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学金评价机制,你搞明白了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学生评价机制的作用有哪些 奖学金评价机制,你搞明白了吗

奖学金评价机制,你搞明白了吗

2024-07-09 15: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2月11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学生余涛宏获得了59800元微留学奖学金以及见义勇为奖。仅一周后,“奖学金”这三个字又再次引发社会关注:沈阳大学在读研究生因奖学金纠纷被捅伤。前者凭着无意之举获得“大奖”,后者为了获奖不惜伤人,奖学金,奖什么?怎么评? 接下来数舆君将带你探析中国高校奖学金评价机制。

奖学金是高校激励机制的一种,它以物质的形式鞭策大学生追求进步。作为荣誉的象征,满足着青年学生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学生自身就业、发展的重要评估指标之一。

然而,接连爆出的相关奖学金的新闻,对围绕“激励”这一核心目标而建立的评价机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评价依据是否合理,激励机制在学生群体中能否充分发挥实效,监督反馈渠道是否畅通?数舆君收集了100份问卷,试图结合学生视角,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更加全面的角度。

1数据评价

目前,中国高校奖学金评价依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综合评测成绩,即德育分、智育分、体育分等综合加权,突出智育加权比重,即定量评选法;另一类是以学业积点分成绩为依据,兼顾德育、体育成绩,称之为定性评选法。

虽然两种评选法侧重点有所差异,但均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

问卷数据显示,不同高校的评价依据虽然有所差异,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为学习成绩、科研加分、论文发表、竞赛加分、社会实践和学生工作。其中,有90%的人认为其所在学校评价机制中占比最高的是学习成绩,其占比在30%以上。然而,依据调查问卷,认为综合分数无用或者作用不大的竟接近半数。

图1:学习成绩在评价机制中所占比例(图源:数舆)

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忽视了对学生全方面、多维度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特长、技能、素质和经历等要素被排斥或限制在奖学金的评价体系之外,学习成绩一般但是有特殊专长或创新能力的学生则被忽视,这限制了学生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实施。

在2018年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表示:“国内学生对所学学科中基本知识点掌握较好,但是拔尖人才少。对青年学子来说,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他认为,国内学校中各种评价机制往往奖励学生可度量、可量化的短期学习成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体制助推了高校学生及教师的短期功利主义心态。

可以说,因奖学金起纠纷的事例就是短期功利主义的产物。为了加分参加比赛,为了加分而不惜伤人,这个初衷已经发生了扭曲。

2从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看实效

在我们收集到的问卷中,有13%的学生不了解奖学金评定细则,65%略知一二,详细了解的仅有22%。

图2:学生对奖学金评定细则的了解程度(图源:数舆)

尽管大部分人对于评定细则了解程度较低,但他们还是持积极争取的态度。在对奖学金作用的理解上,以“对保研、升学、就业、入党等提供帮助”、“对自我的肯定”这两个方面为多数。90%的人肯定了奖学金的激励作用。

图3:奖学金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图源:数舆)

在行动层面,有69%的人有参加学生工作、科研、竞赛的经历。在这部分人里,大多数是基于兴趣和锻炼自我的目的,评价加分也占据了半边天。由此可见,奖学金的设立确实激励了一部分人参加学生工作、科研和竞赛,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发挥一定作用。

3监督和反馈机制

监督与反馈机制贯彻于奖学金评定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起初评定细则的制定,还是评选,抑或奖学金的发放,都需要学生进行监督,并提供意见反馈。

数据显示,有42%的学生不满于所在学院的奖学金评价机制,35%的学生认为奖学金评议过程不合理。但是,这样的信息却很难获得响应,更不用说处理。

对评价机制进行监督,是学生维权的一项利器。但是,数据显示,了解监督和反馈机制的学生仅占39%,认为“没用”和“不清楚”的分别占15%、46%。可以看出,他们中有一半的人并不知道如何行使监督权,甚至对行使权利的机制感到失望。

图4:学生是否知晓高校的反馈机制(图源:数舆)

在“奖学金评选过程中您认为存在哪些问题”这一问中,“评选过程不透明公开”、“评选的规则不合理竞争激烈影响同学关系”、“名额或金额的分配不合理”均被提出,仅24%的人认为奖学金评选过程没有问题。如何把这些意见反馈给评价机制的制定者、决策者和实施者,以实现真正的监督,是从实践出发完善评价机制的最后一公里。这一公里,亟待解决。

数舆君认为,以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导向作用。评价依据回答的是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明确了朝着那些方向努力,哪些能力或特质是值得嘉奖的,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因此,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特长等都应纳入考量。

在奖学金的实际评定中,学生呈现出“伪佛系”的心态。所谓“伪佛系”,指对规则不上心,只顾着“使蛮劲”。由于对评定流程和细则不够了解,无法实现“对症下药”;在参与评议以及反馈时不够积极,“稀里糊涂”地参与,无法恰当行使监督权。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表示自己是积极争取奖学金的。究其原因,在于权利意识淡薄,并没有意识到奖学金制度与其自身的利益相关性。

学生权利意识的缺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评价机制的制定者和实施者的职责缺位。为了保证评选的公平公正,完善奖学金制度,监督和反馈的机制必不可少。这要求建立起一个非形式上的渠道,要疏通它、盘活它。

4对策

通过对机制设立的主观愿望以及客观实现结果的论证,数舆君认为,要实现两者的契合,应当付诸更多努力。

(1)评选过程公开透明

评选过程是否透明公开不仅影响着同学们对奖学金评定的看法,更影响着一个学院、学校的风气,它是关于学生利益的大事。

为了实现评选的公平、公正,第一应将评选办法、标准公开,方便广大学生比照条件申请相应的奖项;第二是将各奖项获奖初步人选的申报材料公开,公开的范围依据荣誉的分量安排;第三是将程序和结果公开,即在各奖项获奖初步人选公示公告中不仅要写评选的结果,还要写明评奖的基本过程。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奖评优

有的人将“奖金”、“头衔”视为最终目的,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有的人抱着短期的功利主义心态试图寻找评奖评优的捷径;还有的人因没有评上而自我否定。这些都是没能正确认识到评奖评优的意义而导致的结果。

学校、学院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奖评优,让学生知道奖学金的设置初衷是对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青年大学生的肯定和鼓励,体现的是国家的重视、社会的期待。奖学金评定标准的设定是为了让大学生能够理性地审视自己、评估自己,肯定自己的收获和努力,找到自己的不足。奖学金虽然是考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参考,但绝对不是判断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应该理性对待评奖评先,真正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套科学评价体系的形成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检验并完善。学校、学院应当充分与学生沟通,为学生提供建言献策的渠道,让他们根据实际的需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诉求,参与评选细则的修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参与民主评议,充分利用自己的监督权、知情权。

最后,数舆君还是想说一句,这篇文章最终的落脚点是每个个体,每个在这个机制支配下的个体。在这里,不妨问一下自己,你一直在努力争取的是什么? 停一下,别只顾往前冲,回头看看自己为什么出发。然后,再出发!

参考资料:

陈建珍,何超.高校学生个人评奖体系评析[J].学理论,2015(02):213-214.

孙璐,陆道坤.高校评奖评优制度的反思[J].教育现代化,2016,3(19)

珞青评论|奖学金,奖什么?

内容|陈淇莹 明秋月

数据|肖伟 陶晨旭

可视化|程仟 赵葳

排版|赵葳

责编|董杏杏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