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笔记本 Ruby 15.6英寸笔记本电脑使用总结】内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米笔记本升级硬盘 【小米笔记本 Ruby 15.6英寸笔记本电脑使用总结】内存

【小米笔记本 Ruby 15.6英寸笔记本电脑使用总结】内存

2024-06-13 17: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小米笔记本 Ruby 15.6英寸笔记本电脑使用总结(内存|安装|底板|热管) 摘要来自: 《小米Ruby 笔记本 升级72%NTSC屏幕及双通道内存教程》 原文作者: 作者头像 两厢桑塔纳 发布时间: 2019-04-19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小米Ruby 笔记本 升级72%NTSC屏幕及双通道内存教程》的片段:内存安装

在打开笔记本后盖进行设备升级或者清灰除尘之前,一定要记的关闭电源拔出电池,然后双手摸一下地面、墙壁、机箱之类的东西释放身上的静电!

下面就开始拆机了,可以看到小米Ruby和现在大多数笔记本一样是一体式后盖,需要整块拆下。后盖上一共有9颗螺丝,先用螺丝刀将这九颗螺丝卸下。

卸完螺丝接下去就是技术活了,底板上的卡扣异常的多,用撬棒或者指甲慢慢细心的从4个角开始扣吧,千万别大力把卡扣扣断了。前两个月帮朋友的联想Y7000加过内存和硬盘,感觉小米Ruby的底板更难扣,足足弄了好几分钟才打开。

经过几分钟的鏖战,终于把底板给打开了。

这下内部构造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可以看到首先是双风扇双热管的散热构造,相同机型I3版散热有减配只有一根热管。热管下面黑盒子就是内存了,上面罩着这个屏蔽盖。内存右边是128G的海力士SSD,虽然主板支持NVMe,但这款海力士是SATA接口的肯定是为了降本了。左下角是1T的希捷机械硬盘,右边是四芯锂电池。

内存屏蔽罩特写,笔记本里面很多mi的logo

内存屏蔽罩也是卡扣的,细心的扣扣就打开了。打开后就看到原配的8G三星内存和另外一个空卡槽了。

把内存斜着插入卡槽后轻轻按下,听到清脆的一声咔嚓,内存就装好了,so easy。装好内存之后切先不要把后盖装上去,先开机试一下是否正常,正常后再将后盖装回去。

安装完成后在 cpuz 中已经可以看到通道变成了 Dual 双通道

再上鲁大师看一下内存信息,可以看到两根内存很巧都是18年4月的,而且型号基本一致。确认无误后就可以装回内存屏蔽罩,盖好后盖安心的使用了。

内存测试

内存安装好了,接下去就跑个aida64 和鲁大师简单测试一下吧。

单通道8G内存 aida64 测试如下

双通道16G内存 aida64 测试如下

可以看到在AIDA64内存测试中,单双通道对比,双通道内存带宽翻倍拥有单通道一倍的性能是肯定的。两根同品牌同型号内存的优点是时序一样,延迟方面相近。

单通道8G内存 鲁大师 跑分如下

双通道16G内存 鲁大师 跑分如下

可以看到在鲁大师跑分中,单双通道对比,双通道后整机分数提升2W分,说明16G内存对整机还是有一定的提升的。请无视娱乐大师16双通道内存的内存性能得分比8G单通道还低6分。。。

总结

这次升级所有费用是换屏230+加内存329,共计559元。换屏幕是为了讨好自己的眼睛,自从换了高色域屏幕现在看动作片都更逼真了。加内存其实对日常使用的提升并不大,8G内存已经可以流畅运行WIN10的日常操作了,笔记本内置的MX110显卡也限制了我玩3A大作的可能性,所以换内存更多是为了心里的舒服。而且反正这根8G内存是迟早要加的,晚加不如早加,早买早享受嘛。升级完成后最终配置如下,升级的559加上3400元购买笔记本的费用,最终价格是3959元得到了一台全新,i5 8250U ,16G三星DDR4内存,72%NTSC高色域, 128G SSD+1T 机械硬盘,2G MX110独显的笔记本,真香!

后续升级计划

后续升级计划现在笔记本能升级的地方真不多,内存两个卡槽插满了,CPU换不了,显卡换不了,屏幕换过了,现在唯一能动的就是硬盘了。小米Ruby 的原配的是 128G 的海力士SSD(SATA接口见下图)和 希捷 1T 5400转的机械硬盘 。下图里的西数1T是硬盘座上的外接硬盘。

我看了网友评价后发现小米Ruby 其实是支持NVMe 接口的SSD的,是为了降本才用的SATA接口SSD。所以目前有想把原配的这块128G 的海力士升级换成三星 PM981 256G,这样鲁大师跑分可以从1W分变成5W分。跑分是高了,但实际使用感觉并什么luan用所以目前还在犹豫中,也许哪天心情好就买了。淘宝330块的三星 PM981 256G 真是太香了,好想买啊。

谢谢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喜欢的可以收藏,点赞,留言和打赏!

查看该摘要的原文,请点击《小米Ruby 笔记本 升级72%NTSC屏幕及双通道内存教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