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提出与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对标对表是谁提出来的 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提出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提出与发展

2023-10-26 10: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新路径,以全新文明形态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史,进一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意义、理论内涵、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党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成就的新提炼,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新概括。

  一、从“工业化”到“现代化”

  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矢志奋斗的理想。自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现代化浪潮,一些中国先进分子先后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文化”以图国强。这一现代化“三部曲”,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憧憬。虽然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些探索充分证明,在不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不彻底变革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的情况下,中国的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

  当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中国的现代化才开始从根本上有了转机,具备了现实条件。起初,在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大都进入近代工业社会而我国仍是落后农业国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理解的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同义语。早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明确指出,“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需要工业。要使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需要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新式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前夕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要“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为了尽快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共产党便把工业化提上重要日程。1951年党中央作出决定,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随后,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并强调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宏伟设想。

  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这个宏伟目标定位为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即“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进一步把“四个现代化”规范表述确定下来,这就是:“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次会议同时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内,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使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

  此后,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种种困难,我们党仍然没有放弃对现代化目标的追求。在1975年1月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重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二、提出和充实“中国式现代化”命题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尤其是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过“黄金十年”,经济和科技突飞猛进,大大改写了现代化的内涵。同时,由于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走过一段弯路,中国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各主要国家相比差距拉大了。这种情况下,党内普遍产生了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的迫切心情,急于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又一次出现急躁冒进的严重危险。1979年,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正是在这一决策过程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会长马尔科姆・麦克唐纳时提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在随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在党内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邓小平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强调现代化的目标要更加务实有效,不要空喊口号,尤其是考虑到庞大的人口数量,在人均收入和个人生活水平上不能盲目攀比,对发展的艰巨性要有清醒认识。这实际是党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反思、从中国基本国情及与西方国家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具体实际出发,对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内涵和标准作的校正。

  此后,邓小平对“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内涵作了进一步揭示和阐发。在1979年3月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提出,“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是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看到”和“必须考虑”的“两个重要特点”,“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同年7月,在与山东省委和青岛市委负责人谈话时,邓小平给出了我们党在20世纪末要实现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标准:“如果我们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就很不错,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在这里,他不仅参照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的标准,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定出了1000美元的标准,还用“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这样的家常话来描述现代化发展目标,使“现代化”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容易理解了。两个多月后,邓小平在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把“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中的“人均收入”,进一步修正为国际上通用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衡量标准。

  1979年底,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面对关于现代化规划蓝图的提问,邓小平首次采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1982年,邓小平为党的十二大致开幕词时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明确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定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经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坚持和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体制保证。

  三、丰富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命题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立时代潮头,立足新的发展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提出了一系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创新理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迈向新征程。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情况,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并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激发发展新动能,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

  在党的十八大后,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奋斗目标作了谋划,要求全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就向全党全国人民指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式现代化将迎来一个新的起点。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在新时代继续丰富和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我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特别强调了5点,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开创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新路径,以全新文明形态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史,进一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意义、理论内涵、实践价值。

  (董莹: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闫茂旭: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