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宠物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

中国

2024-05-01 22: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东盟自贸区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这表明中国与东盟双方的经济关系上升到了新的历史阶段,也给中国和东盟未来的发展制造了无限的机遇和商机,也将新的动力注入中国和东盟各国贸易发展和经济的合作中。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现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由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中国政府于2000年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2004年,中国与东盟双方签署自贸区《货物服务贸易》,2009年签署《投资协议》,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全面建成。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双方都受益于规模经济效益和投资效益的增长提高。同时,促进中国和东盟全面、深入、友关系的快速发展,也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双方合作领域的延伸。在大家关注的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上,双方在农业,旅游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比如旅游方面。旅游业不光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大力发展的战略产业。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些特色旅游路线和产品已成为国际旅游品牌。例如: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环线以及世界遗产地观光游、东南半岛民族风情体验游等。旅游活动的发展,还将涉及到信息、金融、酒店、交通和其他产业部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也为其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新政策的实施。2014年9月16日,一批中国—东盟跨境经济合作区或产业园区,集中亮相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区域内将实行“两国一区、境内关外、自由贸易、封闭运作”的管理模式,实行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政策,放宽投资限制,扩大边境口岸开放,共同促进东盟各国间以及与中国共同开设跨境产业园区的投资合作。随着一批“先行先试”政策在中国相继实施,我国官方还考虑将跨境经济合作区内的税率标准降低,使之与越南方面的税率实现“一体化”。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随着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和投资的增长,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双方逐步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但贸易区也存在以下问题。影响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经济问题。东盟自由贸易区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文莱、老挝、越南和缅甸十个国家。除了新加坡,区域内基本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但也是人口超级大国,导致人均收入较低,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要想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就要吸引外资并利用它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由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要素禀赋相似,采取鼓励出口,吸引国际投资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所以,双方在吸引国际投资方面存在很强烈的竞争。

根据统计,在2000年,东盟十国吸引外资80亿美元,而中国吸引外资达到450亿美,是前者的五倍之多。2009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9百多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至于中国与东盟的相互投资,东盟在我国累计投资550亿美元,中国在东盟累计投资50亿美元。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无论贸易区内外,我国吸引外商在本地区投资的能力都优于东盟,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东盟国家的疑虑,更会影响和阻碍双方健康的合作。只有平衡和稳定的发展,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才能促进中国与东盟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影响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政治问题。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想是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在双方领导人会议上提出的,这表示该贸易区从提上日程的那一刻起就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中国和东盟双方最大的贸易伙伴不是彼此,而是欧盟、美国和日本。换句话说,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在各自的贸易领域中都不具有主导优势。中国、东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发达经济体的市场而不是彼此,为了促进各自经济的发展,双方在吸引外部的资金上必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竞争。而中国经济和贸易的飞快发展,使东盟担心在国际市场上丢失掉自己本身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份额。所以怎样使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更均衡是中国与东盟在长远的经济合作中需要考虑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影响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其他问题:良好的基础建设是合作的基本条件。以交通为例,广西毗邻东南亚,西与越南交界,南以1595公里的海岸线与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是中国唯一一个与东南亚水陆相接的省份,需要陆运和海运。我国云南紧邻东盟国家中的缅甸、越南和老挝,而我国与这些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时,就必须通过这几个国家。但很显然,这些国家和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还不完善,有待于提高。而从中国—东盟贸易区的长期发展来看,中国和东盟的交通条件还需要尽快的改善和加强。

中国与东盟在文化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就东盟而言,泰国、缅甸、老挝和柬埔寨四个国家以佛教为主;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印度尼西亚更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伊斯兰教人口的国家;菲律宾是一信仰天主教的国家;而儒家文化则在越南和新加坡占主要地位。中国则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方式上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三、中国—东盟区域经济问题的解决意见

淡化区域主导权问题,推进实质性合作。因为东盟十国都是小国家,其固有的不稳定性、自卑感使得东盟迫切地想在区域一体化中占主导地位。东盟想要通过中国巨大的消费需求市场,来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以实现区域经济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中国与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强大合作和政治权利的推进过程中,为了避免带来负面影响而更好的发挥其有效作用。而我国也可以淡化区域占主导地位的问题,坚持“积极但不占主导地位”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赢得实质性的区域经济合作利益,也不至于被所谓的虚名拖累。

拓展合作领域,走向全面合作。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应逐步向全面合作的方向发展,使合作层次增多,也使合作关系变得更加灵活务实。除与东盟整体建设自贸区之外,我国还应不断深入与东盟各国的双边合作,成为推动中扩大对东盟开放与合作的重要力量。我国还应贯彻已经签订的《框架合作协议》,与成员国在交通、农林渔业、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也要不断加深。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多层次合作,也有利于中国与东盟进一步的紧密联系。同时,挖掘与东盟的合作潜力,形成更多的共同利益,并营造更加安稳融洽的周边环境。中国和东盟在通信、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这也应该成为中国扩大对东盟开放与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除此之外,随着双方在货物和服务方面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金融货币一体化进程的滞后显然无法满足前者的发展。在金融开放的外部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我国可以实行金融部门的自由化。推动人民币在自由贸易区内成为可以自由兑换的结算货币。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金融货币一体化的有效发展势必会将双方的经济发展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随着中国对东盟投资的不断增加和次区域合作的深入发展,这种合作关系在未来的道路上也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双方在此规模的合作与发展上不但改良了区域贸易投资环境,而且增进了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也将为东盟经济一体化和各国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2009年4月1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设立由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发起人,通过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总规模为一百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该基金主要支持区域内的基础项目建设,包括基础设施、能源资源、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投资合作项目。

2013年10月9日,在文莱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提出要加快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推动互联互通,扩大双边多边贸易规模,有利于促进本地区贸易便利化。考虑到资金问题是中国-东盟贸易区内有些国家在改进基础设施条件方面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被提上日程,该银行主要考虑为东盟及本地区的互联互通提供融资平台,继续发挥好中国--东盟投资合作资金的作用和专项贷款的提供。以开放的方式,一起努力提高融资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中国—东盟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双方在贸易区内受益颇多。中国--东盟自贸区在建成之后,如何实现双赢、互惠互利的局面,还需要将上述问题妥善和合理的解决。只有这样,中国—东盟区域经济才能更加稳健,长久的发展。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