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史志网 方志编修 简谈村志编写要点及其意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宗谱和家谱 宁波史志网 方志编修 简谈村志编写要点及其意义

宁波史志网 方志编修 简谈村志编写要点及其意义

2023-11-20 13: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简谈村志编写要点及其意义

 

孙中文

 

提 要:村志属地方志最基层的志种,作为对旧时代家(族)谱的替代,它的编写宗旨是传基层历史、彰地方特色、写百姓生活、为人民立传。村志阐述乡村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经济物产、民俗风情、文化教育、乡贤人物、居民人口、通讯交通、村镇建设、党政社团、风景名胜等状况,发掘、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寻根、铸魂、聚心的一种有效形式。因此,村志同国史、方志一样起着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编纂村志,可以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吸取传统村落文化精髓,增强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本文先简述村志对家谱的传承与发展,再叙述村志编写要点及,最后指出村志编写的意义。

关键词:村志 编写 要点 意义

 

村志对家谱的传承与发展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是一个族姓人的谱系文牒。它记述一个族姓人的源流世系,是同族人崇宗敬祖、论辈份序长幼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文献。如今传世的家谱大都是晚清至民国期间续修编定,由于历史的原因,民间宗谱经历坎坷,腐蚀损毁,少人问津。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续修宗谱的活动此起彼伏,很好保护民间文化遗产。

(一)民间续修宗谱的作用。首先有利于人们了解传统,增进和谐。由于历史原因,年轻人对本地的历史文化和宗族的情况了解越来越少,爱家乡的观念越来越淡漠。有的同村同姓的人之间不知辈份大小,在外面碰到同姓的人,都称是本家,更不知相互的关系。通过续修宗谱,使大家可以知道本族的源流、祖上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及各自的排行辈份,相互间的关系会更为和谐。其次有利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续修宗谱以传统的宗谱为根据。续修宗谱,理事的人就要千方百计地把本族的宗谱收集汇总起来,保障传统宗谱的完整性。这也有利于传统宗谱的保护。人们续修宗谱,少不了要议到宗祠。集体化的时候,有的宗祠用作办村小学,有的作生产队仓库。包产到户后,宗祠成了村民堆放杂物的场所,有人使用,少人管理,许多宗祠都破烂不堪。修编宗谱时,倡议集资,修复宗祠,这也加强农村古建筑的保护。新宗谱编好后,许多地方都要举行祭谱活动。祭谱时,有的地方请老艺人精心制作装饰精美的祭品,编排当地传统的民间表演节目,使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项目得到了恢复和保护。

(二)民间续修宗谱存在的问题。由于续修宗谱都是民间自发组织进行,主持修编的人员缺乏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各自修编的宗谱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入谱人口存在缺漏现象。续修宗谱的基本要求,是把本族姓的人都编入宗谱。因此,民间特别重视修谱时对入谱人口的调查核实。古时续修宗谱,宗祠有租额收入,有公共的经费开支。现今续修宗谱没有公共的经费,全都按人口分摊。一个大族姓中,总有个别人家庭经济困难,交不出人头经费;也难免有个别不关心、不支持修编宗谱的人,不愿交人头经费。根据笔者了解,有的地方修谱时,对确实困难而交不起人头经费的,采取免交的办法。但也有的明确规定,不交经费的人口就不编入宗谱。这就人为的造成入谱人口的缺漏。二是修编的内容缺乏统一规范。续修宗谱是民间行为,主笔的人多缺乏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修编时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人家庭条件好,修谱时自愿捐赠款项,有的人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地位,在世系表中就出现增写内容的情况。三是修编的内容缺乏延续姓。传统的宗谱中,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的内容较为丰富,是宝贵资料。如今续修宗谱时,注重对人口的调查编写,而对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的内容却显得重视不够。为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民间宗谱方面的调查研究,召集民间续修宗谱人员的座谈会,交流修谱的经验和体会,探讨存在的问题;组织民间修谱人员的培训,规范其从业行为。

(三)村志对家谱的传承与发展。村志编修,既标志着官修地方志的终极延伸与传统文化的民间覆盖,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志对家谱的替代。因此,它必须肩负起传统文化两种文献文本的传承使命。习近平同志在关于浙江《白沙村志》的谈话中就明确要求村志要连续编修。一是对家谱体例、内容的借鉴与传承。家谱旧时的结构体式有纲目体、条目体、混合体3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大量采用地方志的章节体(篇章节目体)。家(族)谱的记述内容在很多方面是值得借鉴的。如人物是家谱的核心内容,也是志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志书借鉴家谱中人物传、人物行状的取材和写法,并增加表、录等体裁,通过故事和细节让人物鲜活起来。村志中的人物,对百姓而言十分熟悉,就在身边。立起一个人物,就等于树起一面道德的旗帜。二是对家谱“青史留名”观念的继承。中国人都有“青史留名”的情结。“青史”就是国史、地方志和家谱。无论权力、地位、财富有何不同,留一个好口碑,留一个好名声,这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在民间的土地上,为百姓留名的是家谱。现在家谱没有了,但家庭还有,民间的好人、善人、贤人和能人还有。因此,编写村志,让每一个普通中国人都有“青史留名”的机会,给每一个家庭一个展现优良家风的平台。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根本属性是人民性。村志由于是最基层行政单位的志书,它所表现的人民性更具体、更全面、更直接。许多村志除设章节记述姓氏、人丁、家庭、人物外,还以一篇或数章重点记述人民生活(有的称居民、居民生活、民生或民情),让优秀的村民、居民、模范家庭青史留名,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彰显地方志本质属性的需要。

 

村志编写要点

村志是记载一村范围内自然和社会诸事物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首轮新方志编修中,村志编修未列入政府规划,但全国各地许多村庄自发修志,数量大大超过旧村志,仅浙江省就有数百种。与旧时大多是个人修纂不同,新村志绝大多数是由村委会主持,少部分为个人编修。第二轮修志时,村志和乡镇志、部门志、行业志、专业志等仍未列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主持制定的国家规划,但地方编修村志的积极性很高且正自下而上发展起来。村志编写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资料收集。编修村志所用的资料,同编修省、市、县志一样,可分为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3类。不同的是,关于村庄的文献资料很少,所以编修村志应更重视实物资料特别是口述资料。一是文献资料。收集文献资料可从查阅档案入手,先查阅村委会和乡镇档案室的档案,再到有关部门去查阅档案。如:到乡镇财政所收集财务收支和税赋方面的资料;到土地管理所收集有关土地数量和征用等方面的资料;到武装部收集征兵参军方面的资料;到教育局和有关学校收集在校生和升学方面的资料;到派出所收集户口、人口方面的资料。还要查阅书籍报刊,比如收集地理、历史事件、重大活动等方面的资料可查阅市、县志书和年鉴等;收集姓氏人口、家族历史、历史人物的资料可查阅家谱族谱;收集各级领导到本村考察等资料可查阅报刊。收集文字资料主要在本地,必要时也需到外地。二是实物资料。有关村庄的文献资料有限,编修村志要下大气力收集实物资料和口头资料。编志伊始,村委会要印发给村民的公开信,通报修志事宜,号召村民提供修志资料。实物资料包括传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旧时商铺的账簿、家庭收支账簿等。凡是和村庄历史、人物、事件有关的实物资料都在征集之列。所有实物资料都要登记、整理,由专人管理,妥善保存。三是口述资料。关于村庄的起源和发展,诸姓的落户和繁衍,本村的名人事迹和重要事件,村风民俗、生活习惯、逸闻异事、传说故事、童谣民歌以及农业合作化、包产到户等,大多没有文字记载,而是保存在村民的记忆中。这些资料是编修村志必不可少的,而且很重要,需要从村民记忆中挖掘。采取的方式有召开座谈会、进行个别访谈和约请撰写回忆录等。四是注重实地考察。一村范围小,本村人对本村事物又很熟悉,只要还存在的,进行实地考察并不困难,而且能得到准确的资料。如村周环境、建筑和其他实物,街巷、宅基等都应实地考察,并借助测量、绘图、照相等手段。

(二)主要内容。村志记载村庄的方方面面,内容很丰富,最主要的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村庄状况。村志完整、全面、清楚地记载村庄的基本面貌,使人看后能知晓该村庄是个什么样子。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有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在旧村之外盖新居,逐渐形成新村。村志对旧村、新村都要记载。二是村民生活。新中国成立前,村志要通过具体事例(包括典型个例),写出当时村民的贫穷程度和状况。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要通过衣、食、住、行及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变化,写出各个时期村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这样“新旧社会两重天”和“村民生活逐步提高”的结论也就很清楚地反映出来了。三是家谱世系。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就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教制度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但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国掀起修志热潮的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台、港、澳地区及世界各地宗亲寻根问祖热潮的兴起,民间修谱再现高潮。历史上,方志、家谱都是分别编写,近年来在村志编修中,出现二者融合的趋势,家谱世系成为村志的重要内容。这是村志内容在现实形势下的创新,对拓宽村志记述范围、拉近村志与全体村民的关系、提高村志的利用价值,都有积极意义。村志记载家族世系有以下3种模式:设置家族世系章,设置诸姓村民章设姓氏谱系节,设家族史章。

(三)篇目设计。村志应遵循方志设计篇目的共同原则,如事以类聚,类为一志(目),先横后纵,横排纵述。但由于村庄辖域小、人口少、事务杂,在记述内容和篇幅方面,村志和县、区志差别很大,所以村志不能机械地模仿县、区志篇目。村与村在辖域、人口、事务、特点等方面差别也很大,所以也不宜照抄别村的篇目。内容决定形式,村志的篇目应根据本村的具体事物来设计,从实际出发,以方便对村情的记载。一般宜设两三个层次。本村独有或具有本村特点的事物,可用升格法单设章节。标题概念要与本村事物正好相合,不可因盲目模仿县志标题而造成概念外延过大。人民生活与人物家庭是村志的主要记述内容,同时应加强地方特色的记述,故其基本结构模式可以设置为:基本地情+地方特色+党政百业+人民生活+人物家庭。人民生活篇和人物家庭篇是村志的主体,卷首和卷末是必不可少的。

卷首:版权页、署名页、行政区划图、领导关怀照片、集体荣誉照片、上级表彰的先进或典型人物与家庭、地情与地方特色分类照片 (图片)、题词页、序言、凡例、目录。

概述、大事记:概述、大事记类属基本地情编,但因其已成为当代地方志之专门体式,故依例前置于卷首。基本地情篇:可设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建置沿革、治所域(村、社区)名(附下属单位)、姓氏人口(含姓氏源流、迁徙,人口统计与人口控制)、风光胜迹、经济社会等章。地方特色篇:对一个或多个地方特色事物进行重点记述。凡一个特色事物者,则据其本体情况设章;凡多个特色事物者,则可以一个或多个特色事物立章。即就县、市及以上范围而言,无论山川物产、文物古迹、百业百工、饮食物件,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少我多、人小我大、人后我先之事物,便是村或社区的地方特色事物。

党政百业篇:可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务、主要产业(村志指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金融业、电信业等方面;城市社区志则为本社区之“城市功能”)、道路运输、公共经济、文教卫体科技等章。

人民生活篇:城市社区有城中村的农民,农村行政村大多有工业企业的工人,因此取名人民生活。本篇可设衣食住行用、收益消费、各业税费、教育医疗、文化娱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言谚语、新风美德(如拥军敬老、扶贫助学、公益捐款、见义勇为、学雷锋行动等)等章。不难看出,此篇将三级志书中社会部类的内容已全部融入其中。因为在社会组织的最基层单位,如果没有人民生活,社会也就不复存在。

人物家庭篇:可设人物(含人物传、人物简介、分专业类别之人物录)、家庭(以姓氏或方位为序设节,以户主姓名为目名,对本域家庭逐一记述。每目设家风家训、历史传承、家庭及成员荣誉、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简介等要素。这些要素有则记之,无则不记)两章。

卷末:附录(文献碑刻辑存,各学科著作简介,文学艺术作品选录,天灾、人祸、警示录,重要证据,驻本地单位)、征引及参考文献等。

 

村志编写的意义

村志同国史、方志一样起着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编写村志,一批传统村落凸现在人们面前,激励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和利用,以达到弘扬村落文化,弘扬田园文化,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保护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和从事生产劳动、生活及其它各种活动的资源。在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要制订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规划。就目前而言就是要做好五水共治工作,实现山清水秀,永续利用。二是保护好传统村落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由于历史文物古建筑建造年代久远,白蚁侵蚀和腐烂严重,赋予我们必须加强保护的责任。目前,对传统村落重申报,对文物古迹轻保护的现象十分严重,在旧村改造时任意拆毁历史文物古建筑,将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夷为平地。我们要加强村庄风景名胜的保护,保护好村庄水口的风水林,保护好村庄的历史文物古建筑。三是保护传统村落的宗亲文化。村落大多由宗族聚居而成,村落传统文化是宗亲文化的集合。在宗亲家族的发展中,数百年甚至千年延续不衰,就是靠宗亲文化维系。其生命活力的源泉是人生智慧,人生智慧的核心就是一个和字,人和万事兴,家和、族和、村和,先人就是以和“文化”推进传统村落的发展。每个宗族,每个村落不仅要凝聚自己的智慧,还要能够容纳别人的智慧,并且能够让别人的智慧在自己的事业上最大限度发挥能量和作用。因此,编纂村志,将传统村落文化涵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先贤文化,是传统村落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天地和谐统一的相处方式,也是村落的灵魂和人们心灵的故乡。

 

主要参考文献:

1、戴佳臻:《白沙村志》在姓氏、家庭、人口记述上的创新,《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5期。

2、张文:《广西古村镇历史文化资源与史志编修》,《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5期。

3、易介南、任国瑞:论从家族修谱到社区、行政村修志的现代转换,《中国地方志》2018年第1期。

4、浙江省江山市风林镇白沙村志编纂领导小组:《白沙村志》,方志出版社,2012年。

 

作 者:孙中文

联系地址:镇海区招宝山街道胜利路155号

邮政编码:315200

联系电话:13958231665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