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尼龙线 尼龙线和pe线、碳线的区别→MAIGOO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尼龙是不是化纤 什么是尼龙线 尼龙线和pe线、碳线的区别→MAIGOO知识

什么是尼龙线 尼龙线和pe线、碳线的区别→MAIGOO知识

2022-10-09 03: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什么是尼龙线

尼龙材质纱线捻合而成,生产出来的线有一定拉伸力、拉力较强、有光泽、耐高温、高速、主要适用于皮革类缝纫用,如:鞋业、包袋业、沙发业等。尼龙线是适用最为普通的皮革缝纫线。同时尼龙线也是钓竿常用线。

台钓中使用最多的也是尼龙线。尼龙的化工原料为PA,和PE一样是石油的下游产品。与PE不同的是,尼龙线一般为单股线,这种线的特点刚好与PE线相反。尼龙线的优点是由于有一定的延展性,抛投和中鱼的时候不易断线,由于生产技术已经发展了近70年的历史,成本低,产量大,相比PE线要便宜很多。最后一点是尼龙表面圆滑,对线环的磨损可以降到最低。

延展性同样也是尼龙线的缺点,在某些鱼讯轻微的场合,尼龙线不能及时将中鱼信号传达给钓手,从而失去最佳的起杆机会。另外,同样拉力的情况下,尼龙线比PE的线径更粗,从而影响路亚的抛投距离。

该图片由注册用户"知识君"提供,版权声明反馈

什么是PE线

是指用多股化纤编织后浸胶制成的钓线,俗称编织线(BRAIDED OR CORD LINE),最早见的就是“大力马”。

这种钓线的生产方式是:将多条微细纤维(如:达克龙纤维、功夫龙纤维或大力马纤维或其它聚乙烯化合物的PE纤维…等)以机器来编织而成,所以这种钓线的线体呈现纤维规则交叉的纹路,只要你将线体取出审视一番就可以清楚的发现其线体结构上的特色。

这种线的优点是,相同拉力的的情况下线径比尼龙要细很多,同样我们使用12磅的尼龙和12磅的PE,因为PE的线径更细,能够抛投的更远。在实际钓场中,风力是影响路亚抛投距离的重要因素,PE同样因为相同拉力下线径更细的特点,能够将风阻的影响减小。除此之外,PE几乎没有延展性,在中鱼的时候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信号传达给钓手。还有就是PE线更加耐磨。

但正像所有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PE并不是没有任何缺点。PE第一个缺点是没有延展性。这个特性在能够将中鱼信号迅速传达给钓手的同时,也经常导致跑鱼或放枪。玩过台钓的朋友都知道,中鱼后钓竿上要保持一定的力量,鱼才不易脱钩,杆软不易断线跑鱼,但是起鱼慢;杆硬起鱼快,但是容易断线跑鱼。同样,你可以把线看作杆的延伸,鱼线有一定的延展性,就像钓竿比较软一样,能够保证在鱼左冲右突的时候始终保持一定的力量,而PE就像比较硬的杆,遛鱼的余地比较小从而导致脱钩或断线。另外现在有厂家为了使用更细的线径达到更强的拉力,在PE中掺加金属丝,虽然拉力得到了加强,但是线的延展性和柔软度进一步降低,同时还容易磨损导环。

什么是碳线

碳线是由含有氟和碳成分的树脂抽丝加工而成,碳线的特性是高比重、切水快、光的折射率非常低几乎看不到,没有吸水性,抗紫外线和耐久性要比尼龙线强很多,因为碳线的物理特性为非常低的延展性和高比重,可以让饵迅速到达所需要的水层,并且因延展性很低所以也就提供了良好的灵敏度。因碳线对光的折射率几乎为0,所以会降低鱼的敏感性,让鱼能放心的将饵食入口中。碳线适合搭配软饵钓组使用,比如:无铅钓组、WACKY、德州钓组不太适合搭配硬饵或水面系的路亚。不过碳线也不是没有缺点,碳线的结节力比较弱,并且较硬,如果作为主线使用要注意纺车轮上建议使用的主线不要超过10磅,水滴轮或鼓轮如有特殊需要最好也不要超过20磅,碳线也可以当做前导线来使用,因为碳线比较耐磨,可以搭配PE线,弥补PE不耐磨的缺点。

尼龙线和pe线、碳线的区别

1、原料上

尼龙线是由尼龙材质纱线捻合而成;PE线用多股化纤编织后浸胶制成的钓线;碳线是由含有氟和碳成分的树脂抽丝加工而成。

2、属性上

通过尼龙线作钓,反应相对会比较会慢一些,整体运作会比较稳定些,同时在于它可以和水的比重达成一致;玩雷强的人一般以PE线为主,作钓雷强的钓人通常是用80-100磅;PE就是与水完全无比重,完全是浮水。

氟碳线和水的比重是大约在1:1.7,所以下沉的速度比尼龙快,尤其在作钓托底性的钓组,像德州式钓组、带硅胶的铅头钩,倒钓合任何Finesse钓组,下沉率明显快些。

3、延展性上

碳线它的操作感有一点PE线的机能,耐磨力高,延展性偏低;尼龙线有一个优点是有延展性,虽然在操作中很难去找到交杆点,但是得到的讯号会比较稳定一些。PE线的延展性与碳线相同,都是延展性偏低。

4、股线上

尼龙的化工原料为PA,和PE一样是石油的下游产品。与PE不同的是,尼龙线一般为单股线,这种线的特点刚好与PE线相反。PE是用多股化纤编织后浸胶制成的钓线;而碳线是由含有氟和碳成分的树脂抽丝加工而成,并未分有单股还是多股。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