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知到2020《无处不在传染病》第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描述正确的是什么 智慧树知到2020《无处不在传染病》第1

智慧树知到2020《无处不在传染病》第1

#智慧树知到2020《无处不在传染病》第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B、物理降温

C、退热药

D、盖被子

答案:BC

第九章测试

1、对细菌性痢疾来说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潜伏期1~2天

B、近年来在临床上少见

C、通常为结肠及小肠炎症

D、治疗时首选氯霉素

答案:A

2、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鉴别的重要依据是:

A、发热及毒血症状的程度

B、腹部疼痛的部位

C、粪便性状及红,白细胞的多少

D、粪便中查到病原体

E、乙状结肠镜检所见肠粘膜病变

答案:E

3、预防细菌性痢疾的综合措施应以哪项为重点?

A、隔离治疗病人

B、依链株活菌苗口服

C、切断传播途径

D、流行季节预防投药

答案:D

4、关于细菌性痢疾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我国主要流行B型福氏志贺菌

B、血培养可检出痢疾杆菌

C、痢疾病程超过两个月为慢性菌痢

D、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

答案:B

5、细菌性痢疾是由以下哪种病原体引起的

A、痢疾杆菌

B、痢疾球菌

C、痢疾病毒

D、痢疾弧菌

答案:A

第十章测试

1、有关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B、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神经病变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C、由流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D、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慢性迁延性传染病

答案:A

2、具有鉴别流行性乙型脑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最重要的体征是:

A、明显脑膜刺激征

B、生理反射异常即出现病理反射

C、抽搐发作程度

D、皮肤瘀点及瘀斑

E、明显呼吸不规则

答案:C

3、有关流行性乙型脑炎下列哪项不正确?

A、流行性乙型脑炎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B、猪不是其主要传染源

C、蚊子是其主要传播媒介

D、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答案:B

4、以下的临床表现中,最不可能出现在流行性乙型脑炎极期的临床表现是:

A、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B、惊厥,呼吸衰竭

C、意识障碍及颅高压的表现

D、血压下降,四肢厥冷

答案:C

5、流行性乙型脑炎综合性预防措施中,应以下哪项为主:

A、控制隔离患者

B、管理动物传染源,如猪等

C、防蚊,灭蚊

D、预防接种

E、防蚊,灭蚊与疫苗接种

答案:E

6、最易感染乙脑的年龄段是

A、2~6岁

B、4-14岁

C、2-3岁

D、10-16岁

答案:A

7、乙脑初期最易误诊为

A、上呼吸道感染

B、急性胃肠炎

C、肺炎

D、流感

答案:A

8、乙脑极期惊厥与抽搐的特征有:

A、因高热,脑炎及脑水肿所致

B、不一定均伴有意识障碍

C、表现为面部,眼,口唇小抽搐

D、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制性痉挛

答案:ABD

9、关于乙脑后遗症期说法正确的是

A、大部分的乙脑病人留有后遗症

B、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精神失常及痴呆等

C、经积极康复治疗不能恢复

D、癫痫后遗症可能会持续终身

答案:BD

10、属于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的是

A、主要传染源是猪

B、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C、人群普遍易感,被乙脑病毒感染就会发病

D、被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免疫力,一般不会再次被感染

答案:ABD

11、关于乙脑的治疗错误的是

A、病人无应隔离

B、主要治疗手段是对症支持治疗

C、重点要处理好威胁病人生命的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三大症状

D、最重要的治疗是抗病毒治疗

答案:AD

12、乙脑最常出现的季节是

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

答案:B

13、以下属于乙脑极期表现的有

A、高热

B、意识障碍

C、惊厥抽搐

D、呼吸衰竭

E、脑膜刺激征

答案:ABDE

14、乙脑一般需多久恢复

A、1周内

B、2周内

C、3周内

D、4周内

答案:B

15、乙脑患者多死于一下哪种情况

A、高热

B、抽搐

C、呼吸衰竭

D、呕吐

答案:D

第十一章测试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 )

A、鼠类

B、猪

C、羊

D、蚊虫

答案:A

2、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

D、输血传播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关于“智慧树知到2020《无处不在传染病》第1-17章节测试答案(完整版)(5)”的相关内容了,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