害。

目前,国家文物局已派出专家组实地勘查文物受影响情况,指导文物救灾工作。山西省文物抢险修缮工作也正在有序开展,确保文物第一时间得到应急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电影导演贾樟柯表示:

这次持续暴雨给偏远地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的考验是巨大的,他建议政府和公众高度重视偏远地区文物受灾情况的排查和抢救工作,防止一些文物进一步损坏。

山西古建为何受损严重?

有专家表示,山西疏松的高原土质,在雨水多时,极易形成坍塌、渗漏等情况。但是,古建筑受损如此严重,只是因为土质问题吗?还有哪些其他因素影响吗?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研究院院长任毅敏介绍:

水灾对于文物的破坏有其特殊性。山西省内文物以土遗址为主,遇水以后承载力容易降低,容易出现垮塌。

民间古建筑保护专家唐大华介绍:

山西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已经有很大改善,但大量乡村古建几乎没有日常维护。此次乡村古建筑的损坏,不能把责任完全归为降雨,因为那些倒塌的乡村古建筑此前损毁已经很严重,降雨只是加速了倒塌。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文化大数据工程中心工程师刘琳琳指出:

此次山西古建受损有诸多遗憾。首先是文保单位对此类灾害缺乏应对预案。另一个遗憾是过度开发。为了增加游客容量,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停留时间,扩大商业规模。

换句话说,雨水连绵不断的冲刷、顺水流下各类杂物的冲击、大量积水长时间的浸泡等等,都会给不可移动文物带来危害。但这些古建筑除了在暴雨、洪水中受损外,有些古建筑因为过度商业开发,导致原有的力学平衡可能被破坏,抗击打能力已经变弱了。

虽然山西近些年文物保护的资金由之前的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了1.7亿元,但是相较于更大数量的古建,保护力度依然捉襟见肘。尤其是在一些县,修缮资金缺口较大,相应文保经费与等待维护保护的文物资源不能匹配,让一些古建处在一种“听天由命”的状态,经不起风雨的侵蚀。

可以说,暴雨让我们看到了文物的脆弱、文物保护的迫切,而极端天气提醒着我们应全面检视文物保护思路,制定更完备的常态化保护方案。

文物保护难题如何破解?

在极端天气下,如何继续完善全国文物保护机制是个同样值得关注的问题。今年6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西南暴雨增多,受台风和持续降雨影响,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一些地方文物单位都受到了洪水的威胁,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水毁险情。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

将综合近期山西、河南等地文物抢险救灾情况,举一反三,研究制定出台文物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办法,确保文物安全。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建造师李朝阳认为:

对于不同类型的古建筑,可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专病专治。重点要加强专业人员观测,提前预防。针对极端恶劣天气下的不同类型建筑,可以采取非常规措施保护,如木结构临时支护、砖石结构堆土支护等。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研究院院长任毅敏认为,文物保护机制的完善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 文物的保护与维护要常态化,提早预防问题、发现问题;

- 注重文物本体保护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对文物生存环境的保护;

- 文物系统各级职能部门的建设要完善,来满足日常文物保护的需求;

- 资金支持一定要到位。

诸多未被登记在册的乡村古建筑更要被重视起来。乡村古建筑是“活的”,诸如祠堂、古戏台、老民居等古建筑,其不仅完美承载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更是乡村民众曾经或正在生活和使用的场所,其中承载着诸多鲜活的嬉笑泪骂,至今仍然具有生气。加强对此类极具生命力的乡村古建的保护,是为了让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以更具生气的形式留存下来,让世世代代生存于此的人们有根可循,而不至于让历史文化与曾经的家园沦落为空洞的文字记载。

那么,乡村建筑的保护资金从何而来?乡村旅游开发是否会破坏古建?这些问题仍需探讨。

民间古建筑保护专家唐大华表示:

相关单位应推进对各类文物的无差别保护,文物保护的经费应该打破文物保护级别的限制。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利用处处长白雪冰表示:

对未定级文物的保护工作,还是要依托地方政府和社会。这次暴雨灾害后期的抢修,都有社会力量在参与,例如基金会和民众。

乡村古建保护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古建保护绝不应止于重点文物单位的保护,乡村古建也是在和时间赛跑。我们很难料想,当下一次气象灾害到来,它们是否还会矗立在大地上,对它们的保护也应提速、发力,早日实现全覆盖、无差别保护。对此,应当早做筹划,制订更具权威性与系统性的应急机制,并保证必要时高效运转。

此次山西洪灾

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古建筑的关注

同时也为古建筑保护事业

敲响了警钟

有网友说

等风雨过后

一定要去看看山西文物古建的美

一起为山西文物“撑把伞”!

来源丨新华社、央广网、澎湃新闻、新京报、红网

编辑|史紫炜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