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复活非遗“闹灯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宏村最美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复活非遗“闹灯会”

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复活非遗“闹灯会”

2023-06-06 21: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穿行在徽州大地,山峦起伏,村落别致,文化深厚。徽州文化以新安山水为依托,以徽州人缘为纽带,以程朱理学为核心,以徽商经济为基础,鼎盛于明清,影响于当代。徽州文化既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驻足于徽州黟县宏村承志堂,在前厅中门之上,有一长幅木雕图案“百子闹元宵图”,雕刻着100个小男孩。在舞龙灯、狮子灯、凤灯、鱼灯和其它各样花灯,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展现了徽州民间闹元宵的喜庆画面。这项民俗活动,就是宏村雉山“闹灯会”时的情景,可谓是一幅黟县明清时期百姓闹灯会时真实写照。放灯、观灯、赏灯、吃元宵、打灯谜成了黟县百姓一年之中必闹之习俗。据有关史料记载:燃灯之俗,始于汉代,徽州在历史上是一个移民之地,史历三次大迁徙,随之也将始于北方的燃灯习俗传入。徽州的岁时节庆习俗渐渐融入中原的特点,至唐宋时期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具有徽州特色的岁时节庆习俗。

  黟县的闹灯会,主要流传于城中及西递和宏村雉山等处,且以宏村雉山灯会最具特点。在每年的大年过后,即开始准备闹灯会。城中、乡村以宗祠及各大姓氏为活动组织核心;要搭建些为活动使用的灯棚、牌楼、还要制灯谜及扎龙狮来助兴;在正月十三日为上灯之时,家家户户即将扎制好的灯悬挂在自家门楼前;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这一天,锣鼓喧天,鞭炮不断,百姓举灯倾巢而出,观灯赏灯,就此拉开灯会的序幕。灯会的主灯有桃花灯、凤灯、宝莲灯、花船灯、鹬蚌灯、走马灯和宫灯;最具有特点的是雉山凤灯,此灯高达2米多,其灯各部位均插有蜡烛,与龙灯、狮灯齐舞,光彩四射,尤为壮观。吃元宵、打灯谜、观灯、赏灯、龙狮闹,到十六日方为罢灯,即闹灯会整个结束。《黟县志》里有载“旗帜、伞盖、人物、花卉、鳞花之属,剪纸为之,五色十光,备及奇巧,合城士庶往观,肩摩踵接,车马填巷,灯火达旦”。从中便知此活动热闹非凡。

  “闹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演变,已经慢慢淡出黟县百姓生活,只有老一辈人还记得曾经村里正月十五最热闹的民俗活动。相传了几十代,数百年的传统生活,难道要在黟县大地上消失吗?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民族之魂,需要拯救、复活、继承发扬。

  2020年11月,秉承着复原传统文化,创新创意民俗活动,丰富旅游内涵的理念,在得到黟县徽黄京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波的首肯及鼓励下,公司营销策划师黄洁开始着手“闹灯会”的复原工作。原文化馆馆长胡晓耕老师、新馆长胡燕老师、黟县文旅体局孙春玉老师、黟县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陈晓峰等人共同协助,开始筹建“宏村花灯队”。黄洁成为该项发起及执行人,并组织营销中心10名80后、90后年轻人共同参与成为花灯队主要成员,宏村导游班8人左右、奇墅仙境酒店6人左右为临时表演成员,宏村研学教室3班专门腾出来作为该项活动工作室。紧迫的、有意义的复原工作由此拉开序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艰难复杂的花灯制作是闹灯会的重要前提。

  花灯制作要找师傅,村里目前会制作的人越来越少,寻找会制作的匠人、寻找当年的图案、复原造型都很关键,几番周折联系上花灯骨架制作匠人南屏村篾匠孙师傅、卢村花灯制作施师傅,由于骨架技艺非常繁琐,前期两位师傅都经过多次摸索,并根据自己擅长的手艺,最终确定鱼灯、老鼠灯两款样式。

  孙师傅、施师傅制作的鱼灯、老鼠灯只有骨架,花灯队的成员们自告奋勇,接下糊灯画灯的工作。通过花灯传统技艺的培训,大家利用“碎片”时间,从糊制、白描、填色等完成一盏盏花灯的制作;边制作,边动脑筋,浆糊也不知道糊了多少瓶,刚开始糊了撕,画了换,费力的很,随着一条鱼两条鱼、一只老鼠两只老鼠的完工,越来越驾轻就熟。方龙成为了描白构图专家,汪丽云、胡晓凤、韩儆杰成为了填色能手,李侠、胡雷夫的糊制技术一流,其中吴靓、江忠华作为90后,也认真参与,兴趣浓厚;大家调侃着说“越做越上头、越做越上瘾”。花灯制作最难的是骨架的塑形,在学习的过程中,何继星爱上这门传统技艺,通过自学专研,掌握所有流程,成为最合格的传承人。卢村施师傅还在2021年6月初,完成“牛灯”制作,翘牛角、圆鼻子、粗牛腿,憨态可掬的一头水牛。施师傅说“宏村是牛形村,做一头牛,牛气冲天”。

  制作花灯,最难在于纯手工用心做,要静下心来认真对待。骨架的制作在于结构的协调,糊制的要点在于立体裁剪及平整度,白描是点睛之笔,上色要均匀及色彩的搭配。不断的总结提炼,半年的时间,花灯队11人掌握了“鱼灯”所有制作流程,留住传统手艺。

  “闹灯会”这一项非遗传承,其中的核心是花灯的多种造型,来自于民间的智慧,目前的花灯款式显然不够?黄洁在黟县文化馆原馆长胡晓耕的帮助下,联系上会制作凤灯、麒麟灯、龙灯、狮子灯的匠人,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了着落。胡馆长针对历史资料,老人回忆,还做了大量前期准备,绘制图形、设计造型、制作实施,并准备配合老手艺人的时间一同推进,专业复原,期待着精致的成品。

  人是决定性的因素,花灯队的组建和排练关乎传统民俗活动的原味再现。

  “花灯队”的组建,还要呈现“闹花灯”这一民间形式,怎样编排?谁负责乐器?谁负责行进表演?“宏村花灯队”人员来自公司营销中心、宏村景区,都是非专业人员,大家白天有自己的工作,集体的训练需要另找时间?好多的问题摆在执行落地面前。只要有决心,一定能找到好办法。当了解到县文旅体局孙春玉老师对非遗演出有一定经验,公司赵总专门聘请孙老师为项目顾问,协同推进。这下,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2021年5月初,黄洁组织大家利用晚上时间,在孙春玉老师的带领下,集中突击排练,通过共同学习乐器,确定团队中有乐感的4位为乐器组,负责打鼓、敲锣、打镲等。其余人员,组成表演组,负责“舞灯”、“闹灯”环节。民间的活动,是老百姓都能参与的,在编排上,孙老师按大家最能接受、最简单的方式来;但通过几晚的训练,大家都还没有找到感觉,鼓点不对,行进队伍不齐。所有的工作,都是熟能生巧,勤练习是唯一的途径。各自领任务,按小组的形式分块训练,为了能打好鼓,还特意请了公司阿菊艺术团的专业鼓手刘明冲、马贤两位老师给大家突击辅导。

  6月19日,“宏村花灯队”第一次合成在宏村研学教室完成,何继星挥舞着鼓锤,节奏感清晰,胡雷夫与吴靓配合着鼓锣、镲和声。李侠、汪丽云、韩儆杰是花灯队的领头带队,认真听着锣鼓的发号施令变换队形,一会一排、一会两排、一会围成圈。当天下着大雨,雨声、鼓声、脚步声,声声入耳,“花灯”伴随着鼓点越舞越好。黄洁与孙老师在旁边微笑的点头称赞。

  最初1.0版本的倾情表演,震撼宏村,一缕浓浓的乡愁穿越时间和空间。

  制作花灯及成立表演队的事情很快传开了。6月26日,合肥一批参加拓展的客人一定要来体验花灯巡游。接到这项任务,既高兴又着急,没想到省城的白领对非遗花灯情有独钟,但队伍还没有正式演出过,这样能行吗?孙春玉老师跟我说,不着急,本来民间的活动就是简单、参与性强,我来继续帮忙彩排。表演最关键是齐整,能够踩到每个鼓点并在队伍行进中协调。

  在认真查了天气预报后,决定下午14:30开始巡游。中饭后,顾不上休息,大家赶忙来到宏村花灯教室。当合肥的年轻人走进教室,看到五颜六色、活灵活现的生动花灯,立刻就兴奋起来,拍摄、观看、举起,一连贯的好熟练,欢笑声比鼓声还大。此刻孙老师让大家先保持冷静,要到操场选定角色、排列队形、初步练习。3位壮实的男生加入乐器组,12位男女生表演组加上原有的人马,组建成30人的“宏村草台班花灯队”。重复练习了几次,黄洁在一旁很是着急,皖南的梅雨季节,天气说变就变,看看天空,看看手机,看看排练,在操场上跺起小碎步,盘算着出发的时间。要赶在下雨前完成,纸糊的花灯经不得雨水。40分钟过去,鼓点步伐配合着越来越有模样了。

  14:30,随着一声“出发”,锣鼓敲响了宏村的上空,朝着月沼方向前进。花灯在古建筑中穿行,跳跃的色彩,一下子就吸引了村民、游客前来围观。大家不约而同的询问,这是什么活动?这种民间的活动,许久都没能演出过,以至于村民都陌生;传统的艺术有穿透力感染力,瞬间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跟随队伍前行,也融入到巡游的氛围中。巡游从月沼到商业街、村口、南湖、再回到月沼,沿途最累的属鼓手,行走中发力不均匀,高度时高时低;抬灯的小伙伴也累得够呛,长路无轻担呀。巡演随着天气的变化,也在不停改变线路并缩短线路,快要收工的最后,还是熬不住天气,下起小雨来,“跑”队伍中一声大吼,加快步伐奔跑到教室,花灯刚放好,倾盆大雨,边喘息边庆幸活动结束的及时。来体验的客人从来没有参与过这样的活动,心满意足。草草收场的一次巡游,在大雨及喜悦中完成,短短的巡游时间,看到现代生活对传统民俗的渴望,更坚定了要活态传承的路径。

  月是故乡明,首秀2.0升级版在宏村月沼赏月舞灯,灯火月影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

  花灯队成立后的首场演出,就在2021年9月21日的中秋当天。为了这场首演,花灯队精心准备了1个多月,修补添灯、采购服装、制作幡旗、彩排···事无巨细,提前谋划。胡馆长的大花灯由于疫情原因,没能在中秋前完成,有一丝遗憾,但也算圆满。中秋佳节,月圆人团圆。

  中秋下午15:00,花灯队成员早早集合在宏村花灯工作室,检查花灯的电池、破损的修补、分发演出服装等前期工作;黄洁给大家做了详细的任务分配、路线步伐规划;并在工作室门口做最后的队形彩排,鼓手何继星用小纸条记录好每一个更换鼓点的节点,李侠作为花灯队演出组队长,给队伍每一位队员再次叮嘱好步伐及与鼓点的更替。经过大半年的复原,终于要正式上场了,气氛既紧张又兴奋。

  仲秋的宏村,天高云淡,黄昏日落后,山风吹来,特别舒服。17:30花灯队伍宏村汪氏宗祠集合,幡旗、大鼓、花灯齐聚祠堂门口,参加活动的人员开始化妆换装,第一次正式的穿上表演服,个顶个的精神抖擞,英姿飒爽,帅气阳光。趁着天还没有全黑,月沼人还不多,大家一致要求最后实地彩排,锣鼓轻敲,声音不大,整齐划一的花灯队伍在夕阳下欢快唯美,成为最上镜画面,旁边看日落的游人瞬间把目光投向我们,拿出相机手机咔咔就是抓拍,花灯队迈着轻快的步伐和节奏,一圈两圈三圈四圈,彩排顺利结束。此时游客村民也都聚集到祠堂边,意犹未尽。

  天色渐暗,离正式表演的时间越来越近,来赏月的人开始多起来,不停有人询问晚上几点有花灯表演要来参加。刚刚彩排的画面太美,很多村民也要参加花灯队,黄洁根据现场情况临时组建了花灯队小班,跟在队伍后。村里民宿的汉服小姐姐5人安排左手拿鱼灯右手拿灯笼;村民家的小朋友,安排4位稍大点的娃拿灯跟在汉服小姐姐后,花灯队越来越壮大。村里老人说“50年前村里还有这样的活动,每户人家都会自己制作,这么多年又找到小时候的感觉”。

  18:30天黑了,一切准备就绪,随着一声锣响,花灯队从祠堂冲向月沼,为首的是牛灯,憨厚勤恳;接着是鱼灯,每一条鱼形态各异颜色丰富;老鼠灯在鱼灯的中间,拖着长长的尾巴,非常俏皮;鱼灯以数量成为今晚的主角。专业队、业余队、娃娃队组成的花灯巡游瞬间让村庄沸腾起来,川流的花灯与观灯的人群交织在一起,锣鼓喧天,热闹异常。周边来看舞灯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游客,周边的村民,还有县城赶来的本地人,都在等着看中秋圆月下的月沼舞灯。一场演完,大家还等不及多休息一会,继续开始第二场、第三场,锣鼓队的活也被村里的“河马甲鱼”乐队的小伙子们抢去干了,鼓点更加有力,节奏飞舞。月亮从东山升起,天上月水中月,五光十色的花灯倒影在水中,摇曳着希望,照耀着和平盛世。央视中秋特别节目也记录下这一精彩的画面,黟县新闻专门报道。喜闻乐见、群众参与,场面火爆,大半年的复原,值得。等胡馆长的大灯来,正月十五闹灯会,这支花灯队要在村里及县城定期表演。

  闹灯会是民间的祈盼和精神追求,有着神奇的感染力,宏村终于被授牌为非遗项目传习基地。

  中秋花灯队的演出,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电视台的播出, “十一”小长假有客人联系我。是一位合肥的一凡小朋友,要来画鱼,十一之行就是为鱼灯而来,住民宿最想拥有自己的鱼灯,多么简单的目的,多么真挚的喜欢。为了这一位小朋友,我们也认真准备了材料,一对一授课,传习。我们的鱼灯,是90后的创意作品,造型优美,颜色五彩斑斓,既保留了传统工艺,又做了审美提升,小朋友画完后兴奋的拿着鱼灯奔跑起来,悦耳的笑声一直在走廊上回荡。

  10月9日,“乡村笔记”带着50名中学生来参与非遗花灯的了解及制作,在徽州四晚三天的研学活动中,以“非遗”为主题、乡土研学为抓手,城市孩子拓展了乡村视野,把传统的乡土文化与学科基础方法论结合,乡村文化的传承,传统技艺的探究,把乡村所学带到世界各地,意义非凡。当每一组同学制作完成拿着鱼灯阐述自己心得的时候,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他们从没有见过,到亲自动手,乡村传统非遗文化已经根植在他们的心中。

  10月25日奥运帆船健将也来宏村研学基地参与花灯制作,并在宏村月沼参与闹花灯表演。

  为更好的把活动与学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黄洁带领营销中心研学特色板块把“非遗花灯制作”及“非遗闹灯会活动”做了更细致的梳理,形成课程课件PPT,专门提升了研学空间,研学基地1班教室升级为多媒体授课场所,传习场所及落地流程也初具规模。

  付出过就有收获,12月10日,黟县文旅体局、黟县非遗保护中心走进宏村老中学3班教室,为宏村“非遗闹灯会”项目授牌——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学与传播基地,是对该项目的认可。“闹灯会”让年轻人得以见到一脉相承的技艺形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挥新的价值和内涵。

  传习基地接待了宏村幼儿园小朋友、黟县中学同学会、云上游、安徽电视台《民宿里的中国》等一行;花灯队陆续参加了黟县国际摄影节、安徽省民宿大会、黑多市集展演、非遗进景区等等活动。

《民宿里的中国》花絮《民宿里的中国》花絮 黟县摄影节会展黟县摄影节会展 黑多市集展演黑多市集展演 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景区

  非遗闹灯会与宏村旅游相结合,花灯队的创意+赋予古村落厚重的传统文化气息。

  不断创新,创意创造是我们团队的优点,如何将非遗闹灯会与旅游的相关内容结合?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尝试。

  11月27日“台盟中央办大江论坛·皖台青年三创论坛”淡江大学华东校友联谊会青年学生走进画里宏村。海峡两岸一家亲,我们要用最热闹的方式来欢迎他们,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花灯迎客”仪式开始;锣鼓、华服、花灯亮相在宏村西门入口,就是最惊艳的存在,喜庆欢快的迎宾舞会夹道欢迎目送客人进村,最高的礼仪。台湾的客人被这高规格的仪式感动到,一直夸赞太棒了,旅游服务中意外的惊喜在此刻体现出来,服务没有标准,看你用不用心。“轮椅宏村行活动”、“大型团队”等来宏村,我们都用上这种特殊的欢迎礼仪。

  11月28日宏村景区“小桥流水人家”客栈办喜事,邀请宏村花灯队策划他家的婚礼,于是迎亲队伍中,骑大马、绕古树、踩福袋、舞花灯、敲锣鼓,浩浩荡荡的中式婚俗,伴随着锣鼓声声,走遍宏村街巷,热闹非凡。这场传统婚礼成为乡亲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事情,都为这个创意点赞。

  2022年正月初八,“田园小溪”客栈嫁女儿,专门拿来喜糖邀请花灯队全程策划,并把花灯队员当成亲戚安排用餐,这支队伍受到了村民最高的礼遇,是文化的传承给了大家一个好的展示平台,从民间来到群众中去。

  流光溢彩闹元宵,宏村花灯齐上阵,扎根乡村文旅的年轻人扮靓黟县高颜值旅游。

  所有积累,都是为了正月十五闹元宵。花灯队的目标就是要再现宏村承志堂百子闹元宵。这场景中,有各式各样的灯,还有旱船。正当我们着手准备制作大花灯时,县文化馆开始维修,制作大灯的场地没有了,怎么办?只能等。1月下旬,文化馆终于修缮好,此时临近过年了。老胡馆长、胡馆长,还有非遗中心工作人员与篾匠姚师傅开始加班加点制作骨架。正月初十,4只大骨架基本完成。胡馆长语重心长的跟我说“只有5天的时间,来不及,估计只能把凤灯糊制好了”。黄洁心中默默许下小目标,一定要把4盏灯赶制出来。为争取更多的时间,花灯队成员黄洁、何继星、方龙、胡雷夫、汪丽云加入到糊制中,与文化馆月琴姐、丽君姐组成糊制团队。大灯的糊制用的是布与胶水,与平时我们制作的工艺有些区别,还好有之前的基础,上手很快。在文化馆制作的时间里,还在仓库找到闲置已久的老旱船,于是修补旱船的工作也紧锣密鼓的开展起来。两位胡馆长在造型美观等方面整体把关,经过大家的努力,正月十四上午,2只凤灯、2只麒麟灯、2条旱船全部完工。

  正月十五闹灯会,闹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敲锣打鼓,虽然之前已经练习了很久,但总感觉缺点啥。此时的徽州大地,很多村庄都在举行各种形式的年俗活动,正月十四下午,花灯队为了找感觉提技艺又组织到最热闹的汪满田村去考察学习。傍晚,村里的锣鼓敲打的喜庆热烈,宏村锣鼓手们在操场上一边看、一边合着鼓点、锣声。汪满田村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古村,嬉鱼灯是村里的老传统,一直保存下来,老师傅非常友善,邀请我们一同参与,大家起劲的学了起来。夜晚,全村的锣鼓敲打着,焰火鱼灯大家齐欢乐,这一瞬间大家都找到了所有的感觉。

  正月十五,一切工作准备中,大花灯、电池、物料、音响等,检查了一遍又一遍,行进线路的方案制定了多条。夜晚18:40,花灯队成员、宏村村民、文旅局工作人员、民宿管家、游客等35人的花灯队集结完毕,服装花灯安排到位。此时,一批自发的小朋友团队也在集结,家长孩子们都在等着“我们也要参加、我们也要参加”,20条小鱼及红灯笼组成的娃娃团也集结完毕。55人的超大花灯队组建成功。

  项目“总导演”黄洁做最后的启动说明,群演们进入角色。19:20,当黄洁从祠堂走出,月沼已是人山人海,宏村正月十五“闹灯会”吸引了四乡八里的群众都来观看,还有长枪短炮的摄影师,天上好几台无人机也在飞。黄洁的两部手机不停的响着,宏村镇政府、村委会、非遗中心、县文旅局、派出所、公司领导都在找“总导演”,为安全起见,临时成立安保,修改线路,以最快的速度决定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

  锣鼓震天,大家手持花船灯、麒麟灯、鱼灯、凤灯、老鼠灯、牛灯···几十盏各色花灯在鼓点的指引下翩翩起舞、光彩四射,极为壮观。复原了《黟县志》里的记载“旗帜、伞盖、人物、花卉、鳞花之属,剪纸为之,五色十光,备及奇巧,合城士庶往观,肩摩踵接,车马填巷,灯火达旦”。

  闹灯会的盛况,也被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中国新闻网(中新网)、香港商报网进行报道推广。一批热爱传统文化、学习民间手艺、扎根乡村文旅的年轻人扮靓黟县高颜值旅游。

  中华传统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的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新时代,坚持古为今用,厚植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现代生活,融入乡村发展。

  文:望北   图片:向左向右

  来源:徽黄京黟旅游

  (责任编辑:陈素芸)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