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释手:富士中画幅 GFX50R 体验分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富士gfx50r相机 爱不释手:富士中画幅 GFX50R 体验分享

爱不释手:富士中画幅 GFX50R 体验分享

2023-10-02 23: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终于能好好的把玩中画幅了!虽然发布了有 3 年多,但是看了下关于这相机的文章挺少,而我实际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 GFX50R 有点爱不释手,故写了这么一篇东西和大家分享。

首先感谢深圳南艺摄影,我年前吃饭的时候相机又摔坏了,拿过去修的时候才意识到过年没相机用了,他们也慷慨的把这台 GFX50R 暂借给我,拯救了我的春节。

富士认为,他们可以把 APS-C 画幅相机做到和全画幅一样的性能,把中画幅相机做到和全画幅相机一样的体积,在2017年发布了首款中画幅无反 GFX50S 后,富士在 2018 年秋季发布了 GFX50R,同款 5000 万像素传感器,类旁轴的造型,更小的机身尺寸和 3 万以下的价格,大幅度拉低了中画幅相机的入门门槛。

相比起哈苏的中画幅,很多人会诟病 GFX 是中画幅的残幅,加上焦平面快门,质疑这只是“全画幅 Plus”;而 50R 定位在入门级的 GFX 系统相机,我当时也会质疑是否在操控上会让我感觉欠缺专业属性。

而在实际把玩了之后 GFX50R 都很好的回击了我的疑虑。

外观独一无二,操控瑕不掩瑜

这次我拿到的是 GFX50R 搭配 GF 50mm F3.5 镜头,整体看起来很便携,像是一台磕了激素的鸡血版富士 X-E4。GFX 系统的等效系数是 0.787,等效后大概是 40mm F2.8 的镜头参数。类旁轴造型+中画幅元素搭配在一起,真的是非常漂亮。

先说我最担心的操控性问题,我当初担心的是类似从 X-T3 到 X-T30 那操控顺手性的阉割;而上手后实际发现前后一共 5 个自定义的按钮,可以设置快速切换对焦模式、确认对焦、更改白平衡和胶片模拟等,基本满足使用需求。

而另外一个担心的点则是转盘手感,很久之前简单摸过一下 50R,当时对比其他 GFX 机型的感觉就是转盘转起来没那么紧凑,后拨盘按下去的手感有些软;只不过当只剩下 50R 的时候,没有对比,也就没了差距。

至于便携性,这台单机身 775g+镜头 335g 的重量,刚好两斤。作为对比,索尼 A7M4 和佳能 R5 等全画幅无反的单机身重量在 650~680g 左右,重了不到 100g。从 C 幅过来需要点时间适应,但作为中画幅相机算是轻盈的一类。

至于槽点,则是删除照片按钮放在背面的中上方,实在是不顺手,同时右边的三个按钮我经常按错,假设富士能在回放按钮或者确认按钮加个突出的小点则会好很多;另外一个则是没有类似 X-T3 的那种三折翻转屏,如果说翻转屏是出于成本考虑,那么按钮的事情希望以后可以改进一下。

画质:为所欲为

底大一级压死人,这比全画幅大了 1.7 倍的传感器面积,在实际上手后,也打消了我对“全画幅 Plus”理论的质疑。

首先是宽容度,下面上两张图简单的展示下这块传感器的宽容度。

这种在 EVF 中一眼就能看出宽容度差距的惊艳,一直持续到 LR 里阴影调节的夸张。在光线充足的户外,阴影部分提亮之后画质依旧非常纯净,如果是前期拍摄测光有了误差,在后期里也可以轻松的拉回来。甚至可以依靠传感器自身的强大素质,硬生生的在后期“拉回”一个夜景模式。

不仅是宽容度的优势,大画幅的红利也带来优秀的高感表现。

晚上下班后上街试拍,1/60 的快门,3.5 的光圈,6400 的 ISO,这种参数对于 C 幅来说是很吃力的,而 50R 在按下快门之后:高感下纯净,细节放大后虽有涂抹,然而也能分辨出文字,而且以短边 2400 的分辨率输出之后根本无影响,非常纯净,四舍五入等于手动超采样(手动狗头)。

ISO 6400样张

5000 万像素带来的充沛细节也十分让人讨喜,配合较好的高感表现,即使是室内场景,ISO 拉到 5000,放大之后,还能在猫的眼睛中看到给猫拍照的我。

在极端场景,把 ISO 开到 12800 之后,阴影处会有可辨识的噪点,然而经过后期简单的降噪则可以把照片恢复至可用的状态,然后输出小尺寸照片相当于噪点没存在过,就很离谱。

ISO 12800样张,后期简单降噪处理

有意思的是,在里面的这颗 X-Processor Pro 图像处理器的帮助下,JPEG 直出下的阴影处理和高光压制感觉比 Raw 后期还要好一点,我经常在修 raw 的时候放大发现有噪点,会需要手动降噪来处理一下,但是机内看拍的 JPEG则没有,而且 JPEG 直出的胶片模拟也更有胶片味。之前听富士摄影师讲座时他有提过富士的直出已经非常漂亮,甚至修 JPEG 都能获得不错的成片,而富士用得越久,也发现的确是这么一回事。

一般来说,商场室内下的场景普遍都可以控制在 3200 以下,放大之后纤毫毕现,简单的后期裁剪都不会对对画质有任何影响,加上我如果是想发社交网络的话,一般都会把照片压缩在短边 2400 分辨率的大小,这样一来,只要快门够快,画面不糊,四舍五入等于 ISO 随便拉。

底大真的可以为所欲为,除了两点。

中画幅硬伤:视频&对焦

这两点对于中画幅系统来说有点强人所难了,而其实富士也已经做了相应的努力。

视频方面,这台机最高仅支持 1080P 30 帧的视频录制,能外接麦克风(2.5mm 接口),无外接耳机孔。视频设置菜单里关于视频的选项非常少,所以基本是与拍视频无缘。如果你想拿这台机来兼职拍视频,那拍出来的视频就真的只能兼职了。其实 GFX100 里已经支持了拍摄 4K 视频,只不过这台 50R 真的只适合静态照片拍摄。

视频规格最高仅支持1080P 29.97P

对焦方面,GFX 系统目前只支持反差对焦;富士也可能知道自己的缺陷,因此在配合自动人眼对焦的情况下能快速对焦到模特的眼睛,能省下不少功夫。

但我感觉还需要调教,因为有时候识别错误,相机乱对焦,对上相机认为是人眼的“人眼”,导致我要摇晃相机或者干预焦点设置,有甚者还要开手动峰值对焦并放大区域来确保合焦。在光线昏暗的情况下人眼自动对焦的可靠性就会有明显下降;这套人眼识别系统还需要调教,当然或许已经调教好了但是我没钱买哈哈。

最后分享的是中画幅系统拍摄与 C 幅系统拍摄思路的不同:

首先是景深,虽然我拿到的是 F3.5 的镜头,但得益于大画幅,拍人像景深算 OK。但要是拍物品特写,有时候光圈全开会导致景深过浅,需要收缩光圈增大合焦范围。。

同时因为画幅够大,户外拍摄时对光圈依赖较小,G 卡口的镜头还能把光圈缩到 F32,让你在拍摄风光的时候能收获成吨的细节;而白天场景我都建议收缩光圈来获得更多的画面细节,发挥中画幅的优势。

另外我刚刚也提到,ISO6400 及以下画质都是属于可用级别,那么这时候快门速度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任何的抖动都会在 5000 万像素的传感器上被无限放大。有时候相机屏幕翻看觉得没问题,在大屏幕回看时才发现已经翻车。

中画幅系统硬件上的不同,也让富士在设计 G 卡口镜头时相比X系统有所出入,具体也反映到拍摄思路和前期拍摄参数调节的不同,这些都是上手中画幅系统需要去注意的事情。

说到镜头,这支 GF50mm F3.5 售价 7500 左右,是 G 卡口第二便宜的镜头,优势在于轻便小巧,锐度高,等效 40mm 的焦段能胜任大部分拍摄场景,而紫边控制效果非常理想,缺点就是普普通通。不过即使是“普普通通”也不普通,因为在 GFX 系统立项之初,就已经把一亿像素中画幅规划在内,所以 G 卡口的所有镜头,包括这支,都能满足一亿像素的拍摄。

如果想看中画幅配合大光圈的话可以看我之前的这个帖子,GFX100+GF 110mm F2.

至于连拍,相比起哈苏“高达”一秒一张的连拍速度,50R 的 3 秒一张,富士已经尽力了;电池方面,满电 100% 拍摄了 100 张照片耗电至 70% 多,理论一块电池 300 多张没问题,基本达到无反相机的预期。

接下来看看我使用 GFX50R 拍摄的一些样张。

除了这张是我朋友帮我拍的

总结:最贵的性价比,超值的中画幅

我不会用“大可不必”来形容 GFX 家族的产品,因为这种画幅增大带来的画质提升是每个摄影师都无法拒绝的,且操作上同根于 X 系统的相机,较快的反应速度也大大的提升了实用性。虽然说于我而言有点性能过剩,但每次从背包里掏出中画幅相机来拍照,这种感觉都神奇的让我觉得的不真实。

强有力的快门声和更大的画幅,以及一次性捕捉成吨的细节和宽广的后期空间,都会让我每次按快门时对摄影这件事情抱有敬畏,让你比以前更有意识的去认真拍照。

而另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则是钱的问题;这套 GFX50R+GF50mm F3.5 的套机售价也来到了 2 万 5 人民币;而 2 万 5 是完全可以购买全套的 X-T4+额外几支镜头,这可能是更适合大众的装备。GFX 系列则是面向有特定需求的用户:风光、棚拍、文献翻拍记录,大画幅&高像素爱好者等等。但综合便携性、体积、画质表现,真的超值。

在购买建议上,GFX50S 在 2021 年秋季推出了第二代,增加了五轴防抖,外观设计与 GFX100S 基本一致,套机售价 3W 以下,现在一看无疑更值得购买;而 50R 在重量以及颜值这块我觉得更有优势,只不过搭配长焦镜头会显得有点不搭,看个人需求,也看 50R 的具体成交价格。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很推荐去购买 GFX 系统的相机。虽然贵,但更像是这个价位上的一个必需品,不奢侈,但配置奢华;强大,却又完全实用;动能街拍,静能棚拍。当你在使用过程中,看到画质表现的每一分钟,都是享受。还是那句话,中画幅的设备抱在手里,以 Always stand by 的状态,用超高规格的画质去面对各种拍摄,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这可能就是爱不释手了吧。

特别感谢:深圳南艺专业摄影器材微博:毅洪_现在进行时Instagram: james_yihong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