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宿迁两日游导游 宿迁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宿迁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2024-01-11 21: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宿迁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宿迁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成绩

一、文化广电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期间,宿迁文化广电建设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成果丰硕,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有效传承,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专栏1  “十三五”文化广电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更加完善。

(1)全市有文化馆6个,全部达标国家一级馆。

(2)全市有公共图书馆6个,其中5个达标国家一级馆。

(3)全市有博物馆9个,其中市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馆。

(4)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得到全面巩固提升。

(5)行政村(社区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2

创新推动公共文化便民服务。

(1)19处公园广场建有朗读亭、唱吧、群艺舞台,建成农村文化大院95家,县级以上文明村居实现文化广场全覆盖。

(2)市图书馆建成分馆25处,城市24h自助图书馆9处,城市书房5处,书巢50处,漂流书架15处,书吧等流通服务点15处。

(3)县区图书馆分馆建成率达95%以上,县区文化馆分馆建成率达85%以上。

3

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

(1)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超6000场次,惠及群众超千万人次。

(2)市文化馆“文化进社区ž欢乐送万家”、宿城区“周末书场”、沭阳县“欢乐广场”等惠民活动被评为江苏省第二批优秀群众文化品牌项目。

文艺精品创作

4

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原创文艺作品年均达100余部,在省以上艺术活动中获奖、展演、入展作品200余个,其中获省“五个一工程”奖9个,省文华奖11个。获江苏省十三届五星工程奖作品5件,获江苏省第十四届五星工程奖作品8件,位居全省前列。

5

成功举办“兰亭西楚荟”——2017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书家精品邀请展、全国中国画名家宿迁邀请展等高层次、高水平书画展览30余次,入展省以上书法、美术展百余人次。

6

有中美协会员15名,其中4名入展全国美展,有2人获得江苏美术奖,2人获提名奖;有中书协会员52名,其中10人次入围中国书法兰亭奖,3位书法家获得江苏书法奖,1人获提名奖。

7

获得省级以上艺术资金资助项目21个,国家级资助项目4个,其中艺术创作项目16个。

8

创成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省美术家协会、省书法家协会、省摄影家协会、省戏剧家协会三台山写生采风创作基地。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9

(1)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3处。

(2)开展大运河中河(宿迁段)文化资源普查,整理沿河物质文化资源131项,非物质文化资源55项。

10

(1)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项目21项,市级非遗项目91项。

(2)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81人。

(3)连续5年开展“非遗大集”活动,建成市级非遗传习基地、传习所18处,其中2个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

文化市场管理

11

(1)稳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立市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支队,依法相对集中行使文广旅新闻出版电影等领域6大类行政处罚权。

(2)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定期公示行政处罚结果。

(3)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检查达32000余次,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经营案件534起,关停违规经营场所170家,收缴非法出版物16100件(张)。

(4)市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执法办案有功集体、全省文化市场十大案件办案单位。

广电

发展

12

应急广播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全市建成1个市级应急广播平台、8个县(区)级平台,11500个终端点位,其中安装应急广播专用喇叭16000多个、音柱3000余个,形成四级贯通、可管可控的应急广播体系,全市广电系统每年投入安全保障人员达5000多人次。

二、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加大旅游开发建设力度,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生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不断培育壮大。围绕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旅游+、品牌打造、项目突破、创新引领”五大发展战略,旅游业质态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旅游经济指标整体保持高速增长,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游客总数达1.0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8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到4.78%和10.2%,是“十二五”末的1.92倍。实现旅游业投资超过420亿元。

专栏2  “十三五”旅游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序号

指标内容

旅游经济指标

1

2015年

2019年

2020年

年游客

接待量

(万人次)

年旅游

收入

(亿元)

年游客

接待量

(万人次)

年旅游

收入

(亿元)

年游客

接待量

(万人次)

年旅游

收入

(亿元)

1602.5

120.6

2169

253

1251

146

2

2015年旅游收入

占GDP比值

2019年旅游收入

占GDP比值

2020年旅游收入

占GDP比值

GDP(亿元)

2126.19

5.7%

GDP(亿元)

3099.23

8.2%

GDP(亿元)

3340

4.4%

获得荣誉

3

荣获“2017最美中国生态、自然旅游城市”“亚太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旅游品牌创建

4

国家A级旅游景区46家,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家、国家4A级景区8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省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40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省级工业旅游区6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

(1)洪泽湖湿地景区获评5A级景区。

(2)骆马湖旅游度假区年度考核连续3年苏北地区第一,2019年全省第四,正在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3)湖滨新区成功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正在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4)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泗阳县卢集镇成河村、沭阳县钱集镇钱集村、泗洪县陈圩乡大王村被列入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5)洋河新区成功创成省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三年连续进位。

旅游节庆举办

5

形成中国酒都(宿迁)文化旅游节、国际沙雕展、沭阳花木节等旅游节庆品牌,举办衲田花海音乐季、骆马湖生态四项赛等特色文旅活动。

旅游市场营销推广

6

(1)在央视、国内知名OTA平台、长三角城市楼宇框架媒体、地铁、公交和高速服务区及沿线高炮等平台投放旅游宣传片和广告,实现国家、省、市三级媒体广泛覆盖。

(2)开通“项王故里、酒都宿迁”旅游品牌高铁专列,深度覆盖华东、华北重点旅游客源市场,拓展旅游宣传推广半径至1000公里以上。

(3)成立了宿迁旅游新媒体联盟、宿迁旅游(日本)推广中心,加大新媒体与境外旅游推广力度。

(4)成功举办全国重点城市旅游招商推介活动,在上海、郑州、南通等城市开展万人游宿迁系列活动,联合同程旅游在上海、杭州等高铁沿线人流密集区举办快闪路演活动。

(5)在上海旅游集散总站开通了宿迁三日游专线直通车。

(6)每年发布“欢乐过年”、“香约春天”、“炫酷一夏”、“乐享金秋”等生态四季游产品。其中“骆马湖放松一日游”入选首批“江苏人游江苏”14条精品线路;8条特色线路入选“江苏人游江苏”秋季精品线路;“来西楚过大年五日游”线路产品在上海市场销售火爆;1条线路获评“江苏省疫后旅游精品线路二等奖”;1条线路入选“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旅游配套服务

设施完善提升

7

(1)优化旅游交通体系,推进旅游风景廊道建设,增加停车场、旅游交通道路标识等功能配套设施。

(2)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十三五”期间新改(扩)建旅游厕所368座。

(3)开发“项府家宴”、“三台山鲜花宴”等特色餐饮品牌,举办“寻觅美食、寻味宿迁”旅游美食活动。

(4)新建花房里、隐花间等精品民宿和海棠湾轻奢度假酒店,提供了房车、木屋等特色住宿设施。

旅游商品开发

8

(1)每年举办“宿迁游礼”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面向全国征集赛事作品。

(2)与中石化宿迁分公司合作打造了首家“迁购游礼”旅游商品购物店。

旅游政策完善

9

(1)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宿迁市旅游促进条例》等政策法规。

(2)编制《宿迁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宿迁市特色风情旅游景点建设实施方案》、《宿迁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宿迁市中心城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等规划方案。

体制建设

10

(1)成立了市文旅集团,各区(县)文旅集团也相继设立。

(2)成立宿迁市旅游协会,共有81家单位和个人加入旅游协会。

(3)市财政每年设立专项引导资金7500万元,支持和引导文旅产业发展。

旅游市场监管

11

(1)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推动旅游监管水平提升。2017年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以来我市一直居于满意档次。

(2)开展旅行社第三方信用评价。在省内首家开展委托第三方对市区的旅行社开展信用评价,并在行业监管工作中广泛使用评价结果,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3)合理回应游客诉求,将文明旅游、游客满意度评价考核工作列入旅游业发展年度目标考核。

三、文化和旅游融合初见成效

2019年,根据机构改革统一部署,原市文广新局、原市旅游局转隶成立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工作思路,积极践行文旅融合发展理念,探索有效路径,推动文旅工作各领域、多方位深度融合。一是全市大力实施“文化+”行动计划,推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相关产业融合,加快产业结构创新、链条创新、形态创新,培育新的产业支撑;二是加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文化创意与旅游业态深度融合发展;三是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西楚文化、酒文化、湿地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发挥“旅游+”融合功能,打造“项王故里 中国酒都 水韵名城”三张城市名片。文旅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文旅产业实力进一步提升。

专栏3  “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指标内容

机构改革

转隶组建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区县也相继完成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机构改革工作。

融合

规划

编制

编制《宿迁市中心城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宿迁市宿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宿迁市湖滨新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暨重点项目策划》、《洋河新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传统文化+旅游”产品

推动传统文化及非遗项目进景区、进集聚区(街区)设立工坊、体验馆、传习所(基地),重点打造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和技艺等项目;深入开展酒文化保护传承,促进酒文化与旅游融合产品开发。

文旅产业

园区

积极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建设沭阳、泗阳乐器制作产业集聚区等,创成省级示范园区1个、文化产业园区1个。

“产游融合”项目开发

(1)工业+旅游方面,完善提升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双沟酒文化旅游区2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功能配套和服务水平。建成5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区。

(2)推进东关口、古徐阁、胡家花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3)持续打造骆马湖生态四项赛、洪泽湖湿地国际垂钓邀请赛等体育+旅游赛事品牌。

(4)大力开展农业+旅游品牌创建工作,目前全市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4家、省星级乡村旅游区40家。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宿迁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人民群众需求不断升级的新时代,尤其在“文化强国”建设、全民文化和旅游“双循环体系”构建的背景下,宿迁文化和旅游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文化服务体系结构有待优化提升。一是宿迁文化事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文艺创作环境有待优化,创作水平需进一步提升,高品质精品型文艺作品较少,叫得响留得住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人才队伍需进一步壮大。二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有待提高,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分布结构与居民分布结构不匹配,场馆档次、规模、设施设备配套与群众需求不匹配等,服务与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三是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与传承利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还不够,考古人才缺乏,无专业考古队伍,对现存文物研究不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不够。运河文化研究还不够系统,尚未能形成具有宿迁特色的运河文化带。

旅游动力体系有待创新升级。一是宿迁高品质景区和旅游龙头项目有待进一步培育,资源整合盘活利用率有待提升,旅游市场核心竞争力品牌引领力有待增强。二是“项王故里 中国酒都 水韵名城”品牌建设有待加强,围绕三大品牌的项目、产品、业态、产业等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丰富充实。三是旅游服务品质有待进一步升级,旅游服务软实力有待提升。四是优秀旅游人才供给保障不足,尤其是专业化、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运营人才不足。五是旅游市场培育发展不充分,客源市场体量规模有待拓展,消费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培育。整体旅游业需要创新升级。

图1:2019年宿迁与省内部分地区旅游经济指标对比

图2:宿迁与省内部分地区5A、4A级景区对比

图3:2019年宿迁与省内部分地区星级旅行社、饭店对比

文旅融合发展有待全面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从融合发展理念的强化引导,到体制机制顶层设计的创新探索,再到文旅产业、文旅要素、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市场营销等系统工程的融合发展,有待全面深化,整体融合发展体系与路径有待构建;同时在文旅融合发展扶持政策、融合发展组织培育、融合发展项目产品创新、融合发展管理体系创新等关键环节有待创新突破。

文旅市场培育有待精准发力。一是宿迁文旅市场主体培育不够充分,全市主要旅游企业是政府主导为主,运营管理专业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不高,整体上以政府主导的较大文旅项目有待由“开发建设管理、物业管理”向市场化导向的“运营管理”转变。二是宿迁客源市场有待拓展,目前文旅消费市场主要集中于本省及周边地区,在长三角地区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尚未得到充分彰显,在华北、西北、西南、东北等全国其他地区客源市场潜力开发不足。三是市场营销推广有待精准发力,营销推广方式有待创新,新媒体营销运用有待加强,营销推广资金投入有待提高,营销推广人才队伍有待完善,营销推广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第二章  战略思考

第一节  对标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

对标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目标,深入挖掘和梳理宿迁文化脉络,提炼宿迁特色文化元素,加强本土特色文化事业建设发展,扎实推进宿迁“十四五”时期特色文化强市建设。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宿迁文化强市建设的重大任务,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要求,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升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强文化推广传播,讲好宿迁故事。

第二节  对标江苏“强富美高”提升文旅贡献值

对标“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标准及要求,全力推进宿迁文旅产业发展,提升文旅产业对“强富美高”新宿迁建设贡献值。推动文旅产业全面融合创新发展,大力提升文旅产业效能,促进文旅产业在GDP占比进一步增长。发挥文旅产业富民带动效应,通过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与“三农”关联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助推百姓致富。发挥文旅产业绿色经济特点,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宿迁“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

第三节  对标“水韵江苏”提升宿迁“水韵名城”品牌

以水为脉,对标江苏“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发挥骆马湖、洪泽湖、中运河宿迁段、古黄河等水资源生态优势,重点强化提升骆马湖、洪泽湖两大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及中运河宿迁段、古黄河两大生态旅游廊道建设,有效支撑宿迁“水韵名城”品牌建设和发展。

第四节  对标江苏“两廊两带两区”文旅空间体系打造宿迁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区

对标江苏“两廊两带两区”文旅空间体系,紧扣世界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中规划的中运河宿迁段、宿迁皂河古镇,沿洪泽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中规划的宿迁泗洪洪泽湖湿地、三台山—骆马湖,把宿迁洪泽湖、骆马湖两大片区打造为对接江苏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重要支撑节点,培育为具有宿迁本土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第五节  对标宿迁“四化同步”构建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对标建设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发挥文旅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构建“产城乡一体化”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加强宿迁现代工业旅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进宿迁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及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助推宿迁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特色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助推宿迁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与现代数字化技术、智能设备、5G技术、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促进宿迁文化和旅游智慧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第六节  对标“全域旅游”打造长三角生态旅游度假精品城市

对标“全域旅游”发展,推进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双循环”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长三角生态旅游度假精品城市建设。针对宿迁本土及周边近距离市民周末旅游市场、家庭亲子旅游市场、日常休闲市场、夜经济市场,推进本地居民休闲项目产品创新开发,促进本地客源“内循环”发展。针对外部客源市场,推动项王故里、酒都公园、骆马湖、洪泽湖、皂河龙运城、三台山森林公园等品牌项目产品沉浸式升级,拓展外部客源,助推“外循环”发展。

第七节  对标宿迁“三大名片”强化品牌支撑体系

对标宿迁“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水韵名城”三张名片,强化提升以文旅项目、城市共享系统、营销推广体系为基础的品牌支撑建设。以项王故里、皂河龙运城、新盛街等文化龙头项目、洋河双沟酒业等酒产业及酒文化体验项目、骆马湖洪泽湖等水资源生态旅游项目、皂河龙运城和运河风光带等中运河文旅项目为依托,重点进行项目产品及业态升级提升。以“三张名片”为主题,以中国酒都(宿迁)文化旅游节等重点文旅节庆活动为引爆点,以新媒体为突破点和载体,以精准整合系统营销为手段,大力推进市场营销推广。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要求,全面落实文化强国、旅游强省、全域旅游等目标思路,抢抓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紧扣宿迁市“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建设新时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艺术精品创作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推进文旅融合、努力实现创新发展,为提高宿迁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打造长三角生态旅游度假精品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高质量发展。统筹推动全市范围内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盘活及高效开发利用,强力推进文旅项目产品精品化开发建设,有效提升产业效能,进一步推动宿迁文化和旅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坚持全域统筹。构建全市文化和旅游“一盘棋”发展体系。以全域旅游发展为途径,通过全域旅游规划编制,省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系统整合全市范围内文化和旅游相关资源、要素及产业,统筹构建全市文化和旅游和谐发展体系。

——坚持主客共享。综合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现代化、旅游化创新发展,拓展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充分考虑及满足宿迁本土居民日常需求,结合游客市场需求变革推进旅游项目产品类型与业态创新拓展延伸,构建本土居民与外来游客差异化共享产品体系。

——坚持融合创新。通过“文化+”、“旅游+”、“+文化”、“+旅游”等发展路径,挖掘文化元素,融合旅游要素,积极培育文化和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服务、新产业,把创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到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全面促进宿迁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发展。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结合宿迁建设“改革创新先行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生态大公园、全国文明诚信高地”的发展定位,围绕“项王故里 中国酒都 水韵名城”三张名片,着力实施推动宿迁文旅业高质量发展“八化路径”(发展全域化、资源整合化、文旅融合化、建设品质化、产品创新化、服务优质化、管理规范化、消费沉浸化),全面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把宿迁打造为发展环境全面优化、产业业态全面升级、配套设施全面完善、市场竞争力全面加强、文旅发展全面融合的文化强市和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度假精品城市。

第四章  发展目标

第一节  文化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持续努力把宿迁打造成为文化服务设施齐全、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体制活力迸发、区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

一、公共文化服务力显著增强

注重文化民生保障和改善,“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程度达到95%以上,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达到100%,到2025年,年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人次6人次以上,年文化活动惠及群众不少于500万人次。

二、文艺创作力显著增强

文艺创作规划引导更加科学,文艺作品评价标准体系和创作激励政策更加完善。“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创作文艺作品100部以上,五年内精品艺术获得省“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五星工程奖”作品25个以上,力争在国家级奖项中实现突破。

三、文化遗产保护力显著增强

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更加健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利用。西楚文化、酒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十四五”期间,力争国家级文保单位、省文保单位各增加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化、规范化推进,非遗名录体系更加完善健全,非遗传承扎实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不少于1个,省级不少于5个。

专栏4  宿迁市“十四五”文化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序号

指标名称

“十三五”末指标

“十四五”预期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

1

市县级图书馆

6个(国家一级馆5个)

6个(国家一级馆6个)

2

市县级博物馆

国家三级博物馆1个

国家二级博物馆1个,

国家三级博物馆2个

3

市县级文化馆

6个(国家一级馆6个)

6个(国家一级馆6个)

4

市县美术馆

2个

3个

5

市县级剧院

2个

3个

6

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争创达20家

7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

121个(国家一级站14个、二级站14个、三级站25个)

121个(国家一级站25个、二级站40个、三级站56个)

8

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1452个

1452个

9

农村文化大院

99家

119家

10

宿迁文化云

1个

1个

11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

达90%以上

95%以上

12

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

达95%以上

100%以上

13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

均达100%

100%

14

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

4.04

6次以上

15

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

1200场以上

1200场以上

文化

遗产

16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处

2处

17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处

8处

18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3处

14处

19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83处

88处

20

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项目

4项

5项

21

省级非遗代表名录项目

21项

26项

22

市级非遗代表名录项目

91项

96项

23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人

2人

24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1人

26人

25

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81人

290人

26

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

1个

2个

27

市级非遗传习所和基地

18个

20个

28

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个

4个

2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防、消防、防雷达标率

70%

100%

文艺

创作

30

文艺原创作品年均数量

108个(件)

120个(件)以上

31

省级以上文艺作品获奖次数、年国家级文艺获奖人次、年省级文艺获奖人次指标

25人次、1人次、4人次

不低于30人次、不低于1人次、5人次

32

大型舞台艺术作品获省级奖项数

1个

2个

广播

电视

33

2022年,市台四大平台功效整合为一,真正形成以移动客户端为中心,电视、广播、网络为多翼的现代传媒平台。“十四五”完成市广电总台新广播电视发射塔工程建设、泗洪县融媒体中心新发射塔、沭阳县融媒体中心综合大楼建设;实现5G网络在部分地区部署建设和商用。

第二节  旅游发展目标

一、打造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度假精品城市

一是以打造长三角生态旅游度假精品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宿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推动一日游向多日游、观光游向深度游、景点游向全域游转变,全面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消费体验度;二是深化全域旅游发展,加快皂河龙运城、新盛街片区改造等精品项目建设,加速大运河中河宿迁段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四季旅游线路等特色旅游线路谋划打造,推动骆马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湖滨新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泗阳县、洋河新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三是提升旅游特色化、智慧化水平,加快发展以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为龙头的智慧旅游系统;四是加强在线直播、区域协同联动营销等矩阵式精准营销,举办好中国酒都(宿迁)文化旅游节等主题旅游节庆;五是深化“旅游+”融合发展,探索发展在线旅游、夜游经济等新业态,构建宿迁特色旅游业体系。

二、文旅产能达到新高度

大力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力争把文旅产业培育成宿迁的优势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社会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引擎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位于全省前列。“十四五”期间,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到2025年,全市游客年接待量达到3500万人次以上,实现年旅游总收入410亿元以上。

三、区域旅游竞争力显著增强

全市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整合与有效利用,品牌竞争力显著提高、市场知名度明显提升,游客满意度不断攀升,宿迁市旅游发展竞争力在全省乃至长三角旅游格局中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深受游客青睐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城市。

四、三大主打名片得到新提升

全面系统化打造“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水韵名城”三张名片,以项王故里、洋河酒厂及双沟酒厂、洪泽湖、骆马湖为主体,全面整合宿迁历史文化资源、特色产业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等,深度挖掘文化要素,深化开发和提升三大品牌对应的文旅产品体系,大力拓展和延伸三大品牌对应的文旅产业面和产业链,以及全力提升三大品牌对应的软性服务与管理水准。

专栏5  宿迁市“十四五”旅游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序号

指标名称

“十三五”末指标

“十四五”预期指标

旅游经济指标

1

年游客接待量(万人次)

2169

3500

2

年旅游收入(亿元)

253

410

3

实现旅游业投资

年均投资额超80亿元

年均投资额不少于120亿元

旅游

品牌

4

5A级旅游景区

1家

2家

5

4A级旅游景区

8家

10家

6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1家

7

省级旅游度假区

4家

6家

8

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3家

4家

9

省级工业旅游区

6家

7家

10

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1家

3家

11

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

4家

15家

旅游业其他指标

12

星级酒店(五星级、四星级)

6家

(五星级0家)

7家

(五星级1家)

13

国际高水准度假酒店

7家

9家

14

省星级旅行社

26家

35家

15

导游人员(人)

1947

2200

第三节  文旅融合发展目标

一、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取得新成绩

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从文旅项目产品高品质开发建设、产业体系动力效能提升、项目产品服务规范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效率提升、项目经济与社会效益提升五个层面,推动和促进宿迁现有文化和旅游产品业态转型升级,形成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文旅产业体系,为宿迁文化和旅游长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深度挖掘整合宿迁文化资源,按照“宜融则融,应融尽融”原则、“文化+”及“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全力推进宿迁文化和旅游全要素转型升级,实现文化和旅游多领域、全方位、全产业链深度融合。

专栏6  宿迁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十三五”末指标

2025年目标

1

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单位

1个

2个

2

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1个

2个

3

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1个

2个

4

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1个

3个

5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1个

6

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1个

3个

7

智慧监管重点文旅场所覆盖率(包括3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乡村旅游重点村、县区级以上文化馆、图书馆、三级以上博物馆)

覆盖8家4A级景区

90%

第五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文化发展任务

一、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健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按照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四级网络体系,进一步推进宿迁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优化提升,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合理布局,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1. 市级层面:进一步推动市属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与提升,确保实现市有“四馆”。一是启动宿迁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三年内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设立市少儿图书馆;二是开展宿迁市美术馆新馆、宿迁曲苑项目可行性研究,陆续启动建设;三是实施市文化艺术中心整体提升、市博物馆展陈改造提升晋级二级馆;四是依托“宿迁文化云”加快推进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数字化建设。

专栏7  市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和服务拓展

序号

类别

主要内容

1

市图书馆

宿迁市图书馆新馆计划总投资3亿元。按照国家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建设相关要求,将宿迁市图书馆建设成为集图书借阅、培训、讲座、教育、研究、展览、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图书馆。

图书馆新馆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进行建设,注重休闲服务设施及空间的配套设置,结合宿迁文化云、线上数字技术及现代智慧设备建设智慧图书馆、掌上数字图书馆,加强市县区线上数字图书的互联互通共享。结合宿迁老旧小区和厂房改造等,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2

市博物馆

依托博物馆文化资源,结合宿迁文化云、数字技术、VR技术、动漫游戏设计,以主题历史文化故事为主题主线,开发沉浸体验式休闲娱乐项目产品,建设线上数字博物馆;结合现代智慧设备,建设智慧博物馆;加强与省、国家云博物馆衔接。

3

市文化馆

结合宿迁文化云建设掌上数字文化馆;加强文化馆与非遗传承人、非遗组织、旅游景区项目、文创企业等合作,推进非遗活化转化,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设立景区非遗体验工坊、非遗微演艺空间;引入智慧建设打造智慧文化馆。

4

市美术馆

新建宿迁市美术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有3 个大型临时展览展厅,2 个常设展览展厅,以及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藏品储藏室等多个功能区,能够正常开展近现代美术精品收藏、进行学术研究、举办陈列展览、开展审美教育、组织对外交流等重要活动,拟计划投资 2亿元。

按照国家一级馆规划建设市美术馆,注重馆内展示空间的艺术化设计建设,加强美术馆与协会、学校等合作,注重展示场馆空间与休闲化配套服务空间的结合及对应服务设施的配套。

5

宿迁曲苑

曲苑建筑及内部展示空间结合宿迁本土戏曲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建设,突出本土特色戏曲文化元素。加强曲苑与旅游景区项目合作,设立景区戏曲演艺空间,开展游客参与型沉浸式体验项目产品。结合宿迁文化云、智慧设备技术,建设线上同步数字曲苑,打造智慧曲苑。

2. 县区(含功能区)层面:力争实现县有四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或非遗馆)。一是陆续完成沭阳县图书馆新馆、宿豫区图书馆新馆、泗阳县博物馆新馆建设,泗洪县图书馆创建国家一级馆,沭阳县博物馆等创建国家三级馆;二是到2022年,各县区确保建有高标准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或专题博物馆);三是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建设美术馆、主题文化场馆、特色文化街区等。

3. 镇村(含街道社区)层面:一是重点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引领,充分整合文化活动功能,完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提升服务效能,确保各综合文化站均达到国家三级站以上标准;二是加强村居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运行管理,保障正常开放;三是新建集中居住区同步配套建有高标准的公共文化设施。

(二)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机制: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免费开放工作,逐步将宿迁专题博物馆纳入免费开放范围。

2. 依托“宿迁文化云”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构建大数据管理系统,打造以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学习交流功能为主导的立体化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共享平台,重点加强智慧图书馆、智慧文化馆、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打造分级分布式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加大力度支持文化微视频、艺术慕课等数字文化资源建设。

3. 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提供精准公共文化服务:一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及发布制度,深入推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二是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优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宿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项目。

4. 加大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以行业联盟等形式,开展馆际合作,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开展文化服务“一卡通”、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等服务,实现宿迁全域文化共建共享。

5. 加强基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双向互动功能,为各级政府部门便民服务提供窗口和平台。

(三)加强文化惠民活动建设

一是精心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积极鼓励全民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性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地方文化惠民活动品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举办“金鼎”文化艺术周、“金鼎”群文广场演出等系列活动,形成具有宿迁特色的多元化文化惠民服务体系。

二是依托公共文化场馆,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名家讲堂、读书会、公益艺术鉴赏会、文化沙龙、非遗手工技艺等多种类型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式公共文化活动,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满足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三是继续组织实施送戏、送电影、“文化五进”、“艺术普及进基层”、“地方小戏曲艺展演月”等惠民工程,每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不少于1200场次,到2025年人均年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6次以上。

(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探索创新政府、市场和社会良性互动、共建共赢模式,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一是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放管服”改革 ,加大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二是积极探索将财政投入以直接拨款为主,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基金制等多种方式,形成竞争机制,使资源配置从文化系统“内循环”逐步转为面向市场和社会的“大循环”;三是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主体,充分发挥文化非营利组织、文化志愿者等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五)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加强对文化领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奖励支持,对文化先进个人、先进文化村居、先进文化乡镇、先进文化单位,给予表扬奖励。三是建立效益评估机制,制定科学的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纳入量化目标管理。四是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定期对乡镇、村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专(兼)职人员和文艺骨干开展教育培训,选派基层文化系统人才、文化骨干到文化专业机构进行学习培训。公共文化场馆理事会制度实现全覆盖。五是建立健全财政保障机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全市重点公共文化系列工程、公共文化产品购买、文艺精品创作、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保障各层级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和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需求。

(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路径

按照宿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场馆类型及经营时间与人流量分布特征,精准划定与统计各类公共文化场馆的利用率时段与空间,建立预约机制,签订合作协议,提供给有需要的社会群体使用,进一步盘活提升公共文化场馆设施的使用率,发挥更高的效能。

一是加强与社会文化行业组织联动合作。把文化馆、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场馆闲暇时段、闲暇空间以免费共享提供给对应的行业社会组织作为交流与活动的场所,促进场馆利用率提升。

二是加强与学校联动合作。根据文化场馆类型与性质特征,加强与当地学校合作,为对应专业课学生提供更专业的交流活动场所。重点推动文化馆、剧院、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故居与学校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具有特色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

三是打造美丽文化空间。依托图书馆、文化馆、剧院、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打造网红项目和服务。按照合约机制免费或有偿对专业的网红直播等群体进行开放,盘活宿迁公共文化场馆。

专栏8  “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重点任务

序号

名称

主要内容

1

县区级文化

服务设施完善提升

完善提升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或非遗馆,推进市图书馆新馆、沭阳县文化馆、图书馆新馆,宿豫区图书馆新馆、泗阳县博物馆新馆建设。

2

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完善提升

推进合并乡镇(街道)和村居,高标准改建新建综合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3

县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按照国家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和《文化馆建设标准》,推动对宿迁未达标的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进行新建或改扩建。乡镇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分馆基本实现全覆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4

县区博物馆纪念馆建设

按照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中小博物馆帮扶计划。支持宿迁博物馆纪念馆功能提升、服务产品内容提升。

5

智慧图书馆体系

建设

以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为核心,搭建一套支撑智慧图书馆运行的云基础设施,形成宿迁层面知识内容集成仓储,建设和运行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在各级图书馆及其基层服务网点普遍建立实体智慧服务空间。

6

公共文化

云建设

以国家、江苏、宿迁公共文化云为依托,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渠道,打造覆盖宿迁全市的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服务总平台、全民艺术普及资源总库、全民艺术普及文创中心、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中心。

二、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

(一)加强文艺精品创作

积极鼓励文艺创作,打造一批具有宿迁特色的高品质文艺精品。

一是加强重点题材创作规划。围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节点和国家重大战略,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领域统筹创作规划,合理集聚和配置资源,扶持重大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创作,推出一批新时代精品力作,确保每年在省及以上专业类别评选中入选获奖作品25件次以上。建立宿迁市文艺作品质量提升长效机制,推动重大题材作品参加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全国美展等全国性与全省性奖项评选。

二是深挖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坚持以本地核心文化挖掘与活化为导向,深挖西楚文化、古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顺山集文化、酒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一批文艺精品。

三是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健全创作规划、扶持引导、配套服务、宣传推广引导机制,坚持精准选题、精心创作、精细打磨,切实提高文艺作品质量,推出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十四五”期间,每年至少推出2部大型精品剧目,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全国奖项评选中取得重大突破。

(二)健全完善文艺创作生态

一是充分发挥书画专项资金等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实施书法美术精品创作工程,不断扩大“书法美术宿迁现象”社会影响力。二是加大对宿迁本土戏曲创作的扶持力度,挖掘地方传统戏剧曲艺的资源潜力,营造浓厚的地方特色文化氛围。三是筹建市级国有院团,落实人员和经费,配齐基础设施设备,开展舞台艺术理论研究,发掘抢救和保护地方舞台艺术遗产,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培养舞台艺术人才。四是完善国有文艺院团考核评价机制,促进舞台艺术创作、演出和普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五是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创办文艺院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民营院团发展,激发院团创作活力和潜力。

(三)打造一批地方艺术品牌

一是继续打造宿迁美术奖、宿迁书法奖、“向经典致敬”临书大赛等艺术活动品牌,推出更多高层次书画、摄影展览,举办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搭建艺术家相互交流的平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雅艺术的需求;二是加快艺术与旅游融合,用旅游载体传播艺术,用文艺创作丰富旅游产品,精心打造一批能够展示宿迁形象的演艺节目,推出“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文化旅游线路,推动艺术更好融入百姓生活。“十四五”期间,培育2个具有区域品牌知名度的旅游演艺精品项目。

专栏9  “十四五”时期文艺创作重点项目

序号

名称

主要内容

1

艺术创作源头工程

开展优秀戏剧文学剧本征选,每年推出一批优秀剧本,建立剧本创作、导演编排、舞台演出机制。整理挖掘宿迁历史名人、历史大事件文化、非遗文化、传说故事文化、古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地方文化创作资源,为文艺创作提供源头活水。

2

重点剧目创作工程

每年遴选出1部重点剧目,采取项目制投入模式,重点打造。

3

重点书画创作工程

充分利用书画专项资金,通过组织采风、举办赛展等形式,引导优秀书画家创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书法美术作品。

4

举办宿迁书法奖、宿迁美术奖评选

每两年举办一届,通过选拔、评比、展览,推动宿迁书画人才交流,鼓励创作。

5

举办“向经典致敬”临书大赛

每年举办一届,挖掘培养书法后备人才,发扬书法传统文化,营造书法发展氛围。

6

开展优秀剧目展演

活动

每年举办一届,组织市内外优秀剧目进行展演,促进文化惠民和繁荣艺术创作相结合。

7

舞台文艺精品创作

实施国家、江苏、宿迁重大题材创作引导工程、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等,定期发布一批推荐优秀保留剧目,扶持主题文艺作品和剧本创作,扶持小型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发展,重点扶持西楚文化、酒文化、红色文化等宿迁本土文化题材艺术创作。

8

中美协、中摄协

三台山写生创作基地采风活动

发挥中美协、中摄协三台山写生创作基地作用,每年组织1次中美协、中摄协会员到宿迁写生采风活动,扩大宿迁影响力。

9

新时代文艺领军人才培养

培训与实践相结合,举办各类文艺人才培训班,培养选拔一批创作、表演、管理、评论等方面的领军人才。

10

名家传艺暨青年文艺人才大比武

以“结对传艺、比武竞艺”为重要途径,发挥老艺术家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文艺骨干培养培训和宣传展示。

三、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一)提高文物保护水平

一是对宿迁地下文物资源进行抢救性发掘,加强现存文物研究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建立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信息库和革命文物保护名录,依托博物馆进行展示陈列,形成一批研究成果,结合文创、旅游发展等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二是开展城市溯源工程,推进宿预故城、泗阳桃源故城、厚丘故城等遗址遗存考古勘探及研究,超前谋划保护利用规划;实施东大街、新盛街、皂河古镇等范围内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龙王庙行宫防雷、孔庙大成殿彩绘等工程,以及泗阳天后宫等历史建筑修复保护,延续历史文化风貌。

三是深化大运河中河(宿迁段)考古工作,开展运河沿线极乐律院、显佑伯行宫、道生碱店等文物修缮,对大运河中河(宿迁段)文化遗存进行系统研究,开展项王故里、龙王庙行宫、大王庙等大运河宿迁段文化遗产解读,丰富文化内涵、增强文化体验。

四是全面梳理挖掘宿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形成比较完整的红色记忆脉络。加强对宿北大战烈士陵园、朱瑞故居等遗址遗存的保护利用,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对16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进行升级、建设提升。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一是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深化非遗调查,采取数字化方式开展调查登记,推进大数据在调查中的应用。完善非遗记录体系,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对宿迁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全面记录。加强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完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体系。加强非遗研究工作,建立宿迁非遗专家资源库,深化与宿迁学院等院校合作,建设非遗研究基地和非遗研究中心;加大对中青年非遗专家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中青年学者从事非遗研究,建设非遗研究基地。深化宿迁文化基因研究阐释,遴选充分体现宿迁文化基因、涉及宿迁文明发源文化发祥的非遗项目,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挖掘阐释非遗项目中蕴含的文化基因,探索当代价值应用途径。

二是加强非遗项目保护。组织开展第四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力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增加至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增加至26项。组织对苏北大鼓、淮海戏、泗州戏、柳琴戏、淮红戏、童子戏、云渡桃雕、手抄草纸等不少于10个重点非遗项目发掘、研究、抢救。组织对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代表性项目存续状况,完善动态调整机制。组织开展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力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加至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加至26人。

三是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广泛开展非遗展示展览活动,持续举办“宿迁非遗大集”,策划举办宿迁非遗购物节、宿迁非遗博览会、宿迁曲艺周等品牌活动;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春节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推动非遗普及教育,鼓励宿迁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支持学校开展非遗展示、展演、竞赛及互动体验活动,建设一批中小学非遗传承基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教育培训,广泛开展非遗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完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推动宿迁苏北大鼓、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洋河酒酿造技艺)、洪泽湖渔鼓、泗州戏等非遗代表性项目配套改建新建传承体验中心、建设非遗专题馆。

(三)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

一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建设。开展宿迁文化遗产数字化记录,完善文物和非遗数据库;组织实施博物馆、纪念馆、非遗馆等文物和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护展示工程,推动博物馆、纪念馆虚拟展厅和数字展览建设。

二是按照文化遗产+游戏、文化遗产+VR虚拟技术、文化遗产+全息投影技术融合创新模式,对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遗产进行时代、场景“复原”,把文化遗产资源创新活化转化为参与性及体验性强的主题游乐休闲项目产品,如打造文化遗产游戏体验馆、VR体验馆,讲好文化遗产故事。

三是以游戏、动漫、音乐、影视等形式对西楚文化、酒文化等代表性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数字化还原,借助线上平台发动大众用户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创新活化文化遗产,促进文化遗产的游乐化、休闲化发展。

专栏10  “十四五”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点任务

序号

名称

主要内容

1

文物

保护

文物安全:推进宿迁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健全文物安全防范体系,增强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市县文物机构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推广新技术手段应用。

文物保护科技创新:研发文物资源整体性保护、重点文物安全风险监测与防范、文物病害无损微损检测和诊断等关键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研究出土文物和遗址价值认知、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技术。

文物活化:通过多种形式活化文物资源、展现文物价值。提高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展示和利用水平。开展“互联网+宿迁文物”行动,实施宿迁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

2

考古

发掘

开展系统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实施宿迁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文明变迁、西楚文化、大运河中河宿迁段与古黄河流域等关键领域与地带考古项目,深化宿迁文明探源研究,实施宿迁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

3

非遗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举办春节、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

传统戏曲繁荣振兴:实施传统戏曲振兴工程,开展传统戏曲进校园,加强戏曲团队建设。

四、提升文化产业体系效能

一是坚持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以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质态为目标,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做深文化旅游融合产业,打造融合创新、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壮大产业主体,坚持提升存量和扩大增量并进,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领军型文化企业。

二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形成业态集聚、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的载体体系。按照有鲜明产业定位、龙头企业支撑、上下游产业衔接、综合配套“四有”要求,重点建设沭阳县文化创意创业园、泗阳县文化创意产业工坊、泗洪县双沟镇文化产业园、宿豫区老粮库文化创意产业园、洋河新区 ICi创意设区等,到2025年建成10-15个特色鲜明、要素集聚的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

三是实施“文化+”行动计划,推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旅游、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皂河龙运城、运河祈福园等大运河文化带重点项目,培育一批新的产业支撑。

五、提升广电服务效能

一是以总局62号令为抓手,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组织广电系统深入学习贯彻执行《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规定》,按照安播规定每年开展一次安全考核,堵塞安全播出事故漏洞,通过监测、督查、考核等方式,确保重要保障期安全播出无事故。

二是以有线网络为依托,推动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通过乡村广电搭建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平台,开展“益农信息社”、“名师空中课堂”、“智慧医疗”、“平安乡村”等项目建设与服务,提升乡村信息化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

三是以“高清江苏”为契机,推动高标清电视发展步伐。市广电台综合频道和公共频道于2021年实现高标清同播。县级播出机构逐步进行高清化改造。2022年有条件的播出机构开播4K超高清直播频道。有线电视高清交互数字平台建设4K超高清内容专区。

四是以5G网络建设为动力,加快广电5G网络示范运用。加快推进广电5G网络试点建设,赋能公共服务转型升级,推动有线无线、广播通讯、大小屏协调发展。重点在广播、超高清视频、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安防等领域拓展广电5G创新和应用。

五是以应对突发事件为重点,提升应急广播运行质量。加强各级应急广播平台与省市平台应急信源对接,在做好平时对农宣传同时,重点应对突发灾害宣传。切实维护好全市应急广播覆盖网,确保应急广播长期通、优质通。

专栏11  “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序号

类别

主要内容

1

沭阳县文化创意

产业园区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以图书文化产业园为依托,打造集数字出版、纸质出版、图书发行、新媒体、电子商务、书画艺术、创意设计为特色的复合型文化产业园区。

2

泗阳县文化创意产业工坊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重点打造泗阳青创空间、创意文化产业孵化基地。

3

泗洪城市超级 IP打造

制作一部52集以泗洪元素为主的生态探险环保型动画片——《环保特攻队》,同步做好各类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设计、展示、销售工作。

4

黄河故道文化

公园

项目占地总面积约21.6万平方米(约324亩),北起金田路,南至北京路,东至新建花园路,西至古黄河,计划总投资2亿元;通过对宿迁黄河文化的追溯和萃取,将黄河文化的精粹融入到公园的景观空间,最终形成“源、兴、乐、盛”四大主题分区,打造别具一格的城市楚风古卷。

5

运河湾城市半岛生态修复工程

项目占地约180亩,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对运河湾城市半岛生态进行修复。

6

宿豫区老粮库文化创意产业园

项目占地约61亩,建筑面积8067平方米,涵盖美术馆、音乐墅、艺术家工作室、非遗展馆、巴掌剧场及文创、体育、影视基地等文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构建特色休闲文化园。

7

顺河集行宫遗址公园

项目占地面积约1.72公顷(约25.8亩),依托顺河集兵营遗址,打造集遗址展示、模拟考古、军事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互动性遗址公园。

8

运河祈福园

结合运河文化和周边地块对大王庙现状展陈进行提升,立足运河祈愿风调雨顺的民间传统,打造一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运河祈福园。

第二节  旅游发展任务

一、优化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进一步优化全市旅游发展空间,打造以中心城市“一廊四组团”为主体,三县“一县一品”为支撑的发展布局。中心城市“一廊四组团”分别为大运河-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湖滨新区水韵度假组团、宿城区文化休闲组团、宿豫区乡村休闲组团、洋河新区酒都体验组团,三县“一县一品”分别为泗洪县生态休闲度假、泗阳县乡村游憩休闲、沭阳县花木生态旅游。

专栏12  宿迁市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空间格局

发展方向

重点项目

一廊

大运河—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

文化生态休闲

挖掘整合京杭大运河、古黄河文化与生态资源,重点打造骆马湖旅游度假区、项王故里、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成子湖旅游度假区、中运河老粮库文化创意产业园、古黄河湿地公园等。

四组团

湖滨新区水韵度假组团

湖滨生态休闲度假、运河文化体验、康体运动

以骆马湖为依托,重点打造骆马湖旅游度假区、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三台山康养旅居项目、皂河龙运城、骆马湖国家农业公园、湖滨公园、骆马湖沙滩公园、渔业风情街、骆马湖水街、上相湾、戴场岛、环骆马湖国际旅游风景道等。

宿城区文化休闲组团

西楚文化体验休闲、城市游憩休闲

挖掘整合以西楚文化为特色的文化资源及其它旅游资源,重点打造项王故里、真如禅寺、西楚大街、楚街、新盛酒香文化街、酒都公园、宿城新区水街、古黄河风光带、中国粮食博物馆、牛角淹风景区、印象黄河景区、国际啤酒文化体验区等。

洋河新区酒都体验组团

酒文化体验休闲、生态农业休闲

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洋河旅游度假区、神农时代文化旅游区、乾隆江南酒业文化旅游区、汉匠坊酒文化体验园、古黄河生态园、洋河古镇、河西田园综合体等。

宿豫区乡村游憩组团

乡村休闲度假、农村电商商贸休闲

中运河老粮库文化创意产业园、梨园湾景区、杉荷园景区、大河云天房车营地、运河湾自然农园、水利遗址博物馆、电商筑梦小镇、电子商务产业园、京东无人机训练基地、宿迁动物园等。

三县

沭阳县

沭阳县花木生态旅游、温泉休闲

新河古栗林生态旅游度假区、中闽花海田园综合体、苏台花木产业园、花木生态旅游区、胡家花园、南湖公园、吴印咸故居等。

泗阳县

湖滨游憩休闲度假、妈祖文化体验、平原林海游憩

成子湖旅游度假区、妈祖文化园、中国杨树博物馆、南园景区、奥林匹克生态公园景区、卧龙山庄、城南植物园等。

泗洪县

湿地游憩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休闲

洪泽湖湿地景区、泗洪洪泽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临淮渔家风情小镇、洪泽湖湿地温泉度假村、双沟酒文化旅游区、大王庄党性教育基地、江苏文明根祖园(顺山集国家遗址公园片区)、柳山湖旅游风景区等。

二、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

继续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县(区)创建省级或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重点推进湖滨新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同步推进宿豫区、宿城区、泗洪县、泗阳县、洋河新区等                               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并在宿迁全市符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要求时,推动宿迁市地级行政区域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专栏13  宿迁市“十四五”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

序号

市县区

目标

工作任务

责任单位

1

湖滨

新区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按照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要求与程序流程准备和申报。

湖滨新区及相关部门

2

洋河

新区

国家

全域旅游示范区

编制《洋河新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并先按照相关标准与程序流程申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洋河新区生态旅游产业园管理办公室

3

泗阳县

省级

全域旅游示范区

编制《泗阳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并按照相关标准与程序流程申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泗阳县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4

宿城区

省级

全域旅游示范区

完成《宿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并按照相关标准与程序流程进申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宿城区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5

宿豫区

省级

全域旅游示范区

完成《宿豫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并按照相关标准与程序流程进申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宿豫区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6

宿迁市

地级行政区域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编制《宿迁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并按照相关标准与程序流程申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宿迁市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三、提升项目动力效能体系

(一)全力整合打造“三大品牌”龙头支撑项目

1. 项王故里中央游憩区

围绕“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国内一流文化休闲旅游综合体”的目标,以项王故里为主体,整合极乐律院、真如禅寺、宿迁市博物馆、水利遗址博物馆、新盛街历史文化街区、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等资源,编制《宿迁城市中央游憩区全案策划》与《宿迁城市中央游憩区文化景观系统提升设计方案》,对整个片区进行系统梳理与全面提升。挖掘整合西楚文化,精心设计建设一批蕴含西楚文化、项王元素的城市建筑、公园游园、文化小品等,以京剧霸王、虞姬脸谱为原型设计城市旅游IP,运用于主城区的公共配套设施、旅游产品设计等,营造浓郁的英雄文化氛围,打造宿迁历史文化精神地标。创新文化演艺手法,发展文化演艺、文创设计、精品度假旅游产品,推出主题音乐灯光秀,深化项王故里三期项目规划研究,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着力打造西楚文化核心区。

2. 中国酒都文化公园

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双沟酒文化旅游区、酒都公园整合一体化打造,实施中国酒都建设工程与中国酒都文化公园培育工程(长远依托洋河新区为核心,双沟镇与城区酒都公园为拓展,整合打造国家文化公园),做好酒与英雄、生态、城市融合的文章,打响“中国酒都”品牌。

一是以酒都公园为核心整合周边空间,打造中国酒文化博物馆、酒道馆、特色酒街等,策划举办酒都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完善中心城市酒都标识,建成酒文化拓展区、酒类交易中心和酒行业活动中心;二是在洋河新区构建“酒厂、酒镇、酒街、酒家、酒庄”多位一体的空间布局,建设世界优质白酒核心产区、酒文化活态体验区,并推动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支持洋河省级旅游度假区打造高品质酒文化主题的休闲度假目的地;三是挖掘醉猿文化、湿地文化,将双沟名镇打造成中国酒源头生态体验区。

3. 骆马湖旅游度假区

以骆马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和抓手,积极打造城市滨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一是成立组建“骆马湖旅游发展联盟”,建立合作共享体制机制;二是编制《环骆马湖旅游发展合作全案策划》,对骆马湖片区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与开发利用;三是继续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强化内涵提升,完善功能配套,提升服务能力,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四是推进环湖旅游风景廊道修建,推动水上旅游廊道开发,沿湖发展滨水休闲、游乐、度假、康体运动等旅游业态,提升休闲度假功能。

4. 洪泽湖生态旅游度假区

以洪泽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和抓手,积极打造洪泽湖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一是成立组建“洪泽湖旅游发展联盟”,建立合作共享体制与机制;二是编制《环洪泽湖旅游发展合作全案策划》,推动环洪泽湖旅游风景廊道修建,对洪泽湖片区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与统筹开发利用;三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提升工作,完善提升生态休闲度假产品及服务功能,在省级旅游度假区年度考核中快速争先进位,启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

(二)完善提升一批重点旅游项目

依托宿迁现有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及被列入市政府的重大项目,进行资源整合盘活与创新开发,重点开发休闲化、体验化、亲子型、度假型等深度沉浸体验式旅游项目产品,丰富业态类型,延伸产业链,提升旅游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专栏14  “十四五”重点旅游项目工程

序号

项目名录

工作任务要点

发展目标

1

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

调整花海结构,延长季节;引入文化元素产品,解决季节性强问题;加强与周边合作;完善建设三台山酒庄等休闲度假配套产品;延伸发展生态度假、儿童游乐、党建教育等项目产品;发展林下养殖、种植产品,延伸产业链。

争创国家5A级景区

2

皂河龙运城

挖掘整合治水文化、航运文化和皇家巡游文化,按照“一源三脉十渡”总体布局进行打造。“一源”即皂河之源(乾隆行宫、安澜湖、复水殿组成),“三脉”即“大运传奇”、“十里通圣”和“百里河社”三个集群区,“十渡”即以“安澜渡”“泗水渡”“邗江渡”等极具航运文化命名的十大特色功能片区。

按照国家4A级景区打造和创建

3

新盛街

以对历史空间的保护和传承,打造宿迁记忆集中展示体验区;植入特色功能,打造文化娱乐生活新地标;完善基础设施,营造健康活力宜居家园为目标,打造集宿迁记忆、商业、娱乐休闲、旅游、文化体验、住宿、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街区。

综合性历史街区

4

朱海·牛角淹

北部度假功能核心片区,包括接待中心、会议室、中西餐厅、咖啡吧、书吧、影音中心等内容;南部是欢聚功能核心片区,包括商业欢聚区、研学生活区、欢乐农庄区、乡居民宿区等;南北外围片区以打造田野风光为核心,为游客提供可进入的田野、原生态等观光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自然空间。

按照国家4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和创建

5

洋河旅游度假区

对度假区范围内景区景点进行主题文化元素包装提升;按照省级旅游度假区标准进一步完善提升休闲度假配套服务设施。

酒文化主题旅游度假区(已创成省级旅游度假区)

6

沭阳新河古栗林生态旅游度假区

发挥古栗林环境及树型结构特点,按照温泉主题特色营地开发思路与模式,采用水中、水上、林下、林中相组合的立体化体验温泉方式,配套林中休闲树屋、栗树文化、栗美食产品,打造一个以特色主题温泉体验休闲为主导的特色温泉主题度假区。

争创

省级旅游度假区

7

成子湖旅游度假区

编制一部提升全案策划,对整个项目的定位、思路进行全新系统梳理,按照“错位竞争、特色取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进行全新策划与规划设计开发,按照主题营地、动物精灵、儿童野趣、青虾民俗主题、康体运动主题、研学拓展主题等进行组团化改造提升,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完善提升休闲度假配套设施、标识系统等。

高品质旅游度假目的地(已创成省级旅游度假区)

8

袁家村ž宿迁印象

该项目位于宿豫区新庄镇杉荷园片区,规划占地面积347亩,规划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约10亿元。该项目总体规划为“田园织底+核心锚固+生态链接+有机融合”,注重“体验多样化、消费全时代、形象本土化”,聚力打造“两轴四区多板块”空间格局,两轴即文化体验轴、田园生活轴;四区即宿迁印象园、荷荡野趣园、鹭鸟杉荷园、快乐稻香园。

9

酒都公园

东靠迎宾大道,北至骆马湖路,西临渤海路,南接青海湖路,占地面积320亩,分为酒文化展示区、酒文化体验区及滨水活动区共三大区域,主要建设服务用房总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景观绿化12.6万平方米、硬化铺装5.2万平方米、停车场面积4950平方米。

10

湖滨公园景区(沙滩公园)

与骆马湖沿线文旅项目整合与合作,进行差异化功能完善提升;对存量资源进行盘活与精细化深度改造完善提升,加强参与体验型休闲、游乐项目开发完善,加强主题文化元素包装。

国家4A级景区(保持4A)

11

中闽花海田园综合体

该项目主要规划建设内容包括如意岛景区、半亩田园、花海、微地形、阳光草坪、大棚基地、精品苗木果林、安徒生乐园、婚庆主题公园、“不忘初心碑”红色教育基地等。

12

国际大圆塘垂钓中心

总建筑面积为13.7万平方米,建设风情街、室内垂钓馆、文鳐塔、比赛服务中心、裁判员培训中心、垂钓文化博物馆以及“天圆地方”黑坑池、巨物池、专业竞技池等各类比赛竞技池6个。

13

洋河古镇

规划建设占地1000亩的洋河古镇,充分挖掘利用洋河酒文化资源、滨水生态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策划建设古镇核心区、传统民居体验区、生态民宿体验区和民俗文化公园等功能区域,打造世界酒文化旅游目的地。

14

御酒庄园

项目总投资2亿元,占地近200亩,以乾隆江南酒业为依托,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科技文化馆、乾清古坊街、玉带桥、烟雨桥、半塘桥、烟雨码头、御码头、亲水平台、环形道路、绿化与亮化等。

高品质酒文化旅游景区(目前3A)

(三)创新培育一批特色旅游项目

优选一批主题特色鲜明,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优质文旅资源,按照小而特、小而精的建设理念,把其打造为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本地及周边近距离客源市场内循环发展的有效支撑力量。

专栏15  “十四五”特色旅游项目工程

序号

项目名录

工作任务要点

1

宿北大战

三台山遗址公园

依托宿北大战三台山周边遗址,打造集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于一体的宿北大战三台山遗址公园。

2

泗阳新袁

三岔纪念馆及拓展培训中心

在原有纪念馆基础上进行提升拓展,对周围环境进行美化,完善配套设施。新建纪念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培训课堂,弘扬红色文化。

3

泗洪大王庄党性教育基地

新四军四师师部恢复重建:建设抗日军政大学军事训练营,建设障碍训练墙、地道游击等拓展训练项目及相关配套设施。

4

洪泽湖湿地温泉小镇

项目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温泉酒店、会议中心、特色商业街等。

5

宿城月堤湖湿地公园

总面积为32.7公顷,其中景观提升面积为30公顷。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方平整、景观绿化、硬化铺装、园内道路、照明设施、公共卫生间和园林小品等。

6

宿豫六塘河生态富民廊道

沿六塘河流域建设葡萄、早酥梨、石榴、秀强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六塘花海等集休闲采摘、观光体验、加工为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集群,同时配套建设六塘河沿线及现代农园拓展区基础设施、研发中心,打造六塘河生态富民景观带。

7

宿城酒街

项目东至迎宾大道,南至清水河北岸,西至黄海路,北至微山湖路,占地35641平方米,建筑面积30556平方米。建设内容:建设特色餐饮及精品休闲酒店,项目引水入街,以水沟通风情酒吧街、湖畔舞台、艺术广场及休闲酒店,打造特色酒街。

8

洋河梦之蓝广场

项目位于洋河火车站南侧,约11万平方米,打造集休闲、娱乐、商务为一体的城市广场。

9

洋河基地白酒智慧酿造

基于传统固态白酒工艺的智慧酿造新模式技改项目,对传统酿酒生产方式进行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将传统酿酒工艺与现代化酿酒工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颇具特色的酿酒工业旅游线路。

10

洋河乾酱白酒万吨酱香型原酒基地

乾隆江南乾酱白酒万吨酱香型原酒基地,打造文旅融合,酒旅融合,营销体验,“酒业+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为酒都品质内涵赋能。

四、创新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按照主题化、特色化、创新化、精品化、沉浸化、体验化、休闲化、度假化的深度开发理念,对宿迁现有旅游产品体系进行全面系统升级,构建新型旅游产品体系。

(一)休闲度假体验产品

重点开发以骆马湖、洪泽湖、成子湖、洋河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沭阳花木生态旅游度假区为代表,以滨水度假、森林游憩、花木欣赏、酒文化体验等业态为主导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将各种类型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进行整体营销,打造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

(二)康体养生旅游产品

依托骆马湖、三台山、洪泽湖、成子湖、大运河、古黄河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旅游产品业态,重点开发水上运动健身、山地户外运动、森林氧吧康复、温泉康体疗养、田园自然静养、医疗保健休闲等康体养生服务项目,围绕健康主题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将宿迁在未来五年内打造成苏北地区、淮海经济区的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

(三)文化体验旅游产品

依托项王故里、皂河龙运城、新盛街、运河妈祖文化园、洋河酒厂、双沟酒厂、酒镇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多角度展现西楚文化、酒文化、运河文化等文化内涵,遴选淮海戏、泗洲戏、柳琴戏、洪泽湖渔鼓等一批具有代表性、传承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其创造性转化与利用,鼓励引导各景区定期举办宿迁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增加游客对宿迁历史文化的记忆深度。

(四)乡村旅游产品

积极发展宿豫梨园湾-杉荷园、袁家村·宿迁印象、宿城朱海∙牛角淹、洋河农业高新区、沭阳花木生态旅游区、爱园百年梨园、泗洪临淮渔家风情小镇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形成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乡村旅游基地。串联发布乡村旅游线路,开发乡村文创产品,完善乡村农家乐、民宿等餐饮住宿配套,增强游客体验感。

(五)工业旅游产品

重点依托洋河酒厂、双沟酒业、乾隆江南酒业、汉匠坊、秀强玻璃、苏丝集团等工业旅游企业或工业旅游示范区,深度挖掘、整理与活化宿迁特色的酒文化、玻璃文化等,强化精品项目策划、设施服务配套、环境氛围营造、管理水平提升等系列措施,增强游客参与体验性,全面提升工业旅游品牌形象和市场吸引力,提高工业旅游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六)红色旅游产品

依托雪枫公园、朱瑞红色文化旅游区、大王庄新四军第四师师部旧址、宿北大战遗址公园、淮海抗日根据地陈列馆等红色文化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红色元素”为主线,有机融合宿迁本地生态休闲、民俗文化等元素,创意打造红色文化主题特色的餐饮、住宿、购物等多样化服务产品,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

(七)研学旅游产品

以宿迁及周边城市青少年春游、夏令营为主要目标市场,以红色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乡村旅游重点村、工业旅游示范区、博物馆等为依托,开发包括生态科普、红色传承、农事体验、摄影采风等在内的主题研学旅游产品。重点打造项王故里、三台山森林公园、洪泽湖湿地景区、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神农时代文化旅游区等一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八)夜间旅游产品

依托骆马湖、古黄河、大运河等水体及岸线资源,完善各类文化创意区、滨水游憩区、城市景观廊道、休闲娱乐场所、美食购物街区等,积极发展“月光经济”,增加游客参与性强、体验度高的夜间旅游产品,开通夜游观光公交车、夜游船,形成水陆两条夜游线路,依托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王故里景区打造夜间演艺项目,通过延长旅游时间、延伸休闲空间增加游客的有效消费,带动宿迁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优化旅游产业要素体系

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挖掘整合相关资源,强化融合创新,对宿迁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优化提升。

(一)“吃”有特色

一是鼓励扶持我市中华老字号名店、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固化特色餐饮品牌,开发一批“宿迁地方名菜”和“宿迁地方名宴”、“宿迁地方小吃”。二是推动各地繁荣发展1-2条餐饮特色街区(夜市),在市区重点景区打造1-2家餐饮旗舰店(含早茶、本地特色菜等)。三是各县区分别打造5-10家“地方餐饮名店”和1条美食特色街区,定期举办美食节庆活动,塑造宿迁绿色健康生态餐饮品牌。四是利用抖音、微信(博)等新媒体、自媒体开展名店、名吃、名宴探访,引导市民游客消费打卡。

(二)“住”有品质

一是加快旅游星级饭店、经济连锁型酒店发展,对有条件申创五星级和四星级酒店企业进行指导和扶持,打造一批品牌住宿场所。二是推动各地招引或利用现有酒店提档升级,推进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重点景区打造一批民宿、房车基地、主题酒店等特色酒店。三是引导在骆马湖和洪泽湖周边、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沭阳花木生态旅游区大力发展民宿集群,鼓励经营者利用闲置房屋,发展精品民宿、客栈等新兴旅游住宿业态。

(三)“行”有保障

加快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一是在旅游风景道方面,重点打造山水绿廊及天和南北路、骆马湖路、幸福大道、古黄河风景大道、环骆马湖旅游风景道、花乡绿道旅游公路等,解决景区“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二是在城市绿道方面,重点打造环骆马湖绿道、环成子湖绿道、大运河绿道、古黄河绿道、三台山-洋河绿道、淮沭河-宿连运河绿道等,打通全市慢行网络。三是在水上游览方面,构建骆马湖、古黄河、京杭大运河、洪泽湖4大水上游憩廊道。四是在旅游公交方面,加强机场、高铁站与市区主要景点互通互联,强化新旅游形式的可进入性,增开旅游巴士和旅游直通车,实现重点景区公交全覆盖。

(四)“游”更便捷

一是建设市游客服务中心,并在高铁站设立旅游集散中心,为散客落地及时提供线路咨询和旅游购物等服务。二是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3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实现WIFI全覆盖。三是按照省智慧旅游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和内容,完善市、县区平台建设,提供行业监督、数据统计、宣传推介、信息咨询、线上预约等在线服务,实现省、市、县区平台无缝对接。四是依托“畅游宿迁”微信公众号影响力,进行捆绑式宣传推广,进一步完善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游宿迁”。五是在旅游厕所方面,坚持以规范标准为引导,推动落实“旅游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乡村旅游厕所数量增加和品质提升。

(五)“购”更称心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以“宿迁游礼”、“宿有千香”品牌为统领,统一形象、统一标准,持续推动宿迁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体系和营销体系建设。一是五年内,在市区建成2家宿迁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和2-3家宿迁旅游商品店,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面、便捷易购的市区旅游商品营销渠道体系。二是培育宿迁老字号、旅游景区专属纪念品、民间工艺品、土特产品、旅游食品、文博衍生品、创意生活用品、都市工业产品、特色工艺美术品、科技创意产品等10个系列旅游商品,逐步形成品类齐全、品质优秀、适销对路旅游商品体系。

(六)“娱”更有趣

推动西楚歌舞、柳琴戏、淮海戏、泗州戏等传统演艺项目发展,打造地方特色文艺演出。一是推进宝龙金鹰核心商圈、新盛街、1897街区、筑梦小镇建设,尽快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特色街区和夜经济集聚区。二是重点在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王故里、骆马湖旅游度假区、洋河旅游度假区、古黄河风光带等核心旅游景区、度假区进行夜间游览功能改造,打造一批通过商业模式运作的特色旅游演艺节目以及夜间旅游活动项目。

专栏16  旅游“六要素”提升工程

“吃”:宿迁传统美食文化挖掘整理,主题餐饮产品开发,主题餐饮街区建设,每个县区建设不少于1条主题餐饮街区、2个地方特色宴席和20道地方特色菜肴。

“住”: 五星级酒店打造,主题酒店、主题民宿打造,力争五星级旅游饭店实现零突破;力争新创四星级旅游饭店2家,全市甲级和乙级民宿分别达到2家、4家。

“行”: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建设、旅游交通方式类型丰富与创新。

“游”: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提升,主题旅游项目产品提升,市级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建设。

“购”:依托现有文旅创意产业基础,结合酒业、花卉苗木、老字号等宿迁特色产业,开发主题化旅游购物产品。

“娱”:结合宿迁本土传统文化遗产元素,融合现代娱乐方式,推动景区街头微文艺展演和“楚风剧场”演出等,创新开发具有宿迁本土特色的主题娱乐型项目产品。

六、旅游市场营销推广工程

(一)进一步深耕巩固核心旅游市场

一是围绕“项王故里 中国酒都 水韵名城”三张名片,做好央视宣传,继续做好腾讯、马蜂窝、同程、携程、美团等网络媒体投放,加大抖音、快手、YY、头条等新媒体营销推广投放力度,打好新媒体应用和活动营销的组合拳,做好旅游产品销售,做优各类营销活动,从不同角度展示宿迁旅游的特色魅力。

二是紧扣五一、暑期、十一等重要节点,策划推出一批特色主题活动,丰富市民节日旅游文化大餐,引爆假日旅游市场。鼓励旅游企业打造、丰富旅游演艺产品,增加景区吸引力。围绕中国酒都(宿迁)文化旅游节、衲田花海音乐季、骆马湖国际沙雕节、中国·沭阳花木节等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旅游活动,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三是进一步深耕客源市场,巩固现有300-500公里范围内沪苏鲁豫皖周边城市市场,重点开拓北京、合肥、郑州、杭州等高铁沿线新的重要客源地市场。

四是有效整合市县资源,串联重点景区,开发亲子游、文化游、乡村游、研学游等旅游线路,并依托淮海经济区旅游合作联盟、苏北五市旅游宣传营销联盟等平台,策划开发跨区域多日游旅游惠民线路产品。

(二)精心策划组织线路产品

一是整合宿迁市、县(区)资源,串联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红色旅游点、工业旅游点等,开发亲子游、红色游、乡村游、研学游等线路,推动一日游向多日游、度假游转变。二是持续做好四季游线路产品策划实施工作,围绕春节、五一、十一等重要节点,策划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活动。三是加强区域联动,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淮海经济区建设等要求,推出城市间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产品,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换机制。

(三)创新设计特色营销方式

一是借助宿迁日益强盛壮大的物流配套基地、图书基地、花木基地,从市级层面加强与物流公司、包装公司合作,把宿迁文旅品牌推广与物流进行结合,对图书、花木、包裹等包装袋、包装纸、包装盒、包装箱统一进行定制化生产,在宿迁发出的物流包裹上均印上宿迁市统一的文旅品牌logo与品牌形象口号,借助物流优势创新独具宿迁优势的文旅品牌推广方式。

二是通过创新规范设计宿迁统一的主题门票,促进景区之间的联动互动,加强宿迁文旅品牌营销推广。如结合项王故里、虞姬故里及花乡的背景特点,按照游客性别,把旅游景区门票统一设计为“英雄帖”、“女人花”两大主题系列,且制作为组合型套票,游客可以通过游览记录积累及主题套票收集达到设定的标准而获得特别奖励,其奖品可以是宿迁的洋河酒、双沟酒、“宿有千香”等特产。通过门票统一的方式,同时还可以促进宿迁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

(四)“五个一”系列外宣精品工程

进一步挖掘宿迁特色资源,加强创意设计,高水平策划推出形式多样、实用性强的外宣精品,构建多维度产品体系,打通并拓宽产品渠道,确保外宣精品进酒店、进景区、进公共场所。

拍摄制作一部旅游宣传片。邀请国内一流团队拍摄一部城市形象宣传片,策划推出15 秒、5分钟系列城市宣传短视频,用于海内外传播。

策划推出一批新媒体产品。建立动态城市图片、视频库,定期推出城市形象传播H5、全景VR 航拍、城市Vlog、电子海报、城市微日历等便于抖音、微信、微博传播的新媒体产品。

编撰出版一套旅游宣传册。介绍宿迁旅游资源、历史文化、美食名店等。

策划打造一组文艺精品。打造一场演绎西楚风情、展示宿迁特色的经典文艺演出(剧),创作推广一首脍炙人口、唱响宿迁的经典歌曲。

拓展制作一系列文创产品。设计制作富有创意、包含城市标识设计元素的旅游产品;探索推出一系列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城市旅游伴手礼。

第三节  文化和旅游融合任务

一、文化和旅游要素融合工程

加强本土特色文化元素与旅游要素的全面融合创新,按照“文化+吃、文化+住、文化+行、文化+游、文化+购、文化+娱”的开发提升模式,全面进行文化元素创新,开发新型特色主题文化旅游产品。

一是“文化+吃”,打造主题文化餐饮产品,形成一批主题文化餐厅饭店,推出一批地方特色文化美食,如“传统戏曲文化+餐饮”打造风情舞宴,“西楚文化+餐饮”打造英雄主题宴。二是“文化+住”,打造主题文化住宿产品,如“西楚文化、酒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酒店”打造西楚大酒店、中国酒都大酒店、运河大酒店、黄河大酒店,“泗州戏、淮海戏+民宿”打造戏曲主题民宿。三是“文化+行”,优化城乡交通布局,强化景区景点公共交通设施改善,让游客出行更加方便,打造主题文化体验交通,如“独轮车、战车、跑驴+旅游交通”创意开发文化体验型旅游独轮车、旅游战车、旅游跑驴车。四是“文化+游”,科学规划旅游精品路线,集中打造一批文化主题旅游项目产品,如“西楚文化、酒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打造项王故里、中国酒都、宿北大战遗址公园等。五是“文化+购”,加大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开发主题创意购物旅游产品,如“酒文化、西楚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购”开发酒文化主题、西楚文化主题、红色文化主题、民俗文化主题购物旅游产品。六是“文化+娱”,开发文化主题娱乐旅游项目产品,如依托苏北大鼓、苏北琴书、跑驴、泗州戏、淮海戏、柳琴戏、旱船、舞龙等开发一批景区微演艺项目产品。

二、文化和旅游公共设施融合工程

推动宿迁现有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与旅游景区景点联动共享,提升运营质量与效率。

一是合理推进宿迁新场馆包括非遗展示馆的总分馆建设,并积极拓展在项王故里、洪泽湖、骆马湖等重点旅游景区设点布局,打造最优文化空间。二是实现公益性文化场馆数字化服务内容在主要旅游景区适时展播,推出线上“云直播剧场”和“云文旅系列”。三是加强省级重大文旅设施和文旅项目建设,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面向旅游市场的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旅设施建设运营。四是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场馆休闲化发展,利用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空间配套延伸休闲服务功能,开发与公共文化场馆相对应的主题化休闲配套产品,打造沉浸式体验休闲公共文化场馆。五是以项王故里、印象黄河景区、三台山、宿迁市博物馆、宿迁剧院、宿豫大剧院为依托,打造以西楚文化、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演艺活动,把项王故里打造为宿迁市历史文化、非遗文化活化演绎的场所。

三、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宿迁境内众多的文物古迹、非遗项目老字号、老品牌、特色美食、传统村落,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在开发中保护,通过节庆活动、影视演艺、工艺创新、科普研学等形式,保持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一)“大运河、古黄河文化+旅游”

结合国家及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大运河旅游产业。严格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加大对中运河宿迁段及周边河湖的整治力度。深入挖掘大运河古黄河历史文化内涵,全面保护和展示沿线核心遗产及相关遗迹,建设一批沿线的历史文化景观,开辟运河沿线旅游线路,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二)“西楚文化+旅游”

依托项王故里,挖掘西楚文化,并以项羽为中心挖掘“真英雄文化”,通过VR、全息投影等现代声光电技术的利用,创新开发西楚文化主题、“真英雄”文化主题的体验、休闲、游乐产品,把宿迁特色非遗文化引入项王故里景区中,进一步夯实和提升项王故里文化内涵,把项王故里打造为宿迁文化遗产创意、活化的传承体验基地。

(三)“酒文化+旅游”

以洋河酒厂为主体,整合双沟酒厂及洋河新区其它酒厂为一体,依托酒产业,把酒文化遗迹活化转化注入到酒产业中,按照“酒产业+酒文化+旅游”的思路,推进酒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产品的系统开发,全面提升中国酒都文化IP形象。

(四)“传统艺术+旅游”

推动宿迁其它地方传统艺术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开发主题化、特色化传统文艺旅游项目产品,让文艺走进景区,变成游客可以参与体验的文化旅游项目产品。通过植入、定制、联合创演、培训、艺术节、沉浸式交流等多种渠道方式,努力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创造性地转化为彰显文化旅游特色的旅游产品,为文旅产业化发展助力。

(五)“遗址文化+旅游”

依托泗洪顺山集遗址,挖掘整合对应遗址文化,按照主题公园模式,规划建设江苏文明根祖园,通过创新活化等手法,开发以顺山集遗址文化展示游览为基础,以文化体验、休闲、游乐为主要业态的主题旅游产品体系,打造江苏文明根祖地文化品牌。依托青墩遗址,促进三台山旅游资源利用,丰富其文化内涵,增强历史底蕴和文化体验。

(六)“红色文化+旅游”

实施革命遗址、红色遗产保护与展示提升工程,以革命纪念馆及解放革命老区文物为基础,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景点。重点推动大王庄党性教育基地、三庄乡程道口红色教育基地、雪枫公园、宿北大战纪念馆、淮海抗日根据地陈列馆等红色文化旅游点的提升。创新红色旅游内容,重视军事智慧、人物情感、和平思想等的展现,打造“共情”红色旅游产品;创新红色文化体验,从静态文化展示向声光电动态演绎转变,让游客身临其境,加深对先辈的理解。

(七)“非遗文化+旅游”

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支持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支持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特色小镇,鼓励非遗特色景区发展。扎实开展非遗项目无限定空间进景区景点,建立非遗工坊、传习所、展示厅、互动体验区等,让非遗融入景区景点与游客互动,融入现代生活,打造无限定空间进景区项目不少于10个。

通过建立非遗文化体验基地、非遗博览会、非遗工坊、非遗民宿主题酒店等方式,将更多老百姓喜爱的体验性、参与性非遗项目植入旅游景区。将苏北大鼓、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洋河酒酿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参与的文化演出、旅游商品、休闲度假、工业设计体验、节庆活动等旅游产品。推进宿迁文化演艺、民俗展演等进景区(点),加强重要传统节日在主要旅游地开展主题传播活动,加大非遗宣传展示力度。

(八)“文化研学基地+旅游”

依托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结合工矿企业、特色旅游景区景点、科研机构等,建设研学旅行基地,形成不同主题的研学线路、研学课程和配套服务,构建产品体系。重点打造项王故里、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神农时代文化旅游区、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皂河古镇、朱瑞将军纪念馆等一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九)“文艺创作+旅游”

规划建设一批文艺角或小剧场,打造更多艺术展示空间,创作推出一批实景版旅游微演艺,充分发掘地方深厚文化底蕴,汇集智力、人力、物力,着力打造1-2台能够体现宿迁地域特色、文化特质、时代特征大型舞台剧、实景剧,形成“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全天候旅游体验,打造文旅融合的典范之作。重点发展骆马湖水上实景演出、古黄河夜游、项王故里“霸王别姬”音乐灯光秀,着重展示文化内涵,结合当前高科技项目,打造地方精品品牌演艺项目。

四、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融合工程

(一)加强文化旅游市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

一是加强对新业态、新主体、新群体的引导、服务和管理,强化文化旅游市场准入管理,切实把牢文化旅游市场准入关,并严格文化旅游经营主体资质管理,落实退出机制。

二是加强对游艺娱乐场所、网络文化、在线旅游市场以及非法组织出境旅游等重点领域的动态监测,对热点敏感问题及时研判。

三是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监管巡查工作,整合各级文化和旅游执法力量,持续加强对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市场等领域开展现场巡查,全面推行对经营主体的随机抽查,针对游戏游艺场所、营业性演出、不合理低价游等重点难点问题实施源头治理。

四是提升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现代化、智能化水平,依托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和移动执法系统,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主体基础数据信息,积极对接宿迁市相关部门,努力争取数据共享共通,不断提高监管效能,并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主动查找违法违规线索。

五是高效利用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实现旅行社在线审批、电子导游证、在线投诉举报、旅游团队电子合同一体化管理。

(二)构建文化旅游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一是优化文化旅游市场联动监管机制,加强与市场监管、交通、公安、卫生、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协作,进一步拓展文化旅游案件受理、转办、移交渠道,实现文化旅游投诉举报联合处置、协同互动常态化。二是对在线旅游消费、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演艺场所、游艺娱乐领域出现的顾客、游客投诉和群众举报,及时进行处置,把欺诈消费、强买强卖等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坚决杜绝重大负面舆情发生。三是推动强化文化旅游行业自律机制,指导文化旅游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在贯彻法律法规、促进行业自律、提升服务技能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维护文化旅游市场正常秩序。四是逐步建立健全艺术品、游戏游艺设备内容审核、网络文化等行业专家委员会,并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上逐步完善专业协会、各专业技术委员会,提升行业自治水平。

(三)积极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制度

深入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规范和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保护各类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促进文化和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

一是依法采集行业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按照“谁管理、谁采集”的要求,通过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系统,定期归集全市文化市场主体、旅游市场主体的注册登记、备案信息、司法裁判仲裁执行信息、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信用评价结果信息、信用承诺履行情况信息等相关信用信息。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查询、应用和反馈机制,推进信用信息与“江苏省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互通共享,为实施信用联合奖惩奠定基础。 

二是依法认定行业失信主体。定期做好文化和旅游市场失信主体认定工作。在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发生应当予以认定的严重失信行为、轻微失信行为,达到严重失信主体、轻微失信主体认定标准的,及时向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送达《失信主体认定告知书》,载明认定理由、依据、惩戒措施和当事人享有的陈述、申辩权利,听取陈述与申辩后,经专家评估、法制审核、集体讨论等程序,依法作出决定,并向当事人出具《失信主体认定决定书》。 

三是依法落实行业信用监管措施。对守信情况良好的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采取加强宣传、公开鼓励、提供便利服务等激励措施。 将文化、旅游市场严重失信主体,采取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纳入重点监管对象、将失信信息提供给有关部门、各类市场主体查询、限制其在一定期限内担任新设立主体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等信用管理措施。对轻微失信主体实施加大日常监管力度,提高随机抽查的比例和频次,将失信信息提供给有关部门查询,供其在相关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活动中参考使用,在行政奖励、授予称号等方面予以重点审查等管理措施。

(四)强化文化旅游安全应急保障工作

一是提升文化旅游市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文化和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二是探索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手段方法建立可操作、常态化的文化和旅游安全管理机制。三是发布文化旅游市场安全预警信息和安全提示,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四是加强文化和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立“隐患就是事故”理念,紧盯公共文化机构运行、文物保护、涉外旅游等重点领域,健全隐患排查整改、风险防范预警、突发事故处置等防控体系。五是建立完善文化旅游安全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完善全市旅游安全救援平台、旅游应急指挥体系,对重点文化和旅游企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消防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反恐防范、应急处置能力等开展督促、指导和检查。六是及时发布文化和旅游风险提示信息,不断增强全社会文化旅游安全意识,推动各级各有关单位和企业以高度的责任心,扛起保障安全生产的责任。

(五)提升文化旅游综合执法监督能力

结合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积极推动构建完善文化与旅游市场执法改革制度框架。提升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履职能力,以机构整合为契机,以综合执法为导向,以查办案件为核心,分级开展全市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人员轮训,建立健全市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骨干库,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切实解决文化和旅游综合监管中存在的“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问题,妥善解决好执法力量不足、执法要求不严、执法水平不高的问题。开展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建设、案卷评查。积极推动统一着装并监督实施。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统筹指导、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强化文化广电和旅游综合协调职能,加强对文化广电和旅游业重大政策、发展规划、体制机制改革、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定期研究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重要事项,协调推进重点文化广电和旅游项目,会办解决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是强化统筹联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文化广电和旅游相关部门、各县区、周边关联地区要打破部门、区域、行业界限,系统性整合、盘活、利用文化广电和旅游资源,开展对外宣传、推介等,努力形成多方联动、合力兴旅的“大文化”“大旅游”格局。

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探索将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工作纳入全市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充分运用好评价考核结果。

第二节  完善政策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及《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江苏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工作指南(试行)》《江苏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宿迁市旅游促进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确保各项文化事业发展政策落地落实。充分发挥各级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支持文化与旅游企业和项目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政策,在资金、人员、项目等方面予以保障,优化配置地方文化事业发展资源,形成长效机制。

第三节  加强人才支撑

一是加强现有文化事业及旅游专业人才队伍绩效考核,将文艺创作、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学术研究、旅游运营、创新能力等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评价考核指标。

二是引进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的文化和旅游专业人才,优化现有考古、文物、博物馆、非遗、旅游、信息化等人才队伍结构。

三是加大与江苏高等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和文旅专业机构战略合作,加强人才培训,制定和实施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人才培训工程,定期对全市文化和旅游机构单位人才队伍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文艺创作、考古、文物安全管理、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数字化、旅游运营等人员的综合素质,使文化和旅游队伍更加专业化。

四是加大对文化和旅游领域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一支既懂文化和旅游专业知识、又有运营管理知识,年龄梯次和专业结构基本合理的新型专业人才队伍。

五是建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实施民间文艺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支持基层文化能人、民间文艺团队发展,建立民间文艺人才库,通过基础培训、高校深造、名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壮大民间文艺人才队伍;采取更加灵活机制引进专业人才,建立专业考古队伍,增强自主考古能力。实施文化传承人培养计划,加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定培养力度,提升传承人综合素养。

六是健全人才激励扶持机制。抓好国家和省、市各项支持文化旅游人才发展的政策落实,保障人才合法权益;健全有利于文化旅游人才成长的多元化激励机制,加大高层次文化旅游人才激励投入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制约文化旅游人才发展瓶颈,激发人才创造创新;探索重点文化旅游人才帮扶机制,帮助人才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节  加大资金投入

健全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宿迁市政府及各县区推动设立旅游发展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拓展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事业及旅游产业发展利用渠道。进一步完善文化及旅游发展专项补助经费监管制度,努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第七章  规划实施

贯彻实施本“规划”,是宿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推动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责任目标纳入相关部门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分级分层落实责任机制,做到规划落实责任有主体,经费投入有渠道,工作任务有保障。建立规划评估机制与规划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估监督,及时通报规划实施情况。在2023年和2025年,分别对本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把监督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文化事业和旅游工作及加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