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平米住宅,24种起居变化:香港建筑师张智强的蜗居空间实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户型24平方米空间设计 32平米住宅,24种起居变化:香港建筑师张智强的蜗居空间实验

32平米住宅,24种起居变化:香港建筑师张智强的蜗居空间实验

2023-07-21 10: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人烟稠密闻名的香港,土地问题一直存在,不少建筑师都会从建筑设计着手,试着解决这个难题。这一点在住宅范畴尤为显见,无论是公共屋村还是私人楼宇,不少都集休憩空间、商铺、居所于一身。多年来,香港房屋的设计虽发展出不同模式,但这种灵活多变的特质依然一脉相承。

吴尔夫,《建筑密度 #8b》,2005年,M+,香港 © Michael Wolf Estate吴尔夫,《建筑密度—a39》,2005年,M+,香港 © Michael Wolf Estate

在香港的各类楼宇中,有一种每层只有一两个单位的单幢式住宅,它们被形象地称作“插针楼”。这种建筑的出现,是因为香港依山傍水,地势不平,建筑面积有限。“插针楼”现象由香港带起,现在于纽约等大城市已相当普及,可见愈来愈多城市人生活在斗室之中。建筑师张智强就此提出了名为“变形蜗居”的解决方案,希望为居住在高密度环境中的人带来方便。

跟随M+香港视觉文化策展人彭绮云,探访正在M+展览“香港:此地彼方”中展出的“变形蜗居”

张智强,EDGE Design Institute,《香港变形蜗居(2006至2007年)模型》,2007年,2015年制造,M+,香港 © Gary Chang

“变形蜗居”的灵感是来自香港的小贩,他们白天打开一张张桌子做生意,到晚上就通通收起。于是,张智强以自己只有32平方米的家为蓝本,设计了可移动的墙壁和多功能家具系统,模糊墙壁、家具和空间之间的界限。张智强的“变形蜗居”可组合出至少二十四种空间形式,包括厨房、洗衣房、办公室、水疗中心和卧室。

M+设计及建筑策展人王蕾形容这种设计反映了当代城市生活,“欣赏建筑设计有许多不同的角度,不只是外型美观与否,还有整体的规划和空间的设计。楼宇之间,甚至室内家具之间的协调就像是一场合奏,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得到。” M+

吴尔夫,《建筑密度—第119号》,2009年,M+,香港 © Michael Wolf Estate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