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刍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对新时代的理解一千字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刍论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刍论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刍论|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从人类自身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劳动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 、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 规 律 的 重 要 诠释”[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艰辛奋斗中,劳动仍然发挥着根本性作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知识面广、自信自尊,高度认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总体来看,大学生的劳动观是积极向上的。面对时代召唤和历史使命,我们也必须正视,大学生中轻视体力劳动、好逸恶劳、逃避责任、不珍惜劳动成果等不良现象仍旧存在。因此,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进行研究,并探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应如何加强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对于广大青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好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性

1. 新时代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2] 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为人民服务必须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和劳动精神。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出,工人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依靠劳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工人和广大劳动者焕发 了极大的劳动热情和劳动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贡献自己的辛苦劳动和创新创造。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发扬勇于改革、敢闯敢干的时代精神,在工业制造、空间探索、生物科学、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迅速缩小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跃升到世界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

 

2.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首先要求新时代大学生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 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只有深刻领悟劳动在人类历史 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牢固树立劳动创造一切的思 想理念,明确只有通过勤奋劳动才能实现自我发展、服务社会和奉献国家,大学生才能真正将共产主义 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落实到追求 知识、培养能力以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中。其次要求 大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 热爱劳动的情感和品质。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依法履行劳动义务从事诚实劳动的态度,也要培养崇尚劳 动、尊重劳动的情感,更要鼓励学生把劳动当成人生 的快乐和幸福,这有助于大学生成长为有大爱大德大 情怀的人。再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要求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 括珍惜时光努力求知、培育科学思维方式和培养创新 能力等,更包括弘扬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复杂劳动和创新劳动的能力,这些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如果大学生没有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厌恶劳动、不愿意从事劳 动活动,我们就无法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3.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色。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换来的,一切生产建设和文化科学的进步,都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马克思 主义认为,人和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存在,其根本原因就是劳动。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人们通过辛勤劳动、生 产、建设,将社会主义伟大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在劳动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3]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色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进步性的宣讲和阐释,对劳动的肯定 和推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使大学生肯定劳动的价值,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念,增强大学生主人翁意识,使新时代大学生认识到 他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未来,要通过艰苦奋斗、辛勤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主 张学生在课余参加劳动,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贯穿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高等学校和大学生都要面 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让学生到劳动中去,到群众 中去,积极聚焦社会发展需要,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 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社会主义教育反对剥削阶级,反对剥削思想。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教育,是为统治阶级镇压劳动 群众服务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养成剥削劳动大众的思 想,以便成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精神贵族。社 会主义教育强调“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4]。通过让大学生学习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劳动创造世 界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批驳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剥削阶级观点,使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 义劳动观,认识到劳动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主人,从而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4. 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必然要求。通过消灭私有制,消除束缚人发展的社会制度、社会环境条件 因素,为解放人自身创造社会制度条件,最终促使人 自身得到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指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目标。我国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正是沿着这一目标不 断向前推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新征程,人们追求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对新时代 的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 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为实现人自身的解放不断创造条件。

 

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需要科学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更需要具备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强大的 劳动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社会需求。因此,必须 坚持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吃苦耐劳 的劳动品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劳动能力。随着时 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行业的出现和旧行业的消 亡,高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需要帮助大学生正 确处理各种劳动形式的关系,其中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劳动形式的关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创新实践和科研,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劳动形式,热爱学习是热爱劳动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适当的体力劳动、家务劳动等也是劳动的重要 形式。要通过培养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刻苦学 习、积极参加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使大学生真正实 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加强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建议

1. 坚持党委领导,推动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活动。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和指导下,学校 组织相关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确定马克思主义 劳动观教育的目标、主题、原则和内容,确定马克思 主义劳动观教育的活动规划、实施方案和具体形式,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 、相 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高校领导是学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重要 参与者和组织者,要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 育的自觉性,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列入重要工 作日程。校党委书记、校长要亲自部署和安排,参加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活动。

 

2. 建议高校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设为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不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结合 2018 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每一门课程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论教学。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要注意梳理分散在教材各个章节中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通过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专 题讲授,讲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完整内容,包括劳 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对资 本主义的劳动异化问题深刻批判。在对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和人的解放学说等基本原理的阐释中, 要讲清楚劳动对人的存在、社会历史发展、社会经济 运行和人自身解放的意义和作用,便于学生全面、系 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 重点讲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过程中的继承和不断发展,深入学习、全面理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其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拓展了劳动概念的内容。劳动者的区分包括体力 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简单劳动者和复杂劳动者、物 质生产劳动者和精神生产劳动者及服务性劳动者;与 重复性劳动相对应,提出创造性劳动和诚实劳动的范畴。其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增加了劳动的研 究视角。从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美学 等视角审视劳动。其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构 建了劳动的多层价值体系。包括国家发展的战略高 度、民族延续的历史性远见、人民立场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重点进行劳动法律和劳动伦理道德教育。其一,加强劳动法律的教育。指导学 生学习宪法、劳动法中关于公民劳动相关权利和义务 的规定。其三,动伦理道德的教育。“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5]

 

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实践教学。建议高校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设为必修课,强化劳动观实践训练。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知识教育的同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把劳动观念变为行动,把内在的劳动品质与外在的劳动行为有机统一起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 观的理解和把握。一是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就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这一主题,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题目,如围绕“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现实意义”“ 劳动与新时代大学生成长”“ 劳动与梦想”“ 劳动美,梦想真”等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育实践中适当增加场景训练的内容,并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场景训练的方式。二是课堂外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访 劳动现场,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企业车间、建筑工地、研究院所、商品零售批发市场等场所,感受劳动热情。三是科学地安排体力劳动、志愿者义务劳动、专业实习劳动,重点安排企事业单位生产性和服务性 劳动、科技发明、科学实验活动,同时督促学生承担 适当的家务劳动。

 

3. 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举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知识讲座、观看劳动成果展示 录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 艺演出等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校园网络 专门开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网页,定期免费发放有关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容的宣传报刊,营造宿舍、 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氛围,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 ,使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和劳动风气。还可以通过介绍名人劳动成果故事,邀请劳动模范亲临校园演讲示范,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想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同时,发动全校师生对不重视劳动的各种现 象进行调查,对不重视劳动带来的后果进行反省,以 此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提升学生劳动素养,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也必然会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要通过引导社会和家庭逐步改变对劳动观念的错误认识,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和家庭氛围,共同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确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4][5] 习近平.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04-29(2).

[2] [3]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 年 5 月 2 日)[N]. 人民日报,2018-05-03(2).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