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海经》的思想认知及其价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海经中的奇石有哪些 浅析《山海经》的思想认知及其价值

浅析《山海经》的思想认知及其价值

2023-08-08 05: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上古神话的古代典籍。书中的神话类型繁杂,从中反映出先民认为是神祇创造世界的世界观和通过历史事件反映出先民的天命思想。从《山海经》的神话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奋勇拼搏、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华民族精神。《山海经》的神话还具有为后世文学作品的艺术虚构提供了原始素材;深刻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的文学价值。以及神话种类丰富、情节短小、具有早期的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意识的神话特色。

关键词:山海经;思想;中华民族精神;价值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神话是什么?鲁迅先生曾说:“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1]马克思说:“一切神话都是在想象中和通过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我国著名文学家、神话学者茅盾则认为,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却信以为真。”[2]神话,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是叙述原始时代或人类进化早期的一个事件或故事;2,传承的后辈必须对这些故事信以为真;3,它必须由古代各民族人民集体创造和传承,如果是单独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继承和群众参与创造的,那故事再如何离奇也不能称之为神话。《山海经》中的神话属于中国神话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古典神话。古典神话较好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和先民的生活状况,内容涉及到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动植物神话、冥界神话等各种神话类型,虽然没有进行系统的阐述,但也能足以窥见中国神话的伟大与美丽。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山海经》根据内容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各部分又根据其地理位置的差异进行东西南北的划分,带有很强的方位性。因而研究《山海经》的神话形象,我们可以感知到在蒙昧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某种特殊心理,让我们能够揭开其形象塑造背后的神秘面纱;也可通过探索在这过程中所形成的神话文化、祭祀文化、巫史文化等,了解其中蕴含着先人的生命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能力。

2.研究意义

《山海经》可做地理、民俗、古代历史、文化、中外交通、神话等方面的研究。给后人提供了多种思考方向,对《山海经》的解读也有多重角度,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性质上探讨《山海经》。这本旷世奇书记载了五百多座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应的河流、丰富的物产,各种奇花奇草、神兽鬼怪、动人的神话、庄重而又神秘的祭祀文化等内容,无不向后世读者展现了蒙昧之初,先祖奇特想象的画卷和原始的思想文明。这是我们了解先祖生活、思想文明的一个重要通道。

(三)文献综述

《山海经》全书共十八卷,其中包括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和大荒经4篇。是研究我国古籍中传统文化和艺术形象的宝贵资料。《山海经》的内容框架是以山系为依据,详细记载了每座山的名称、方位和发源于这座山的河流,并详细描述了具有特殊效用的植物药物,神异性质的鸟兽和祭祀巫医等内容。是我国最古老的奇书之一。

学者们对于《山海经》的性质有不同的认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地理书、历史书、巫书和古代天文历法图等。《山海经》的写作年代较难界定,但普遍的学者将其定为战国时期。相对于中国的其他经典典籍而言,历代学者对《山海经》的诊释研究相对较少。过去人们在对《山海经》进行研究的时候,常常使用传统的征引选辑和考据的方法。现在人们渐渐开始使用科学的观点对《山海经》进行探索解析。

(四)研究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山海经》中的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神话和英雄神话进行了中西方神话的比较,分析了神话反映出的先民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并由《山海经》中的神话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做了简单的总结,并分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最后挖掘出《山海经》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和神话学价值,做了分析和总结。

二、《山海经》所反映的先民早期的世界观与历史观

(一)早期先民的自然观、生死观等思想认知

1.世界观形成初期的思想认识

世界是怎样诞生的?是一开始就是现在山河湖海的景状,还是由一片混沌中渐渐产生的呢?那么我们人类,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关于万物起源的问题,是每一个民族在童年时期就曾经探索过的。在探索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丰富的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也称开辟神话。不仅是先民试图用来解释万物起源的神话,还是试图说明各类事物为什么是现在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神话。创世神话是古典神话中最能够反映出先民朴素的世界观的神话。每一个民族,都对世界的本源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那么先民对于世界的本源都有哪些疑问呢?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3](《天问》)

在《天问》开篇这短短八句诗中,屈原就对世界的起源提出了一连串的思考:天地是如何开辟的?光明黑暗是怎么分开的?昼夜是怎么形成的?阴阳又是如何化生万物的一系列问题。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得知,先民对于世界的形成和如此有规律的自然现象感到困惑不解,那么在先民的眼中,他们是怎么认知世界形成的呢?

众所周知,如今文学史认为的创世神话是《三五历纪》中记载的《盘古开天》,不过,《三五历纪》是三国时期的著作,距离上古时期已经过去了1500 多年。而《山海经》中却记载,在一千多年前的上古社会,先民已经对世界形成有了自己的看法。

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4](《西次山经》)

这便是中国最早期的混沌神。混沌代表了先民对于世界形成前形态的认知,认为世界原是一片混沌,混沌死去,天地开辟,从而诞生了人类生存的世界。天地开辟,世界形成了。其他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又如何解释?先民认为,还是有一位怪异的神,它掌管着自然中的事物。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5](《大荒北经》)

这则神话里解释说,钟山有一位烛龙神,他睁眼时是白天,闭眼时是黑夜;吹气的时候是大雪纷飞,呼气的时候则是烈日炎炎;一呼一吸则带来了长风万里。它不吃不喝,不眠不休造就了昼夜的交替和天气的变化。这就是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来源。这个神话是通过人类一些共同的生理行为来解释昼夜、季节和风的形成。从这两则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先民认为是有一些体态庞大的神祇,它们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是能够变化成世界和自然事物。原始的祖先习惯于把他们所知道的人体或者动物躯体作为参照系统或标准来解释所有的自然事物。他们不仅设想了一些巨大而原始的神,而且创造了非常宏伟的创世神话。

在希腊神话中,天地是一片混沌。最老的神,叫卡俄斯,是一片混沌。在一片虚无中,生出了大地女神:该亚、深渊:塔尔塔洛斯、爱神:厄洛斯、黑暗:厄瑞波斯、黑夜:尼克斯。在这五位原始神中,厄瑞波斯和尼克斯结合,生出了光明以太与白昼赫米娅;地母该亚独自生出了天空乌拉诺斯、群山乌瑞亚、海洋蓬托斯。虽然这只是希腊的神谱,但却是希腊神话对于天地开辟、世界形成的解释。在这个神谱中,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神话认为:天地最初只是一片混沌,由混沌生出了大地以及大地之下的深渊、黑暗和夜晚。大地生出了天空、山川和海洋;黑暗和夜晚在爱神的引导下孕育出了光明和白昼。至此,世界的面貌已经出现端倪。

从《山海经》和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出先民在世界观形成的初期有以下几种的思想认识:

(1)《山海经》中的创世神话和希腊创世神话都是先民对于万物源头和发展的探索,先民在自然中生存和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试图去观察、描述和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并试图来解释世界发展的因果关系。于是,先民创造出神话来描述和解释世界的起源、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形成。这种对于探索世界源头的神话的叙事方式,体现了先民对于世界的基本思考。

(2)《山海经》中的创世神话和希腊的创世神话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是神话中的主题都是一样的,即:世界原本是一团混沌,混沌初开后,诞生了世界万物,并渐渐形成规律。但是,形成规律的方式又不相同:在《山海经》中,自然的规律是由于烛龙神不眠不休的呼吸吐纳为规律;而希腊神话中,则是通过生殖繁衍来形成天地万物,并且按照代表的自然属性来各司其职形成规律的。这种对于世界源头和自然规律的描述,体现了不同文明下的先民对于世界的基本认识。

(3)《山海经》中天地万物的形成都和造物主神的本身有关,通过自身来演化为世界万物,具有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特点;希腊神话中则是通过神祇孕育来形成的,神代表着自然万物,人是依赖于神的。人类必须对神保持敬畏和虔诚,诸神之间才可以进行有规律的自然的交替,从而庇佑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从《山海经》的创世神话也可以看出: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上还没有脱离自然,当他们感知自然时,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属性转向自然,形成了自己看世界、自己感受世界的神话思维特征。

正是由于无知和知识的局限,在生产力上不断进步的先民们开始思考,不断的思考成为探索和实践的动力。探索精神代表进步。它代表了摆脱刻板印象,寻找新的、合理的事物的真正原因。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是势不可挡的,但用今天的话说,“只有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我们才能始终保持高昂的奋斗精神,发现自己在未知的世界”。

2.抵御自然灾害中形成的自然观

在各个文明的神话中,都提到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从而诞生了关于这场似乎真正存在的大洪水的神话。曾经发生的洪水是如此的悲惨,它在人类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个集体的映像,随着神话的口耳相传,提醒人们对自然灾害保持一种恐惧的态度,这就是先民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然观的表达。

《山海经》中记载了这场巨大的洪水,但仅仅只讲述了治水的过程和艰辛,并没有谈及洪水的起因。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6](《海内经》)

大禹继承了鲧的遗志,采取了“堙”的方法,但是洪水依然没有退去。于是,大禹采取了疏通河道的方法。为了疏通河道,大禹走遍大地,勘察地形,历经千辛万苦。在治理洪水的途中,他还杀死了危害一方的相繇,为治理洪水的道路和百姓扫除了障碍。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的洪水神话里,只有鲧、禹父子两人为治水付出的辛劳和做出的巨大牺牲。

而在希腊神话中,却解释了洪水的起因,是人类惹怒了宙斯,宙斯便让南风之神带来了倾盆大雨,这场大雨整整下了九天九夜,凶猛异常。海神波塞冬也参与其中,他召集了所有的河流,让它们掀起狂澜,冲垮了人类的堤坝,整个大地都是洪流一片。一时间,生灵涂炭,人类动物无一幸免。

在西方的洪水神话中,人类的罪恶震怒了神,因此神降下洪水,惩罚人类;并且因为是神的旨意,所以洪水带有毁灭一切的力量,将人类几乎灭绝。而《山海经》中则认为,这场洪水不过就是一场自然灾害,并没有巨大的毁灭力量,人类仅仅是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却因此有了更坚决的勇气,诞生了鲧、禹这对父子英雄,帮助人类治理洪水,最终洪水消退。《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和希腊神话的差异性,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和价值的差异性。希腊的神话故事寓意在于警告人类,要约束自身行为,对神要尊敬虔诚。《山海经》中神话的主题则意在“治水”,对于洪水的起因并没有有过多描述,可以看出先民并不认为洪水灾害的降临属于“天罚”,而是对治水过程则着墨甚多,通过发现、顺应自然规律来制伏洪水。揭示了抗洪救民的积极意义,重视人类的智慧和战斗精神。也就是说,《山海经》中洪水神话的主旨是告诫人类,要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由此可见,《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体现了先民眼中的自然观:中国文化讲求“天一合一”,这一观点是从古至今一直顺延和传承的。人与天(自然)应该相通顺应,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无论是洪水害人,还是人治洪水,都只是人身处自然环境中的客观环境造成的,人与天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对象,而是从部分到整体的关系。

《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是早期人类对于自然灾害的反思。从中反映出的先民的自然观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始社会的先民已经善于运用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的条件来处理自然灾害,并且已经认识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这是先民思想以及观念的进步,是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

3.生灭交替引发的生死观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得不面对死亡,对于死亡的畏惧是人类所共有的。先民对于人死后会如何的问题,一时找不到合理的解答,便发挥了原始的想象,创造了冥世神话,这就是先民眼中生死观的体现。《山海经》中已经有了关于幽冥世界的神话。

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10](《海内经》)

这里所说的幽都,什么都是黑色的,山水动物以及人都是黑色的,景象十分暗淡。很可惜的是,《山海经》中的冥界神话只有这一则对于环境想象的神话,冥界的其他部分景象依靠我们的想象了。不过,在《楚辞》中,也有对于幽都的描述,并且还说幽都是个不能去的地方,可见当时幽都是冥界的神话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这正如茅盾先生所说:“幽都之内有什么,后土是怎样一个状貌,原来大概一定有,可是现在全都佚失了。”[12]在希腊神话中,哈德斯是冥界的统治者,冥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冥界地处阴森广阔的地下,到达冥界就等于死亡了。冥界分为三层,分别是:福岛爱丽舍、常春花平原和地狱塔尔塔洛斯。福岛爱丽舍是为英雄和达官显贵准备的极乐世界,相当于圣经神话中的天堂,是一片被祝福之地。常春花平原是普通人死后的去处,这里安静、昏暗、薄雾弥漫到处都是幽怨之树,灵魂在这里毫无目的的游荡。这里的常春花平原像《山海经》中幽暗的幽都一样,阴森无光。最后一层是为冒犯天神、罪不可赦者准备的地狱,就是无尽的深渊塔尔塔洛斯,这是一个充满永恒的苦难和折磨的地方。

《山海经》神话所表现出来的长生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人民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这种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重大的,以致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关于长生的故事情节层出不穷,想象丰富。这是先民对于生命的渴望的具体表现,也是先民生命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山海经》中关于反映生死观的神话,是对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关怀的一种新的历史总结,也是对人类生命中自我关怀与爱的理性升华。

(二)《山海经》中所反映出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神话的产生是先民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文学体现。

1.历史事件反映出的历史观

由于上古社会文字记载的缺失,使得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只能通过人们的所见和信仰的伟大历史人物,加入想象的成分,融合成为关于历史事件的神话故事,由一代代口耳相传保存下来。在《山海经》中,黄帝和蚩尤大战是记录的最为详细、场面宏大壮阔的战争史诗神话。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13](《大荒北经》)

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14](《大荒东经》)

黄帝在这场抗御外敌的战争中大获全胜,显示了极大的威望,从而确立了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蚩尤属于南方的苗族蛮族。他有铜头和铁头的弟兄。这可能意味着他们的军队已经装备了金属盔甲。曾有文献提到蚩尤将金属冶炼为武器,这与当时冶金术的发展是一致的。战斗非常激烈,涉及到风伯、雨师、应龙等天神,风、雨、旱、雾等天气也成为互相攻击的武器。这个神话不仅涉及古老的祈雨和止雨的巫术,还显示出了黄帝作为部落领袖的神通。在蚩尤部落的发展水平看来,黄帝想要战胜蚩尤似乎有一些难度,但是因为有着风伯、雨师、应龙等天神的帮忙,黄帝毫无悬念的胜利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先民的眼中,生产技术水平的发达并不是获取战争胜利的唯一优势,真正的优势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正是因为神的力量也站在黄帝一边,天气条件、地理位置和人民支持度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黄帝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这则战争神话中蕴含着中国文化中认同的天命史观思想。天命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上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天命是指上天安排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是注定好的。这个想法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当时生产力很低,自然科学很不发达,人们无法准确地理解社会上的贫富、生与死以及自然力量的力量。他们认为除了人之外,还有一种上天神明意志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神祇安排和注定的。这种天命史观影响了当时先民看待历史事件的视角,以致《山海经》中记载的历史事件神话都是以这种历史观视角解读的。

从《山海经》中这场波澜壮阔的黄帝战蚩尤的战争史诗神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先民认为黄帝取得胜利是因为上天的旨意。蚩尤属于对黄帝部落进行外部侵犯的敌人,站在黄帝的对立面,即使当时蚩尤部落的冶金技术非常发达,作战时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但当外部侵略来临,人民的生活遭受着敌人的威胁,先民信仰的上天庇佑子民,派出神明出手相助。因为依靠神的意志和帮助,黄帝获得了胜利。这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先民对于历史事件的反思。从这里可以看出,天命思想在先民心中植根深重,甚至影响了神话的创作,可见先民对于神祇崇拜的信仰力量。这样一场天上地下、涉及人和神的恢弘战争,正是先民“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神祇都与人的意志相融合,说明神的意志是本族人民胜利,更是天命史观的最好诠释了。这就是在具体的黄帝大战蚩尤的历史事件中,先民的天命思想下影响的天命史观的具体体现。

2.英雄人物崇拜反映出的历史观

英雄,是一个既神圣又给人以鼓舞的词。从古到今,关于英雄的故事层出不穷,英雄的光辉事迹在每一个人心中注入了力量与梦想。英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神话的基本要素。

《山海经》中,壮丽宏大的英雄神话有很多,为人熟知的英雄有羿、禹、夸父、共工、精卫等。大禹生而为神,在治理水患时四处奔走,甚至化身为熊,用一己之力打通了轩辕山。大禹为治理水患付出的辛劳通过神话的渲染更增添了壮阔的色彩。羿是帝俊派到人间的大神,他体恤人民,以解除人民的困苦为己任。在《山海经》中,羿最大的功绩便是斩杀了凿齿这头凶兽。袁珂先生曾注解说凿齿是一头危害百姓的凶兽,它相貌丑陋,长有像凿子一般长的牙,手中还拿着矛和盾,并且还以人类作为食物。为了保护人民,羿必须要射杀了它。羿杀掉了凿齿,为民除害。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15](《海内经》)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16](《海外南经》)

而西方也有关于英雄的神话。如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忒修斯,就是希腊人心中的典型的英雄形象。年轻的忒修斯渴望建立功勋,他主动向父亲请缨,在爱神的帮助下除掉了王室的心头大患——牛头人身的怪物米诺陶。米诺陶不仅为害一方,还吃食青年男女,是令人愤恨的怪兽。杀死米诺陶的这一壮举,使忒修斯为人民爱戴,留下了英勇的事迹。

从《山海经》和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神话来看,表面上有共通之处,实际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山海经》神话中的英雄主要是为民除害,为了百姓的福祉而战;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是为了荣誉和建功立业而战斗。从这二者的区别中可以看到,《山海经》神话所体现的先民的英雄观是:因为有了怀有爱民精神的英雄不断战斗,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表达了先民崇尚英雄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除了对自然的控制和应用外,由于古代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劣,更有必要对自然进行挑战和改造。在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知之甚少。无知使人惧怕自然。即使在自然的威慑下,他们也不得不采取逆来顺受的生存法则。然而,随着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家园被破坏,人类对自然的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主动转化,寻求各种途径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英雄诞生的过程。

《山海经》中的这些英雄形象,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首先,他们以富有同情心的心态,把改造自然、造福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与他们的部落领导地位密切相关;其次,这些英雄形象更加具体,有血有肉,活在现实世界和人们的身体里。因为活在现实的世界里,所以显得更加真实。其次,人们为了记住自己的成就,在塑造形象时,虽然添加了虚构的元素,但基本上保持了“人”的特征,具有现实和形象的特征。最后,这些英雄形象不仅是现实世界中先民心中的精神领袖,也是当时先民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途中的精神领袖,代表了人类不愿意向自然屈服的决心。

《山海经》神话的诞生时期,正是先民脱离了野蛮社会,转而向文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当生产力的水平落后精神需求的水平的时候,先民选择创造一些能够与自然力量相抗衡的英雄形象,赋予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来满足他们心中征服自然的愿望。从而将这些带有先民精神寄托的英雄形象,鼓舞先民,使他们充满信心和勇气来面对未知的自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这就是英雄史观在《山海经》中的体现。

三、《山海经》的神话特色

(一)《山海经》神话价值的界定

《山海经》是一部具有多学科性质的古代典籍。由于书中涉及的学科种类众多,在对此书的分类上存在不少困难。最早提及了《山海经》神话价值的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初,纪昀在修订《四库全书》时,将《山海经》分到事部小说家类。《提要》归类的理由是:“书中序述山水,多参以神怪。故《道藏》收入太元部竞字号中,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然道呈山川,率难考据。案以目所及,百不一真,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未为允,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耳。”其中,“神怪”的含义相当于今天的“神话”,所以《提要》将《山海经》划分到小说类,就是神话价值界定的开始。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尽管他所说的“怪”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神怪”含义相同,但由于明清时期“神话”这一概念并没有传进中国,所以《少室山房笔丛》和《四库全书》还是没有对《山海经》的神话价值进行完全的界定。不过,这也为后世研究《山海经》的神话价值提供了思路。

随着“神话”这一概念的传入,二十世纪时,中国的神话研究开始兴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表达了对《山海经》神话价值的肯定。尽管鲁迅先生没有具体的论述,但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作了清晰的解释。他说:“巫以记神事。”可见鲁迅已经发现《山海经》是有着神话价值的书,还用“巫”阐述了神话与原始信仰密不可分的关系。

尽管鲁迅先生已经点出了《山海经》神话学的价值,但茅盾先生是首先说《山海经》为神话学著作的研究人员。他说:“我们认为《山海经》是周人杂抄神话之作。”袁珂先生也在考证和研究后提出《山海经》是“神话之渊府”。这个时候,《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才被真正确定下来。

(二)具有神话种类丰富、情节短小的特点

《山海经》中的神话种类很是丰富。从《山海经》中记录的各类型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山海经》中的神话从方方面面记录和反映了先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认知。且《山海经》的神话记录都非常短小,故事情节非常简略,并没有体现出非常强的故事性,和希腊神话篇幅较长、情节曲折多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具有早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意识

《山海经》中保留的神话是很古老的,但严格地说,记录的神比神话还要多。《山海经》里有很多关于山神形态的描述,它们通常是形状奇特的动物,或者兼具人类和动物的生理特征。如龙头、鸟身、人脸、马身等。这里面就蕴含了早期的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意识。海经和大荒经的神话色彩在全书中最为强烈。里面记录了不少远方异国人民奇怪的外表、习惯与风俗。如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其中有不少想象力极为丰富奇特的神话,流传深远,人人皆知。如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等。虽然《山海经》的神话是只言片语的,但是许多故事都有着清晰的轮廓,经过图像和片段的整合,甚至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比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帝俊和西王母,以及昆仑山的景状等。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神话的总汇,这部典籍中包含的神话真实的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神话观念与原始信仰。《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对于中国神话来说是无比巨大和深重的。

四、《山海经》神话所体现的价值

(一)民族精神价值

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在中华文明的早期,一些影响民族发展方向的精神特质,就已经显露了出来。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主旋律中华民族精神,就曾在中华民族童年时期的上古神话中展现身影。

1.体现了先民深刻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之一,它在文学作品中无处不在,影响深远。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族人民在忧患意识的潜在影响下,团结成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中华民族起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但在3000年前的黄河流域,除了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外,还有许多茂密的森林、灌木和沼泽地,其中还生存着各种毒蛇和野兽,从《山海经》对半人半兽或半鸟半兽的神奇动物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先民对于生存环境的恐惧和警惕。《山海经》中大量记载了一些外形恐怖、以人为食的怪兽。

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17](《西山经》)

以人为食的怪兽生活在先民的周围,怎能不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呢?为了能够保证生存和繁衍,先民不仅要正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要充满希望地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洪水灾害是世界各族人民所面临的最大自然灾害。洪水灾害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上都有详细的记载。《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这样的现象:当动物出现时,无论是野生动物、飞鸟还是鱼类,都会带来巨大的洪涝灾害,这说明洪水灾害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的印记,这样描述动物就是先民忧患意识的表现。如《山海经》中曾描写过一种名叫“长右”的动物。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18](《南山经》)

在上文提到的大禹治水的神话中,洪水的无情吞噬了先民的生命和生活财产,先民的生存环境十分艰险。大禹面临滔天的洪水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通过积极的寻求各种解决的方法和辛勤的努力战胜了这场洪水灾害。原始的祖先,面对大自然汹涌的洪水,显得那么渺小。因此,洪水灾害对于先民的忧患意识也是最为深刻和强烈的。在讲述大禹治水的过程时还特意强调了他不畏艰险、不辞劳苦的伟大精神,反映了先民对于曾经遭受的苦难有着深切的体会与反思,且与西方神话中诸神只知享乐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具有明确的人文关怀意识

中国古代神话,像一支山谷的回音,在漫长无言的史前岁月里,留下了我们祖先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足迹。

珍视和关爱人民生命,是中华文化的一贯精神。这和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有很大不同。《山海经》的神话虽然描述了很多先民生存环境的凶险,但在塑造拯救人民于水火的神时,赋予了他们保护神的光环。如帝俊派羿来保护先民,羿射杀食人的凿齿,使先民摆脱了凿齿的迫害。《山海经》中,除了记载了威胁先民生存的怪兽之外,还描写了一些能够给先民带来吉祥的动物。比如被中华民族誉为吉祥安康象征的凤凰,就是这类动物的典型代表。从这种动物神话中就能看出先民希望温和美丽的珍奇异兽可以带给他们吉祥和安抚的想法。

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19]《南山经》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20](《海内西经》)

通过上述的神话故事可以看出: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不死之药”的神话,以及《山海经》中记载的关于“不死国”、“不死民”的传说,都是先民对于人类生命的珍惜和重视的体现。《山海经》神话中先民的奇特见闻和经历,与前文提到的先民的生死观相照应,表现了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3.体现了先民强烈的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

《山海经》中记载了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这三个神话。这三篇神话虽然从内容上看故事千差万别,毫无关联,但从深层次的意义上却有相同的联系。他们身上都有着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

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21](《北山经》)

精卫为了填海的目标,不眠不休,不死不弃,这正是中华人民为目标奋斗不止的精神体现。不管是否能够达到目标,只在乎有没有拼尽全力去努力。精卫这决不放弃的勇气与坚定,与逐日的夸父有着相同之处,都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奋勇拼搏、努力向前的可贵的精神品质。刑天这位英雄人物与上文中提到的两位英雄人物不同。关于刑天神话的背景是:黄帝和炎帝大战后,炎帝战败,刑天作为炎帝的臣子,与炎帝一同居住在南方。刑天非常愤怒,去与黄帝争论。

(二)文学价值

1.为后世文学作品的艺术虚构提供了原始素材

《山海经》中的神话虽荒诞离奇,但由于是“释图而作”,又平添了一抹真实性。《山海经》中的神话丰富多元,大部分都是因先民无法对世界有科学的解释,从而产生了神话,用想象的思维来完成解释自然的任务。后世作家在《山海经》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了个人情感的现实性,在创作的文学作品中进行了大量的艺术虚构,使《山海经》神话传说在后世中以艺术虚构的形式广泛流传。如《淮南子》、《列子》中引用夸父逐日这一神话来进行寓言故事的再创作,就是从《山海经》中提取原始素材,运用艺术虚构的手法使其充满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思想。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23](《海外北经》)

驰于外方,休乎宇内,烛十日而使风雨,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24](《淮南子》)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谓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25](《列子》)

寓言和神话都是虚构的,它们的手法大多是借助想象和幻想来拟人化和拟人化自然力量。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虚幻的,甚至是荒谬的。它们之间的一个区别是:在古代,人类无法通过神话传说和后来的寓言作家来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所以他们试图去解释这个世界,从而产生了神话。尽管寓言作家们非常喜欢这些神话,但他们对这些神话并不满意。于是他们广泛运用神话作为创作材料,吸收神话的营养,继承神话的浪漫主义传统,注入时代所赋予的理性精神。可以说,寓言是人类认识的提高和理性精神的觉醒的产物。寓言和神话从根本上是不同的。寓言是人类在不断的实践和与自然的不断斗争中自觉反映人类知识、经验和智慧的一种文体。正是这种寓言与神话的区别,才使得寓言与神话有着本质的区别。“夸父逐日”本体是神话,《淮南子》和《列子》都以《山海经》中夸父的形象来表达文章的主题,然而《列子》又增添了寓言的色彩。列子对夸父逐日这一做法持否定的态度,体现了道家对“无为”的崇尚和对清净与无为的追求。然而,他仍然采用了《山海经》的态度,对于夸父追逐太阳并不是饥渴而死,而是化成了万物,增加了《列子》的神秘性和趣味性。不过,列子并不满足于在这个古老神话中所反映的符合道教思想的消极的一面。他以哲学家和寓言家的伟大智慧认识到这个神话的积极意义,并对其进行了改写、补充和发展,他在这个故事的后面增加的“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这一句,更是使这个故事编的更加生动感人。夸父对太阳的追逐,虽然不成功,却给人们留下了渴望征服自然的壮烈勇气、牺牲精神和辉煌成就。因为列子的寓言故事描绘了比《山海经》神话还要高大伟岸的夸父形象,所以当人们谈论列子的寓言中的“夸父逐日”时,他们不介意夸父追逐太阳的“自不量力”,而是更感动于他敢于挑战自然的英雄精神,从而使这个寓言达成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子》的引用实际上增加了作者的个人创作思维和理性精神,同时保留了神话本身的浪漫主义思想。

2.深刻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注重从主观的内心,来反映客观的现实,表达对理想世界的热烈的追求。受到《山海经》神话最大影响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无疑是屈原的《楚辞》。尤其在《天问》篇中,全篇几乎都是来自《山海经》的古神话。《楚辞》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屈原对于《山海经》神话的想象和浪漫的情思。

昆仑山作为《山海经》神话中经常出现的大山,地位是很高的。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26](《海内西经》)

这段文字说明了昆仑山的地理位置,它范围辽阔,峰顶高耸,物产丰富,难以攀登。这样描述使得昆仑山的的神秘感越来越突出。在古代神话中,山是天地的支柱。这八座山就是八座“天柱”,而山顶与八座山的结合,即是登天的入口,被称为“八门”。《山海经》中着重描述的、神秘巍峨的昆仑山,在屈原心中是神游的必经之地。他在《离骚》中第一次描述了自己游历昆仑山的情景: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27](《离骚》)

第二次神游时:

昆仑悬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28](《天问》)

同时,他还说“游历”昆仑山是“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29]的美妙体验。从中可见,屈原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离不开《山海经》的启迪。

泰勒认为“神话起源的真实背景就是万物有灵论的信仰。”[30]先民相信山川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一些山脉、河流和植物则是神的化身,由此产生了山水植物等等神话。在后世的文学中,作家采用先民神话,融合个人的思想和创作,体现了后世文学开放发散的思维和浪漫情怀。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受到了《山海经》的影响。李白具有超脱自然情感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都用了《山海经》中的神话,尤其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瀛洲”、“云之君”故事都是来源于《山海经》。李白一生游历了无数的名山名水,《山海经》中记载的众多山川,自然都是李白游览的对象。在山水环境中,李白运用了大量了神话传说和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也使得诗歌壮丽而优美。

结 语

在那个没有文字记载,仅凭先民之间口耳相传保存和流传文化的时代,《山海经》作为中国收录中国上古时期神话的典籍,在中国神话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山海经》中的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神话和英雄神话进行了中西方神话的比较,分析了神话反映出的先民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并由《山海经》中的神话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做了简单的总结,并分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最后挖掘出《山海经》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和神话学价值,做了分析和总结。得出了:《山海经》中的神话在文学史上具有:为后世文学作品的艺术虚构提供了原始素材;深刻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的文学价值。在神话学上具有:神话种类丰富、情节短小、早期的图腾和自然崇拜的意识、反映了先民的神话观念、原始信仰的神话特色。《山海经》对中国上古神话较为完整的记录,是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袁珂.山海经校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 袁珂.中国神话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 郭璞、郝懿行译注.山海经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洪佩奇、洪叶编著.圣经故事[M].南京:江苏译林出版社,2008. 德] 古斯塔夫•施瓦布.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M].上海:世界书局,1929. 张岩.山海经与古代社会[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林家骊译注.楚辞[M].北京:中华书局,201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叶蓓卿译注.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8.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2. 王永.山海经的性质与成书[J].贵州:贵州大学学报,2012. 杨义.山海经的神话思维[J].广州:中山大学学报,2013. 纪晓建.楚辞、山海经神话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安秋蕙.从《山海经》、记纪神话管窥中日太阳神话异同[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0(01):132-136. 周明.书籍《山海经》(注解本)[J].现代艺术,2020(12):76-77. 张闽敏,俞冬梅.郭璞对《山海经》中远国异人的神话阐释[J].文化学刊,2020(09):238-240. 朱旭强.从《山海经》两则神话看《桃花源记》中“桃”的意义[J].古典文学知识,2020(05):39-46. 李景婕,苗艳凤.神话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以《山海经》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82-83. 周小桐. 以“山海经”弇兹氏人兽形象为题材的文创产品设计[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0. 刘香渔.《山海经之小人国》:神话改编影片叙事策略探究[J].电影文学,2020(09):103-105. 庞跃雷.《山海经》图像在当代艺术中的文化价值[J].雕塑,2018(01):76-77. 梅山瑛. 《山海经》中的“龙”词汇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致 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行文至此,落笔为终。转眼已经到了毕业设计的最后一步。大学生涯也即将结束,始于2017年秋,终于2023年夏,目之所及皆是回忆。

有师如斯,庆幸之至,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汤老师,亦师亦友,本论文的完成,离不开老师的耐心指导,汤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严密的思维逻辑和渊博的专业知识让我感到由衷的钦佩,在此也要感谢我本科四年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们,是你们教会了我成长。祝愿老师们工作顺利、平安幸福。

感谢所有的相遇,山高路远,我们更高处相见!

浅析《山海经》的思想认知及其价值 浅析《山海经》的思想认知及其价值 VIP月卡¥免费VIP年会员¥免费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8月8日 已付费?登录 或 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82016.htm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