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诗风格倾向于什么 第5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5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2023-03-17 04: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5.1 复习笔记

一、黄庭坚的诗歌

1 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1)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 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 与苏轼并称“苏黄”。

(2)黄庭坚的诗歌早期比较关注社会现实, 抨击时弊相当尖锐;中期以书斋生活为主要内容;后期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要内容。

2 丰富的人文意象

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 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1)他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 墨、 纸、 砚、 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2)他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人文意蕴。 如茶本来是一种生活用品,但在黄诗中茶被置于高雅的文化环境中, 并与文人的高雅活动及高洁志趣相联系,从而表现出深刻的文化内蕴, 如《双井茶送子瞻》。

3 生新廉悍的艺术风格

(1)北宋诗人都在诗歌艺术上追求“生新”, 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而黄庭坚在这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自觉性。 他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从而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格。

(2)黄诗不论长短,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 章法回旋曲折, 绝不平铺直叙。如五古《过家》、七古《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 等。

(3)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 如用“煎成车声绕羊肠”来形容煎茶的声音等;但有时也求奇过甚, 不够自然。

(4)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 务去陈言, 力撰硬语, 如“秋水粘天不自多”等。 黄诗中最成功的则是那些用常见的字词组成新奇意象的作品,如《寄黄几复》。

(5)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 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 矫健奇峭。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致圆熟的声调, 如《题落星寺》等。这些也是形成其生新廉悍风格的重要因素。

4 山谷体的内涵

(1)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 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2)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 且有一股兀傲之气,是典型的“山谷体”风格。 以唐诗为参照标准, “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最高, 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但“山谷体”也具有奇险、 生硬、 不够自然等缺点。所以当后人批评宋诗时, “山谷体”往往首当其冲。

5 晚年诗返璞归真

黄庭坚晚年的诗风体现出归真返璞的倾向, 随着诗人阅历的加深和修养的提高,已渐渐达到了“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例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平淡质朴,精光内敛, 体现出黄诗的老成境界。

【名师点拨】 “山谷体”是文学史上重要的概念之一, 由于黄庭坚将作诗的步骤阐释得条分缕析,黄诗的独特风格也是一目了然, 所以当此题在考研中出现时,考生是有话可说的。 苏轼是黄庭坚继承、 创新的基础,王安石和黄庭坚一样“文章老更成”, 所以苏黄诗风的异同、 “王荆公体”与“黄庭坚体”的参差,考生也需要了然于心。

二、陈师道的诗歌

1 学苏与学黄

陈师道作诗的方式是“闭门觅句”式的苦吟, 与苏轼挥洒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他写诗并不学苏,而以同样重视推敲锻炼的黄庭坚为师,因此他和黄庭坚并称为“黄陈”。

2 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陈师道诗歌的题材内容比较狭窄, 主要是写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但写得真挚诚恳,是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3 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1)陈师道认为作诗应该“宁拙毋巧, 宁朴毋华”。 他在创作中也贯彻了这种美学追求,从而创造出以“朴拙”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

(2)陈诗的长处是简洁精炼, 质朴无华, 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例如《示三子》等。

(3)陈师道的缺点是过于追求言简意赅, 有时把诗句压缩过甚,以至于语意破碎。此外有一些作品质木无文而缺乏情韵。 这也是刻意求新所造成的。

三、江西诗派的形成

1 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1)黄庭坚喜欢论诗,尤其喜欢在理论上指点青年诗人。 他主张诗歌要有所寄托,要批判现实。他也认同“文以载道”的观点, 但他更强调诗歌应抒写性情,应以道德修养为其根本。

(2)黄庭坚对青年诗人作了许多具体细致的指点, 主张循序渐进:第一步要多读前人的作品,力求熟练地掌握炼字、 造句、 谋篇等写作技巧。第二步再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 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

(3)才能较平庸的诗人只要遵循黄庭坚的指点而下功夫学习,也可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才能较高的诗人则可以从黄庭坚的诗论中汲取自成一家的精神,去创造各自的艺术风格。 这是黄庭坚的诗论能够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主要原因。

2 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

宋人沿着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两条途径对唐诗中的典范进行选择,最终汇聚在杜甫身上。到北宋中叶, 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共识。 黄庭坚很重视杜诗的思想意义,但他倡导学杜的重点在于借鉴杜诗的艺术经验。黄庭坚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有许多细致的分析,尤其倾倒于晚期杜诗的艺术境界, 将其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倡导超越雕润绮丽而进入精光内敛的老成境界, 他的尊杜观点最能体现宋代诗学的时代精神。

3 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黄庭坚诗论中影响很大的另一个内容是“点铁成金”之说, 即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的借鉴,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在北宋的特定时代里,这不失为摆脱窘境的一种策略, 当时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4 黄庭坚的典范意义

(1)黄庭坚的诗歌成就卓越, 且鲜明地体现了宋代诗坛的美学风范;

(2)他作诗字斟句酌,法度井然, 便于别人仿效;

(3)他的诗论是循序渐进的, 并大张旗鼓地倡导以杜甫为诗家宗祖,还为诗人们设计了摆脱窘境的策略, 使人有具体的门径可入。黄庭坚理所当然地受到众多青年诗人的拥戴追随, 比黄庭坚年轻八岁的陈师道率先对其推崇。于是, 一个以黄、 陈为核心的诗歌流派就逐渐形成。

5 江西诗派的形成

(1)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 , 把黄、 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宗派”。 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 诗派成员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地受到黄诗的影响, 所以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

(2)由于黄庭坚的深远影响, 这个流派一直延续到南宋, 吕本中、曾几、赵蕃、韩淲等人也被看作诗派中人。

(3)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 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 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 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四、江西诗派的演变

1 靖康事变与江西诗派的演变

(1)黄陈以后,诗坛的空气趋于凝固, 宋诗的特征已基本定型,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是江西诗派乃至当时整个诗坛的创作倾向。

(2)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的沉闷空气, 代表诗坛风气的江西诗派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沉郁悲壮, 忧国伤时。

(3)宋金和议签订之后,江西派诗人又渐渐地恢复了早期的题材内容。

(4)南宋初期,江西诗派在艺术风格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江西诗派中较杰出的诗论家都理解并继承了黄庭坚求新求变、 自成一家的精神,他们在黄庭坚诗论基本精神的原则下各自有不同的体悟。

2 吕本中的诗歌及其“活法”说

(1)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 他早年作诗,专以黄庭坚为典范,生新刻峭,旨趣幽深。

(2)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在吕诗中逐渐减弱, 代之而成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例如《春晚郊居》 , 流动和婉。

(3)吕本中在理论上提出了“活法”之说。 所谓“活法”, 是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 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是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法, 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内部的新变。

【名师点拨】 “江西诗派”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和人才济济的盛况,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风格、 内容、 主张以及演变,都是经常考查的知识点,如果出现在名词解释中, 这些方面都应该被提及,只是在作答时,最好结合具体诗人的具体作品, 这样才更有说服力。

五、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1 爱国的主题

在南宋初年,诗坛上转移的人物是吕本中, 但创作成就更高的诗人则是陈与义和曾几。陈、曾二人都写了一些较成功的爱国主题的诗,例如陈与义的《伤春》和曾几的《寓居吴兴》 。

2 陈与义学杜

(1)陈与义青年时诗主要着眼于借鉴杜甫的艺术手法, 而山河破碎的形势和颠沛流离的经历使陈与义认清了杜诗的思想意义, 从而努力学习杜甫的爱国精神,他对杜诗艺术的借鉴也转以学习其沉郁、 壮阔的风格为主,从而创造了雄浑深沉的诗风, 例如《巴丘书事》 。

(2)陈与义描写山水和闲适生活的诗, 风格宛肖陶渊明、 韦应物和柳宗元,但其主导诗风无疑是雄浑。 在黄、 陈以后的诗坛上, 陈与义诗如异军突起,这对稍晚的陆游等人有着良好的影响。

3 曾几的活泼诗风

曾几诗歌语言明快畅达,声调委婉和谐, 形成清新活泼的新风格,如《三衢道中》,已开杨万里诗的先声。

4 陈、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陈与义、曾几都与江西诗派有较密切的关系:

(1)曾几的诗风虽然不类黄庭坚、 陈师道, 但他非常推崇黄、陈,也以江西诗派的继承者自居。

(2)陈与义对黄庭坚、陈师道都很推崇, 创作上也接受了黄、陈诗风一定的影响,然而他的主体风格及主要题材取向都已与江西诗派相去较远,其诗风已突破黄、陈的藩篱。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 “活法”论由北宋后期江西诗派_____提出。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相关试题:作为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 _____提出了“活法”之说:“所谓活法者, 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 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中山大学2017年研]

吕本中 【答案】

吕本中的“活法”论是他后期提出的作诗主张。 江西诗派以奇峭僻涩为特点。而吕本中则有意用李、 苏的疏畅自然补救其弊。吕本中的“活法”即“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 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提倡“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 有意识“以苏济黄”, 消除江西诗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弊,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流转圆美”的新途径。【解析】

2 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一祖”指的是_____。 [中山大学2011年研]

杜甫 【答案】

宋末, 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 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 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 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解析】

3 “一祖三宗”之说最早见于方回的《_____》 一书。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瀛奎律髓 【答案】

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最早见于方回著的《瀛奎律髓》。“一祖三宗”指杜甫和黄庭坚、 陈师道、 陈与义。【解析】

4 “彭泽千载人, 东坡百世士”出自_____的《跋子瞻和陶诗》 。 [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黄庭坚 【答案】

“彭泽千载人, 东坡百世士”出自黄庭坚的《跋子瞻和陶诗》 ,该诗作于1102年八月,上年七月苏轼已病逝于常州。 这首诗表达了黄庭坚对苏轼的深沉悼念。【解析】

二、名词解释题

1 江西诗派[首都师范大学2018、 2011、 2010年研; 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发有组织的、有理论宗旨的诗歌流派。 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并尊黄庭坚为师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 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 陈师道、 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 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江西诗派的创作主张及特色是:重视句法、喜用拗句; 用典以故为新、 变俗为雅; 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 活法[南京大学2014年研]

答:活法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吕本中提出来的作诗主张。所谓“活法”, 是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 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江西诗派以奇峭僻涩为特点。 而吕本中则有意用李、苏的疏畅自然补救其弊;江西诗派以杜甫为宗, 奉守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等诗训, 虽有规则可循, 但亦极易受到束缚。 吕本中的“活法”即“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 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提倡“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 有意识“以苏济黄”, 消除江西诗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弊,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流转圆美”的新途径, 吕本中后期的诗歌创作也体现出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 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是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法,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内部的新变。

三、简答题

苏轼、黄庭坚诗歌对比。[南开大学2013年研]

答: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 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 他最终与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黄”。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其诗清新豪健,充满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刚柔相济的风格,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黄庭坚, 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其诗讲究修辞造句,总体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 提倡“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开创了江西诗派。 苏轼与黄庭坚诗歌的不同之处

主要表现为:

(1)推崇的对象不同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 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

(2)诗歌风格不同

苏轼对诗歌风格主张兼收并蓄, 体现出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形成“清远雄丽”的诗歌风格。 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 成为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黄庭坚的律诗有音律的特殊美, 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深折透辟”“老辣硬涩”的诗风称为“黄庭坚体”。

(3)诗歌成就不同

①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的苏轼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 而就创作成就而论,苏轼无疑是当时的第一大家。 在题材的广泛、 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轼都是出类拔萃的。 在诗歌内容上表现为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儒、 道、 释的人生哲学有机的融合在苏轼身上,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同时他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造就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人物。 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的表现能力,显示出驾驭题材的非凡能力。

②自成一家的黄庭坚

黄庭坚的诗歌有其特殊的句法, 善造拗句。 在句子结构上, 把主语、谓语、宾语的次序颠倒,或删去一些句子成份, 或把两个意思紧缩在一句中,以使句意曲折,文气跌宕。 黄诗很重视炼字, “置一字如关门之键”, 五言诗句的第三字, 七言诗句的第五字, 更要求工稳新警。 重视律诗中对偶句的锤炼。黄诗的对句, 自然生动, 有些乍看起来像是散文的句子,毫不似对偶,但认真体味之, 则觉字字工切, 别有韵味。

四、论述题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苏黄”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黄庭坚诗论及影响。 [简答题, 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研]

答:苏轼的诗歌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 风起涛涌; 黄庭坚的诗歌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 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宋诗风格的领军人物, 对后世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

①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a. 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他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常把耳闻目见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 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吴中田妇叹》等。

b. 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 也未局限于眼前, 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 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如晚年所作的《荔支叹》。

c. 苏轼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 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 。

②乐观旷达的精神

a.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 旷达的态度, 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

b. 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含有痛苦、 愤懑、 消沉的一面, 但更多的诗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 所以其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 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③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a. 比喻

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 例如“春畦雨过罗纨腻”, 又如《百步洪》中连用七喻描摹奔水, 真正做到了妙喻连生。

b. 用典

苏轼读书破万卷,用典时信手拈来, 左右逢源。 多数情况下,苏诗的用典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达到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 例如“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c. 对仗

苏诗中的对仗既精工又活泼流动, 构思打破常规。 例如“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④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即使是十分难于处理的题材,在苏轼笔下往往能化难为易, 举重若轻,例如《续丽人行》。

⑤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苏轼对诗歌风格主张兼收并蓄, 多元化审美情趣使他能欣赏各种不同的

风格倾向。他尤其重视两种互相对立的风格的融合, 在创作中十分注意

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 互相调节。 苏诗的主导风格是雄放,

然而苏诗中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相济, 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

例如《游金山寺》。

⑥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a.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 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 论创作成就,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第一大家, 在题材的广泛、 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

b. 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 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2)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点

①严密的谋篇结构的法度

宋诗有散文化的倾向,黄庭坚也把写文章的法度用在了诗歌创作中,要求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 每句每段, 也应安排得法。 但这“布置”并不是要试贴那样僵化的格式, 以及纯学究的“起、 承、 转、 合”, 而是要曲折变化。“奇正相生”, 富有法于无法之中, 最后达到“无意于文”的浑成之境。

②讲究修辞造句

黄诗有其特殊的句法,那是从杜甫一脉传下来的。 黄庭坚喜欢造拗句。在句子结构上,不按正常的语法规律, 把主语、 谓语、 宾语的次序颠倒,或删去一些句子成份,或把两个意思紧缩在一句中, 以使句意曲折,文气跌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其名句“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再次韵寄子由》 ) , “黄流不解涴明月, 碧树为我

生凉秋”(《汴岸置酒赠黄十七》 ) 等, 都是佳例。 黄诗很重视炼字,“置一字如关门之键”, 五言诗句的第三字, 七言诗句的第五字, 更要求工稳新警。置字有力,句中有“眼”, 句子便显得骨格峻峭, 全诗为之而生色。还要炼虚字,尤重连接虚字的运用, 以使行文跌宕有致。

③重视律诗中对偶句的锤炼

黄诗的对句,自然生动,有些乍看起来像是散文的句子, 毫不似对偶,但认真体味之,则觉字字工切, 别有韵味。 如“舞阳去叶才百里, 贱子分公俱少年”(《次韵裴仲谋同年》 ) , “清坐一番春雨歌, 相思千里夕阳残”(《和答王晦之登楼见寄》 ) 等, 是“以歌行之气, 运于偶句”。

④特殊的音乐美

黄庭坚的律诗,有许多不合“正格”的句子, 不按照诗律规定的平仄来组句,这种拗句,用得好的,声情并茂, 在“不和谐”中更觉其美, 如“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题落星寺岚漪轩》 ,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 ) 等, 我们在吟诵时自会感到其音律的特殊美。 黄庭坚苦心孤诣, 刻意出奇, 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深折透辟”“老辣硬涩”的诗风称为“黄庭坚体”。 在扫除五代、 宋初柔弱华靡的诗风上, 黄庭坚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