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姓源流探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封氏是谁 封姓源流探究

封姓源流探究

2023-10-12 11: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春秋中期,公孙庆克的后代中有一著名的历史人物名叫庆封,他在齐灵公姜环执政时期(公元前581~前554年在位)任上大夫。到了齐庄公姜购执政时期(公元前553~前548年在位),庆封与崔杼同为上卿,执掌齐国国政,不久这二人再分任为左、右相国。

后因崔杼家族挑起齐国内乱,庆封就在周灵王姬泄心二十六年(齐景公姜杵臼二年,公元前546年)以弑君之罪灭掉了崔氏家族,自己独霸朝政。其后,庆封将政事交予儿子庆舍处理,而自己则移居大夫卢蒲嫳家,整天花天酒地,荒淫无度,肆意享受,结果引起了齐国满朝对庆氏家族的强烈不满。

周灵王二十七年(齐景公三年,鲁襄公姬午二十八年,吴王姬余祭三年,公元前545年),庆氏家族遭到田氏、鲍氏、栾氏、高氏诸多贵族势力的联合反对,庆封的亲信家臣卢蒲癸与王何二人趁庆封外出之机,合谋杀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只好逃奔鲁国。随即鲁襄公受到了齐景公的责难,庆封在鲁国无法继续呆下去,只得又南奔至吴国。

当时,吴国君主姬余祭将朱方之邑(今江苏镇江丹徒)赐封给了庆封,在齐国的庆氏宗族闻讯后纷纷赶来吴国,相聚于朱方,自此,该支庆氏一族富于江南吴地。

十余年后的周景王姬贵十五年(楚平王熊弃疾四年,公元前530年),楚国与吴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豫章之战”,楚国令尹屈申率军攻破朱方,擒杀了庆封,其族人分散于江南各地。

由于朱方之邑地近荆楚,因此庆封的后裔子孙和族人中有指地为氏者,分衍出一支荆氏。而其他庆氏族人后来在东汉安帝刘祜执政时期(公元107~125年在位),为避汉安帝之父、先皇太子、清河孝王刘庆(公元78~107年,被十三岁的汉安帝追尊为孝德皇帝)的名讳,纷改以先祖的名字“封”为姓氏、或改为贺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封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fēng(ㄈㄥ)。

有相当一部分姜姓封氏族人尊奉庆封为得姓始祖,后与封子系封氏合谱。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穿封戌,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春秋时期的周定王姬瑜八年(陈灵公妫平国十四年,公元前599年),陈国的上大夫、大司马夏征舒杀了荒淫无耻的陈灵公,自立为国君。

周定王九年(楚庄王熊侣十五年,公元前598年),楚庄王以讨伐夏征舒为名,出兵灭了陈国,随即将陈国划为楚国的一个县,后又恢复其国。楚庄王扶立陈灵公之子妫午为陈国之君,是为陈成公。

周简王姬夷二十年(楚康王熊昭八年,公元前552年),楚康王再次出兵灭了陈国,之后,将陈国之境设为陈县,派遣自己的亲信大夫穿封戌到陈县戌边。

在古代的荆楚地区,“穿封”是形容一个人的性格脾气如大火一样暴烈,是一种名号,他真正的名字叫熊戌,是楚成王熊恽(公元前671~前627年在位)的庶孙。此后,史家皆称其为“穿封戌”。

周简王二十五年(楚康王十二年,秦景公嬴石三十年,吴王姬余祭元年,公元前547年)春季,也就是“向戎弭兵”、“豪门之会”的前一年,楚康王与秦景公联合起来攻击吴国、郑国。当时楚康王调集名将穿封戌率领驻扎在陈县的楚军与公子围所率楚军合兵,与秦军联军逼近吴国。

秦楚联军在抵达吴国边境的雩娄(今河南商城)时,见吴国戒备森严,防守有道,无机可乘,遂放弃了攻吴国的计划。

秦军撤回,而楚军则便兵锋一转,浩浩荡荡地杀向了在晋、楚两国之间一直摇摆不定的郑国。楚军骁勇,一举攻克了郑国的城麇(今湖北郧县),俘获了郑军的两员大将印堇父、皇颉。印堇父被作为战利品献给了秦景公嬴石,而皇颉则被押回楚国囚禁。

据史籍《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楚侵郑。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

楚国侵犯郑国时,郑军大将皇颉带兵守御,出城和楚军作战,大败。当时楚军的穿封戌和公子围都攻向皇颉,但穿封戌手狠马快,抢先活捉了皇颉。楚康王之弟公子围(芈围,熊虔,后世的楚灵王)要争功,便向穿封戌争要俘虏皇颉。穿封戌当然不给:“奇功一件,凭什么给你?”

两人争执不下,便到楚国太宰伯州犁那里去评理。奸诈的伯州犁说:“这最好问俘虏自己。”于是叫卫兵把俘虏皇颉带来。

伯州犁向上高举起一只手,恭敬地指着公子围对皇颉说:“这位是王子围,我国国君宠爱的兄弟。”然后,把手放低,向下轻轻指着穿封戌说:“这人名叫穿封戌,是我国边地的一个小县官。”之后,伯州犁盯着皇颉大声问道:“那么,究竟是谁把你捉住的?”

皇颉见到伯州犁在介绍楚军二将时的手势和语气,明显大不相同,心里早已明白了他暗示的意思,便趁机逢迎,撒谎道:“我皇颉遇到王子,就大败被俘。”

伯州犁摊开手对穿封戌说:“得,连俘虏都说是被王子抓的,这功劳当然就是王子的喽!”公子围更是得意洋洋地对穿封戌说:“想跟我抢功?没门儿!”

穿封戌大怒,火暴脾气就上来了,他拔出佩剑就冲向公子围:“你这个卑鄙的小人!”身边的人连忙将他抱住,此事一直闹到楚康王廷下。

楚康王心知肚明,就将功劳二一添作五:两人都评功,都赐宴,都封赏。这才平息了一场风波。但公子围仍然忿忿不平,认为兄长未向着自己,这给事后他弑杀兄长、篡夺王位埋下了伏笔。

出于这个历史事件,后人形容那些通奸作弊、利用权势故意颠倒是非之行为举动,就叫作“上下其手”。

在穿封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穿封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封氏、方氏、穿氏、袁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封氏族人皆尊奉穿封戌(熊戌)为得姓始祖,只有该支封氏的姓氏读音作fāng(ㄈㄤ),且不与姜姓封氏合谱;其分衍的穿氏则读音作yuān(ㄩㄢ),后有以谐音字简笔为元氏、原氏者,但读音仍作阴平的yuān(ㄩㄢ)。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封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封人,是西周初期即设置的官位,负责管理国境,以及积土施治堤垣等,汛期兼有水工之责,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平时归于司徒之属。到了春秋时期,封人则专职掌管各诸侯的封地之疆界。

这在典籍《周礼·地官》中有记载:“封人,掌设王之社祤,为畿封而设之。”

在封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封人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封氏,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fēng(ㄈㄥ)。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是贲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根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北魏时期,代北鲜卑拓拔部中有是贲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是贲氏改为汉姓封氏,后入汉族,且在隋朝时期成为毫门大族,其后代子孙皆称封氏,望族居于洛阳郡(今河南洛阳),是为洛阳封氏的主源之一。

该支封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fēng(ㄈㄥ)。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宋朝时期官吏封弥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封弥史,是两宋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隶属于封弥院,在大辽、西夏、大金、蒙古、高丽、大理、安南等国中亦均有仿设。

封弥史专职负责在贡举之时进行弥封之事。凡贡试、举试的考试卷,皆进行点数登记,然后密封姓名、截去卷头,转送至誊录所。待考评官评阅试卷、定出优劣之后,再次密封,后送至密封所定等次,发送给复考官。最后取中填写榜文时,再由封弥史予以拆封,验视考生姓名。

在封弥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即称封氏,世代相传至今,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fēng(ㄈㄥ)。

另外,其时西夏、辽国、金国等之廷官中亦有相应官职,后也汉化称封弥氏者,后亦省文简改为单姓封氏,如今朝鲜、韩国中的封氏一族即是。

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蒙古族、满族、回族、土家族、白族、苗族、彝族、高山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封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诸朝中央政府实施的羁糜政策及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封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封子(宁封子、封陶、宁陶)、封父(姜钜、封钜)、公孙庆克(姜庆克)、穿封戌(熊戌)。

封姓源出于姜姓,是以地名为姓的姓氏。根据《姓苑》上记载,夏朝时封父被列为诸侯,封地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封父亭,他的后代以地为氏,称为封氏。故封氏后人尊封父为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封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五十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零八位门阀,人口约三十三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1%左右,多以渤海、洛阳、平卢、武陵、河间为郡望。

宋朝时期,封姓人数很少,主要集中于四川和浙江。

封氏家族在河南省内乡县和西峡县分布甚广,始祖原籍山东曲阜,于明朝洪武初年至内乡任“教谕”(与知县同级),卸任后在内乡县封营(今拐弯路)定居。

到明朝后期,历八代已经有三百余户。封姓大约有4万6干人,当时山东为封姓第一大省,约占封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苏、河南、四川等地。

明朝末年,张献忠和李自成从陕西入豫,首先进入内乡(其时西峡隶属内乡),抢劫杀戮,封氏族人伤亡惨重,至清康熙年间统计,只存有十九家。

当代封姓的人口大约有28万,为第二百五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2%。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封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

陕西是封姓的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封姓人口的18%。

全国封姓主要分布在陕西、山东、重庆、江苏、广西、河北、湖南、广东,这八省区市大约占封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在贵州、四川等地。

封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陕宁、甘肃南部、青海东南、内蒙古中部、晋豫鄂西部、云贵川渝、湘粤大部、桂琼、江西西南、浙江北端、安徽东部、沪苏鲁、河北东南、辽宁南端,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为0.04%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4%,居住了大约72%的封姓人群。

今河南省的开封市封丘市、阳市西峡县、内乡县、洛阳市偃师市,河北省的景县、衡水市、沧州市、平山县,江苏省的连云港市灌南县、灌云县、徐州市、泰兴市、无锡市、江阴市,山东省的泰州市、青岛市萊西县、德州市夏津县、博兴县、东营市广饶县、泰安市新泰县、淄博市,湖北省的天门市,江西省的南昌市南丰县、赣州市、抚州市宜黄县、稀南县、崇义县、宁都县、于都县、瑞昌县、广昌县、余干县、泰和县,安徽省的全椒县,陕西省的咸阳市、凤翔县、铜川县、子洲县,湖南省的蓝山县、衡阳市衡南县、澧县、邵阳县、稀南县、安化县、新化县,广东省的广州市、东莞市、化州市、连平县、阳江市、汕尾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市容县、北流县,甘肃省的兰州市,云南省的普洱市思茅区,辽宁省的海城市,四川省邛崃县,重庆市的璧山县,上海市的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嘉定区,北京市,天津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台北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柬埔寨,越南,朝鲜,韩国,日本,美国,法国,巴西,秘鲁,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玻利维亚,墨西哥,古巴等地,均有封氏族人分布。

封姓现居住地情况:

安徽定远县封庄村,封氏后裔(渤海郡,紫泥堂)这个支系的一世祖是封公起还从江西瓦砾坝迁至庐州(今合肥市)。

后庐州被起义军张献忠部攻破,起还公又带伤避乱隐居于合肥东北乡下。建立了封家土叚(即今封土叚)村起还公从此投笔务耕,其子即二世祖~祖源~祖远~祖暹~祖德也随之而来。

由于起还公善理农功,家计渐饶。又新购田产,建封沟埂村,供祖远公及其后裔居住经营;建封家庄(既今封庄村),供祖暹公及其后裔居住经商。而祖源,祖德二公仍留在封土叚及附近繁衍生息。

据后来的发展推断,祖源,祖德二公家族的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今天的封大郢。迄今封大郢是本支系保持百分之百纯封姓族人居住的唯一自然村落。

二世祖兄弟四人分别在封土叚,封大郢,封沟埂,封家庄(今封庄村)等处繁衍生息,至同治五年即公元一八七零年前后,以达七十余户,数百人口,百年之后的今天,(包括未入本次三修谱的外地人丁)已曾加到今千户,三千多人口。

从一世祖起还公算起,已繁衍到第十九代。

安徽省肥东县白龙镇封沟埂有封氏居住。

安徽省全椒县 有封氏居住。

安徽省繁昌县封氏后人,先祖于宋代兴国年间从安徽徽州祁门县迁入繁昌西乡。现有人口180余人。

安徽固镇县仲兴乡封寺村有封氏居住。

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封氏(渤海郡光裕堂)始祖唐朝封爵,字尚仁,广东省潮州刺史,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塘. 已繁衍到第十九代。

字辈是

爵禄嵩汉知,世直师安如。夫五六七八,贵启得仁志。永友文俊杰,时明用道存。学贤良继善,大立举朝昌。词章千载秀,忠义作心田。鼎超隆盛运,团聚贺余康。相进邦宏振,绵延英豪繁。太和德泽远,南楚乐尧天。

衡阳县台元镇封老屋。始迁祖是封公世潭元末明初,从江西、金溪、浒湾播迁其封氏字辈:“义祖有泰和,汝国承家开. 昌盛明德启,枝茂显英华.嘉谟传孝友,郅治庆升平.禄位熙朝锡,恩光万代荣.桂芳兰自秀,奎聚碧相联.继述彰前烈,经纶裕后贤。

湘衡茅洞桥长沙塘封家是封姓的一个支脉。始迁祖封公财馨,元末明初,从江西、金溪、浒湾播迁衡南茅市。创烟竹堂封家一脉,财馨公后裔有很多播迁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本省的黔阳、道州、宁远、新田等地。

衡南县茅洞桥长沙塘封家。其封氏字辈:"财汝仁添彦,永仲丹良希,定臣国祖大,景运应昌期,嘉谟传孝友,郅治庆升平,禄位熙朝锡,恩光万代荣,桂芳兰自秀,奎聚璧相联,继述彰前烈,经纶裕后贤". 衡阳县台元镇封老屋衡南县茅洞桥长沙塘封家两支在嘉庆壬戌年——公元1802年,两支联合修谱统一了辈份。

河南省南阳地区的封姓2013年在大约有千户以上,主要分布在内乡、西峡两县。始祖封肇,原籍山东曲阜,明洪武初年到内乡县任教谕之职,卸任后定居于内乡,传世八代,繁衍三百余户。明末匪猖。张献忠、李自成等流寇从陕西经商洛由武关入豫,烧杀抢劫,内乡首当其冲,受害惨重,不少姓氏,无一幸存。封氏族众,百不留一。直到康熙年间,十世祖封遇昌统计,仅有一十三户。宗祠被毁,祖产被侵,

湖南省、常宁市、罗桥镇、茶坪村人封氏后人,那里大概有三四百姓封氏后人。

湖南郴州 有封氏居住。

湖南怀化 有封氏居住。

湖南岳阳有封氏居住。

湖南津市封氏字辈:

志学希圣大,汝启世国昌,宗传鸿祖德,孙谟应远长,本支永发达,丕振再自强,体先崇基业,辉耀佳乘光.

新化白溪封氏??始祖仁禄公,江西泰和圳上人,宋熙宁年间徙迁安化麻溪口陈梁冲。其子景宣公为避元末之乱而徙居新化白溪,衍孟元、仲元、季元、利元四大房。孟元徙蓝山,仲元返安化,利元迁邵阳东路宣家冲。

1929年纂有族谱。新化旧班次:季先福寿贵,文高永万朝,庭显应有立,尚达绍于前。新化、安化、邵阳合订班次:禄位崇明哲,经纶裕后传,孝友为家政,家邦在举贤,词章千古秀,礼义作心田,太和德泽远,南楚乐尧天。

蓝山大慈乡山下坊封氏始迁祖复盛公,由江西迁蓝山另支始迁祖嗣贤公,宋时由江西迁蓝山。

蓝山大慈乡大封家封氏始迁祖爵公,由江西吉安泰和来蓝,居大封家蓝山大慈乡三美堂封氏 始迁祖明震公,元时由大封家移居此蓝山大慈乡岐石脚封氏 始迁祖仁侦公,由大封家移居蓝山大慈乡牌楼脚封氏始迁祖永顺公,由大封家移居山大慈乡杨美洞封氏 始迁祖汉升公,唐时由江西来蓝山

蓝山大慈乡塘腹封氏始迁祖之月公,由大封家来此蓝山凤感乡永顺墟封氏 始迁祖义才公,清光绪间由衡州迁居蓝山南平乡土市封氏 始迁祖运孝公,由衡阳迁来溆浦香炉湾封氏 始迁祖尚远公,原籍江西,清康熙时徙此浦七里冲封氏 始迁祖季远公,原籍新化,清乾隆时徙此。

河南郑州有封氏居住。

封丘县陈固乡东仲宫村有封氏居住。

湖北利川 封氏居住。

湖北十堰 封氏居住。

湖北蕲春封氏居住。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封氏人比较多(西柏坡老区),尤其小觉镇封氏人多。

河北邯郸市成安县长巷乡封边董村有600多户封氏居住,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徙过来。

河北邯郸魏县有封氏居住。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有封氏居住。

河北武邑县有封氏后人1000人左右,是从景县封家庄搬迁。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审坡镇吴沙村人,我们村和临近的孙寨村共有上千名封氏后裔。

河北省石家庄

行唐县有封氏。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南楼乡孔村有封氏居住。

河北省武邑县审坡镇孙寨村、有封氏从景县封老庄搬来的,另外武邑县还有封村。

河北沧州泊头和吴桥县封氏居住

河北省邯郸魏县双井镇有封氏居住

河北省魏县双井镇有封氏几百人

河北平山封姓居住在10几个村庄,应该有上万人吧!下槐镇罗家会村,有碑记载嘉靖年间同族迁村过程

北省鹿泉市封姓主要居聚在:封家庄、山前、南故城、王屋等地。人口在5000名左右

河北省深泽县北封庄南封庄 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处,(附:明末清初(公元1628--1644年,封氏家族迁此占产立庄,取名封庄。)与北封庄原为一村,1939年滹沱河北泛,封庄部分居民搬滹沱河南岸居住,名为南封庄。

湖北天门有封氏居住

山东济阳有封氏有居住

山东省莱西市水集前车兰泊村人,家谱记载是明朝洪武年间迁黄县自莱阳

山东胶南市大村镇有封氏居住

山东德州有封氏居住

山东青岛胶南市白马社村封氏,有家谱

山东黄县龙口封家坛有封氏居住

山东黄县封家村有封氏居住

山东诸城市相州镇北封家庄村有封氏居住

山东胶南泊里西封村有封氏居住

山东青岛胶南市白马社村有 有封氏居住

山东省胶南市大村镇小白马河村,,本镇之内,有不少的村落是姓封的姓,谱书是在封家村,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聂村封姓很多,辈分不乱.有族普

山东新泰市楼德镇有封氏居住

山西介休有封氏居住

山西大同有封氏族人居此四百多年

山西运城市芮城县阳城镇,有封氏居住

辽宁鞍山岫岩人 祖上供奉的是封大仁封大义 家谱书上记载先世山西小云南人 后居黄邑西南

陕西省榆林市.陕北榆林延安一带也有许多封姓家族。

甘肃庆阳市庆城县有封氏人家过百户

四川江油,祖上是”湖广填四川

四川安岳 有封氏居住

四川广元有封氏居住

四川省资阳市有封氏居住

四川德阳一支封姓是从衡南县茅洞桥长沙塘封家迁四川的居住在中江县的高龙镇和兴隆镇。

是财馨公11世子孙封定昌的后裔字辈是:

才汝仁添彦永仲丹良希定臣国祖尚以朝忠世纪德政立大昌富贵胜先基文章启太运荣华联科第君廷士相达金玉福禄集兴隆长久远。吉祥万载锡.

重庆的的几个地区封氏族人集中居住地方(巴南区,江北,壁山,棊江,南川,垫江,南桐地)入川始祖封世道.封世德.封世全三兄弟,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江西南昌丰城小金盆入川落业定居至今600多年的历史。

重庆渔洞封家坝有姓氏居住

重庆綦江有封氏居住有族谱

重庆铜梁县有封氏居住

重庆渔洞封家坝先祖于康熙年间迁至湖北襄樊,后由湖广填四川迁到重庆

云南腾冲有封氏居住

贵州安顺地区有封氏居住

贵州凯里有封氏居住

贵州省贵定县新铺乡光明村封氏祖籍来自于江西什么地方的一个叫朱四巷地名,是明朝时期迁到此处一世祖为封世聪。一世祖的上面始祖只知为封天锡,

贵州石阡有封氏居住

贵州安顺有封氏居住

贵州省盘县。睛隆县,普安县,盘县和云南省富源县等地。光盘县就有大卜子,封家营,封家岭等三个大的以封姓为主居住的自然村子,有两三千人。据家谱记载我们这的家族是明朝朱元章派封龙,封虎两位将军来到云贵两省交界清剿夷蛮而来到这是里的,家谱记载祖籍为南京籍。

贵州六盘水市盘县断江镇封氏字辈:

龙绍朝秀 国登文士定开发正周廷 鸿恩宗祖敬 孝友体天声 才志成家本 荣昌应大兴 佑仁光先泽 玄良庆明君 丹华威全烈 信义保和平 霞彩飞厚禄 春秋冠仲昆 江山腾香锦 帮强玉益温 功盛立寿级鸾喜羽宽卿 福康宾敏贵 诗书太学林 兰富芳远顺 棠棣秀传真 聪雄标英武 广爱宵汉云

陕西耀县坡头镇有封氏居住

陕西省绥德县满堂川乡封家沟有封氏居住

陕西省横山县有封氏居住一世祖封国宝来自山西大槐树下兄弟五人来的河南 山西 河北 陕西(其中陕西2人

陕西省长安区炮里乡伯夷坊封姓人家2013年大约有一千户左右。该村地处西安市东40华里处的白鹿原(亦称首阳山)上。北临鲸鱼沟,风景秀丽,民风古朴。据传是商朝伯夷不食周粒的隐居地,伯夷死后便葬于此。伯夷的后人从此定居此地,生息繁衍。据封姓人讲,他们便是伯夷的后裔。周天子为纪念他,在此处修建伯夷庙,此处从此称为伯夷坊

江西省上饶市有封氏居住

浙江省龙游县 有封存氏居住

江苏江阴有封氏居住

江苏省沭阳县韩山镇宜兴村

江苏盐城有封氏居住,第一世是封天明

浙江省常山县湖东乡叶家村有封氏居住

浙江温州泰顺有封氏居住有家谱村了里有几百人有家谱 村了里有几百人

浙江绍兴马山镇渔港村人,全村姓封

浙江萧山有封氏居住

浙江绍兴其余往内地发展。居住在萧山的,是从绍兴迁过来的。

浙江衢洲有封氏居住

江西万安县,有封氏居住

江西省瑞昌市 有封氏居住,一世祖系湖北蕲春恒堂公,二世祖长卿公乃恒堂公之四子,公于明朝乐二年(1404年)迁入江西省瑞昌市码头镇,今已近七百年历史,历经已有25代。字辈:恒长必继敬应大文 仕如国基 金淇模灿。宣统三年四修字辈:文章世泽 孝友家声 学忠孔孟 道法朝廷。1990年五修字辈:德才广树锦禄康升 荣耀同济 政宪维新。2002年全国封姓五省联谊会新编字辈:俊 硕昭衍荣 耀同世济 英才显杨 敦道焕业(码头封氏自四修字辈中“家”字之后启用2002年全国五省联谊会新编字辈)

江西临川南丰县 有封氏居住

江西抚州宜黄县南源乡夺中村有五六百人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镇三门村封屋小组.那里只有三四百人左右.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汪圩村,大圈乡,龙沟村,孟兴庄镇大封村;头庄村,板沟村;张店镇二里村;九队乡)灌云县;新埔区。其中灌南县有封姓上万人,字辈分明。整个连云港地区封姓都是同宗,大约2万人。字辈 :存心盅厚 必昌其嗣(士) 功宽兴敏 惠懿敷芝。始祖爵公,明初因洪武赶散,率子侄孙7人,举家从泰幸迁移到驹南范公堤边(现灌南县张店镇龙沟)。繁衍至今已有20几世。2002年在1935年的基础上增修了族谱,共印刷了400册,大部分藏与民间,灌南县图书馆也有收藏。

江苏泰州延令 有封姓居

江苏泰州高港区永安洲有封氏居住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镇三门村封屋小组.

江苏沭阳有封氏居住

江苏省沛县关帝庙有封姓居住

江苏沛县封皇庄有封姓居住封皇庄3500人,几乎全是封姓.另附近还有封楼村全是封姓

江西临川有封氏居住

江苏泰兴姚王封垈村 有封氏居住

江苏泰兴市十里甸封庄村有封氏居住

江苏泰兴宣堡封集村 有封氏居住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封家庄有封氏居住

江苏连云港新浦区海河九组封庄有封氏居住来自苏州

江西宁都据家谱记是河南迁来江西南丰景一;景二开支

浙江温州泰顺封氏有家谱 村了里有几百人

江苏六合县瓜埠镇有封氏居住

江西省南丰县。这里姓封的比较多些。有前山,大堡,石兼,炉下,曾家丰等好几个村。好几千人。也是从河南迁来的。早几年,江西九江地区瑞昌县马头镇的封姓后裔带着族谱到南丰寻根。其族谱上记戴,他们是几百年前封恒堂公迁去湖北蕲卅的。封恒堂公生有四子。长子留湖北居住,次子回原籍南丰,三子去江苏湖卅泰兴,四子迁居江西瑞昌。悠悠岁月,生生息息。所以那几个地方都有不少封姓后人。

江苏徐州、始祖封尚义1522年自河北景县迁居而来,至今已传二十余世,有《封氏族谱》六卷,为“渤海堂”沛县封氏字辈:

智甲绪宗,居心钦诚,学思友善,正大光明,立德济世,仁厚宽宏,培英振华,兴盛繁荣

上海宝山罗店有封氏居住,据说是天平天国年间迁移至此。永字辈。

上海嘉定马陆封家村有封氏居住

陕西省蓝田县 有封氏居住

吉林东丰封氏祖上从山东闯关东来的祖籍在山东的大柳树或是大榆树的地方

辽宁省海城市封氏来自山东登州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马仲河有封氏居住

广东清远连州麻步种田有封氏居住

广西宜州市封氏,系出容州

广西容县杨梅镇普济村有封氏居住

广东阳江市有封氏居住

广东、广西两省清远、雷州及容县、北流、岑溪、宾阳[1]

等地有封氏族人合计约2万多人,系南宋于河南祥符南迁,后至容州落籍,至今已29世。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历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另一为渤海国。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国。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期,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平卢郡:即古营州。北魏时期在辽东地区设置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所辖之地均在今辽宁境内。唐朝末期地入契丹,改置营州于广宁(今河北昌黎)五代后唐时期又为契丹所取。宋宣和四年(壬寅,公元1122年)又预定营州郡名为平卢郡,预定州格为“防御州”,其实当时该地区已经属于金国,治所在今山东省东益都县。

  武陵郡:即今湖南省的常德市地区。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18号)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灃县、汉寿、慈利、临灃、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2、堂号:

  渤海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河南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沅堂、常德堂。

  河间堂:以望立堂,亦称瀛州堂、乐成堂。

  平卢堂,以望立堂,亦称营州堂、昌黎堂。唐朝时期,封敖文武双全,在担任平卢兴元节度使期间平寇有功。皇帝命他替自己写一个《告慰边疆将士》的圣旨,其中“伤居尔体,痛在朕躬”一句甚得皇帝好评,其后裔子孙引以为荣,因称“平卢堂”。

  世思堂、四箴堂、聚封堂、仁德、四缄堂、存耕堂、光裕堂、顺庆堂、怡庆、安庆堂、乐庆堂、紫泥堂、周运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家谱文献:

湖南衡南封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首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二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三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四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五修刊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赣州市厚德路客家采茶戏剧团封永泉处。

湖南衡阳封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首修,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85年)二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三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四修,1999年五修排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赣州市厚德路客家采茶戏剧团封永泉处。

封氏族谱,(清)封导源辑,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世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泰州延令封氏十四修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山东德州封氏支谱三卷,(清)封光硕编辑,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封氏八修族谱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湖东乡叶家村。

广西容州封氏家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封祝祁、封高万总纂,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文物管理局。

五、宗族特征(资料下次补充)

六、字辈排行

江苏六合封氏字辈:“世民俊德以振家声”。

  江苏灌南封氏字辈:“陈兴忠厚必昌其士功宽新鳘惠”。

  江苏连云港封氏字辈:“厚必昌其嗣恭宽信”从二十世起一律接“俊硕昭衍荣耀同英才显扬敦道焕业”。

  江苏徐州封氏字辈:“智甲绪宗居心钦诚学思友善正大光明立德济世仁厚宽宏培英振华兴盛繁荣”。

  江苏沛县封氏字辈:“智甲绪宗居心钦诚学思友善正大光明尊长爱幼慈孝宽宏福延万世繁茂昌隆”。

  贵州晴隆封氏字辈:“九少永定怀安”。

  贵州石阡封氏字辈:“一为元定康大朝复家乡万国定君臣伦显祖宗光”。

  贵州安顺封氏字辈:“必应世登云良怀国文章忠培基志后孝感福能长辅相同多举兴民最可光随朝科甲显余庆永遥昌”。

  贵州盘县封氏字辈:

城关镇支派:“发正舟庭红”;

西冲镇支派:“龙溪世建汝其万开正连永定怀安”;

断江镇支派:“龙绍朝秀国登文士定开发正周廷鸿恩宗祖敬孝友体天声才志成家本荣昌应大兴佑仁光先泽玄良庆明君丹华威全烈信义保和平霞彩飞厚禄春秋冠仲昆江山腾香锦帮强玉益温功盛立寿级鸾喜羽宽卿福康宾敏贵诗书太学林兰富芳远顺棠棣秀传真聪雄标英武广爱宵汉云”。

  贵州封氏一支字辈:“永远敬朝廷万国占君臣文运光乾连科明显大清”。

  湖南澧县封氏字辈:“祖德生模……”

  湖南津市封氏字辈:“志学希圣大汝启世国昌宗传鸿祖德孙谟应远长本支永发达丕振再自强体先崇基业辉耀佳乘光”。

  湖南衡阳封氏字辈:

衡阳封世潭支派:“义祖有泰和汝国承家开昌盛明德启枝茂显英华嘉谟传孝友郅治庆升平禄位熙朝锡恩光万代荣桂芳兰自秀奎聚璧相联继述彰前烈经纶裕后贤”;

衡南封财馨支派:“财汝仁添彦永仲丹良希定臣国祖大景运应昌期嘉谟传孝友郅(世)治(德)庆(启)升(文)平(明)禄位熙朝锡恩光万代荣桂芳蘭自秀奎聚璧相联继述彰前烈经纶裕后贤”。

  湖南蓝山封氏字辈:“爵禄嵩汉知世直师安如夫五六七八贵启得仁志永友文俊杰时明用道存学贤良继善大立举朝昌词章千载秀忠义作心田鼎超隆盛运团聚贺余康相进邦宏振绵延英豪繁”。

  山东济阳封氏字辈:“常茂庆元升传继孝惟兴”。

  山东淄博封氏字辈:“魁京北世昌成元明立基慎德修身本克亲治家长文物以裕国孝友镇宗祥”。

  山东新泰封氏字辈:“永乐垂清绍本元百代金丹田茵萃著兰圃贻祥麟克念延先续近思裕后坤兴文崇信义相继万年春”。

  山东胶南封氏字辈:“时(新)威(权)良(天)世(守)将(帅)常(约)济耀守(嵩仑岗)芝训(策籍廉强谈广诗)焕惟(纯)重金洪福信”。

  江西南丰封氏字辈:“光炳(秉)立祖”。

  江西宁都封氏字辈:“蒂佐声名远文章世有光怀恩登玉殿”。

  江西瑞昌封氏字辈:“文章世泽孝友家声(孙)学”从二十世起一律接“俊硕昭衍荣耀同英才显扬敦道焕业”。

  江西于都封氏字辈:“家国师志谋举科登朝中仁起云真中世德永昌隆文光普开京继祖为积贤宗培启长延连庆祝茂盛兴旺常长照春来鼎秋千”。

  重庆璧山封氏字辈:“大仁为德……”

  重庆巴南封氏字辈:“世显彦中曰鸿嘉尚启三维应自封万世鸿先泽”。

  重庆江北封氏字辈:“财汝仁添彦永仲丹常希定臣国祖大景运应昌期家声传孝友世德启文明禄位盛朝显恩光万代荣”。

  重庆封氏一支字辈:“达尊明大道”。

  河南淮阳封氏字辈:“国家永昌盛”。

  河南博爱封氏字辈:“世天继王子玉土占魁元”。

  河南封丘封氏字辈:“尽玉连全宗志兴”从二十世起一律接“俊硕昭衍荣耀同英才显扬敦道焕业”。

  安徽定远封氏字辈:“大倍克庆来安全保”。

  安徽繁昌封氏字辈:“家和世代昌贻谋昭惠泽”。

  辽宁海城封氏字辈:“玉喜永振志”。

  辽宁鞍山封氏字辈:“永培仁厚本相传万代恒”。

  浙江萧山封氏字辈:“正大光明成家有道”。

  吉林东丰封氏字辈:“贵殿喜(锡)俊连”。

  广西岑溪封氏字辈:“济平章荣华凯直长”。

  四川邛崃封氏字辈:“朝家正永怀开贵泽光”。

  湖北天门封氏字辈:“国家忠良士朝廷柱石臣”。

  河北保定封氏字辈:“功□继於□明琦玉振茂秀俊红大”。

  陕西长安封氏字辈:“尚兆维(庭)永彦(志)怀邦长有庆”。

  贵州封氏一支字辈:“永远敬朝廷万国占君臣文运光乾连科明显大清”。

  怡庆堂封氏一支字辈:“元思子文才仲志必朝有大国立世袭堂达绍於前禄位从思德科第自相传”。

  安庆堂封氏一支字辈:“孝友之忠信经邦定后贤华章千古秀乐庆正长绵人伦敦礼仪向善最为先”。

  顺庆堂封氏一支字辈:“才汝仁添彦永仲丹良希定臣国祖尚以朝忠世纪德政立大昌富贵胜先基文章啟太运荣华联科第君廷士相达金玉福禄集兴隆长久远吉祥万载锡”。

  光裕堂封氏一支字辈:“爵禄嵩汉知世直师安如夫五六七八贵启得仁志永友文俊杰时明用道存学贤良继善大立举朝昌词章千载秀忠义作心田鼎超隆盛运团聚贺余康相进邦宏振绵延英豪繁太和德泽远南楚乐尧天”。

  封氏一支字辈:“连锡浩绍锦岚”。

  封氏一支字辈:“鸿绪敦厚承普恩深”。

  封氏一支字辈:“元仁永(锡)建(玉)宗(官)延(佳)禹祚善大小再维新”。

七、【封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望居渤海;源自封丘:全联典指封氏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声称长者;体得大臣:上联典指北魏时期的渤海人封隆之,字祖裔,善于奇谋妙算。在朝中经历五个皇帝,四次任侍中,两次任吏部尚书,一次任仆射,四次任冀州刺史,始终保持着好名声,当时人称他为“博大长者”。下联典指南燕时期的渤海人封孚,字处道,曾在后燕慕容宝朝中做官。后人南燕,内参密谋,外总机务,职位极高,但为人谦虚,能多方面听取意见,晚年尤其亢直,有大臣之体(风度)。

  得大臣体;有高士风:上联典指南北朝燕国的封孕事典。下联典指南朝齐国的封延伯事典。

礼折辽使;婚配封郎: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胡宗炎。哲宗崩,辽使来吊,不易服。宗炎以礼折之,必使听命乃相见。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封德彝初出仕,杨素甚器重,抚其床曰:“封郎终居此座。”竟以从女配其为妻。

宋辽金夏

宋辽两国自从在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订立澶渊盟约之后,双方使节交聘活动相当频繁,而其所负的外交任务也很多,例如有贺正旦国信使、贺生辰国信使、告哀使、遗留礼信使、皇帝登宝位国信使、祭奠国信使、吊慰国信使、贺登位国信使、贺册礼国信使、回谢礼信使、泛使、答谢国信使等。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宋辽金夏交际仪》对于此段史实有叙述,其说:“哲宗崩,辽使来吊祭。胡宗炎迎境上,使者不易服,宗炎以礼折之,须其听命乃相见。(见《宗炎传》)辽道宗遣使,以己像来求徽宗画像,未报,而道宗殂。天祚帝立,复以为请。宋使张往,欲先得其新主像。乃谕之曰:‘昔文成(辽兴宗谥号)弟为兄屈,尚先致敬,况今伯父耶?’天祚帝乃以己像先来。此宋辽兄弟之国,使命往来故事也……”。由此看来,本主题的《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礼折辽使;婚配封郎》联的上联“礼折辽使”句,并非典自封姓名的事典——编者注。

五言通用联:

  隆之为官长;炎裔乃帝师:上联典指北魏时期的吏部尚书封隆之,字祖裔,奇妙算,历事五帝,四为侍中,再为吏部尚书,始终完名,世称博大长者。下联典指炎帝裔孙名钜,相传曾为黄帝之师。

  千门歌吹动;九陌绮罗浮:此联为唐朝时期的尚书右仆射封敖《春色满皇州》诗句联。封敖,字硕夫,修人。有《翰稿》八卷。

七言通用联:

  位尊清雅洵高士;任重谦虚真大臣:上联典指南朝齐国的梁郡太守封延伯,字仲琏,东海人。有学行,并有高士风。为北州所宗附。下联典指南燕时期的名官封孚,字处道,渤海人。初仕慕容宝,后入南燕,外总机事,内参密谋,谦虚博约。晚节尤伉直。卒谥文穆。

  先代喜读还园赋;后人犹念卫生经:上联典指北魏时期的尚书左中兵郎中封肃,字元邕,有文思,博涉经史。尝为《还园赋》,其辞甚美。下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国的道士封衡,字君达,陇西人。著有《卫生经》等。

  胜事俏能销岁月;已拚名利不相关:此联为唐朝时期的尚书右仆射封敖《题西隐寺》诗句联。。

八言以上通用联:

  风神未肯留情,美人谁护;封郎终居此座,从女可婚:上联典指传说中的风神封姨。唐朝天宝年间,崔玄微月夜遇美人杨氏、李氏、陶氏和绯衣少女石醋醋及封家十八姨一起饮酒。醋酷得罪了封姨,封姨发怒离去。第二天晚上,几个女子又来,说她们家居苑中,常遭恶风凌虐,求崔玄微在苑东立一杆红色大旗,用采躲避风灾。立旗那天,果然起了大风,折树飞沙,而苑中的鲜花却没受一点损害。崔玄微这才明白:那几个女子是花精,封姨是风神。下联典指唐朝初期的大臣封德彝,名伦,观州人。隋代开皇末年,跟从杨素为行军记室,以机智为杨素赏识,杨素曾拍着自己的床说:“封郎终居此座(做官要达到的职位)。”还把侄女嫁给了他。后来,他跟从宇文化及战败归附唐朝,初任内史舍人、内史侍郎,随李世民灭王世充有功,封平原县公。武德末年,封密国公,官中书令。唐太宗时,官尚书右仆射(宰相)。

八、历史名人

封家姨:(生卒年待考),女,亦称封姨、风姨。著名传说中的风神。据唐朝人段成氏的《酉阳杂俎》记载,一个名叫崔之徽的人,在家夜坐,见来了几个美女,其中一个叫封家姨。不一会都走开了,只留下一红衣少女,求崔之徽立一杆红色大旗。立旗那天,东风刮地,只有花园中鲜花不动。他才明白封姨便是风神。

 封衡:(生卒年待考),三国时魏国道士。据史籍《后汉书》记载,他入山修道一百五十余年,还乡时,像三十多岁的人。著有《养气术》、《隐形法》、《卫生经》等。封衡年百余岁,往来乡里,常骑青牛行,闻有疾病死者,识与不识,遇便以药治之。应手皆愈,不以姓字语人。能乘青牛,故号青牛道士。服黄莲五十余年。又入鸟鼠山服汞。后以卫矛之术授魏武,入阵不伤。最后后入丘山仙去。

 封孚:(生卒年待考),字处道;渤海郡蓨县人。著名南燕大臣。祖封悛,为振威将军。父封放,慕容之世吏部尚书。

封隆之:(生卒年待考),字祖裔;渤海郡人。著名北魏吏部尚书。身长八尺,美须髯,深沉有志气。奇谋妙算,知大政方略。

他曾经历五个皇帝,四次任侍中,两次为吏部尚书,一次官仆射,四任冀州刺史,都保持好的名声,人称“博大长者”。

 封肃:(生卒年待考),著名北魏尚书。有文思,博涉经史。著有《还院赋》,其辞甚美。

封延伯:(生卒年待考),字仲琏;东海郡人。著名南齐大臣。颇有学问与操行,有高士风度。官至南齐梁郡太守。

封德彝:(生卒年待考),名伦;渤海郡人。著名隋朝大臣。最初在隋朝任内史舍人,被重臣杨素所器重,常跟他议论天下事。一日,杨素摸着他的床说:“封郎终居此坐。”便把从女(侄女)嫁给了他。唐太宗(公元629~649年在位)时官至尚书右仆射。

封子绘:(生卒年待考),冀州人。著名北齐武成帝时都官尚书。

九、名人名篇:

唐临《劾封德彝奏》:

臣闻事君之义,尽命弗渝;为臣之节,岁寒不贰;苟亏其道,罪不容诛。

德彝操履无闻,轻险有素,往在隋代,恩遇已深。苞藏奸忒,密怀枭獍,叶同大憝,倾覆国经,论其悖迹,合从遐弃。幸逢宽政,复蒙收录,策名藩邸,陈力周行,位至鼎司,恩隆胙土。无心报效,乃肆奸谋,荧惑储藩,奖成元恶。寘于常典,理合诛夷,但包藏之状,死而后发,猥加赠谥,未正严科。

罪既彰露,宜加贬黜,岂可仍酬爵邑,尚列台槐?此而不惩,将何劝沮?

附录:典故、逸事:

上下其手:其典出自封氏鼻祖之一的穿封戌。穿封戌,春秋时期楚国大将、陈县令尹。楚康王十二年春季,楚国与秦国联合起来先后攻击吴国和郑国。当时楚康王调集名将穿封戌率领驻扎在陈县的楚军与公子围所率楚军合兵,与秦军联军逼近吴国。当秦楚联军在抵达吴国边境的雩娄(今河南商城)时,见吴国戒备森严,防守有道,无机可乘,遂放弃了攻吴国的计划。秦军撤回,而楚军则便兵锋一转,浩浩荡荡地杀向了在晋、楚两国之间一直摇摆不定的郑国。楚军骁勇,一举攻克了郑国的城麇(今湖北郧县),俘获了郑军的两员大将印堇父、皇颉。印堇父被作为战利品献给了秦景公嬴石,而皇颉则被押回楚国囚禁。当时楚军的穿封戌和公子围都攻向皇颉,但穿封戌手狠马快,抢先活捉了皇颉。楚康王之弟公子围(芈围,熊虔,后世的楚灵王)要争功,便向穿封戌争要俘虏皇颉。穿封戌当然不给:“奇功一件,凭什么给你?”两人争执不下,便到楚国太宰伯州犁那里去评理。奸诈的伯州犁说:“这最好问俘虏自己。”于是叫卫兵把俘虏皇颉带来。伯州犁向上高举起一只手,恭敬地指着公子围对皇颉说:“这位是王子围,我国主公宠爱的兄弟。”然后把手放低,向下轻轻指着穿封戌说:“这人名叫穿封戌,是我国边地的一个小县官。”之后,伯州犁紧盯着皇颉大声问道:“那么,究竟是谁把你捉住的?”皇颉见到伯州犁在介绍楚军二将时的手势和语气明显大不相同,心里早已明白了他暗示的意思,便趁机逢迎,撒谎道:“我皇颉遇到王子,就大败被俘。”于是伯州犁摊开手对穿封戌说:“得,连俘虏都说是被王子抓的,这功劳当然就是王子的喽!”公子围在一旁更是得意洋洋地对穿封戌说:“想跟我抢功?没门儿!”穿封戌大怒,火暴脾气就上来了,拔出宝剑就冲向公子围:“你这个卑鄙的小人!”身边的人连忙将他抱住。此事一直闹到楚康王廷下。楚康王心知肚明,就将功劳二一添作五,两人都评功,都赐宴,都封赏,才平息了这场风波。出于这个历史事件,后人形容那些通同作弊,利用权势,故意颠倒是非之举动,就叫作“上下其手”。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的后裔钜之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苑》上记载,炎帝裔孙名钜,曾为黄帝之师。

夏朝时期,钜的后代食采于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为诸侯国,后人曾经称其为封钜、封父,属于以地名冠称为人名。

商末周初,封父国被周文王所灭,其国人分为两姓,一为封父氏,一为封氏,后封父氏亦省文简化为单姓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封氏望族居于渤海郡(今河北沧县),是为沧州封氏(渤海封氏)。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黄帝之臣封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封子,是远古东夷民族的英雄,姜姓。由于他居于宁地(今河南修武),因此又称宁封子。封子是制陶的发明者。

源流三

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末期齐国庆氏家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有庆氏一族,是公孙庆克的后裔子孙,后因故有改姓为封氏者,逐渐形成江南封氏一族。

源流四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穿封戌,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源流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是贲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根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北魏时期,代北鲜卑拓拔部中有是贲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是贲氏改为汉姓封氏,在隋朝时期成为大族,其后代子孙皆称封氏至今。该支封氏望族居于洛阳郡(今河南洛阳),是为洛阳封氏。

源流六

源于官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①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封人

封人,是西周初期设置的官位,负责管理国境,以及积土作堤垣等,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到了春秋时期,则专职掌管封地之疆界。在封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封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封氏。

②出自宋朝时期官吏封弥史

封弥史,是两宋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隶属于封弥院,在大辽、西夏、大金、蒙古、高丽、大理、安南等国中亦均有仿设。在封弥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即称封氏。

另外,其时诸国之官亦有汉化称封弥氏者,后亦省文简化为单姓封氏,如今朝鲜、韩国封氏一族即是。

迁徙分布

历史上封姓的迁徙与分布

宋朝时期,封姓人数很少,主要集中于四川和浙江。明朝时期,封姓大约有4万6干人,当时山东为封姓第一大省,约占封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苏、河南、四川等地。

当代封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封姓的人口大约有40万,为第二百五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4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封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陕西是封姓的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封姓人口的18%。全国封姓主要分布在陕西、山东、重庆、江苏、广西、河北、湖南、广东,这八省区市大约占封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在贵州、四川等地。封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陕宁、甘肃南部、青海东南、内蒙古中部、晋豫鄂西部、云贵川渝、湘粤大部、桂琼、江西西南、浙江北端、安徽东部、沪苏鲁、河北东南、辽宁南端,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为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4%,居住了大约72%的封姓人群。

郡望堂号:渤海堂、武陵堂、河间堂。 2、自立堂号:平卢堂、仁德堂、四缄堂、存耕堂、光裕堂、顺庆堂、怡庆堂、安庆堂、乐庆堂、紫泥堂、周运堂、烟竹堂、雍睦堂、丰厚堂、思远堂、永思堂、保德堂、家兴堂、举世堂、世德堂、三祝堂、槐荫堂、灵隐堂、虎盛堂、琴泉堂、常归堂、世贤堂、南梅堂、世友堂、大节堂、德馨堂、仲华堂、玉清堂、宏懿堂、德余堂、盈二堂、佐元堂、珂玠堂、德仁堂、本文堂、德明堂、清和堂、忠孝堂、守定堂、守义堂、爵卿堂、家华堂等。

第二节各地封氏字辈 河南省、江苏省、山东省、湖北省、江西省五省统修封氏字辈:俊硕昭衍,荣耀同济,英才显扬,敦道焕业。 河南省封丘县封氏字辈:三峻文浩德国永振丙继尽玉连全宗自志兴。 河南淮阳封氏字辈:国家永昌盛。 河南偃师市伊滨区、鲁山县封氏字辈:长学加於有,良万丙殿永,天青文正兴,光景治元发,明君选进朝,掌定太和国,金玉富贵聚,升喜科中旺。 河南博爱县苏家作乡封庄村封氏字辈:世天继王子玉土占魁元 河南省南阳封氏字辈:赐尔勖秉帝克廉,鉴昌殿中祥光延,仁义礼智信乃本,温良恭俭让维先。 河北保定封氏字辈:功*继於*明琦玉振茂秀俊红大1.辽宁鞍山封氏字辈:永培仁厚本,相传万代恒。2. 辽宁海城封氏字辈:玉喜永振志 3. 浙江萧山封氏字辈:正大光明,成家有道。 4.江苏徐州沛县封氏字辈:智甲绪宗,

居心钦诚,学思友善,正大光明,立德济世,仁厚宽宏,培英振华,兴盛繁荣。 5.渤海堂某支封氏字辈:智甲绪宗,居心钦诚,学思友善,正大光明,尊长爱幼,慈孝宽宏,福延万世,繁茂昌隆。 6.江苏六合县瓜埠镇封氏字辈:世民俊德,以振家声。 7.江苏连云港市灌南县封氏字辈:存心忠厚,必昌其嗣,恭宽信敏,惠懿敷芝。

江西瑞昌封氏字辈:文章世泽孝友家声 江西赣县三溪乡封屋:性天在上义理照章 江西南丰封氏字辈:光炳立祖 江西于都罗坳三门封氏字辈:家国师志谋,举科登朝中,仁起云真中,世德永昌隆,文光普开京。继祖为积贤,宗培启长延,连庆祝茂盛,兴旺常长照,春来鼎秋千。 江西宜黄县夺中村封氏字辈:元贵德秉尚,忠京飒世楷,太平熙埠日,谟典庆明良,奕页宗虞训,都愈喜起堂,孝友传家政,耕读效后昆。江西宁都县对坊乡封氏字辈:蒂佐声名远,文章世有光,怀恩登玉殿,国显立朝堂,道学承先德,诗书裕后昌,孝思能自勖,福禄定悠长,万事优胜前,圣上祝吉祥。 江西省遂川县草林镇封氏家族字辈:礼乐光先瑞,诗书启俊英,文武皆秀盛,安邦泰

吉林东丰封氏字辈:贵殿喜俊连 吉林辽源封氏字辈:世云大连建天太子万贵殿锡国作学永长德玉香。 陕西长安区伯夷坊封氏字辈:上赵维永彦,怀帮常友庆,真尊宗家兴,齐才振世雄。 陕西子洲县封氏字辈:仲邦治树营建志

贵州封氏字辈:永远敬朝廷,万国占君臣,文运光乾连,科明显大清。 贵州晴隆县封氏字辈:溪世建汝其,德元明为久,昌永定怀安,鸿恩宗祖敬,孝友体天声,才志成家本,荣昌应大兴,佑仁光先泽,玄良庆鼎君,丹华威全烈,信文保和平,霞彩飞厚椽,春秋冠仲昆,江山腾香锦,邦强毕益温,功盛立寿级,鸾喜羽宽卿,福康宾敏贵,诗书泰学林,兰富芳远顺,棠棣秀传真,聪雄标英武,广爱霄汉云。 贵州石阡封氏字辈:一为元定康,大朝复家乡,万国定君臣,伦显祖宗光。 贵州安顺封氏字辈:必应世登云,良怀国文章,忠培基志后,孝感福能长,辅相同多举,兴民最可光,随朝科甲显,余庆永遥昌。 贵州贵阳封氏字辈:子可国文师,朝丹世印之,明月星斗线,江河海艳青。 贵州桐梓县封氏字辈:忠孝成先主 贵州六盘水市盘县西冲镇封氏字辈:龙溪世建汝其万开正连永定怀安 贵州六盘水市盘县断江镇封氏字辈:龙绍朝秀,国登文士定,开发正周廷,鸿恩宗祖敬,孝友体天声,才志成家本,荣昌应大兴,佑仁光先泽,玄良庆明君,丹华威全烈,信义保和平,霞彩飞厚禄,春秋冠仲昆,江山腾香锦,帮强玉益温,功盛立寿级,鸾喜羽宽卿,福康宾敏贵,诗书太学林,兰富芳远顺,棠棣秀传真,聪雄标英武,广爱宵汉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