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魏晋风度的集大成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宣示表的书写特点 钟繇,魏晋风度的集大成者

钟繇,魏晋风度的集大成者

2024-07-17 15: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钟繇 贺捷表

楷书的开山鼻祖

如果说钟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不为过的。甚至可以说,钟繇是楷书的开山鼻祖。我国几千年的楷书艺术,正是从他开始的。楷书在他手里发展、成熟。“五表”中的《宣示表》,被尊为“正书之祖”,足可见其地位,故其书法艺术价值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钟繇 宣示表(局部)

钟繇小楷最大的特点是“古”而“活”。小楷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小楷要写出“古”意,字体必须往上靠,点画结体尽量带些分书意味。此外,写小楷如果抛弃偏旁概念,反楷法而行之,也能加强字体的古拙趣味,钟繇小楷,正是如此。由于钟繇生活在隶书普遍使用的时代,写惯了隶书。因此,当他创新写楷书时,总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中运用一些隶书的笔法与结体,使楷书质朴而显古意。而那个时代,还有一条主线是章草。所以钟繇的小楷里面除了隶书意外,还融入了一些章草笔意。这样使得小楷显得灵动了。而不是呆板。憨而不板,这是钟繇的境界。

说说《荐季直表》,很多人看到这个作品,觉得字形似乎很松散,结构也不甚完美,扁扁的字型,并不觉得漂亮。可细细品味,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荐季直表》绝对是一流的,是可以直追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

钟繇 荐季直表(局部)

《荐季直表》是钟繇的书法中最不成熟的楷书作品。却是最“古”、最“活”的。“活”即自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作一些规律化的书写。钟繇的高人之处在于他在结体上并不刻意地过分追求,往往一任自然,因字赋形。其字型偏扁,横长竖短,横细竖粗。其笔画带有浓重的隶书味道。例如其中的“素”、“老”等,其长横的收笔用的就是隶书的笔法。很多字看起来似乎很松散,其实形散意连。这也体现了魏晋意趣。把字的结体处理成比较“呆”、“憨”、“笨”的形。这种结体恰好是魏晋小楷乃至魏晋书法的整体气格——高古、静穆、平和、冲淡。

在章法上,钟书全篇力避“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因而有一种质朴自然之美,这当即是古人所评“钟书天然第一”的原因之一,也正是明、清两代颇耗“功夫”的“馆阁体”终不及之的重要原因。

钟繇 荐季直表(局部)

较之《荐季直表》,被尊为“正书之祖”的《宣示表》就少了很多古意了。不管是结体还是笔法,都要成熟得多,都基本脱离了隶书的影响,成为真正的楷书结体和笔法了。显示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因此被尊为楷书艺术之不祧之祖。这也是不为过的。观钟繇小楷时,领会其中的“天然”气息,也就是“拙”味,至关重要。也许就是因为《宣示表》的成熟,导致了其“天然”成分减少。就像一个人,成年了,就失却了孩童时的纯真一般。

拙之美:宁拙毋巧

钟繇 力命表

明末傅山就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定真率毋安排”的书法审美标准。朱屺瞻老先生在《癖斯属画谭》中说:“拙朴最难,拙近天真,朴近自然,能拙朴,则浑厚不流为夸侈、强烈不流为滞腻”,天真即直率、自然、不做无“雕饰”痕,近于儿童的天性,所以有人称“朴拙”为稚拙。《荐季直表》完美地诠释了这种审美标准。

宁拙毋巧,并非真拙,并不是拙劣。而是要去寻找丑中的“妍”,但这是一种真正的艺术的“妍”,而不是市井气十足的妍媚。至于行笔生疏拙劣,不知书法为何物的那种外行的拙,则本不在其论。南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从钟繇的拙中读出其神采以后,便可领略到其拙之美了。

钟繇 还示表

从学习的角度看,如果从技法的角度切入,把握钟书的整体,并不算难。当然还是比唐楷要难的。因为唐楷有一定的规律性,只要你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按着规律写,总不会错。而钟书,就是没有规律可寻。很多都是需要靠自己去思考,去发挥。要让别人看出你是学钟的,不难。但要“悟”出其中清和简远的气韵,萧远恬然之雅气,决非易事。品钟繇之小楷,如吟一首首优美的田园诗,溟和着疏朗、儒雅、静穆的情调。甚至让你,带着虔诚,去临摹,去品味。

钟繇 墓田丙舍帖

现代人学书法,往往从唐楷入手,然后学习行草。能真正平静下心情写小楷的人有下降的趋势。而从实用出发,能真正学习钟繇小楷的人也少了。但是,倘将中国书法一路看下来,钟繇还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还是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光芒。钟繇,可以说是“晋尚韵”的最好诠释,是魏晋“韵”的极致!

亲爱的小伙伴: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悦的读书”设为★星标★账号哦!

还可以读

拉斯洛·邬达克|“海派建筑之父”与上海的不解之缘

古代庭院中为什么要摆“缸”?

冯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哲学与时代意蕴

版权声明

本篇文章图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文图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为传播而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会第一时间删除。

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如果今天的分享让你有所收获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号

并推荐给身边爱读书的朋友

让我们一起用阅读

汇聚碎片时间

点亮品质生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