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学术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封开特色文化 第十届学术季

第十届学术季

2023-07-01 23: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遍布广东各处的南粤古驿道

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和由驿道线路产生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经济文化往来,都是中国国家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通融、葛洪与中医药文化、汤显祖岭南行、驿道古酒文化、西学东渐文化、瓷器文化、香山古道群英故里文化、《世界记忆》侨批和银信文化等遗产线路,见证了南粤古驿道的无数辉煌;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彰显了“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家国豪迈。

张教授介绍说,对南越古驿道相关问题的研究、挖掘、整理以及活化利用已经 开启。2017年7月,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在正式启动了南粤古驿道综合研究田野调查,分粤北(重点是南雄梅关古道、乳源京西古道、广州从化钱岗古道等)、粤东(重点是潮州饶平西片古道、汕头樟林古港等)、粤西(重点是珠海岐澳古道、江门台山梅家大院——海口埠、云浮郁南南江古水道等)3个“南粤古驿道综合研究”田野调查小组,在广东全境全面铺开了对南粤古驿道的全方位实地调研工作。

调查小组工作主要有两个维度:

一、从研学、文创、体育和旅游等活动角度,研究古驿道及其文化遗产内涵在当下和未来传承发扬活化模式。

二、从乡村振兴、假日经济角度,研究南粤古驿道对发展全域旅游、促成文旅融合的作用。

南粤古驿道田野调查

目前研究报告还在不断升华之中。漫漫征途、浩浩长空,相信调查小组踏着前人的足迹,亲身体会南粤儿女开辟南粤驿路的无惧之勇,必将得来更完善的结果。

二、案例解析

张教授以以潇贺古道(封开段)为例,介绍了广东在南粤古驿道的活化方面所作出的成果。

封开,位于岭南地区的腹心位置,是两汉时期岭南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是岭南最早的“首府”,是粤语的发源地和两广的门户,潇贺古道和茶船古道在此相汇。潇贺古道(封开段)是历史上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之间最重要的交通通道之一,是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线路,历史文化价值突出,也是广东省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碧道示范段、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绿道建设精品线路。

潇贺古道示意图

近年来,封开县高度重视岭南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通过政策支持、资金资助等多种方式推动“古道焕新”,全力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大发展,走出了一条封开特色的文旅之路。

封开县大洲镇的大洲村是两广茶船古道必经之地,新扩建的“龙皇岛码头公园”,是贺江边最知名的网红打卡点。“2020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开幕式就在这里举办。

龙皇岛码头公园

在距离封开县城12公里处的台洞村,有一个占地面积达1300亩的湿地公园,这是封开县首个集科普教育、湿地探秘、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元素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公园内景点众多,水壤交错、百花飘香、静谧悠悠。

紧挨着台洞湿地公园的是位于励志新村的励志碧道公园。励志新村是一个移民村,全村102户532人,励志新村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的方式,邀请外出乡贤回乡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等多项举措,凝聚村民共识,齐心协力建设美丽乡村。

张教授认为,2019年以来,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特别是以建设“广东万里碧道”为契机,封开县高标准打造两广接壤省际廊道示范带,擦亮贺江碧道画廊全域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对潇贺古道(封开段)的研究发现:

古驿道活化利用影响了周边地区原有的空间结构,推动了地方经济、文化滋养和治理结构的优化。研究进一步证明古驿道活化的作用力及意义,为加大古驿道活化利用、让“古”驿道焕发“新”生机提供依据。

现在潇贺古道的活化利用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在促进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文化认同等诸多方面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 、未来展望

张教授最后对南粤古驿道的进一步挖掘和活化进行了展望,他认为要做到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挖掘古驿道文化内涵,感知千年文明沉淀和时代记忆,讲好古驿道故事。这是我们加强古驿道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重要前提。

(二)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依托南粤古驿道提升研究高度,解析古驿道文化基因及其动态变化,解读古驿道新时代下的新内涵。这是我们保护传承好南粤古驿道的文化遗产、呼应结合国家战略并在乡村振兴和文旅发展上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

(三)以古驿道文化为本底、旅游为媒介,对接乡村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形成精准扶贫、文旅融合和全域发展的岭南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全新模式和示范样本。这是有待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上更多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扫码观看讲座回放

来源:广州人文馆公众号

编辑:李晓雯

(回顾稿根据讲座视频及课件整理,仅代表其个人见解。文中图片由张河清教授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