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语言发展特点及关键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目标分析表格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语言发展特点及关键期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语言发展特点及关键期

2024-06-28 05: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小班幼儿主要年龄特点:小班(3岁—4岁)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

 

(一)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的颈部非常快。3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

 

对教育的启示:为了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和条件,小班的一日生活必须由形式多样的游戏贯穿,如通过运动游戏发展幼儿粗动作、在活动区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发展幼儿精细动作。(举例:操后活动及区角中小肌肉动作的发展工作)对幼儿动作发展的个体差异,我们要予以充分的理解和接纳,并为每位幼儿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 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对教育的启示:

 

 那种要求小班幼儿“坐好了”唱歌、听故事的做法本身就没有尊重和把握它们的年龄特征。教师应充分理解和接纳幼儿“边做边说”或“先做后说”的行为,给他们用口头和肢体语言同来表达思想的机会,使他们生活的更愉快。

 

 (三)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

 

对教育的启示:教师应该像妈妈一样去体贴、关爱幼儿,同时利用同伴群体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使幼儿逐渐减少分离焦虑,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一日生活用有趣的游戏贯穿,益于引发幼儿的积极情绪。教师还应该理解和接纳小班幼儿活动“情绪化”的特点,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举例:幼儿的哭)

 

(四)爱模仿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处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也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对教育的启示:从仅研究教师如何教,到重点关注幼儿如何学,反映了人们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成人首先要理解和接纳幼儿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并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模仿学习的榜样,同时充分利用幼儿同伴群体的资源,给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向同伴学习的机会。(举例:孩子就是我们的影子)

 

(五)常把假想当真实(举例:公主与王子)

 

幼儿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使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成人不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3、4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

 

对教育的启示: 成人应该充分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特点,同时可以因势利导,引发幼儿等良好行为。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都需要游戏,这不仅可以使幼儿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也是我们的教育便的非常自然。

 

(六)常把动物或物体也当作人

 

幼儿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他们常和“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正因如此,3、4岁的幼儿喜爱童话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童话故事的介入)

 

对教育的启示:教师要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特点,并运用这一特点进行教育,如:用拟人化的口吻与幼儿做游戏,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有效的多,它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同时把教育的要求顺利转化成幼儿自身的需求。

 

3-4岁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随着幼儿发音器官的成熟,语音听觉系统的发展及大脑机能的发展,幼儿发音能力迅速地加强,到了3~4岁语音发展到一个大的飞跃期。大多数3岁以上幼儿对声母发音不感到困难,部分3岁幼儿对辅音感到困难;在词汇方面,3~4岁也是词汇飞跃发展的时期之一,实词在3~4岁时增长的速度比4~5岁迅速;所说句子的复杂性也逐渐发展,3岁时幼儿词汇量猛增,句子的修饰语显著增加,并具一定的语法规则,根据朱曼殊等人的研究,3岁时使用修饰语的能力就显著增强,达到50%左右。语言中仍以简单句为主,复合句在简单句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并行地发展起来;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3~4岁幼儿虽已能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但由于词汇贫乏,表达显得不流畅,常常带有一些多余的口头语,还有少数幼儿甚至显得口吃。同时,他们在集体(如班级)面前讲话往往不大胆、不自然。

 

3—4岁幼儿语言最近发展目标:

 

1、倾听

 

(1)喜欢听和谐、悦耳的声音,乐意同别人说话。

 

(2)在集体中会听老师和同伴说话。

 

(3)能听懂普通话。

 

(4)听别人说话时,能保持安静。

 

(5)倾听时能注意别人的口形,辨别语音。

 

(6)能理解简单的指令,如关于一日活动常规的指令。

 

2、表述

 

(1)愿学说普通话。喜与他人交谈。

 

(2)知道个别交谈时声音要轻,集体面前说话声音要响。(3)学会保护嗓子、不大声喊叫。

 

(4)别人说话时不随便插嘴,乐于回答别人的问题。

 

(5)能用简短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

 

(6)能在别人面前讲自己高兴的事。

 

(7)能独立念儿歌,复述简短的故事。

 

3、欣赏文学作品

 

(1)愿欣赏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

 

(2)能初步感受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

 

(3)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

 

(4)在保持原意思的基础上,学会其中的某些词句。

 

4、早期阅读

 

(1)知道一幅画可用一段话描述。

 

(2)知道一字一义、一音。

 

(3)喜看书,对文字感兴趣,能学认常见的简单字。

 

(4)学习看书的基础方法,会一页一页地翻书,知道故事从哪里开始,能看出画面的变化。

 

(5)喜听别人讲述和朗读。

 

(6)能爱护图书。

 

父母应该注意的问题:(1)充分发挥^大人语言的榜样作用,尽量使用正确的发音、丰富的词汇、规范的语法、有条理的表达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父母必须注意自身的语言修养,为幼儿提供规范型语言。忌用“娃娃腔”和孩子说话,不学幼儿的不规范语音和语句等。(2)正确对待幼儿“口吃”。造成“口吃”的原因很多,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分析造成“口吃”的原因。有时是因为幼儿词汇不够丰富而造成表达不流畅,此时就应该丰富幼儿的词汇。

 

这时期幼儿游戏有很多地方跟婴儿期的游戏差不多,主题更多的是反映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从游戏的形式来看,他们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事物如玩具、材料等的直接支配,游戏主要是对^大人生活活动过程的无系统的模仿。

 

幼儿成长的关键期:

 

什么是关键期?我们要先来认识一下奥地利的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

 

1935年,洛伦兹在研究刚出生的小鸡小鹅时发现,小鹅孵出后的一两天内,愿意追逐它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的物体。如果见到的是鹅妈妈就跟着鹅妈妈走,如果见到的是洛伦兹就会跟着洛伦兹走,并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但是,如果小鹅孵出的24小时内将其与母鹅或人隔开,那么再过一两天,无论母鹅或人与小鹅再怎么努力地接触,小鹅也不会追逐母鹅或人了。也就是说,小鹅的这种认母的行为丧失了。经过多次实验之后,洛伦兹认为,小鹅刚出生后的24小时里是小鹅认母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小鹅就丧失了认母的行为。他把小鹅这种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反应称为印刻(imprinting)。人们将这一特殊时间称为关键期或敏感期。许多研究还发现,这个发展的关键期不仅在小鹅身上,而是所有哺乳动物都有这种“关键期”的现象,包括人类。洛伦兹因为“关键期”的理论提出和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奖。

 

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在某一时期或某一特定年龄段对外界的刺激特别的敏感,容易接受这些刺激的影响而获得某种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段他的学习室特别容易的,错过这个时期以后就要用几倍的努力都很难达到。这就是所谓的关键期。

 

秩序关键期(2-4岁)

 

行动策略:

 

孩子秩序感的建立和维护。这是一个麻烦,而必要的过程。请妈妈放慢自己的节奏,按着孩子的节奏观察他并给予配合。妈妈要按着孩子的秩序要求来做,就算是从头再来一次也没关系,不要觉得是件麻烦的事情。

 

在此阶段,应该为孩子预备一个有秩序、合乎常理的环境,其中分人、事、物三方面来看:

 

人:照顾者稳定,照顾态度耐心。照顾者不要频繁更换,减少孩子因变动产生的不安感。照顾者要了解孩子对秩序感的关键期,知道孩子对事物的执着,给予孩子更多耐心,降低不必要的亲子冲突。

 

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习惯,这个时候培养是最合适。找出孩子的生活节奏,何时吃饭、何时睡觉,在什么地方吃饭,在什么地方看书、玩玩具,有一固定的时间,以及日常生活作息中做事的合理顺序,例如:先洗手仔吃东西,先刷牙再洗脸等等。幼儿园里,托班孩子和小班孩子的教育目标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主。还有就养成良好的幼儿园日常生活的常规。常规养好了,这个班级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就非常好。大班来做就太晚了。所以家长们,如果你的孩子在小小班或者在小班学习了回家,请你不要老是问他学了什么儿歌、会唱了什么歌,请你观察一下他是否一回家一脱下鞋子就把鞋子摆整齐了,吃饭前去洗手了,而你也要配合幼儿园老师去做好这些工作,这对于那些儿歌和歌曲对孩子的以后的发展来说重要的多。     

 

物:东西要有定位。不要经常变动孩子生活中的摆设,对环境的布置必需有一合理性。诸如一些生活中的小用品。如杯子应该放在托盘里、玩具放在篮子里……等。孩子长大后,对东西定位的概念,会逐渐养成收拾东西、整洁的习惯。

 

孩子在有秩序的人事物安排中,稳定而安心的成长,孩子两、三岁以后,秩序感会慢慢地内化,对周边人事物已建立秩序、连接及关系,以此为基础,拓展他更多生活得经验,以及对事情的推演、计划。

 

 

 

2.语言关键期(0-6岁)

 

语言能力是人类智力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是幼儿发展其他各方面能力得以发展和成熟的先决性条件。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的关键期是在出生后5、6个月开始到6岁。错过了这个时期,再来培养语言就显得有些困难了。“乡音无改”,说明的就是过了关键期之后再学另外一种语言就非常的辛苦。那么在5、6个月到6岁这么长的关键期里,我们可以再分出三个关键期:

 

一到二岁,是宝宝发音的积蓄期。这段时间她们主要是用耳朵在听,用眼睛在看,她们能理解的词汇量在不知不觉中迅速地增长着。

 

二到三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语发展如火山爆发,这时孩子的说话的积极性极高,词汇量大增,到3岁的时候,大约就能掌握近一千个词汇了不仅如此,他们连词成句的能力也迅速发展。

 

五岁前后是掌握语法、理解抽象词汇以及综合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期。

 

行动策略:

 

5、6月-2岁宝宝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觜形,并发出牙牙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程,但幼儿能容易地学习母语,正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所以,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2-3岁宝宝

 

在行动中发展言语,此时宝宝还属于动过思维阶段,也就是说用行动在进行思维。宝宝在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总是与一定得行为联系在一起。在和宝宝交流的时候最好也让宝宝动起来,用物品、用身体语言、用表情,用一切能表达的东西和语言一起表达出来,这样就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含义。扩充孩子的说的话,例如,当你的孩子说:“狗”,你就可以说:“是啊,那条大狗在奔跑”

 

4-5岁宝宝

 

4岁左右一直到5岁,会出现一种自言自语,他们常常一边拿一个东西,一边告诉自己怎么玩,有时会扮演角色自己和自己说话。我们称之为独白语言。独白语言的出现时宝宝语言发展的一种进步。说明他们在用语言知道和控制自己的行动了,是自我意识的表现。鼓励宝宝的独白语言。

 

不要强迫你的孩子说话。

 

读书给孩子听,并不时地问一些问题,如“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猜想)“你有什么听不懂的?”(质疑)“你觉得这个动物怎么样?”(评价)

 

跟你的孩子看家庭相册,并动情地讲述或回忆。

 

和孩子聊聊幼儿园生活。宝贝你今天学了什么?面对这种概括式的提问,孩子很难言简意赅地描述意见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要采用参与式的谈话,孩子就比较容易描述出自己所经历的事情。经常浏览幼儿园的网站,阅读活动室门口的家园联系栏,对孩子的学习内容心中有数,这样沟通就比较方便了,比如,幼儿园举行了消防演习,网站上看到后,“宝贝,我们来玩着火了的游戏吧。”兴致勃勃,我把手机的铃声当成警报。孩子特别投入,告诉我要拿上湿毛巾,蹲下来走。

 

不要问“把你学的儿歌或唱的歌曲背给我听一下。”“不,我就不说。“这种类似命令式的提问幼儿很难接受。换一种方式,在客厅里开一盏灯,放个凳子做小舞台,然后妈妈报幕,“拉拉小朋友表演儿歌”,或者干脆让拉拉当老师,来教妈妈这个“笨”学生。

 

3. 交往关键期(3-5)

 

我们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交往能力比一个人的学术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幼儿社会交往的关键期在3-5岁。也就是在幼儿园小班末期到大班期间。3岁以下的孩子,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发展水平阶段。因此社会交往能力是非常弱的。一些家长不理解,总是跟我说,“我的孩子怎么都是自己一个人玩的,他是不是不合群啊。”也有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性格太内向不懂得交往,而实际上小班的孩子你去仔细观察一下,基本上是一个个只顾自己玩的。还有就是小班幼儿小气,跟别人争抢玩具等等现象其实都是正常现象。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发展阶段,只想到自己没想到别人。要这个阶段的孩子分享和合作是有一点“超水平”的要求。

 

行动策略:

 

1.学会分享

 

让孩子懂得好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吃,好玩的大家一起玩,这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在孩子们眼里,什么是最好玩的东西呢?那就是玩具。所以我们可以从分享玩具入手。每次出门客串时,可以让孩子带上心爱的玩具去和朋友一起分享。孩子们之间因为有了玩具就会有了交往的纽带。回家我会及时表扬主动和朋友一起玩玩具的行为,培养了孩子人际交往的积极性。

 

2.学会合作

 

具备合作是孩子与人交往的第一要素。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情景,让孩子们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比如,几个孩子一起完成一个手工作品。要学会协商,分工,再合作。活动中要积极参与。再比如一起玩耍、打球、游戏等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合作最大的作用就是问题的冲突与解决。第一次的合作,虽然看起来有些生涩,不过,经过几次的冲突,协商,终究朝着正面的方向在走。

 

3.学会助人

 

鼓励幼儿多多帮助他人。当看见小年龄孩子跌倒时,引导孩子去帮他站起来,帮他揉一揉。阿姨的钥匙掉地上了,让他去捡起来还给她。

 

4.学会沟通

 

帮助幼儿学会用言语或者肢体语言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积极情感。对同伴表示同意、赞赏、微笑和拥抱等,都是积极情感的表达。

 

享受友情

 

1.就近找的朋友。观察邻居的孩子,如果妈妈面貌可亲,孩子通常也不错。

 

这个朋友的作用:这第一个伴儿可以教孩子懂得,有朋友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对于这种玩伴,只要年龄相仿,你不需要硬让他们一起做游戏,只给两个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自己玩就可以了,即使互相不搭理也没关系,因为他们一定能熟悉起来;给他们立个简单的规矩,比如不准打架,要一起分享玩具;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因为小孩子一玩起来就没有时间观念了。

 

2.找异性朋友

 

这个朋友的作用:会让他们今后更尊敬异性,更容易与异性有感情上的交流。

 

男孩和女孩要成为好朋友并不简单,你需要帮个小忙:两三岁时,男孩和女孩没什么区别,但到了4岁,他们开始倾向于与同性朋友在一起,这时,要想办法增加孩子与异性朋友的相处机会;强调异性朋友带来的正面影响,因为会与异性相处的孩子思路想法更开阔;注意自己发出的暗示,孩子对家长的语言和身体暗示都很敏感,像“男孩子就是野”或者“女孩子应该穿花衣服”这类话最好不说;不要硬按自己的喜好给他们安排朋友,不要给学龄前的孩子“配对”,这会让孩子觉得交这个朋友很不舒服。

 

2.年龄稍大一点的朋友

 

到哪里找:在孩子的姑表亲戚中找,如表哥、表姐等。

 

这个朋友的作用:他不仅会成为孩子的行为榜样,还可以帮你监督孩子的行为。

 

先确定这个年龄稍大的孩子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来好的影响,然后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大朋友”有什么优点,为他在生活细节上树立榜样;不同年龄的孩子兴趣上会有差别,做家长的要帮孩子们找到可以一起玩的游戏,比如捏橡皮泥;对独生子女来说,有个大一点的朋友可以学会很多东西,例如合作、分享,不过也要防备孩子偶尔因为一些事不能顺他的意而发生冲突。

 

4.数概念的关键期:

 

出生后八至九个月是分辨多少、大小的开始,

 

二至三岁是计数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和按数取物)发展的关键年龄,五至六岁是数概念发展的关键年龄。

 

5.感官关键期(0-6岁)

 

大班孩子的母亲:“我家宝宝刚开始写数字,可是他经常将数字写得颠三倒四,让我又好气又好笑。再过几个月九要上小学了,我该怎么办呢?

 

4岁以前的孩子不善于辨别物体空间位置的白花经常因为分不清左右耳发生将数字和字母颠倒书写的情况。但是到了五六岁,孩子对图形和字符空间位置的辨别能力以及基本发展成熟,一般来说就不太会错了。原因,主要是因为孩子的视视知觉能力比较落后的原因。与动作能力有关。人的方位感是从动作中发展而来的。从动作中人们知道左和右,知道上合下市对称的。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助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通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三至六岁则能更具体地通过感官教具,比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慧。家长也可以在家里准备多种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世界。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