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鲜肉”:消费时代的男性审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鲜肉的长相 “小鲜肉”:消费时代的男性审美

“小鲜肉”:消费时代的男性审美

2024-05-24 02: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熊 彦

  盲目追捧“小鲜肉”,迷失于皮相的吸引,将男性外形拿来消费品评,而缺乏了解其人品、学养、才能的耐心,这种“无肉不欢”“以颜值论英雄”的审美趣味,本质是一场猎奇式的狂欢

“小鲜肉”:消费时代的男性审美

  虽然“小鲜肉”的演技屡遭吐槽,但“小鲜肉+大IP”模式在影视界备受青睐;“小鲜肉”不仅成了少男少女的偶像,也一次次见证了大妈的追星热情;不少企业在招贤纳士时,甚至直接写明对“小鲜肉”的渴求;某国产汽车品牌在新品广告中,以“车界小鲜肉”的广告词吸引眼球。诸如此类。“小鲜肉”在舆论场上的火爆,堪称网络流行语史上的一大奇迹:作为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小鲜肉”不仅没有逐渐被大众遗忘,反而跳出了互联网语境,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关于“小鲜肉”一词的来源,有人认为,它最早是中国粉丝对韩国男星的昵称;有人认为,它最早是日本AV女优对年轻男艺人的称呼;也有人认为,它出自电影《阿凡达》中的台词“fresh meat”。虽然说法不一,但表意大同小异,即年龄偏小、相貌出众的男性。“小鲜肉”一词,可谓言简义丰。“小”指年龄较小,“鲜”指感情经历单纯,“肉”字则备受争议。著名作家、学者王蒙认为,“肉”字太过低俗,包含着赤裸的欲望暗示,更有将青春价值等同于肉体价值之嫌。“小鲜肉”虽从俗而来,但流行至今,字表的暧昧含义基本被去除。所谓“小鲜肉”,通常指年龄在14—25岁之间、性格纯良,且长相俊俏、体格健硕的男性。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的镜像。“小鲜肉”之走红,表面上看是语言现象,其实折射出了一种社会文化心理——对男性的颜值崇拜已成为公开的审美趣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两性的审美标准有着较大差异。评价女性偏重外貌,评价男性偏重才能,故形容男子美貌的词汇并不多见。即便是描述男子姿容出众,也习惯从抽象的气质、神态入手,例如风度翩翩、仪表堂堂、器宇不凡等。或者以历史名人类比,例如貌比潘安、人中吕布等。文学作品对于男子容貌的详细描写,则大都是为了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服务。例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再如金庸笔下那些飞檐走壁、放荡不羁的武侠小生们。这些,显然都没有过多地从颜值角度进行品评。而今天,我们对男性外表美的诠释日益丰富,“帅哥”“靓仔”“花美男”“美少年”等相关词汇层出不穷。“小鲜肉”,只是其中最直白的一款。

  “小鲜肉”所代表的男性之美,明显不同于往日。曾有娱评人这样概括主流民众的男性审美之变:60后推崇岩石之美,70后欣赏苍松之美,80后喜欢修竹之美,90后追捧花朵之美。换言之,一度圈粉无数的硬汉形象,逐渐偏离了许多人的审美习惯,反倒是气质温柔、不具攻击性的“小鲜肉”成了新宠。时代更迭,为何“小鲜肉”式审美赢得了普遍认同?

  随着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的提高,女性有了更多的自觉意识、独立意识。相比硬汉带来的安全感、压迫感,粉雕玉砌、精致温和的美男子,既能带来视觉享受,又照顾了女性尊严。另外,在审美标准多元化的当下,性别气质也在突破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男性也可以坦然展现温柔的一面,也可以通过化妆、美容来优化形象、提高自信。除此,更重要的是,“小鲜肉”风靡,还与消费时代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法国已故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当今社会已经由生产社会转型进入消费社会,由于物的丰盛与商品的系列化、系统化,“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在全民消费时代,任何东西似乎都可以进入消费范畴,包括人的身体。正如让・鲍德里亚所言,“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

  如此一来,所有人既是“看”的主体,又是“被看”的客体。其中,男性身体更是被加速客体化,成为商业社会的消费符号。而且,外形比内涵更具吸引力。这是因为,商品要想进入消费者的视域,品相和包装至关重要。“小鲜肉”的俊朗外形、健硕身材,无一不符合商品形式美的要求,故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关注。美,成了可以被量化、被操控、被出售的对象。这种消费逻辑,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判断。放眼望去,“小鲜肉”群体表现出各型各款的丰富面貌:有的单纯天真如同绵羊,有的扮酷耍帅靠拢型男,有的滑稽逗趣甘当谐星。虽说大都是商业操作与大众传媒共谋的结果,但难能可贵的是,能够保留一点真性情。

  值得注意的是,贴上了“小鲜肉”的简单标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就不再是兼具情感、个性、内涵的独特存在,而成了一个个了无生趣的符号。盲目追捧“小鲜肉”,迷失于皮相的吸引,将男性外形拿来消费品评,而缺乏了解其人品、学养、才能的耐心,这种“无肉不欢”“以颜值论英雄”的审美趣味,本质是一场猎奇式的狂欢,使得对男性的审美进入一种狭隘的非正常之境,发人深思。

  (作者熊彦系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李姝昱]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