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配电箱安装高度汇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室外开关箱安装要求与规范 各种配电箱安装高度汇总

各种配电箱安装高度汇总

2024-07-10 04: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各种配电箱安装高度汇总

供稿:工控网 发布时间:2023/10/13 11:05:41

配电箱/柜安装高度:《04D702-1 常用低压配电设备安装》第5页:4.4 配电箱(控制箱)根据箱体大小确定是落地安装还是挂墙安装,一般箱体高度为1.2m以上时,宜落地安装。当落地安装时,柜下宜垫高100mm,如果有电缆进出线时,还需在柜底预留基坑,以满足电缆的弯曲半径要求,基础型钢安装及盘柜安装还应满足各项允许偏差要求。型钢的固定的点间距不大于1000mm。4.5 配电箱安装高度应便于操作,易于维护。当箱体高度不大于600mm时,箱体下口距地宜为1.5m;箱体高度大于600mm时,箱体上口距室内地面不宜大于2.2m.

电表箱:《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242—2011》3.3.6:电能表的安装位置除应符合下列规定外,还应符合当地供电部门的规定:电能表箱安装在公共场所时,暗装箱底距地宜为1.5m,明装箱底距地宜为1.8m;安装在电气竖井内的电能表箱宜明装,箱的上沿距地不宜高于2.0m。

计量表箱:《电力装置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T 50063-2017》9.0.3:电能计量仪表室外安装时,仪表的中心线距地面的安装高度不应小于1200mm;计量箱底边距地面室内不应小于1200mm,室外不应小于1600mm。

仪表装置:《电力装置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T 50063-2017》9.0.2:测量仪表装置宜采用垂直安装,仪表中心线向各方向的倾斜角度不应大于1°,当测量仪表装置安装在2200mm高的标准屏柜上时,测量装置仪表的中心线距地面的安装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常用电测量仪表应为1200mm~2000mm;    2 电能计量仪表和变送器应为800mm~1800mm;    3 记录型仪表应为800mm~1600mm;    4 开关柜上和配电盘上的电能表为800mm~1800mm。

家居配电箱:《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242—2011》8.4.1(条文):家居配电箱底距地不低于1.6m是为了检修、维护方便。家居配电箱因为出线回路多又增加了自恢复式过、欠电压保护电器,单排箱体可能满足不了使用要求。如果改成双排,家居配电箱底距地1.8m,位置偏高不好操作。建议单排家居配电箱暗装时箱底距地宜为1.8m,双排家居配电箱暗装时箱底距地宜为1.6m;家居配电箱明装时箱底距地应为1.8m。

配电箱:《电力工程直流电源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14》6.9.8蓄电池柜内的隔架距地最低不宜小于150mm,距地最高不宜超过1700mm。

电供暖元器件:《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36-2012》5.5.8安装于距地面高度180cm以下的电供暖元器件,必须采取接地及剩余电流保护措施。

配电箱:《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 39-2016(2019年版)》6.3.6幼儿活动场所不宜安装配电箱、控制箱等电气装置;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安全措施,装置底部距地面高度不得低于1.80m。

照明设备:《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 J822-2008》8.3.5照明设备所有带电部分应采用绝缘、遮拦或外护物保护,距地面2.8m以下的照明设备应使用工具才能打开外壳进行光源维护。室外安装照明配电箱与控制箱等应采用防水、防尘型,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北方地区室外配电箱内元器件还应考虑室外环境温度的影响,距地面2.5m以下的电气设备应借助于钥匙或工具才能开启。

配电屏、柜:《机械式停车库工程技术规范JGJ/T 326-2014》4.6.34: 配电屏、柜宜在基础槽钢上安装,并应采用螺栓连接,柜体应可靠接地;落地安装的低压电器底部宜高出地面50mm~100mm。4.6.45:有线通信终端宜采用嵌入式壁装设备,安装高度不应低于1500mm且不应高于1700mm;

充电设备:《电动汽车分散充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GB/T 51313-2018》4.0.4:当充电设备采用落地式安装方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室内充电设备基础应高出地坪50mm,室外充电设备基础应高出地坪200mm;4.0.5设备安装高度应便于操作,设备人机界面操作区域水平中心线距地面宜为1.5m。

变压器围栏:《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3-2013》4.2.2:露天或半露天变电所的变压器四周应设高度不低于1.8m的固定围栏或围墙,变压器外廓与围栏或围墙的净距不应小于0.8m,变压器底部距地面不应小于0.3m。油重小于1000kg的相邻油浸变压器外廓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5m;油重1000kg~2500kg的相邻油浸变压器外廓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3.0m;油重大于2500kg的相邻油浸变压器外廓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m;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设置防火墙。4.2.5:设置在变电所内的非封闭式干式变压器,应装设高度不低于1.8m的固定围栏,围栏网孔不应大于40mm×40mm。变压器的外廓与围栏的净距不宜小于0.6m,变压器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0m。

配电装置:《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 GB 50060-2008》5.1.1:屋外配电装置的安全净距不应小于表5.1.1所列数值。电气设备外绝缘体晕低部位距地小于2500mm时,应装设固定遮栏。5.1.4:屋内配电装置的安全净距不应小于表5.1.4所列数值。电气设备外绝缘体最低部位距地小于2300mm时,应装设固定遮栏。

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7.4.1:家用火灾报警控制器应独立设置在每户内,且应设置在明显和便于操作的部位。当采用壁挂方式安装时,其底边距地高度宜为1.3m~1.5m。《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4-2007 》6.2.2:控制设备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壁挂式报警控制设备在墙上的安装位置,其底边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1.5m,《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370-2005》5.0.5:自动控制装置应在接到两个独立的火灾信号后才能启动。手动控制装置和手动与自动转换装置应设在防护区疏散出口的门外便于操作的地方,安装高度为中心点距地面1.5m

弱电箱:《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 51348-2019》21.5.4:设备间和电信间内壁挂式配线设备底部离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0.5m;公共场所安装配线箱时,暗装箱体底边距地不宜小于0.5m,明装式箱体底面距地不宜小于1.8m。

弱电箱:《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 51348-2019》21.6.3:集合点(CP)箱、多用户信息插座箱、用户单元信息配线箱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固定位置,安装在墙面或柱上时底边距 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0.5m。23.3.8:设备机柜:壁挂式设备中心距地面高度宜为1.5m,侧面距墙应大于0.5m。

23.3.2:室外落地式线缆交接箱、配线箱及有源设备箱(柜)安装底座应符合下列规定:底座基础顶面距地面不应小于0.3m;23.3.7:弱电间内的设备箱宜明装,安装高度宜为箱体底边距地0.5m~1.5m。26.6.4:进线间、弱电间(电信间)、弱电竖井内配置布线系统设备或信息网络设施时,宜安放在通用19in标准落地或挂墙机柜内,并符合下列规定:挂墙机柜靠墙安放时,应采用螺栓固定,其柜底离地高度宜为1.0m~1.5m;26.6.5:楼层弱电配线箱、分接箱和过路箱宜固定明装在弱电间(电信间)、弱电竖井内墙上,箱底距地高度宜为l.0m~1.5m。26.6.6:当受建筑条件限制,楼层不宜设置弱电间或弱电竖井时,可采用墙体内嵌装楼层弱电配线箱、分接箱和过路箱的方式;配线箱或分接箱底边距地高度宜为0.5m或1.5m,过路箱 底边距地高度宜为0.5m。26.6.9:用户单元信息配线箱宜在用户区域室内侧墙上嵌装或安装在用户19in标准机柜上,其安置的位置宜靠近金属导管入户的引入侧;采用侧墙嵌装方式时,其箱体底边距地高度宜为300mm;26.6.10:楼层信息岀线盒宜采用暗装方式,盒体底边距地宜为300mm,并与附近暗装电源插座安装高度相同。26.6.11:楼层管线在吊顶内敷设时,过路盒宜敷设在吊顶内且盒口朝下;当楼层管线埋地敷设时,过路盒安装于墙上,底边距地宜为300mm。

弱电箱:《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242—2011》11.7.2:家居配线箱宜暗装在套内走廊、门厅或起居室等的便于维修维护处,箱底距地高度宜为0.5m。11.8.4:固定式家居控制器宜暗装在起居室便于维修维护处,箱底距地高度宜为1.3m~1.5m。

弱电箱:《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GB 50846-2012》5.2.3在公共场所安装配线箱时,壁嵌式箱体底边距地不宜小于1.5m,墙挂式箱体底面距地不宜小于1.8m。

弱电箱:《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16》7.1.3:CP集合点箱体、多用户信息插座箱体宜安装在导管的引入侧及便于维护的柱子及承重墙上等处,箱体底边距地高度宜为500mm,当在墙体、柱子的上部或吊顶内安装时,距地高度不宜小于1800mm。7.7.2:在公共场所安装配线箱时,暗装箱体底边距地面不宜小于1.5m,明装式箱体底面距地面不宜小于1.8m。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工控网)官网 http://www.gongkong.com/

关键词:配电箱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