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基石:元代行省制度的探索路径,及其统治价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朝行政区域级别 大一统的基石:元代行省制度的探索路径,及其统治价值

大一统的基石:元代行省制度的探索路径,及其统治价值

#大一统的基石:元代行省制度的探索路径,及其统治价值|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引言

当今中国的版图一般认为是在清朝奠定的,但是地理区划的设置、尤其是“省”这个概念,则需要追溯到蒙古人所建立的大元帝国。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乃至于全世界范围内,人类建立过的版图最大的帝国,元朝统治的疆土和人口构成都极其复杂。

如果没有设计出一项合理的地方管理制度,我们很难想象这个庞大的帝国要如何正常运作下去。

那么,元世祖忽必烈以及他的谋臣们所推行的行省制度,究竟是如何帮助统治者有效实现政令的推送以及事务的管理呢?

制度设立的背景原因

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的儿子孛儿只斤·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承袭了蒙古帝国的大汗之位,并于当年的三月二十四日召开库力台大会,正式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元。

虽然这一做法造成了黄金家族之间的矛盾与分裂,导致成吉思汗打下的庞大版图分裂出了伊利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以及窝阔台汗国,但是忽必烈手中仍旧握有广袤的中原腹地以及北方大片领土。

元帝国的版图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元朝的疆域向北直达北冰洋,囊括有广袤的西伯利亚大平原,向南俯瞰万里海疆。

往东是库页岛和朝鲜国,西边直达今天的匈牙利境内。

面对沃野千里、民族混杂的庞大帝国,忽必烈必须要出台一套能够有效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肇始之初,摆在忽必烈面前的有三种选择。

其一是延续蒙古部落的旧制。

显然这种带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的等级制度,是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的。

且不说制度本身能否适应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就算推向下去,也必然遭到广大汉人的坚决抵制。

毕竟汉族文化在当时代表着区域内最为先进的文明,向四周呈现出辐射状的输出。

如果要用一种落后的制度来取代一种更为先进的文明,其后果必然是作茧自缚。因此这条路首先就被忽必烈所排出了。

第二条路是延续宋朝的地方管理体制,毕竟宋朝的文化程度远高于蒙古人。但是这条路也很快被忽必烈所否定。

忽必烈的理由很简单:宋朝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且宋朝的管理方式或许对汉人来说比较适应,但是推广到元帝国,其他民族的官员未必能够执行。

且宋朝被蒙古所灭,这一套制度也不见得有多么好的效果。

那么,选来选去,忽必烈只能选择第三条路:

结合旧制度开创一种全新的地方行政体制。

忽必烈有没有条件来实现自己的这个想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忽必烈崛起的过程中,大量精通儒家学说的契丹贵族、女真贵族以及汉族世人投靠在他的门下。

其中就有耶律楚材、刘秉章等能人。

这些人不仅帮助忽必烈在早年间妥善的治理好了漠南地区,同时也为他出谋划策夺下了汗位。

因此,忽必烈对这些人是十分敬重的,也是高度信任的。

因此,忽必烈最终将这个制度设计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学士们,而这些倾向于汉文化的知识分子也没有令忽必烈感到失望,他们创设出了一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行中书省体制,简称行省制。

行省制度的框架结构

在元初忽必烈颁行的体制下,元朝的区域划分主要分为京畿地区(中央)和地方两块。

京畿的范围主要囊括元帝国的首都大都城(今北京)、河北省、山东、山西、河南北部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地区。

这一片区域是忽必烈统治的核心区域,也是战略意义上的“腹地”,因此忽必烈要求直接将京畿地区划归中书省直接管辖,无需再设置行省。

此外,由于忽必烈笃信宗教,因此,像是吐蕃等拥有宗教影响力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也直接划归中央管辖,不再设行省。

全国其余地方则按照区位划分为大大小小共计11个行省,分别是:

东北方向的岭北行省、辽阳行省、征东行省;东南沿海地区的江浙行省、湖广行省、江西行省;

内陆地区的河南行省、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以及云南行省。

此外,忽必烈还设置了宣政院等机构用于管理边疆事务。

忽必烈在谋士的建议下,力主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废弃了原本蒙古部族中流行的诸王大会制度。

因此,他在中央设立的中书省,负责日常的政务处理,而中书省的长官就是丞相,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

到了地方上,他便以中书省派驻到各地加强集权管理,故称之为行省。

事实上,忽必烈之所以这样划分行省,主要根据的是元初军事作战的实际情况。

通常,每当有军事活动时,忽必烈就在对应的区域内设置行省。如蒙古大军攻打交趾时,忽必烈就对应设立“征交趾行省”。

直到公元1276年,行省的格局才稳定下来,正式确立为地方行政的最高机关。

不过,除了行中书省这一仅次于中央的行政区划外,忽必烈在一些重点区域还设立了分省制度。

如北方军事要塞大同、南方第一大港口泉州等都是当时的分省。

和行中书省相比,分省的政治地位要低一级,所管辖的范围也要小很多。

从分省的归属关系上来看,有的一些直接隶属于中央管辖,有的一些则受到行省的节制。

因此,行省才是地方上最高一级的管理机构,其职权范围非常广阔,基本上集“政财军”大权于一身。

《元史》对行省制度的评价为: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在官员配置上,行省的最高长官为丞相,下设左右平章政事、左右丞相各一名。

再往下则参知政事、郎中、员外郎等官职。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像“参知政事”“员外郎”等官职不都是宋朝的产物吗?的确,这一套制度与宋朝渊源颇深。

朝制度的延续创新

宋朝建立时,朝廷在地方上设立了共计18个一级行政区划,称为“路”,到宋徽宗时,“路”的数量一度增加到26个。

元朝在制度设立时参考了宋人的经验,但没有全盘照搬。

由于元朝是马上获得的天下,因此他们在攻略一大块土地之后,往往会在上面设立临时性的管理机构,称为“安抚司”。

等周边地区彻底平定,蒙古人稳定了在当地的统治之后,他们便会撤销原先的“安抚司”,转而将此地设置为“路”。

因此,“路”这个在宋朝原本是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单位,到了元朝反而被“降级”使用,成为了行省之下的一个二级地方区划。

据史料记载,元朝于公元1283年下诏规定:户口数超过10万的城市,称为上等路;反之不足10万的称为下等路。这个概念类似于今天的大型城市和中小型城市的划分。

此外,在一些没有及时设置“安抚司”或者不适合设置“路”的区域内,忽必烈还在行政制度下设置了散府和散州。

这些州府下面则是基层的治理单位——县。

在忽必烈的设想下,行省之下路领散府和散州,州府再领县。

这样的细化程度有助于蒙古人对统治区域实现更为有效的管理。

不得不说这是在借鉴宋朝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元人一次伟大且成功的制度创设。

据统计,元朝的“路”合计有185个之多,也足以看出忽必烈对地方管理的重视和细化。

需要再一次提醒的是,我们后人在阅读史书时,一定要区分宋朝“路”和元朝的“路”,二者不能划等号。

前者是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后者则是地方上的二级行政区划。

统一基石的积极作用

通过上述的叙述我们可以得知,元朝在地方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主要是行省,二级行政区划主要是路,同时也有个别地区设置有散府和散州。

之所以要在“府”“州”前加上“散”这个字,主要有两种含义。

其一是地理位置上来看这些府、州的位置比较松散,呈现出零星分布的状态。

是元朝政府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之下,随机应变设立的区划,所以缺乏统一的布局。

其二则是这些府、州的隶属关系和路如出一辙,同样混乱不堪。

拿府来说,元朝的府分为三类,第一类受行省直接管辖,地位极高。第二类独立存在,地位相当于陆。第三类则受路节制,地位低一等。

为了加以区分,人们习惯上把直属行省管辖的府称为直隶府,归属路管辖的府称为属府。

经统计元朝的直隶府共计有22个,属府共计11个。同理,州也可以划分为直隶州和属州。

但州的数量远比府要多,元朝行政版图中直隶州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300个,属州的数量也多达59个。

再往下推,元朝的县一级行政区划就更加复杂,大致可以分为直属于路的路县、直属于府的府县、直属于州的州县以及单独的三级行政县,这里不再展开赘述。

此外,元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还设有宣政院,全权负责处理民族事务。

宣政院下设有宣抚使司、宣慰使司、安抚使司、招讨使司以及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机构。

这些行政区划的灵感来源于汉唐时期都护府的设立,元朝统治阶级进一步将其完善和细化。

不过这些机构在部分职能上会与行省重叠,双方发生纠纷时直接由中央处置。

元朝在西藏、新疆等地区设立的这些行政区划,有力地巩固了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统治,为后世王朝经营边疆提供了鲜活的模板。

总之,无论是中原地区的“省”“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还是边疆地区的“院”“使”“司”等机构,元朝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套针对大一统王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有效统治机制。

自元朝之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虽有更迭,但是再没有发生过大分裂的局面,这与元朝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有着莫大的关联。

如今,“省”这个概念更是深入人心,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地方上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这也是忽必烈和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