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萨满文化:萨满“家祭”与满人祭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家祭礼仪规制 满族萨满文化:萨满“家祭”与满人祭祖

满族萨满文化:萨满“家祭”与满人祭祖

2024-04-21 13: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家祭)

这是一部满族萨满祭祀活动的法典,从所祀神灵、所用祀器供品、所诵神词、参加人数、日期以及祭礼程序都有详细的规定。所祀神灵,除爱新觉罗氏的祖先神外,主要是女真先世的守护神,如苍天神纽欢台吉、英雄神咯屯诺廷、守宅神恩都哩僧固、星神纳丹岱珲、保婴神佛里佛多鄂漠锡妈妈等,除外还有田苗神等农耕神与如来、观音、关帝等佛教与道教“客神”,这种规范化的祭礼逐渐为满族所普遍接受,原来本氏族的自然神、图腾神、英雄神大部分被淘除。除了本氏族的祖先神外,主要祭《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规定的共祀守护神与农神。整个祭礼庄严肃穆,祭程稳定、规范,称为“家祭”。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这是北方民族祭神礼仪的第一部经典文献,也是举世公认弥足珍贵的萨满文化遗产。这部祭典不仅第一次正式使用了Saman(萨满音译,汉译察玛)一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书用满文写成,是“原汁原味”的萨满祭祀典籍。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为了将其收入《四库全书》译成汉文,才有了今人所见到的汉文本。到了后来,清代陆续颁令刊刻《满洲跳神还愿典礼》(道光八年,公元1829年)、《恭祭神杆礼节之册》(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等有关萨满祭祀的书籍,为后人研究萨满文化,保留了系统性的珍贵资料。

(家祭)

满族家祭有常例祭、烧观香、许愿祭、续谱祭祖等多种方式。各姓氏以血缘族姓为单位举行祭祀,以秋祭“巴音波罗里”为常见,以祈家安年丰。家祭,在保留有野神祭的满族姓氏中,也是其萨满祭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家祭的普及和规范,表明满族萨满信仰正向皇权统制的工具演化。

满族家祭中的民间祭祀程序,包括祭饽饽神(农神)、祭肉神、背灯祭外,最重要的是祭天,也称“祭杆子”,即立神杆祭天神阿不凯恩都哩。神杆是从高山上砍来的挺拔直溜的树杆,长九尺,代表九层天,有的保留九个枝叉;顶端涂上鲜血,是让天神享用;在神杆部顶部还要绑上带有五谷杂粮和猪杂碎的草把,以供祭天神的侍女——乌鸦格格和喜鹊格格。祭天时,萨满的祭品是家酿的米酒和五谷杂粮,以求天神再赐给一个金色的丰秋。家祭祀中的“祭天”礼仪,院中屋前东南方位,竖一柳树——象征始母神佛朵妈妈。萨满手持带麻束的箭,缓步起舞,绕树三周,后将一碗清水泼地,以祭地母巴那吉额姆,从萨满持箭绕树而舞,应为古代女真人射柳祭天的遗风。祭祀礼毕,族中孩子纷纷爬树,抢吃粘在柳枝上的黄米水团子,象征子孙繁多。祭完神树,还要在午屋里进行祭“佛朵妈妈”仪式,即给孩子们换锁。用彩布作佛朵妈妈的锁线给男孩带上,长大后就会成为骁勇威武的勇士巴图鲁,给女孩带上,就可以长得俊俏、健壮。祭天时,将喜猪肉剁碎末和小米饭煮在一起,俗称“小肉饭”,过路人都能和族人一起分享喜庆的小肉饭。

(辽宁新宾满族人家的祖宗匣)

满族家祭有明确的禁规,不许孕妇、疯癫者和戴狗皮帽子入祭。在祭期内不许借债、讨债、还债,不许争吵,更不许打闹、开玩笑。

学者考察,满族姓氏家祭的神主要有:掇哈占爷(氏族时代的武将、军事首领)、穆嘎穆哩罕(山名,这里指狩猎神)、代名占爷(神鹰)、嘎斯哈恩都哩(神鸟)、阿不凯恩都哩(天神)、万利妈妈(妇女保护神)、佛朵妈妈(降福送子神)、奥都妈妈(征战女神)等。此外,主要是家族的祖先神和守护神。

(满族家祭供桌)

满族人祭祀所用的祭品也很独特。如“满族人家祭……所用香皆自制,谓之年期香,香木产山谷石崖上,高二三尺,叶色浓绿,开红花,花开时香满山谷,立秋前采取,花叶阴干之研为细末,烧之香气极佳。”这种香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达紫香”,属于杜鹃科植物。

察玛,是满人祭祖的主“角儿”。

满族家祭,称主持为“察玛”,同萨满一样,是人神的中介,由其在庄重肃穆的祝祭仪式中,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对祖先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伴随着传统的鼓乐、舞蹈和诵词,传达给祖先和崇拜的神灵。

察玛在满人祭祖的仪式上,按照穆昆达(族长)授意,主持本氏族的传统祭祀典仪。从清朝乾隆十二年开始,牡丹江流域的满族各姓氏,每一氏族都有自己的察玛。当察玛没有世袭,无论族内的男女,自小由族人推荐,经族长同意,就可以跟着老察玛学满语、诵祭词、跳神舞,经过多年努力学习和严格训练之后,才有可能正式成为族内主祭的察玛。

有些氏族的祭祖仪式都由女察玛操持。在宁安县卧龙乡徐氏家族的祭祖仪式上,担当祭祀主角的全部是女察玛。族里62岁的老察玛张贵英,20岁那年嫁给徐家做媳妇时,就开始学做察玛。2002年,徐氏家族张罗恢复“祭祖”,她和族内选上的几位女察玛一道,按照祖先留下的“神本”以及年轻时的记忆,反复学习演练了一个多月,家祭时作为大察玛领头登场。

(满族家祭悬挂的祖先影像)

察玛在举行祭祀的过程中都要跳萨满神舞。这时候,女察玛头上必须插上一朵红花,穿上传统的旗袍或长衫,腰间扎缎面绣花裙和腰铃。男察玛也穿上长衫或长袍,左手抓神鼓,右手拿鼓鞭,在抬鼓的配合下,边打神鼓,边诵唱神歌和祭词,然后,和着鼓点摆动系在腰间的腰铃,挪、摆、进、退,鼓乐应和,步调一致,富有民族传统色彩。

察玛在祭祖仪式中跳萨满神舞时,离不开“神具”。手鼓,也称神鼓,椴木制鼓框,厚为4厘米.鼓单面蒙狍子皮,背拴四股绳.用一铜环连起来,边缘用铁丝串十几个铜钱,摆动时不停发出“唰嚓嚓“的响声,再配上一条40厘米长的竹子做的鼓鞭;腰铃,用铜或铁制成,小喇叭形状,用皮绳串成一排缝在狍子皮做的模子上,表演时系在腰间;抬鼓,与汉族民乐的大鼓相同,在祭祖仪式上,察玛跳神舞时敲手鼓,必须配合抬鼓的节奏打击。轰隆,铜制,状如梨形,空心,内装一个铁豆起撞响作用,几个串在一起,拴在木棍一头,用时有节奏地和着鼓点顿响。

(满族人家祭神杆)

随着历史的变迁,满人祭祖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满人祭祖被列为“四旧”彻底取缔,神器被抢,祖先牌被毁,家族谱续被烧。90年代以后,满人祭祖才得以重见天日,但有些地方已经失传。现在惟有辽宁省辽阳一带,吉林省九台、乌拉街一带,黑龙江省牡丹江流域的宁安一带,依然保留了传统的祭祖方式。祭祀的意义,也演变成年终丰收,请神灵和祖先接受后人的祝祭,主要的祭品是“使唤猪”(杀猪上供)。每年旧历十月初一以后,各姓氏家族的亲朋好友,到供祀有本姓祖先神神像的村落,欢聚一堂,举行阖族大祭,满语为“阿拉农依金皆”,即“喜庆丰收的节日”。

2002年农历10月下旬,牡丹江畔的依兰岗满族村关姓家族举行祭祖仪式。一位亲历现场的学者自始至终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天刚放亮,雪后初晴的依兰岗村已经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这一天是关氏家族请“祖先神”住新屋,举行祭祖庆典仪式的日子。在村西头新建成的院子里,挤满了关氏家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院门口的柳树上,吊着一把稻草,下面坠着一尺半长的红布条,那是满人祭祖的标志。满族人看到这个标志,怀孕的妇女,戴狗皮帽子的人,服孝的人和僧人,尚在月经期的女人,都不能靠近祭祖的院子,否则会玷污了满人祭祖的神圣。

满人祭祖头天要举行“堂子祭”。先在新屋的西炕立上供祖先神的幔帐子,在架子上供代表祖位的索罗杆子,下面的两张供桌上,摆上装着达紫香的香碟和在祭祖前一天“镇米”做成的黄米面蒸糕。穆昆达(族长)关君太宣布“朝祭”开始,女察玛给供案上的神位斟上三盅米酒,在香碟上点燃香火,全族男女老少都跪在地上,听主持祭祀的男察玛诵唱祭词,女察玛随着男察玛一起唱。唱罢,穆昆达带领全族人向祖先神位磕头问安。然后,族人分吃蒸糕,男女察玛搭配着跳萨满神舞,必须跳满“三撇里”(三段),将人们对祖先的敬重、问候之意,传达给祖先神。

接着,人们开始祭“吃混神”,仍在西上屋举行。穆昆达和大察玛身着满族传统的长袍,吆喝着“升猪”啦!(杀猪的意思)。几个年轻人把牵猪绳拴在猪的后腿上,由穆昆达关君太拽着绳头,两个察玛拽着左右两个猪耳朵,将猪拽进屋,贴着北墙根牵到摆着祖先牌位的供案前,猪四脚卧地头朝神位,男女察玛两人一组,跳一撇里神舞,大察玛关继太手中擎着杯酒,口中念叨着“升猪”祈语,一遍遍地往猪耳朵里灌酒。待到猪不停地扇动耳朵,说明祖先神已接收了族人供奉,穆昆达带领全族人跪下,行叩拜大礼。

稍候一会儿,年轻人将猪抬到一个小桌案上,小察玛用铁钎子刺进猪的咽喉,猪咽气后立即褪毛、清膛、解件子(将整猪解成块),有猪头、脊梁骨、脖子、左右肋、四只腿、心、肝、肺、肠子等十几大块件子,放在锅里煮上七分熟时,穆昆达吩咐摆件子。摆件子时,祖先神的架子前放一条桌,小察玛用木制方盘装件子,送往西上屋,大察玛单腿跪地,按次序往案子上摆出猪的全型。摆毕,全族人跪在供案前,大察玛唱祈祭神歌,男察玛唱一遍,头戴红花的女察玛再唱一遍。全族人叩拜祖先神位之后,察玛们再跳“三撇里”萨满神舞。满人祭祖的“堂子祭”就结束了。当天晚上,举行由族人参加的“避灯祭”。

(满族四合院的索罗杆子)

“祭天”是第二天上午在祖屋的院子里进行的。院内立神杆(即索罗杆子)。大察玛叫小察玛“请锅”,年轻察玛们选一平坦地方,摆三块石头成品字型,再将锅放在石头边上,牵一头黑色的猪,放倒在锅左侧的空地上。全族人跪在院子里,大察玛用满语诵祷告词,大意是:“天神在上,全族人供上米猪,祈求天神享用,保佑人寿年丰”。小察玛在猪身上跺几脚,开始“升猪”、“脱袍”(扒皮)。大察玛再将切碎的猪肠、心、肝、肺用草把捆住,绑在神杆子的尖上,这叫“装杆”。然后,四位年轻人用带长钩的杆子拽起猪皮,用生在石头上的木柴火燎去猪毛,直到呈油黄色为止。再将锅坐在石头上,把肉和小米放在一起煮成肉粥,满人叫“小肉饭”。分“小肉饭”时,全族男女老少都争先恐后挤着去盛一点。老人们告诉年轻人:“吃了小肉饭长寿不生病,过日子保太平!”参加祭祀的人们,都把自己碗中的小肉饭吃得净光。

吃完“小肉饭”,穆昆达将绑在神杆上的猪件子取下来,由察玛双手捧着,领着全族男女,去村西头的一棵大树下,进行“树祭”。满人的先祖曾长年生活在大森林中,因此,满人对“树神”特别崇拜。全族人跪在树下,穆昆达用一长杆,将猪件子放在树杈上,大察玛诵唱祭词,祈求祖先神和动物神的神灵,保佑族人出入平安,人丁兴旺,日子红火,族人磕头叩拜,表示不忘祖先恩德。然后,大察玛在西屋供奉祖先神的香案前,给族人带来的小孩子们在手腕上系一红头绳,表示祖先神灵对家族后代的关爱,满人叫“换锁”。忙完了这些事情之后,在西上屋摆上桌子,全族人不分男女老少,坐在一起开始吃“合家饭”。整个家族的祭祖,也就在全族人的欢声笑语里,在一声声的祝福中结束了。

(祖宗板)

自清朝乾隆年间始,“家祭”传统民俗影响着满人几十代的生活。由于氏族众多,居住地区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祭祀方式也有所不同。满人家祭笼罩着平等、详和、庄重、喜庆的气氛,在这么一种怀念祖先恩德,继承族氏优良传统,激发群体英雄气概,包括展示“家谱”的活动中,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寻找满族历史上的岁月留痕,增强族人间的团结与和睦,他们的目的都很简单,就是纪念祖先、祈盼丰收年景和美好的生活。满人祭祖仪式上热闹的场面,怀旧的庄重,虔诚的祀祷,让每一位离去的人潜心回味。那萨满神鼓咚咚的鼓乐,大察玛摆动腰铃的嚓嚓声,依然久久地在人们的耳畔回荡着……。

作者王松林、田佳训

美酒,因历史久远而非凡。

来自长白山脚下满族故乡:

“佟佳江的美酒”

承载着大清300年历史的芳华。

“佟佳江”是满族的母亲河之一、

满族人的栖息地,

白山市的母亲河。

让人留念的不仅是“美酒”,

更是浓浓的满族文化气息。

定购地址:白山市体育馆东侧佟佳江酒行

品鉴热线:0439-8620199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