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寻寻觅觅)》理解性默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寻寻觅觅谁写的 《声声慢(寻寻觅觅)》理解性默写

《声声慢(寻寻觅觅)》理解性默写

2024-07-02 05: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声声慢(寻寻觅觅)》理解性默写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声声慢》理解性默写汇编

1、《声声慢》从动作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悲凉心态的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声声慢》词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诗句:咋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3、《声声慢》通过写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来衬托词人晚年凄苦的诗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4、《声声慢》词中,写过雁象征离愁的句子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5、《声声慢》词中,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的句子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6、《声声慢》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三句写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7、《声声慢》中,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表达作者情感融入落花中的诗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8、《声声慢》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两句写词人是位感情丰富的女子,这样守着窗儿,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如此孤独难耐惨淡愁苦可怎么捱到天黑呀!

9、《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一句写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10、《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三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11、《声声慢》中,“寻寻觅觅”表现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乡而产生的一直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描写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声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12、《声声慢》中词人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凄苦的诗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3、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比如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再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4、《声声慢》表现作者的愁苦太多太多,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的诗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5、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两句是动作、神态描写。

16、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冷冷清清”是写周遭的环境。

17、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凄凄惨惨戚戚”是写内心的感受、心情。

18、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以花自喻,菊花的枯萎凋零,多像自己憔悴、孤苦、飘零的晚境啊,对花自怜,不禁黯然神伤的句子是“满地黄花堆积”。

19、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用白描的手法、非常口语化的表达,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凄苦之情。

20、李清照的《声声慢》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写天气的忽暖忽冷,变化多端,亦暗示时局的纷乱,让人难以适应,更让诗人有说不出的苦闷和忧愁,进而抒发自己内心难以平静的心情。

21、古人有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古人也有诗,自古逢秋悲寂寥,这儿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写“梧桐更兼细雨”。

22、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2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凄凄惨惨戚戚”,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由冷清的环境又过渡到凄惨的心灵。

2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抒发的感情逐层深入:动作——环境——心境。

25、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至此,一种浓浓的愁绪已开始笼罩全篇。

26、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内心世界的句子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7、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道出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28、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女词人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所以“寻寻觅觅”。然而寻觅的结果只会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9、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突出的直抒胸臆的句子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0、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