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湾区|东莞容肇祖:“跨界”宗师,高产高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容庚篆刻拍卖 文化湾区|东莞容肇祖:“跨界”宗师,高产高寿

文化湾区|东莞容肇祖:“跨界”宗师,高产高寿

2024-01-07 06: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容肇祖不仅是明代思想史的研究专家,在哲学、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训诂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开拓性、创新性的成就;他还是我国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著作宏富,活了九十八岁,可谓高产又高寿。

■蔡登山

在中国学界有“梁氏兄弟”,指的是梁启超和梁启勋,更有大家熟悉的“周氏兄弟”,那当然是鲁迅和周作人。若有人称“容氏兄弟”,则必无疑是指容庚和容肇祖了。

容肇祖(1897-1994),字符胎,出生在广东东莞的书香世家,曾祖为清代举人,祖父举进士而不仕,掌教于龙溪书院。外祖父邓蓉镜乃粤中金石名家,工诗文,著有《诵芬堂诗文集》。父亲作恭尝读于广雅书院,考取拔贡,叔父祖椿工绘画。肇祖行三,长兄庚(本名肇庚,字希白),仲兄肇新。

容肇祖六岁正式在家塾开学,八岁即读《礼记》,续读《诗经》,还兼读当时的小学课本,曾入小学数载,后以父亡经济不济,在家自学。

1913年春,容肇祖考入东莞县立中学,同年,四舅邓尔雅自广州辞去高等小学教席回东莞居住,容庚、容肇新、容肇祖三兄弟从其学。邓尔雅早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尤长于诗词、篆隶书法,文学造诣颇深。容肇祖在《自传》中说:“使我终身受益匪浅,对我后来在大学学习和教文、史、哲等科起着巨大的影响。”

1917年秋,容肇祖考入免学膳费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英文部。1921年毕业,到东莞县立中学教书。由于思想进步的校长黎樾廷主张男女同校,招收女生,却受到官绅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因而被撤职,容肇祖与容庚等支持校长主张,遂亦辞去教职。

容肇祖夫妇及其儿子

—◆—

1922年秋,容肇祖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容庚则以所著《金文编》破格不用考试进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作研究生。1924年,戴震诞辰两百周年,在胡适的指导下,容肇祖撰写了《戴震说的理及求理的方法》一文。作为本科生的首篇论文,便发表在胡适主编的北大《国学季刊》上,起点不可谓不高,亦可见胡适对容肇祖的赏识。容氏晚年犹回忆说,“这对我的激励和鼓舞是不小的”。

容肇祖常对人说:胡适所提倡的考据学和归纳法,对他的影响最大。而对容肇祖治学影响最大的是顾颉刚。

容肇祖考进北大时,顾颉刚已是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助教。容肇祖在《回忆顾颉刚先生》一文中说:“1924年,我们几个研究民俗的人,曾和顾颉刚先生到北京城隍庙参观‘七十二司’(民间迷信的地狱)的分布,并了解道教、巫觋等迷信残余。顾先生认为,在历史进程中,故事的演变,是由于各时代的上层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以及人民对时代的意志表现和对强权政治反抗的呼吁,由文人或人民对故事情节、内容进行修改或增添,就使得民间艺术、歌谣、传说愈久愈扩大,这就使传说的内容因时代、地方的转移,有所异同。各地方的戏剧舞台上,虽然演的是同一剧目,但唱词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启发了顾颉刚先生更加意识到古史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而是层累地造成的,合乎需要的故事新编。”

1925年4月,承北大研究所国学门“风俗调查会”之嘱托,容肇祖与顾颉刚、容庚、庄尚严、孙伏园五人,前往北京城西北八十里的妙峰山抄会启,录碑偈,访问香客,这是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民俗调查,开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河。归来后,五位学者在《京报副刊》上各写出他们的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容肇祖写了《妙峰山进香者心理》一文,对香客朝拜的心理作了深刻的剖析。

容肇祖1964年10月31日与陈垣(左)合影

—◆—

1926年秋,厦门大学延聘一些南下的教授,开办一所国学研究院。当时周树人(鲁迅)、张星烺、沈兼士、顾颉刚和容肇祖,先后都到了厦门大学。容肇祖说:“大家齐心协力为厦大购置了许多珍贵的图书、古物,使厦大的研究风气为之一振。但这年年底,创办人陈嘉庚先生的营业不幸遭到亏欠,厦大的经费来源遇到了困难。厦大国学研究院及其《周刊》(只出过三期)被迫停办。周树人先生于这年11月离开厦大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顾颉刚先生也由中山大学聘请,于翌年夏天到达广州。他曾到我的家乡东莞县城隍庙,仔细研究探询,并绘制了《东莞城隍庙图》。他每到一处,都不放过和他研究有关问题的调查,这是他研究的基础和特点。”

在治学的道路上,容肇祖也得到鲁迅的帮助。1927年,鲁迅任广州中山大学教务长,容肇祖受聘到中山大学在预科做国文教授兼文学院哲学系讲师,讲授“中国哲学史”。1928年8月容肇祖出版《迷信与传说》一书(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版)。同年秋,任中大历史系《民俗周刊》主编,并被选为民俗学会第一任主席。学者董谊思说:“当时的中山大学聚集了一大批从北方逃难而来的学界名流,加之国民政府对学校的鼎力资助,因此学术风气甚浓。这个民俗学会包括了中大语言历史所的傅斯年、顾颉刚、董作宾、钟敬之、杨成志、何思敬等人和校外一些名流。他们创办的《民俗周刊》,在中国民俗学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28年3月至1933年6月,这个刊物一共出了一二三期,其中的第29至92期、第100期、第111至123期是容肇祖亲自编辑的。据该刊的编者之一杨成志的统计,《民俗周刊》共刊出故事180多篇、传说112篇、歌谣160首、谜语38则、谚语九条、民间趣事27则、风俗130则、信仰37则、论文300多篇、通讯26则。该刊组织了许多专号,为民俗学提供了大批宝贵数据。容肇祖对《民俗周刊》全力以赴,他为这个刊物写作的稿件有数十篇之多。他说:‘在学校每周教授十五点钟的功课外,所余暇的时候,大半是为民俗学会风俗周刊耗去。’在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和《民俗周刊》的影响下,江浙等地也先后成立了多个民俗学会。在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传习班学习过的多名学员,后来都成为中国民俗学、人类学的中坚力量。”

1930年春,容肇祖应原高师老师杨寿昌之约,任广州岭南大学国文系副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1934年秋,史学大师陈垣约容肇祖到北京辅仁大学任国文、历史、哲学三系的副教授,另他还兼任北大哲学系讲师。1935年9月容肇祖出版《中国文学史大纲》,凡47章,是他在岭南大学之讲稿,由顾颉刚题签,北平“朴社”出版。而容肇祖为了辅仁和北大讲课的讲义,开始撰写《明代思想史》,其实他致力于明代思想史的研究早在上世纪20年代之初,最后在上世纪30年代之末写成该书,竟使他一举成名。

容肇祖的《明代思想史》

容肇祖的《中国文学史大纲》

容肇祖的《迷信与传说》

—◆—

《明代思想史》以黄宗羲所著《明儒学案》为重要参考,却又不为黄氏之书所拘囿,而是主张超越黄氏《学案》,并通过梳理文献,显现一代思想之真相。学者姜国柱说:“它总揽明代学术思想发展全局,对明代思想的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述,阐明了作者的精辟独到的思想见解;论前人所未论,发前人所未发。”

《明儒学案》以王阳明学派为主线,姜国柱谓容肇祖却有意挣脱名教的牢笼,大力表彰王学之末流,立论标准偏向于反主流、反名教和反程朱。其说表面上打破了原来的汉宋、程朱、陆王之分,实际仍有其倾向性,即主要研究那些异端之思想,反而显得有其主观色彩。不过容氏治学毕竟遵循踏实的朴学路径,尽量收集明人各家文集,仔细阅读文本,注重时代与思想的关系,借此解读出思想史的有效信息。因此关于焦竑、何心隐、李贽等人的研究能够发前人所未发之覆,甚具学术之价值。以此为基础撰成的《明代思想史》亦蔚为一代名著,成为其思想史的代表作。在明朝李贽的书曾被列为禁书,即令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也不见有李贽的任何资料。但容肇祖却对李贽的著作进行认真梳理和仔细考证,澄清了史实,摆脱了历来对李贽的偏见,对其学术观点作了客观、公正的评述。而他又写了《李贽年谱》一书来辩证其他教授的错误。他曾对学生姜国柱说:“我的《李贽年谱》是为这位教授写的,因为他在书中把李贽的行年、事迹,多处搞错,所以我写《李贽年谱》,一是供他参考,纠正其错;二是求历史真实,不贻误后学。”

容肇祖还努力发掘了明代思想家何心隐和吴廷翰等人的资料。容肇祖自一九三六年开始搜集、抄录何心隐著作及其他数据,至1960年出版了《何心隐集》,这些工作都是为后人的研究铺平了道路。《明代思想史》是他拟写多卷本《中国思想史》的一部分,他本想一个一个朝代去写,等断代思想史完成以后,再去综合成一本《中国思想史》。因此他在1946年还写了一本《清代思想史》,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走后不知去向。

容肇祖青年时代

—◆—

1937年7月,抗战军兴,北平弃守,容肇祖只身随北大南迁,9月,北大、清华、南开在湖南长沙合组临时大学,文学院则设在南岳山上的圣经学校。名山古刹,啸傲烟霞,教授们在授课之暇,吟咏不辍。据临时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柳无忌的《南岳日记》12月1日记云:“同事容肇祖作打油诗数首,套射在此楼居住之人士,颇饶兴趣。借录如下:

其一:

冯(古通凭)阑雅趣近如何(冯友兰),闻一由来未见多(闻一多)。

性缓佩弦犹可急(朱自清,字佩弦),愿公超上莫蹉跎(叶公超)。

其二:

鼎沈(读沉)洛水是耶非(沈有鼎)?秉璧犹能完璧归(郑秉璧)。

养士三千江上浦(浦江清),无忌何时破赵围(柳无忌)。

其三:

从容先着祖生鞭(容肇祖),未达元(古通原)希扫虏烟(吴达元)。

晓梦醒来身在楚(孙晓梦),皑岚依旧听鸣泉(罗皑岚)。”

容肇祖写了三首,接着哲学教授冯友兰又续成二绝。

其一:

久旱苍生望岳霖(金岳霖),谁能济生与寿民(刘崇鋐,字寿民)。

汉家重见王业治(杨业治),堂前燕子亦卜孙(英籍教授燕卜孙)。

其二:

卜得先甲与先庚(周先庚),大家有喜报俊升(吴俊升)。

功在朝廷光史册(罗廷光),停云千古留大名(停云楼,教授宿舍名)。

这样,就基本写全了临时大学十九位教授和所居停云楼宿舍的名字,一时传为佳话。1938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容肇祖随校由湘迁滇,文学院在蒙自上课;同年秋,容肇祖随文学院迁回校本部,1940年升为西南联大哲学心理学系教授。

容肇祖书法作品

容肇祖自题行书

—◆—

抗战胜利后,1945年秋,广东中山大学复原,容肇祖任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复原后,容肇祖又到北大任教授。1946年12月30日,与北大同人沈从文、朱光潜、许德珩等47人联名发表《为沈崇事件致司徒大使抗议书》;1947年5月22日,与北大同人沈从文、俞平伯、冯至等30人联名发表《北京大学教授宣言》,尽到作为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1952年,他调离北大,任北京市文教委员会文物组研究员,从事整理古物、考查、鉴定古迹及古珍贵文物资料等工作。据其自传说,如寿州出土的战国时楚王盦肯大鼎、汉初五年铜鼎、汉至唐的珍品铜镜60余枚;另曾建议保护通县城北的李贽墓,报国寺旁的顾炎武祠,宣武门外的杨继盛祠等。而在鉴定古建筑、古物的余闲,又在范文澜、王崇武主持下,和顾颉刚等人标点《资治通鉴》。1957年又整理出版了毕沅的《续资治通鉴》。

“文革”期间,容肇祖被扣上几顶大帽子,被三次抄家搜查。他在自传中说:“在十年动乱期间,最痛心的是我几十年所写的文稿和积累的有关文、史、哲数据,《中国目录学大纲》《李贽传》一书初稿,荡然无存,这对我来说是无法补偿的损失。”

2021年2月16日,广东东莞,中心广场容肇祖雕像。视觉中国供图

—◆—

容肇祖享年98岁,可谓高寿。他到90高龄以后,依然勤于著述,笔耕不辍,因而著作等身。他在哲学、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训诂学、考古学、民俗学等,都卓然有成。他谦虚地说自己有些“杂”,“有的朋友开玩笑地说我是‘杂家’,‘家’是不成其为‘家’,但‘杂’是研究不能专的重要原因。”但这是他谦虚的说法,其实就是要在博学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专精,他的《明代思想史》写作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这在他早年求学的过程就已养成了。

他谈到他的四舅邓尔雅非常重视治学的基本功的奠基工夫,“他深刻理解我们青少年酷爱刻印章的心理,启发我们深入领会要有一定文字学的基础,必须懂得祖国文字的渊源变化。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重视文字工具的研究,翻阅许慎《说文解字》,吴大澄《说文古籀补》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等书。为了刻印章,还要参考秦汉金文、古铜印谱、封泥,下及邓石如、赵之谦、黄士陵等印谱。为了读古书,还要注意古篆隶字形演变和字音的通假关系,翻阅阮元《经籍纂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引之《经传释词》、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著作。从刻印的兴趣,他步步深入地把我们的学习中心纳入正常轨道,使我们青年好奇意识自觉地转到必读文史古籍等方面去。那以后我标点过《纲鉴易知录》,读古子书和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章炳麟《国故论衡》等。这样边读、边理解、边谈论的学习方法,较此前无目的阅读显然好多了。”

学生姜国柱说容肇祖十分推崇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他说:“容师多次谈到黄、顾等思想大家的治学方法和自己的治学体会,要青年人做一个博学与专精、求知与精思、义理与考据、发掘与创新的学者。”至于要如何做到呢,姜国柱推论延伸容肇祖的说法,“读书治学,要分清主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古穷今,纂要钩玄,这样才能了解思想家创立其思想的‘得力处’‘关节点’,又使研究者有了‘入门处’‘把柄处’,进而才能综罗百家,约之在我,穷究义理。否则如乱丝一团,没有头绪,不得要领,茫茫荡荡,一无所成。”可说是他在各个领域中都成就非凡而堪称一代宗师的至理名言。

■作者简介

蔡登山

台湾著名文史作家,曾任电影公司营销部总经理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乾、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

著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声色晚清》《一生两世》《多少往事堪重数》《情义与隙末》等数十本作品。

来源|晶报APP

编辑:陈建国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