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腻了小鲜肉,来感受一下这些胡子大叔的魅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鲜肉不长胡子吗 看腻了小鲜肉,来感受一下这些胡子大叔的魅力

看腻了小鲜肉,来感受一下这些胡子大叔的魅力

2024-07-14 02: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智族GQ》5月刊封面大片

当然,在《寻龙诀》中,陈坤由十几岁懵懂青涩的小男孩演绎到成年后责任感满腔的成熟青年,除了发型的变换之外,我想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陈坤脸上长出的的络腮胡须!是的,就是这个络腮胡须,在影片中让我们更强烈的感受到了陈坤身上散发出来的具有强烈责任意识的浓浓的男人味!

陈坤《寻龙诀》剧照

俗话说的好,证明男人有三宝:胡子、鱼尾纹和黑皮肤,尤其是胡子,几乎就是一个历经沧桑的男人无言的证明。胡须是最能与男性气概直接挂钩的事物,男人们为了标榜成熟和稳重,甚至颓废和狂野,不二选择就是蓄胡子,也许面白如玉的潘安最能让女人一见钟情,但留有胡须的男人身上所散发出得性感气质却会让人回味无穷。但仅仅靠着留有胡子,就能够拯救破碎解体的陈旧雄性气概观念吗?

Instagram的thegaybeard账号红极一时,主要是两个男人把胡子捯饬到了艺术的境界

2014年的欧洲歌唱大赛引起了近年来的最大争议,人们讨论的重点更多是关乎冠军的外表,而非实际唱功。Conchita Wurst,这名来自奥地利的歌手生理性别为男性,但更偏好穿着耀眼长裙这类的女装登台表演。其实Wurst的身材瘦削,眉角精致,长发翩翩,完全可以撑得起女装造型;并且在欧洲歌唱比赛历史上,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公共舞台上,男性以易装造型亮相也早已不算稀奇。

奥地利歌手Conchita Wurst

使得Conchita Wurst的出现这般引起话题的,是因为这名男歌手尽管选择了从头到脚的女性化装扮,却是还保留了浓密的连鬓胡子。正是胡子这样无比代表着绝对男性化的符号标志,为Wurst的整体女装造型增加了强烈对比反差效果,让观者隐约有种“事情似乎不太对头”的不安感。

奥地利歌手Conchita Wurst

巧合的是,在亚洲国家,当下也有着一位类似的人物:Ladybeard是一位以日本为据点的易装表演艺术家兼摇滚乐歌手。他的行为举止,比起Conchita Wurst,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采纳了流行于日本青少年女性间的着装法则和行事作风——表演服装常是粉色系的少女,并多是文胸、超短裙等款式,加以蝴蝶结、丝带装饰。而造成反差的,是这样一套典型少女的装扮,硬是穿在了一个肌肉发达的白人男性身体上。并且,正如Ladybeard的名字表明的那样,他浓密的胡须同样是整个形象的重点,也是整体造型反差效果的引爆点。

Ladybeard是活跃于日本御宅文化圈的异装行为艺术家

在Ladybeard和Conchita Wurst身上,以胡子为代表的男性象征和其余女性化装扮构成了冲突,进而创造出让人难忘的形象。这两个案例尽管会显得些许极端,但依旧证实了胡须对于构成男性身份和塑造阳刚之气发挥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的重要功用。之前流行的“Movember”,同样也是鼓励男性们在每年十一月份蓄一整月的胡子,以此号召公众对于男性的重视。显然,胡子在其中再一次被用来指代纯粹的男性特质。

“Movember”= Moustache(胡须)+ November(11月)

这样的象征性意义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得以形成。可见性的胡须,往往象征着男性由少年迈向成熟,也同时蕴含着历经沧桑、年事已高的意味,因此常会被赋予稳重、老成等内涵。这一点在电影产业中被广泛应用:当镜头来不及拍摄少年成长的全过程时,通过给角色加上胡须,再辅以字幕说明,原本漫长的成长期便可以象征性跳过。

Leonardo DiCaprio

在十六和十七世纪的欧洲国家,人们还曾经认为胡须,以及其他相应体毛是由人体体液产生,是体温升高,血液系统代谢形成的废物,这自然也包括了生殖器部位的毛发。因此此时的浓密胡须,还常会暗示着主人性能力超群。尽管这样的结论在今天看来显然不能再错,但人们因此形成的刻板印象依旧存在着。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当下人们对于红发男性性能力的认知。在2013年纪录片《Gingers》中,曾有红发受访者提到常常会有人询问自己,胡子是否和下体体毛的颜色匹配,并且夸赞他们的性能力“名声”在外。

纪录片《Gingers》所提及的红发男性

对于很多男性来说,胡子的确也是理容的福音。某种程度上来讲,它能够修饰不甚完美的脸型,掩盖皮肤瑕疵。适当修剪过的胡须还能够增强蓄胡者成熟甚至颓废等气质。特别是对于年轻男性来说,些许的胡须更能够加强人们对于自己作风稳重的印象,和年轻肌肤的对比同样会创造有趣的反差。

蓄胡的金城武显然更帅

这一年来,凭借着胡子造型重新赢得人们注意的如美国脱口秀主持人Jimmy Kimmel。九月份时他在自己的节目上以占据半个面庞的稀疏胡须造型亮相,直接引来网友和媒体们的注意和讨论,大家纷纷称赞其形象变得更加帅气。同理Nick Jonas在决定摆脱自己的童星身份后,开始通过健身和蓄胡等一系列行为,强调自己的成熟男性气质,并借机向特定群体主动投好,也是迎来事业的新高度。而Shia LaBeouf决定蓄胡的初衷,是因为演员声称自己要退出演艺圈,留胡子是为了表示自己不再对形象加以重视。但显然胡子依旧在他后期的公众形象中还是扮演着重要作用,同样使得他在狗仔队镜头下显得愈发符合当下的特定男性审美。至于这是无心之举还是像那些出位艺术行为一样的精心策划,恐怕只有当事人才明了了。

美国脱口秀主持人Jimmy Kimmel

美国男歌手Nick Jonas

美国电影演员Shia LaBeouf

在亚洲地区,至少在中国,同样我们有着类似的例子。演员吴秀波的形象塑造便是基于粉丝和观众们期待看到着装得体成熟男性的心理,胡子造型巧妙地把他从一众面容清纯的年轻演员,以及一众疏于护理的中年演员中区分开,创造了独属于他的专有定位。某种程度上讲,吴秀波的造型与Nick Wooster、Aiden Shaw甚至David Gandy等专门在公众媒体上塑造熟男造型的明星名人相同,都是知晓市场期待拥抱怎样的特定形象,然后再自知自觉地主动让自己向这类形象靠近。

左:吴秀波;右:David Gandy

但在过去一年里的国内,关于胡须,关于男性时尚,较为关键的一个节点则是出现在一档娱乐节目中。在去年三月份播出的一集“康熙来了”中,嘉宾郑骏奇现身讲述自己的健身过程,并介绍自己有刻意去买某品牌的生发水来涂在脸狭两侧,以便可以留出鬓角和胡须。借助着节目本身强大的影响力,在这一集播出之后,网络上直接引起了对于该款生发水的热烈讨论。不少网店甚至直接以嘉宾、节目名称为关键词,鼓励好奇的消费者们搜索下单。

“胡子型男郑俊奇真的是Gay”

郑骏奇留有的胡型与当下西方们热衷的各类胡子造型不尽相同,由于东方人普遍天生须发较少,这样一类的胡子造型更像是清理修剪过后留下的淡淡胡渣,大概的表现为围绕着嘴唇隐约环绕一圈,两侧的鬓角同样向下延伸,最终和下巴的胡须结连在一起。生发水可能会对某些人在追求这样胡子造型时有所帮助,而其他人,甚至还会单纯用特定画笔来为自己“画”出一个类似的胡子脉络。这样的胡子看起来会有较为明显的过度人为加工痕迹,却依旧是在近年来相当受到追捧。

小编喜爱的素人男神

早在这集“康熙来了”之前的一集,就已对这类的胡子造型有所涉及:前年年底的一集节目中,台湾的漫画家“太阳脸”总结了当下最受男同性恋人群喜爱的男性样貌,其中涉及到毛发部分的便是“要有短发、浓眉及胡渣”。在国内的网络社区上,这样的面容还有着另外的一个名称叫做“名媛脸”——这样的叫法原本是戏称一部分在个人理容等非正业方面投入过多精力的男同志们,本是来自同性恋群体内部的自我讽刺,却因为形象的深入人心而持续走红,贬义也在这过程里逐渐消除。

贵圈的名媛脸

其实胡须与同性恋群体的纠结也是由来已久。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西方世界的同志平权运动逐渐兴起,不少意见领袖主张通过更变造型的方式手段,来扭转同性恋在公众心中的阴柔化刻板印象。为此,这一时期的男同性恋开始逐渐向异性恋工人阶级的着装方式取经,不断借鉴格子衬衫、牛仔裤、皮靴等硬朗气息浓重的单品,以及通过剪短头发、蓄起胡须增强硬汉气质。这样的风格被称之为“Clone”,即是取其向他人模仿之意。

断背山现实版:美国同性恋牛仔竞技场

但另一方面,异性恋们的这样一套装扮多是出于实际考虑的无心之举,这一点是同性恋们在模仿时率先忽略掉了的,因此结果往往是矫枉过正。“Clone”们虽然留有浓密的胡须,但却是经过了细致的修剪造型。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这一运动在七十年代达到顶峰的时候,皇后乐队主唱Freddie Mercury深入人心的形象。

皇后乐队主唱Freddie Mercury

后期同志平权运动进一步扩大声势,开始主张宣传个人特质和群体多样性,打破一味的(以异性恋为理想模板的)群体形象,这才使得当年的蓄胡风格逐渐势弱起来。加之从八十年代末起,男性消费成为了受人关注的,未被开发的巨大市场,相应的理容产品开始流行,各种性取向的男性们都迎来了一段流行每日胡须剃干净的日子。然而这不代表胡须在同志群体间的影响力就消失殆尽了:《Butt》这样的千禧年同志杂志代表一向致力于构建留有胡子的男同性恋形象;两年前热播的电视剧《Looking》,虽然故事场景设定在现代,但其中主人公们的打扮,也几乎都像是在向当年七十年代的男同志胡子热潮致敬。

左:同性杂志《Butt》;右:HBO同志剧《Looking》

同样,在上述的历史案例中,胡子扮演着象征并强调男性身份的作用。这样的意义从始至终从未改变过,哪怕是当下有些要接近流行末端的“hipster beard”,也同样是在反映西方男士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摇摆不定。但是在中国,上述的这些并没有类似的历史背景基础,自然也谈不上因懂得打破单一形象框架而实现潮起潮落。

时装设计师Walter Van Beirendonck

“大胡子叔叔”自家的秀场上也尝试使用各种壮熊模特

对于同志群体来说,至少在国内的媒体宣传中,还未曾有过将群体与男性气概联系在一起的公开报道,也没有出现特别有着明显个人形象符号特质的群体平权领袖角色。大家对于胡子的偏好,依旧是停留在基本的需求上:来表明自己的男性化一面,借以抵抗因同性恋身份可能会招来的阴柔论调批评。胡子某种程度上重新强调定义了身为男性应该有的样子,同性恋通过蓄胡把自己囊括在新的群体里,以增加结识彼此、实现交往的机会;并且胡子也并非是单独存在着,它常常还伴随着在健身房里锻炼肌肉,以及自拍并发到社交媒体上等一系列充满自恋与自我推销意味的行为。

微博上的熊圈名媛

尽管这种中国特色的胡子造型起源于同性恋群体间并受到后者的推广,同样异性恋的男性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不少媒体也曾试图“男性危机”来解读这几年的胡子风潮。这个理论或许可以很好解释为什么很多的蓄胡行为要和健身行为紧密——早前用来塑造男性形象的重要工具是男装,特别是西装这种有着强烈历史文化含义的款式。随着如今着装要求逐渐变得宽松,服装难以再发挥类似作用,人们开始转向以身体为中心的重塑活动上。但当下男性是否真的对自身身份角色产生了怀疑,倘若真的是出于雄性气概消退而产生的危机感而开始蓄胡,更重要问题似乎应该是:仅仅靠着留有胡子,就能够拯救破碎解体的陈旧雄性气概观念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