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父子关系的沉沉浮浮(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将介石的第一任夫人 蒋介石父子关系的沉沉浮浮(一)

蒋介石父子关系的沉沉浮浮(一)

2023-08-25 06: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10年蒋经国出生时,其父蒋介石23岁。在那个时代的浙江农村,23岁有第一个孩子,已经算晚的,何况此时蒋介石已有9年的婚龄,其27岁的发妻毛福梅绝对是“高龄产妇”。蒋经国的出生,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蒋“爱情”的结晶,而是他“孝心”的结果。1925年至1937年间,蒋经国滞留苏联12年,其中有相当长的时间音讯全无,蒋介石在这段时间的日记中,表达了对儿子连绵不断的惦念。

  蒋经国(右六)从苏联回国前留影

蒋介石婚后与毛福梅关系并不亲密,之后他留学日本眼界大开,与没见识的毛福梅更有渐行渐远之势。蒋的母亲王采玉思孙心切,1909年得知蒋介石从日本回到上海度假,便携儿媳从奉化赶到上海。以“不孝”、“忘本”指责不肯与妻子同房的蒋介石,并说如果再冷落毛福梅,她就投江自尽。蒋介石在母亲逼迫之下,总算与妻子共同生活了一个夏天。蒋经国就是在这段时间孕育的。

蒋经国的出生,给蒋家带来无穷的欢乐。蒋介石对这个唯一的亲骨肉倍加怜爱,倾心栽培。蒋介石在其日记中骂人是有名的,其政敌、同僚、下属、亲人几乎无人能幸免,甚至他一直称为“爱妻”的宋美龄也曾被骂到,而蒋经国则是极少数没有被骂过的之一。父慈子孝、父子情深本是通常之事,但这对中国曾经“第一家庭”的父子,两个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男人之间的故事,注定非同寻常,父子感情的背后,充满着“公”与“私”、“国”与“家”的纠葛。

父子天各一方

蒋介石在1936年4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校正十四(1925)年年谱初稿,阅至十月十九日经儿赴俄句,不禁感慨。”此处所说“年谱初稿”,实即毛思诚所编《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其在1925年10月19日的记载中有:“是日,长公子经国,启程赴俄莫斯科,留学孙文大学。”这看似普通平常的一句话,让蒋介石“不禁感慨”,是因为它再次触发了蒋长达十多年的思子之情。

据江南的《蒋经国传》,1925年苏联在莫斯科建立孙逸仙大学,以纪念孙中山先生,培养中国革命的新生力量。投考者颇多,蒋经国等30位国民党要员的子弟因得到苏联顾问鲍罗廷特别推荐而被录取。蒋经国去苏联的意愿十分强烈,蒋介石对经国留学的态度起初是“处于两可之间”,但最后还是首肯。但他没有想到,父子一别,竟是12年的生死离别。

1927年蒋介石一改过去的“联苏”政策,实行反苏反共,赶走苏联顾问,屠杀共产党人。蒋经国在苏联陷入尴尬与危险之境,他在1927年至1931年间曾两次向苏联方面提请回国,都被拒绝。蒋介石设法营救蒋经国回国,亦被苏联方面以种种理由推脱拒绝。蒋介石作为一个父亲,又身为一国领袖,面对苏联以其子安危相挟,在“党国利益”与亲子安危之间,他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内心有着怎样的感情纠葛?

1928年12月9日,蒋介石闻蒋经国在苏处境不利,不禁感叹:“今日见报载,经儿被俄共放逐于白海,吾心固泰然也,然而吾无以对先慈爱孙之心之切矣,岂天果欲使我有亏于天性之爱乎。呜呼,吾亦惟有实行吾救国救民革命之志以报我先慈。夫革命之子弟亦皆为吾之子弟,何必戚戚以子侄为念。” (《事略稿本》,第4册第520页)得悉蒋经国在苏联的艰难境况,蒋介石表示自己“心固泰然”,他自认为了民族利益而舍亲子之情十分坦然。然而骨肉亲情乃人之常情,忧子之心令他不禁发出“天果欲使我有亏于天性之爱乎”的感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