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 我们向寿光学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寿光蔬菜为什么出名呢 发展特色产业 我们向寿光学什么

发展特色产业 我们向寿光学什么

2024-04-15 06: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寿光蔬菜小镇连片的大棚蔚为壮观。 (受访者供图)

番茄采摘机器人正在作业。记者 赵伟平 摄/视觉重庆

寿光寨里村村民在直播卖瓜果。记者 赵伟平 摄/视觉重庆

  山东寿光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经过30多年的发展,寿光探索出蔬菜产业的生产、销售、技术、会展和标准输出等经验,创造了业内公认的“寿光模式”,即从种菜卖菜向输出技术、输出标准、输出解决方案等转变。

  数据显示,2020年,寿光全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约60万亩,年产量达450万吨,菜农亩均纯收入超3万元。蔬菜兴带动百业旺,寿光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的模式,并在全国26个省份落地生根。

  5月16—20日,由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组织的“全国农民报总编辑看寿光乡村振兴”大型调研采访活动在寿光市举行。重庆日报记者走进寿光,探寻乡村振兴背景下“寿光模式”的成功经验,为重庆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从17个大棚到席卷大半个中国

  探索出寿光模式

  寿光市孙家集街道的三元朱村,改革开放前同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经济发展缓慢,生产方式落后,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有几十元。为了能在冬季吃上新鲜蔬菜,1989年,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到大连取经,学习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村里17名党员带头建棚,那年冬天,每个棚的蔬菜纯收入达到2.7万元。

  第二年,三元朱村新式蔬菜大棚迅速在寿光形成燎原之势,推广扩建了5130个大棚,1991年达到了1.3万个。到现在,寿光蔬菜大棚已经发展到第七代,日光温室大棚14.6万个,常年种植蔬菜面积60万亩,年产量450万吨。

  今年已经80岁的王乐义依然豪气不减:“三元朱村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我们要蹚出乡村振兴路,更要留住中国优秀的农耕文化。”

  王乐义和三元朱村人仿佛天生具有这样的使命感和格局观。从那时起,三元朱村不光自己学科技、用科技,还担当起向全国传播蔬菜种植技术的责任。

  自1991年以培训班的形式传播大棚种植技术以来,全国各地先后有10多万人次到三元朱村学习,内容包括育苗、栽培、采后处理、包装、运输、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

  除了输出技术,三元朱村的技术人员还带着技术走向全国,江西、西藏、甘肃、内蒙古、新疆……全国新建成的蔬菜大棚,有一半都有“寿光元素”。

  从“冬暖式大棚”到“蔬菜硅谷”

  打响种业翻身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随着寿光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曾经也是遍地“洋种子”的寿光,逐渐在蔬菜种业上撕开一道口子。

  寿光的国产蔬菜种子率由2010年的54%提升到目前的70%以上,其中黄瓜、樱桃番茄等作物国产种子市场占比达到90%以上,但种业的卡脖子难题仍亟待攻克。2019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山东省潍坊市合作共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启用,先后吸引了17个课题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开展攻关,育成多个蔬菜新品种,其中3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寿光的产业基础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桥头堡。寿光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刘伟介绍,去年新品种“中农62”黄瓜示范试种超过2万亩,科技成果转化率非常高。

  寿光还有蔬菜种业集团、三木种苗、新世纪种苗、永盛农业、鲁寿种业5家种业龙头企业,全市自主研发蔬莱新品种140个,全市年繁育蔬菜种苗达17亿株。寿光已成为山东省第一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种苗繁育基地。

  寿光模式最重要的一点是技术创新,从第一代设施大棚发展到第七代智能化大棚,还有盐碱地蔬菜无土栽培技术,再到最关键的种子育种技术创新,牢牢抓住了蔬菜种子的话语权。

  根据规划,到2025年,寿光市蔬菜种子自主研发和产业发展能力要显著增强,自主研发蔬菜品种达到200个以上,初步建成全国蔬菜种业发展的创业平台,入驻科研机构、种子企业达到20家以上。

  从“技术输出”到“模式输出”

  硬核推广蔬菜标准

  小番茄1公斤卖80元,可能吗?在寿光,答案是肯定的。而成就这一切的,正是位于山东省寿光市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

  该中心综合科科长孙明解释:“这样的小番茄,从种子到果实,都‘享受’了标准化的生长环境、种子纯度、设施设备、病虫害防治,因此这里产出的小番茄拥有标准的甜度和大小,身价远高于普通的小番茄。” 2018年7月,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在寿光建设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全面整合各类蔬菜质量标准资源,建立全产业链的标准化发展模式,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记者了解到,中心成立以来已集成2369条蔬菜产业链相关标准,形成14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编制完成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程,启动16项国家、行业标准和102项地方标准研制工作。其中,1项国家标准计划正式下达,番茄、黄瓜两项农业行业标准获农业农村部发布,辣椒、茄子、西葫芦3项全产业链行业标准和5项地方标准完成评审。  另外,中心还建成了国内唯一的蔬菜品质感官评价与分析实验室,在山东、江西等蔬菜主产区认定27个试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蔬菜生产标准化面积50万亩,整链条输出寿光蔬菜标准,实现由“技术输出”向“模式输出”转变,提高了寿光种业研发和蔬菜生产技术水平,以标准化引领了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用标准数据定义“好”蔬菜。

  “下一步,中心将加快推行从种苗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通过执行标准,让蔬菜生产有标可依。通过制定统一标准、全程实施标准化,促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借助蔬菜质量大数据服务平台,推动蔬菜产业实现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孙明说。

  专家观点>>>

  市农业农村委乡村产业处处长艾丰:

  跳出产业做产业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创新提升的“寿光模式”对重庆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有何启示?对我市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有何借鉴参考?近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市农业农村委乡村产业处处长艾丰。

  从一颗“菜”到兴一座城,再到创新提升的“寿光模式”,30多年来,寿光蔬菜一直领跑全国,靠的是发展产业的一种久久为功,一种敢于创新善于突破的思维。

  在艾丰看来,重庆也有类似像寿光蔬菜一样优势的乡村产业。比如涪陵榨菜、江津花椒、潼南柠檬等,这些都有良好的产业基础,都发展有类似从育苗到种植、加工、冷藏储存、销售运输、农旅融合的全产业链。这些产业的培育发展壮大,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跳出产业本身来发展。

  但相比寿光蔬菜,我们更应该学习寿光从种菜卖菜向输出技术、输出人才、输出标准、输出模式、输出解决方案等转变。比如,江津花椒完全可以借鉴创新升级的“寿光模式”,跳出花椒产业来发展花椒产业。一是技术输出方面,江津可以依托种植青花椒的特有技术,比如育种技术、种植管理技术等向其他省市进行输出;二是人才输出方面,可联合西南大学、农科院所,加强花椒技术人员的培训,从而定时定量输出花椒种植的专业人才;三是建立花椒质量标准检测中心,打造行业领域内的花椒种植、销售、加工等各类标准标杆;四是输出“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一套可复制的利益链接机制;五是输出江津花椒品牌,通过建立“1+N”的花椒联盟,做大江津花椒;六是输出花椒银行联农带农模式,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服务。

  同时,“寿光模式”对重庆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也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结合寿光把园区化作为打造国内最安全、最放心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重庆也提出了分层级建设产业集群的思路,立足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功能拓展,建设一批镇村产业上亿级、区县联动百亿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上千亿级的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同时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创建相应的产业联盟和产业联合体,解决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各类问题,进而促进乡村产业的高质高效发展。

  本报记者 赵伟平

(责编:陈易、张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