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经济的信心 今年以来的悲观情绪,已经不是普通经济周期、熊市能解释的了,而是对未来和前途失去信心,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跟日本“失去的三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对未来失去信心的成语 对未来经济的信心 今年以来的悲观情绪,已经不是普通经济周期、熊市能解释的了,而是对未来和前途失去信心,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跟日本“失去的三十... 

对未来经济的信心 今年以来的悲观情绪,已经不是普通经济周期、熊市能解释的了,而是对未来和前途失去信心,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跟日本“失去的三十... 

2024-07-01 16: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清谈雅集,(https://xueqiu.com/9383462074/274652401)

今年以来的悲观情绪,已经不是普通经济周期、熊市能解释的了,而是对未来和前途失去信心,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跟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一样,开始长期走下坡路。

疫情结束后的经济后遗症,美国加息引起全球经济收缩,再叠加国内房地产下行,企业经营困难,老百姓收入下降;经济政策也不尽人意,消费激励不够积极,资本市场制度不健全,外部环境不够友好,一切看起来都很悲观。

但我们应该提醒自己,人性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要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问题,不要将短期困难线性外推。

相反,我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前景是乐观的。

不过,乐观不能盲目,而要来自理性的分析和坚实的逻辑。

那么,信心来自哪里呢?

乐观的来源

1.文化优势

正如人文名著《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证明的,美国成功的内在动力是美国人的新教伦理,一个国家成功与否,文化和国民性格关系重大。

中国文化作为唯一一个几千年不曾间断的文化,带给子孙后代无尽的智慧和经验,以实用主义为底色,善于利用、吸收和创新。

中国人又聪明又努力,随着教育水平逐步提高,在全世界所有民族中竞争力会越来越强(甚至可以做到最强)。

人是企业的根本,这决定了中国的企业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强,中国的企业家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企业强则国强,企业富则民富,中国的企业越成功,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就越高,经济内生动能就越强。

当前仍在励精图治的阶段,中国历史上只要励精图治都不会差,至少二十年内仍是向上发展的。至于二十年后,如果中国成了世界第一,天朝上国的老毛病会不会又犯,我也说不准,但那是二十年后的烦恼,我们不应缺席这二十年的国运。

2、统一大市场

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人口接近4亿;排第二的中国,人口14亿;第三的德国人口8400万,第四的日本1.5亿,第五的印度超过14亿。

前五名中,除了德国人口不足一亿,其他的都可算是人口大国,即使德国也是欧盟人口最多的国家。

这其中透露了一个道理,人口越多经济越强。

逻辑是:人口越多,统一市场的规模越大,竞争越充分,越能激发创新活力、加速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美国在经济界呼风唤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强大的内需市场培养出强大的企业。

这个市场有足够多的人口,也有足够高的消费力,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

一个企业能在美国成长起来,就必然是巨无霸,具有极大的体量和科技实力,到其他国家投资或销售,就是降维打击。

比如TikTok在美国市场成功后,在其他市场就所向披靡。

统一大市场需要足够多的人口、统一的文化、统一的语言、统一的法律制度,而这些恰恰中国都具备。

如果把国家也当做一个大公司,那么中国这家公司的护城河是什么?由14亿人口组成的统一大市场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护城河。

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如果人均消费达到美国的1/4,中国的内需市场就会与美国市场齐平,在中国市场中“卷”出来的企业,都会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

当然,现在的差距是显著的,中国的人均消费还没有美国的1/4,因此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如出口。

但即使现在内需市场不如美国,也已经是一个规模非常大的市场,可以培育出强大的内销企业,比如新能源车企、手机企业、互联网企业。

只要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出台正确的消费促进政策,内需市场会不断扩大,对创新和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14亿人口是一个无法逾越的护城河,美国再怎么发展,也不可能拥有14亿人口,因此中国超过美国是一个时间问题。试想一下,是美国人口增长到14亿难,还是中国人均消费达到美国1/4难?

唯一具有同等人口规模的只有印度,但印度几百个民族、几千种语言、几十种宗教,联邦制下的各邦法律制度各不相同,建成统一市场的难度远大于中央集权的中国。

3、肉眼可见的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不再是梦想,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特别是绿色产业和数字产业方面,中国己经占据了非常有利的位置。

绿色产业:

a.中国在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产业中占据了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不仅仅是一个十万亿级别的巨大市场,而且能源是现代经济的基础,我们主导了未来的能源革命,拥有廉价的清洁能源,会给许多下游行业带来更强的竞争力。

b.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领域的优势己经非常明显,202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出口汽车最多的国家(是全部汽车,不仅是新能源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必然会取代传统汽车,也就是说中国未来的优势不仅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而是整个汽车行业,这又是一个数万亿级别的大市场。

数字产业:

c,中国在5G和消费电子(手机、Alot等)领域处于领先状态,这也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d.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与美国两强并列,而且一些新兴业态已经超过美国。现在有个段子调侃美国人一一上班用TikTok摸鱼,下班用Temu购物,晚上用Reelshort刷短剧,中国三件套让美国人欲罢不能。虽然有夸张,但也清楚的表明中国互联网早己走出国门,在美国有了一席之地,TikTok全球用户数16亿,Temu用户2.5亿,Reelshort虽然今年才出现,也登上了美国IOS下载总榜的榜首。

以上种种,说明中国有了高质量发展的底气,这些新兴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可以容纳更多高收入职业,带来的巨大增量,可以帮助中国经济再上几个台阶。

政策空间

当前中国还有很大的政策空间可以提振经济。

1、货币政策

从实际利率来看(名义利率-CPI),中国仍然高于美欧日。

虽然美国名义利率已经提高至5.25%-5.5%,但10月CPI涨幅为3.2%,实际利率为2.05%-2.3%,更不要说前几个月通胀在5%以上,实际利率为负;

日本名义利率仍然是-0.1%,9月CPI为3%,实际利率-3.1%;

而中国名义利率(一年期LPR)3.45%,CPI为-0.2%,实际利率为3.65%,高于美国,远高于日本。

中国仍然有很大的降息空间,而降息是最重要的经济刺激手段。

今年一年期LPR共下调0.2%,五年期LPR仅下调0.1%,可以说太过于克制了。

其实在CPI不高的情况下,应该积极降息,提振企业和消费者信心。

降息最怕引起物价飞涨,当下的CPI负增长提供了非常好的降息环境,不仅能刺激经济,也可以顺势打破通缩担忧。

如果说前几个月美国加息的预期还很高,我们降息可能引发资本外流,现在美国加息的预期己经非常低了,我们降息的压力就不会那么大,应该是非常好的降息窗口。

存款准备金率方面,中国的银行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5%,而美国为0,欧洲只有1%,跟国际相比,中国的降准空间也很大。

如果真的到了很危险的境地,相信政府会坚决的降息降准。

2、财政政策

对比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中国政府的金融净值为正,而美日德等国均为大幅度的负值。

从负债端来看,根据IMF的统计,中国中央政府的负债占GDP比例为21%,加上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和隐形负债,中国全部政府负债比重大约为110%,小于美国联邦政府的140%,远低于日本中央政府的260%负债率(注意,美日的统计均未含地方政府)。

从资产端来看,中国政府拥有大量的国有资产、土地、矿藏,可抵押资产众多,特别是中央政府还有非常大的财政扩张空间。

前段时间发行一万亿特别国债,意义在于打破了赤字不超过GDP3%的上限,为将来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打开了空间。

当前最重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大内需。

官方在文件中一直将扩大内需排在首位,但落实到行动中,却又不见得。

总体来看,刺激投资的政策工具很多,刺激消费的工具很少,没有真正有力度、有新意的消费刺激举措,都是已有的一些政策在“炒冷饭”。

要抓住中央赤字上限打开的时机,出台有力度的消费刺激举措,比如每个人发放一定数额的无限制条件消费券等。

市场的忧虑

1、人口危机

人口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是中国的灰犀牛,这是没错的。

人口红利越来越小,老龄人口的负担越来越重,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不利因素。

但人口危机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不是这几年忽然加重的,也不会在未来几年忽然加重。

当然老龄化到一定阶段,经济可能会加速恶化,但当前离这个拐点还有一段距离。

当前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还比较平缓,其他的增长因素还可以有效对冲老龄化的不利,最多是拖慢少许经济增长,还不至于造成经济衰退。

所以,过度担心老龄化是没有必要的,就跟担心几百年后地球爆炸一样。

而且,人口方面还有一些好消息。

一个国家的人口,可以从劳动力和消费者两方面对经济产生影响,我们就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

(1)从劳动力的角度:

一是人口红利让位于工程师红利。随着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高学历的劳动者占比提升,虽然总劳动人口减少,但高学历劳动者(以工程师为代表)的数量却在增加,这也契合了产业升级的趋势。

劳动者可以从事附加值更高的工作,劳动生产率和生产价值不断提高,总产出维持增长,这就是发达国家早就没了人口红利,但经济依然在增长的原因。

比如,人才密集型的CXO产业(医药外包)近几年发展迅猛,就是因为中国拥大量成本较低(相比于欧美)的工程师或研究型人才,但这些工程师相对于传统工人又是妥妥的高收入群体,人均产值是工人的若干倍。

二是中国很幸运,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当口,又迎来了人工智能的产业革命,人口数量可能不再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接近或者越过了奇点,未来将进一步在产业端落地,给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再结合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的长足发展,未来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智能机器对人力的替代。

到那时候,人类只需要有限的参与劳动,大部分人、大部分时候是不劳动的,劳动人口的多少就不再是一个关键因素。

可以肯定,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是工业革命级别的,人类从农业时代跨入工业时代后,又将进入智能时代。

在农业时代,人口是最重要的经济要素,人口小国的经济不可能战胜人口大国;

在工业时代,人口和科技成了相同重要的因素,人口小国可以凭借科技优势与人口大国平起平坐,欧洲那些几千万人口的国家(德法英),就可以跟中印这样的人口大国处于同一水平;

未来的智能时代,人口的力量可能进一步弱化,到时可能有无数个虚拟人类为我们工作,或者说人口数量(真实+虚拟)可以无穷大,真实人口不够,虚拟人口来凑,真实人口的多少己经不重要了。

(2)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人口是否老龄化就无关紧要了,虽然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低于年轻人,但总的来说差异不大。

重要的是14亿人口组成的巨大消费市场,至于是什么年龄结构,对于总消费来说没有太大区别。

2、通缩疑云

今年CPI增速一直维持在1%以下,有几个月还是负增长,很多人就喊通缩来了,进一步联想到日本的通缩,担心中国会走上日本当年的老路,会不会迎来中国版“失去的三十年”?

我认为不需要担心,一方面现在不是通缩,另一方面中国跟日本当年的情形大不相同。

(1)通缩:

中国的货币增速M2己经连续18个月超过10%,处于大扩张的区间。按理说,这么长时间的大量放水,早就应该物价飞涨了,现在物价不仅不飞涨,反而负增长,这似乎就是通缩。

但CPI负增长跟构成权重关系很大,实际上当前很多商品和服务己经在涨了,CPI不高其实是被猪肉价格所掩盖。

我国CPI构成中,食品占了30.3%的比重,其中猪肉价格占了3%-4%,而且由于猪肉是消费量最大的食品,猪肉价格的涨跌还会影响其他食品的涨跌。

而猪肉当前正处在上一轮超级大周期的下行区间,价格无法上涨,压制了许多食品的涨幅,进而限制了整个CPI的涨幅。

这轮超级周期开始于2018年,非洲猪瘟大爆发和环保严查等因素,导致猪肉价格急剧上涨,政府为了压低猪价,鼓励大规模扩产。

大量资本涌入了养猪行业,当时光房地产企业转行养猪的就有几干家。

大规模扩产的后果就是产能严重过剩,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候,而中国人的猪肉消费量并没有提高,结果就是猪肉价格又持续下降,到现在还在消化这轮超级周期的产能。

高峰时猪肉三十元几一斤,现在才十元一斤,今年猪肉价格虽然没有继续下降,也没有动力上涨,CPI跟着在0左右徘徊。

从历史经验来看,一轮猪周期一般持续4年左右,这轮超级周期已经6年了,产能出清应该快见底了,国家又放了这么多的水,接下来猪肉价格会不会报复性上涨,很难说。

那时候,大家担心的就不是通缩,而是物价飞涨了。

(2)日本通缩是什么样的呢?跟中国当前的形势有没有可比性?

日本“失去的三十年”要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说起。

1985年以前,日本经济经历了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半导体、电子、汽车等产业非常强大,日本制造充斥全球,给美国产业界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

而美国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十年滞涨,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贸易赤字高企,特别是跟日本之间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占到了美国总逆差的1/3。

为了提高美国产品出口竞争力,改善贸易赤字,1985年美日德法英五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协议,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引导美元汇率贬值。虽然广场协议中还有法英,但主要对象是日本和德国。

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日元兑美元汇率升值了一倍。

日元大幅升值,企业出口竞争力下降,经营困难,出现了萧条。

政府为了克服萧条,将利率从5%降至2.5%,来刺激国内生产,但企业拿到低息贷款后不敢投资实业,转而投入股市和房市,出现了严重的资产泡沫。

与此同时,大量国际热钱因为日元升值预期涌入日本,国内的房地产和股市迅速上涨,从1985年到1989年股价上涨了3倍,房价上涨了2倍,资产价格处于癫狂的状态。

许多日本老百姓利用高杠杆参与股市、楼市的炒作,因为赚钱太容易过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1989年出现了一个奇迹: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前十大企业中,日本占了6个,前20名中,日本公司占了13个,东京楼市的市值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一方面企业出口困难,一方面资产价格暴涨,这种畸形的市场就是一个巨大的泡沫,不可能持续。

1989年,新上台的央行行长为了抑制过热的资产价格,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短期内将利率从2.5%提高到6%。

这一下子戳破了泡沫,股价短期内下跌了50%,到了1991年,楼市也崩不住了,房价开始暴跌。

1992年,政府不合时宜的出台房产税,持有房产土地的人每年都要交税。这下子,更多房产土地抛向市场,房价进一步暴跌,这一跌就是三十年。

泡沫破裂对日本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一是银行出现大量坏账,成了僵尸企业;二是大批老百姓陷入负资产,从此不敢消费;三是出现低欲望社会,消费者没有欲望,员工也没有欲望,全部躺平,企业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半导体、电子电器等优势产业逐步衰落,目前还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产业就只剩下了汽车。

由于消费不振,出口不力,产能长期过剩,物价一直阴跌,于是出现了通缩。

总结一下,日本股市、房市崩盘前后发生了什么:

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一倍,企业出口下滑,利率由5%降至2.5%,股市上涨3倍,房价上涨2倍,出现巨大的泡沫,老百姓加杠杆投资,生活奢靡。

崩盘前,利率升至6%,刺破泡沫,开始崩盘,房产税再补一刀,从此一泻千里。

崩盘后,银行坏账堆积,老百姓失去欲望,物价阴跌,优势产业开始衰落。

台湾学者辜朝明将日本通缩归结为“资产负债表型衰退”:由于当初杠杆太高,股价、房价暴跌后,无论银行、企业、老百姓都已经资不抵债,应该破产,但靠着政府放水而活着。活着的目的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利润最大化,而是以负债最小化为导向,简单来说,活着为了还债,整个社会失去了活力,没有了增长的动力。

再对比中国当下的现实,就发现差别太大了,中国人远未经历过那种泡沫,也没有经历过泡沫破裂的打击。

我们以本轮股市开始下跌的2021年2月前后进行对比:

1、人民币从低点(2020年5月)起升值了9.7%,接着又贬值了10.2%,没有大幅度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大致为中性。

2、沪深300指数从低点(2018年12月)起上涨了77%;房价没有统一的指数,但根据身边房价的感受,从2015至2021年6年间大约涨了2倍(肯定有涨得更高的地方,但要看平均数,日本的两倍也是平均数)。

3、货币政策:2019年8月五年期LPR利率4.85%,2020年4月降到4.65%,2022年5月降到4.45%,当前4.2%,利率没有大幅度下调和上调,而是缓慢下行,整体上对经济维持刺激状态。

4、银行坏账还不显著,中国的房贷首付一般为3-4成,房价下跌40%以内不会有实质性坏账损失,当前房价整体下跌幅度低于40%。

5、老百姓短期消费力下降,会不会影响长期消费能力还不能确定。

6、产业优势开始显现,而不是开始衰落。虽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比较困难,对就业有一定的影响,但有高端产业对冲,会有更多高薪岗位出现,整体上机会大于风险。

就以上几点与日本进行比较,只有房价的涨幅与日本当年不相上下,确实有一定的泡沫,当前主要风险也集中在房地产领域。

日本崩盘前无论政策、资产价格还是老百姓都比较疯狂,一旦崩盘,伤害就很大。

而中国资产价格没有疯狂的上涨,杠杆率也不太高,货币政策一直比较稳健,产业还处于升级阶段,虽然当前遇到了困难,但走出困境的动力比日本强很多,时间应该也快很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