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的酉水河,被誉为土家族母亲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宣恩水文站 武陵山区的酉水河,被誉为土家族母亲河!

武陵山区的酉水河,被誉为土家族母亲河!

2023-12-10 19: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酉水河全长477公里,流域面积18530平方公里。从湖北椿木营源头到石堤高桥村一段长221公里,从高桥至沅陵一段,长256公里。重庆秀山高桥村以上为酉水上游,过大桥村经保靖境内为酉水中游,从永顺、古丈到沅陵为下游。

酉水河的主要支流有:花垣河、泗溪河、猛洞河、施溶溪、白溪、古阳河等。

花垣河

花垣河是酉水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重庆市秀山县椅子山和贵州省松桃县木耳溪一带,流经松桃县城,从秀山县洪安镇进入湖南境内,后流至保靖县江口汇入酉水,全长187公里,流域面积2797平方公里。

美丽酉水河

酉水南与沅江干流武水相邻,西以酉阳县毛坝盖山脉相隔与乌江毗邻,北以武陵山脉与澧水分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除秀山、龙潭、龙山有较大平坝外,其余均为丘陵山地,海拔400米以上的丘陵地区占大多数,1000米以上的高山多在酉水上游。

酉水河龙舟

酉水河是尚在幼年的次成河,侵蚀甚剧,石堤古镇以上两岸高山耸峙,谷窄水深,水势湍急,通常河道宽仅有50一60米,越往上游河道越窄,在酉阳境内全长81公里,平均宽度仅约为12.5米。经石堤古镇南北两江汇合,水量增大,此去经保靖多丘陵,间有一、二级阶地,河道渐宽,一般约为100米左右。河滩之间,深潭颇多。保靖至施溶溪间,峡谷丘陵相间,河宽达150~200米。施溶溪至高砌头为峡谷地段,两岸山峰耸立,河宽在100米内,高砌头至沅陵,则全为丘陵地带,河道逐渐扩展达200~300米。

酉水河是土家族的母亲河,是酉水流域与外界物资交流和文明传递的主要渠道,也是一条土家、苗、汉等多民族历史文化长河。酉水流域是巴文化的主要沉积带,也是巴楚文化、汉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带。酉水沿岸都是土家族的聚居地,与苗汉等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这里不仅山奇水秀,风景优美,而且颇具浓郁的土家习俗与民族风情。憨厚质朴的土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土家文化。他们驰骋山野,可以清唱“风吹芭茅摇啊摇,有的矮来有的高,高的被风吹倒了,矮的慢慢又长高!”又于酉水河上,一叶乌篷船,一根青竹篙,几张旧鱼网,编织着他们的渔猎生活。熙来攘往的过客,舟行酉水,民歌问答,摆手互娱,夜宿吊脚楼,炊烟袅袅,望暮色消沉,星空闪耀。

酉水河奇山秀水

多少年来,酉水河日夜奔流,将一个又一个古镇洒落在岸边,串成了珠链,串起了百福司、大溪、后溪、石堤、里耶、洪安、茶峒、碗米坡、迁陵、王村、乌宿等一系列酉水河有名的集镇。

酉水河蜿蜒穿行在武陵山区,像一条玉带镶嵌在武陵群山之中,水环绕着山,山环绕着水,山清水秀,群峰挺拔,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时时可见鬼斧神工,处处可遇浑然景致。

酉水河镇

酉水河镇

酉水河镇原名叫后溪古镇,地处重庆市酉阳县东南部,东邻秀山大溪乡和海洋乡,西南接壤麻旺镇,东北连酉酬镇,距酉阳县城89公里,区域总面积约11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9937人(2018年)。酉水流经境内约38公里,年均径流量120立方米/秒。

酉水河镇地势由北向南呈坡状分布,地形以山地为主。作为重庆市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境内有酉水河景区、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土家山寨-河湾古寨,是一处集古祠堂群,土家文化之源和“小桂林”山水景观为特色的旅游区。

酉水河镇曾为水陆交通要道,是酉阳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码头之一,商贸繁荣。又是土家族的发祥地,是摆手舞之源。主要景点有:后溪古镇、十里长潭、河湾古寨、大江竹海等自然和人文景观,风景秀丽,古朴典雅。

石堤古镇

石堤古镇

石堤古镇地处秀山县东北角,东与湖南里耶镇和清水坪镇接壤,南邻里仁镇,西靠海洋乡,北接大溪乡,距秀山县城约47公里,区域总面积约91平方公里。

石堤古镇因酉水两岸岩壁被流水切割似堤坝而得名。酉水河北源和南源在此交汇,清时曾于此设立石堤巡检署,曾是梅江河与酉水河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明清时,石堤是川鄂湘黔四省天然要塞和重要商埠,呈现“千船云集,万人拱手”的繁荣景象。

元二十九年(1292年),此地曾发动了轰轰烈烈的九溪十八洞苗民起义,下码头留有九溪十八洞起义遗址。

主要景点有:石堤悬棺、打捞寨--苗人行宫、“书箱峡”揽胜、石堤老街、卷洞门遗址、长滩漂流、两江望月等。

石堤古镇上除风行酉水流域的土家小吃,比如米豆腐、绿豆粉、油粑粑等等之外,还有享誉渝东南的石堤豆腐鱼。它选自酉水河里的多年野生鱼,佐以特有的石堤豆腐,再配以祖传秘制调味料,让“鱼入豆腐味,豆腐入鱼味”,于是,一道以鱼肉松软、味道鲜美、外酥里嫩而久负盛名的石堤豆腐鱼就摆在你的面前。

石堤豆腐鱼

酉水流域早期土著及历史

酉水河流域人杰地灵,其历史也是相当久远。

最早的酉水土著居民

原始社会时期,酉水流域就有了土著居住,这些土著主体就是濮人,另外还有一些越人和苗人,他们共同组成了酉水流域的土著居民。旧石器时代土著文化是相当落后的,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才有了明显进步。先秦时期,巴人、楚人进入沅澧流域,与土著濮人杂居形成土家先民,他们不断融合兼容,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使之成为武陵地区的中心文化。对于古人来说重山峻岭间,山高林密,用脚丈量是很困难的事,而船行水上才是他们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所以古时这里河道贸易相当发达。

湖南、重庆两地考古专家在酉水河上游考古时,在酉阳笔山坝惊喜地发现一处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石时代遗址和墓葬群。这次发掘填补了对酉水河流域进行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丰富了酉水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内涵,把这一地区人类历史推到了6000年前。

考古专家们断定,早在约6000多年前,一支有血缘关系的人,从大溪文化强势的两湖流域地区出发,他们可能通过酉水上游的湖北沿酉水顺流而下,也可能从沅水逆酉水而上,在酉水流域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形成了明确的社会分工,并已经开始栽培水稻。从发掘的工业有加工用的石斧、炊煮用的陶釜,还有纺布用的纺轮和木器加工的圭形石凿和双肩石锛,还有专门加工陶器的窖场和石器加工场。

考古发现峡江大溪人及其文化可能与巴人有关。巴人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巴人是由氏羌系、濮系民族,外加少数越系民族,苗族,汉族等共同组成的民族共同体,并非单一民族。糍粑、占卜、鸡崇拜和开路鸡等习俗应是巴人延续濮人习俗,后为土家族所继承。在尧、羿时期,在华夏早期先民压迫之下,一部分早期巴人向洞庭湖西边与北边迁徙,他们越洞庭经江汉向西北而达川鄂陕边界的山区,巴山之名因此而得。这些巴人中,后来又融入了少数西北方面的氐羌人。巴人并非单一民族,巴人西迁后又多了一支以白虎为图腾的支系(廪君蛮),南下到达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形成了巴人廪君族先民,后溯长江而上,直抵巴渝地区。

土家茅谷斯舞

濮人是起源于汉水与长江之间沮章流域的土著民族,最早居住在今长江中游汉江地区的南部,《尚书》云:“濮在江汉之南。”濮是商周时期属于“南蛮”的土著民族,势力比较强大。商代早期濮人聚居在今湖北西南部和湖南西北部,即《逸周书》所载:濮在商之正南,濮人没有建立统一国家,社会组织松散,支系众多,互不统属“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

商周时代,武陵地区沅江流域,澧水流域的濮人与巴人、庸人、楚人、苗人、越诸族交错杂居在周室王畿之南。

苗蛮一族由于与华夏族争夺生存空间而失败,于是不断向西南方迁徙,来到汉江平原,然后循沅江乘船逆行至酉水,并在酉水流域与土著杂居安定了下来。公元前1046年,濮人与庸人等8个民族参与了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近代民族学家吕思勉在《中国民族史》一书说:“所谓黔中郡,疑亦濮族之地。”现代学者田曙岚亦指出:“湘西丘陵地实为古卜人或濮人宅住地。”

土家摆手舞

公元前九世纪,楚人来到江汉地区,遂开始争夺濮人领地。自此后,楚人与濮人展开了长期的斗争。西周末年,楚国日渐强大,濮人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受到楚国镇压后濮人从居聚地向西向南迁徙,进入今渝、黔等地。

公元前758年,楚王蚡冒即位后,开启了征伐濮人,开拓疆土的斗争。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熊通率兵进攻濮人,占有濮地。公元前611年,楚国出现饥荒,庸人帅群蛮叛楚,麋人与濮也进攻楚国,楚国出兵迎战,百濮因无屯聚,后各自逃散。

公元前六世纪,因率群蛮叛楚未成,反遭楚、秦、巴灭国的庸人亦逃难到酉水,庸国毕竟乃文明古邦,他们带来了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他们与土著先民杂居相处,唇齿相依,血脉相连。

公元前523年,楚平王率舟师循沅江而上,用武力夺取了酉水流域在内的整个湘西,将这块地方纳入了楚国黔中郡势力范围。酉水从此进入楚国黔中郡时代,楚文化深刻影响着酉水土著文化。《左传•昭公十九年》载:“楚子为舟师以伐濮”,而不是伐巴,可见濮是早于巴而存在于此地的。

土家巫师

依据其历史延革,春秋中期以前为“濮”或“濮蛮之地”,春秋晚期至战国,酉水流域属楚国。《括地志》云:“濮在楚西南”。楚以郢都,即今湖北江陵为中心,其西南部恰好在沅水中上游及其支流的酉水流域。《尚书后案》云:“湖南辰州实古濮地”。商周以来,史籍中对濮,又称“蛮”或“蛮夷”,《后汉书•南蛮传》云:“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这些古文献指定的方位与记载,都说明包括酉水河流域在内的沅水中上游及其支流地区,在上古时期属于“濮蛮之地”,是以濮人为主体,也有庸、苗、越等其他古老民族繁衍生息在沅水中上游及其支流地区,这些民族可以统称为“土著先民”。

公元前三世纪,秦灭巴后,巴氏五兄弟仓促带领巴民深入五溪,且各为一溪之长。

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秦及巴蜀十万雄师,乘坐大船万艘,载米600万斛,顺乌江而下,登龚滩,越酉阳,进入酉水,顺流而下,出其不意,一举攻下黔中郡治,迫使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秦国在此建立洞庭郡。

巴国沦亡后,巴人除同化于汉人、楚人或被划入僚人者之外,其余则返回其祖居地渝鄂湘黔交界地带及武陵山区,融合濮系巴人和其他民族,仍保持其本民族生活习俗,世代繁衍延续至今,演变为现今土家族。

公元前205年(汉高祖二年),汉高祖刘邦又把洞庭郡改为武陵郡,并把郡城改建在义陵(今溆浦)。武陵郡下辖十三个县如今酉水流域多个县市,当时分属于酉阳县、迁陵县、充县。酉阳县包括了今永顺、龙山、古丈、黔江、彭水、沿河、思南等多个县市,县治在今永顺县芙蓉镇。迁陵县包括今保靖、酉阳、秀山等县。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央王朝对武陵山区控制减弱,于是本地土著开始割据自守。东汉光武帝时,武陵蛮相单程谋反,还打败了前来征讨的武威将军刘尚。第二年年已62岁的伏波将将军马援率四万精兵支援,最后重病而亡。直到南北朝时期,武陵山区都是当地蛮夷独立自治的区域。

隋唐时期,由于国力强大,又在此重新设立了郡县。到了五代时期,国家分裂,地方武装势力割据自立,武陵山区,酉水流域又开始了各自独立的地方势力统治者。

宋代建国后,控制力有限,不得不承认这些本地蛮族首领的统治,实行“以蛮治蛮”。公元1129年,武陵蛮金魁领导的苗民起义,作乱西南。宋朝廷任命钦差少师田佑恭领何贞、何庆二将军携副将内冉守忠,从西安领兵入川平定武陵蛮(一同前往的还有张、杨、安等十姓)。后论功行赏,宋朝廷分封各平蛮有功将领,采取羁縻土官制度,世袭统治。田、杨、冉、何等将官成了酉阳、秀山等地方长官。从此进入酉水沿岸各割据地方政权各自混战的局面。

元代设立行省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由土著首领担任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长官职务,这就是后世“土司”之名的由来。这些土司家族长期把持地方政权,世代相传,同时也稳定着地区的社会秩序。

明朝延用元代制度对武陵山区的管理。清世宗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中国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以官吏代替土司,同时开辟未经开化的苗蛮地区。武陵山区的州县设置,从清代开始基本上延续到民国时期,没有大的变动。

酉水土家族的文化渊源

土家族是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酉水河流域。巴人中的廪君蛮、板楯蛮,因巴国为秦所灭,一部分迁移到武陵山区,沅澧流域,因巴人本来就是百濮的分支,故与土著文化相近,语言相通,很快就能融合在一起。

濮文化对酉水土家文化影响

土家族是由土著濮人、巴人、楚人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其主体部分是土著濮人和巴人。从民族学文化内涵看,濮文化对土家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土家文化含有濮文化因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濮人是我国最早开采朱砂的民族,开采朱砂是濮人的传统技术,早在公元前11世纪,濮人就向周王朝进贡朱砂,中原华夏称贩运、进贡朱砂的人称为“卜(即濮)人”,而武陵山区及酉水流域遍布朱砂开采地。2、干栏式建筑,濮人聚居之地遍布干栏式建筑。北魏《魏书》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唐《通典》记载濮僚居住地区“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曰干栏”。3、濮人爱唱情歌,以歌为媒。濮人之裔聚居地“俗多游荡,而喜讴歌”。“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声为奸淫之媒”。4、土家地区至今保留许多濮人悬棺葬崖墓。悬棺葬是土家先民濮人葬式,是将殓尸棺十八置于依山面水的悬崖峭壁之上的葬俗。5、濮人乐丧之俗影响土家族,至今还唱丧歌跳丧闹丧。

巴文化对酉水土家文化的影响

早在商周时代巴人就生活在鄂西南的的清江流域,巴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尤其在文艺上具有极高造诣,突出表现在巴渝舞、神话传说、巫歌以及民歌等方面。

1、摆手舞是巴渝舞的衍化,土家族每逢重要日子,祷告、祭祀活动等都会跳一种独具特色的舞蹈一一“舍巴日”即摆手舞。

2、竹枝词是巴渝巫歌(或民歌)的发展。竹枝词源远流长,大约起源于战国时期,曲调流畅、曲风明快活泼和独具浓郁的地方风情,可与舞蹈、音乐相结合,其源头应该是三国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的带有巫风的巴渝民歌,溯源的话可能是早期巴人甚至濮僚人的祭祀巫歌。

3、巴人的原始崇拜对土家民间信仰的影响。巴人的原始崇拜具有典型的多神崇拜特点,对动植物、祖先、英雄以及自然现象的崇拜,并受楚地巫风的影响,表现出浓郁的巫鬼色彩,这种崇拜被土家族继承和发扬,影响深远。土家族的崇拜对象更加纷繁复杂,内容上不仅包括山神、风、雨、雷、电、火等自然崇拜,还包括虎鸟蛇鱼牛等动植物,以及祖先、英雄等神灵崇拜,并衍生出歼头、还愿等巫风浓郁的祭祀形式。巴人具有崇兽的传统,其中对白虎的崇尚尤为重要,产生的影响最大。白虎是巴人的图腾,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渗透到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祖先与英雄崇拜的影响。巴人、土家族都重视对其祖先以及民族英雄的崇拜,这是巴文化对土家族民俗文化影响的重要内容。巴人崇拜白帝天王、廪君以及巴蔓子,土家族崇拜向王天子、白帝天王、八部大神、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

土家巫师

4、巴人丧葬文化对土家族丧葬的影响。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有多种形式,有火葬、崖墓葬、悬棺葬、土葬四类,时至今日,除土葬火葬外,其他丧葬形式已不复存在,丧葬仪式也被汉族所同化,只有独具一格,哀而不伤的“跳丧”仪式得到一定的保存。歌舞兴哀是土家族丧葬仪式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跳丧舞”。土家丧葬亦歌亦舞,与其先民巴人的图腾信仰有着渊源关系。跳丧舞的动作主要是摹拟虎以及其他动植物的形象,其原始形态就是“狩猎舞”。舞姿总是保持哈腰、曲膝、八字步、摆胯、绕手,以膝部松驰、含胸、多颤为主要特点。双手在胸前左右晃动,老人跳丧几乎是蹲着跳。

楚文化对酉水土家文化的影响

楚文化的下层文化本是土著濮人的文化,濮文化影响着巴人,也影响着楚人,楚国王族来自中原,受中原商周文化影响至深,并与江汉一带的土著文化因子相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楚文化。

随着楚国势力不断强大,带来了楚国势力不断西移,自然向西覆盖原巴文化之地,从沮漳以西乃至川东涪陵,自陕西汉中至清江、沅澧流域,甚至黔东北及黔中郡,本为巴地后尽入楚域。故此,郢都才会有“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的盛况。可见当时巴与楚底层民众文化上至少是相通的。

土家族祠堂

楚人以崇巫好祠而闻名于世,楚人的巫文化受巴人巫鬼文化影响颇深,或说楚巫文化来源于巴巫文化。土家族中各类祠堂众多,拜神祭祖之风气浓郁。

五句子”山歌是故楚地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体式之一,土家聚居的鄂西“五句子”山歌最发达,艺术珍品最多。

楚人崇拜凤凰,生活、艺术里常见凤凰造型,土家族织绵常绣以龙凤,窗棂,图画常有凤凰造型。由凤凰崇拜转而在现实中对鸡的神话,各种祭拜、结亲、嫁女、祭祖、白事等都会用鸡开道。

楚人崇拜火,楚人的祖先为祝融,为火神,土家族也是崇拜火神,土家人几乎每户人家土灶旁都有一火塘。跳摆手舞,或祭祀祖先神灵都会燃一火堆或举起火把。

庸人文化对酉水土家的影响

庸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雄居一方,疆域不断扩大,春秋初期,达到顶峰。势力范围“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公元前611年,秦、楚、巴联军围攻庸国,庸国败亡后,庸人开始了悲壮的迁徙,在四面强敌,遍地狼烟的虎视下,他们的迁徙之路没有更多选择,只有沿着武陵山脉过峡江,进入清江、酉水、澧水流域,这里正是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地。

土家族悬棺

庸人丧葬文化中最独特的是岩葬,一称为“悬棺文化”。古庸国人有岩葬文化的传统,在有岩屋的地方直接把棺木放进岩屋内,没有岩屋的地方将悬崖凿个洞穴叔进去。庸国丧葬文化另一个独特之处就是“打夜锣鼓”,又叫“唱孝歌”。

庸人能歌善舞,还发明了鼓等乐器,古人将大鼓称为“庸鼓”。

古庸国是我国巫文化发祥地之一。长江三峡的巫山古称灵山。《山海经》称灵山有十巫(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

巫文化的另一面就是中草药文化,由于长期宝贵经验的积累,使得鄂渝黔陕边境地区民间中草药颇具地方特色。

古庸国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而土家人地区亦盛产茶叶,茶还可以作为一种巫术“避邪”所用的“五谷盐茶”之一。

庸国还是我国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夏商时期,庸人就在鱼邑开发了盐泉,用以煮盐,并打开了通往楚、秦等地的盐道。

汉文化对酉水土家的影响

早在周王朝时,巴被封为子国,对现今酉水流域就开始了行政建置。秦灭巴,统一六国后,在巴地设巴郡、南郡、黔中郡。

从唐至宋,中央政府对酉水流域实行任用当地首领进行管理的统治政策,史称羁縻政策,在“树其酋长,以镇抚之”的怀柔政策下,诸蛮纷纷归附。

从元代起,中央王朝开始在酉水流域建立土司制度,到明代日臻完善。土司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受中央王朝任命的土司、土官实行封建世袭制,士司是各自区域中最大封建领主和统治者,拥有一定数量武装。土民与土司是一种人身隶属关系。从元到清初,中央王朝在整个土家族地区设立了数十个土司。

汉化的土家族

清雍正十三年(1735),清政府对土家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长达八百年的土司统治终结。改土归流后,汉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土家族地区传播,并对土家族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改变了酉水土家地区的制度与体制,使汉族制度文化在土家地区得以确立。郡县制代替了土司制,清政府设立府、州、县等政权机制,以替代土司时期的土司政权;里甲制代替旗长制,废除了土司时的基层旗,代之里、甲,里长和甲长代替旗长成为土家地区基层政权统治者;绿营制代替旗兵制,朝廷派大量绿营军驻扎土家地区,废除以旗、营为单位的土司军队;大清律例代替土司家法,土司法律被废除。

2、强制输入汉族精神文化,确立了以儒家价值观为中心的精神文化。强行中止土家精神文化,禁跳摆手舞;禁止土家族部分传统祭祀活动包括原始鬼神崇拜和传统的傩崇拜;改变土家服饰,令土家人剃头;改变传统的居住方式;改变土家人部分传统行为方式;变更土家传统家庭制度,严禁分家;禁止家族传统续嗣办法;改变土家婚姻习俗。同时,大量汉族价值观输入。推行汉族天神信仰;引入汉族服饰;推行汉族的续嗣办法;推行汉族婚姻模式。

3、汉文化传播途径有:(1)、以府、州、县学为主体的学校教育体系,以程朱理学B儒学为中心内容;(2)、实施科举制度;(3)、汉族人口大量流入土家地区,清政府废除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汉族人口以多种方式大量涌入土家族地区;(4)、全面开发经济,推行汉地种植技术。

4、汉文化传播的重要影

(1)、促进了土家文化变迁和进步。宗教信仰与祭祀的变异,土家族信仰的神团系统中增加了汉族信仰的神灵,比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西天佛祖、观音娘娘等,土家祖先神位加入了“天地君亲师”,所奉神灵中亦夹杂大量释、道之神;土家族巫师社会职能和地位降低,而道士、和尚的社会职能和地位上升;土家族的原始巫风由“信巫鬼,重人祠”而日渐淡薄;土家族的祭祀已与汉民族相融为一,汉民族许多祭礼在土家地区存在;汉族道德观念被广泛吸纳;民间习俗发生了大的演进,土家人接受了许多汉民族的风俗习惯,比如汉族的成年礼、嫁娶仪式、道士的丧葬仪式,汉族年节在土家族地区盛行;语言文字的变化,许多地区土家语言不断消失并汉化。

(2)、促进了酉水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

促进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进步,铁制工具广泛使用代替了土司时期使用石木、竹木工具,牛耕也得到普遍推广,汉地的水车、筒车、水磨、水碾被普通使用。生产技术方面注意施肥,严格按农时耕种收获,广泛采用先进耕作方法,注意精耕细作。

促进酉水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改变了一些地区刀耕火种,经济落后的局面,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垦殖面积增大,农作物品种也空前增多,新增作物有玉米、土豆、红薯、哈蜜瓜、莲藕、烟草等。

改土归流促进土家族地区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土家传统的多元经济体系被打破,农耕文化过度发展造成动物资源减少,使大片森林被毁,植物资源枯竭,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土家族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土家族受教育权也受到一定影响。

总之,改土归流的变革,以及湖广江西的大量汉族移民,改变了土家族地区传统社会结构,使土家族成为汉化最彻底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与习俗在当代与汉族差异不大,语言文字采用的也是西南官话体系!现代土家族几乎可以等同于汉族!

(全文完)

来源:今日头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封面湘西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监制/吴钧

责编/麻珊荣

编辑/王向远 李艾家 黄沙沙

审核/尚欣 周登友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