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由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分析图 “客家人”的由来

“客家人”的由来

2023-09-18 03: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发生在西晋末期。永康元年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割据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不得不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其迁移远者自今日山西长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灵宝、国都洛阳等地沿颍、汝、淮流域抵达湖北及皖赣部分地区。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以“流民营”为基础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这股迁徙潮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闽粤先民(包括潮闽、广粤)大部分都来自当时的那次大迁徙。

第三次大规模南迁发生在唐朝末年。有名的“安史之乱”不仅使大唐国势衰退,也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加之中原连年灾荒,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继而又爆发了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南迁者远的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渡江入赣,更徙至闽南;近的则从赣北或赣中迁至赣南或闽西,或粤北、粤东边界。这次南迁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历时90余年。而此时客家语开始萌芽。客家语的发音继承了较多五代、两宋时的中原语腔调,从侧面也证明了客家人的祖根在中原。

第四次大规模南迁发生在北宋末年。公元112年,金人入侵中原,攻破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宋高宗赵构南逃至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迫于战乱,随高宗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此时,一部分官吏流移到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百姓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了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客家人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失败,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元末明初的战乱,又触动了客家人的迁移,这一期的迁徙路线主要由闽粤岭山地域分迁至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区,以及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和台湾等地。还有小部分回迁至江西赣南及赣中赣北西部罗霄山脉两侧,使江西的客家有了新客和老客之分。

第五次南迁发生在明末清初。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种植所获不足供应,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如明嘉靖年间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新安等沿海地区,从汀州迁至福州等地。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人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另外,满人入主中原进至福建、广东时,客家义士为反满人入侵号召群众举义反清。举义勤王失败后为避株连多隐姓埋名,分别逃亡至粤北、粤中、粤西或广西、湖南、四川各地。有一部分则随郑成功迁徙到台湾。

第六次南迁发生在19世纪中叶。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下令要把所有姓洪的及其参加过起义的男女老少统统杀掉。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换姓,或逃亡外地。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又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动乱使得客家人又一次大迁徙。大批客家人迁徙到香港、澳门、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谋生。也有不少客家人被诱为契约劳工,被迫飘洋过海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等国从事苦役劳动。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属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迁徙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还有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徙。当今的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

长途迁徙难免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可我们的客家先民以坚强的意志勇敢面对重重困难,一次次披荆斩棘,排除险阻,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步步打造出了一支有着五千万人众的兴旺发达的民系群体。他们的勇气和精神不得不让我们钦敬 !

原本属于中原汉民的客家人虽身处异乡,但始终难忘故乡情。他们以中原祖根为自豪,不仅自称是“河洛郎”(河洛乃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而且还将中原文化的精华作为客家文化的主流。客家人把祖宗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作为座右铭,常常以先贤为榜样,教育后人学习前辈们的创业精神和成功经验。如此世代传承,便形成了独有的客家文化体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且孕育了大批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成功商家,故有“东方吉卜赛人”、“东方犹太人”之美誉。

作者简介:

冯宝善(笔名“今世风雷”),男,汉族,河南禹州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高研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历任禹州市豫剧团团长兼党支部书记,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策划、导演,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文艺工作委员会节目研发制作中心副主任,中国报道社影视中心艺术总监,中国报道网主编。兼任河南省政协《文化视窗》杂志副总编辑,河南省青年导报《大旅游》副总编辑,世界品牌文化遗产研究会副秘书长,国际企业家联合会宏缘国际书画院副秘书长等职。现任中国国学生活服务网总编辑,河南善之品文化传播中心董事长兼总裁。

从事文化、艺术、媒体工作五十余年,主演戏曲约30余出,编导各类文艺节目近百个,策划、执导各类文艺晚会、公益活动、民俗活动约50余台次,发表文艺作品、文艺评论若干。艺术成就分别收录进《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中外名人》、《中国世纪专家》、《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华名人大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华热土》、《河南文化名人》、《中国当代表演艺术家名录》等十数部大型辞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