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軍《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再版(附:再版後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朝和离制度 王善軍《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再版(附:再版後記)

王善軍《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再版(附:再版後記)

2024-07-18 04: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王善军,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契丹女真史分会理事、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获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等称号。

作者简介

引言

绪篇 唐宋之际宗族制度变革概论

一、从庄园农奴制到封建租佃制

二、门阀宗族制度及其衰落

三、“敬宗收族”宗族制度的形成和确立

四、“敬宗收族”宗族制度确立的社会条件

上篇 宋代宗族的各项组织制度和原则

第一项 宗族谱牒

一、谱牒的编修和续修

二、谱牒的体例与内容

三、谱牒的功用

四、结语

第二项 宗族公产

一、族产的种类

二、族产的来源

三、族产的管理与经营

四、宋封建国家的族产政策

五、结语

第三项 家法族规

一、宋代以前的家法、家训和家诫

二、家法族规的形成途径

三、家法族规的主要内容

四、家法族规的时代特征

五、家法族规的社会作用

六、结语

第四项 宗族祭祀

一、宗族祭祀的对象

二、宗族祭祀的方式

三、宗族祭祀的核心思想——祖先崇拜

四、宗族祭祀的主要社会作用

五、宗族祭祀对宗族文化的影响

六、结语

第五项 族塾义学

一、族塾义学的兴盛状况

二、族塾义学的经费来源与管理

三、族塾义学的教育对象和教师状况

四、族塾义学的教学内容

五、族塾义学的兴盛原因

六、族塾义学的社会作用

七、结语

第六项 宗祧继承

一、宗祧继承的条件和权利主体

二、宗祧继承人的确立

三、宗祧继承与财产继承的关系

四、结语

下篇 宋代几项重要宗族类型的分析

第一项 同居共财大家庭

一、同居共财大家庭在宋代家庭中所占比例与基本状况

二、同居共财大家庭的内部组织状况

三、同居共财大家庭的内部人际关系

四、同居共财大家庭的存在原因

五、同居共财大家庭的社会历史影响

六、结语

第二项 基层社会中的强宗豪族

一、强宗豪族的特点

二、强宗豪族对基层社会秩序的破坏

三、强宗豪族与宋代两大阶级之间的关系

四、强宗豪族存在的社会根源

五、结语

第三项 专制政治中的世家

一、世家的形成途径

二、世家的仕宦状况

三、世家的婚姻状况

四、世家的经济状况

五、世家的文化教育状况

六、世家的家法与家风

七、结语

第四项 宗室及其管理

一、两宋宗室的发展状况

二、宗室的管理机构

三、宗室的特权与禁约

四、熙丰时期的宗室制度改革

五、结语

终篇 宋代宗族制度与社会发展

一、宗族制度的社会职能

二、宗族观念与封建伦理

三、宗族制度的历史影响

四、结语

附录 宋代宗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

史源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王善军同志《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即将出版,仅以此序为贺。

宗族和宗族制度是贯串中国古代史的重要课题,在其演进过程中,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几经起落。宗族和宗族制度很早即存在于殷周之世,很多强宗大族建国立邦,成为奴隶制度支柱之一。商鞅变法,为取得更多的兵源财源,发展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从而制定了“兄弟不析居者倍其赋”的法令,给维护奴隶制的宗族和宗族制度以沉重打击,封建制却因此兴发起来。西汉继承秦制,对强宗大族继续进行打击:州部刺史六条问事的第一条就是检查各地豪族们是否田宅逾制。宗族遂因此衰落下来。可是经过新莽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刘秀为代表的南阳豪族集团攫夺了胜利果实,建立了东汉政权,局面又发生了变化。汉光武帝刘秀既在此前战争中亲眼看到,各地大姓兵长,拥兵自卫,抗拒赤眉义军;而且在东汉政府“度田”诏令下,又亲身领教过,各地大姓兵长的炽烈反抗,不得不停止度田,以缓和事态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东汉政府从西汉对豪族的抑制转变为对豪族的依赖。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于白虎观召集儒生们开会,经班固写成《白虎通德论》,强调了三纲六纪对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宗族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此以后,东汉豪族特别是其中的官僚豪族集团势力膨胀起来。在魏晋隋唐居于统治地位的士族,就是从东汉官僚豪族集团演化而来的。魏晋隋唐的士族之所以在社会上如此煊赫,因素固然很多,主要的是地广人众。地广,每个大族都占有可观的土地;人众,则是依附于他们的人口众多。而在众多的人口中,宗族是不可低估的力量。所谓“聚族而居”,“一宗几近万室”,便说明了这种情况。但是,从士族大地主集团演进看,以北魏孝文帝统治为界线,此前能够组织族众,与胡族政权和地方政权相抗争,极一时之盛;此后在中央政权一再强化之下,依附民(其中不少是本族的族人)成为国家编户,所组成的宗兵(乡兵)转化为支持中央政府的府兵,声势日趋衰落。所以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山东士族以无法组成有效的抵抗,就只有抛弃老巢,游徙于两京江淮之间,新兴的土地势力便代替了门阀大族。这是宗族和宗族制度的又一次衰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唐末农民战争之后,随着以山东士族为首的大地主集团的覆灭,宗族谱牒之制亦告烟消云散之际,宋代著名的士大夫在理论上为宗族叫魂,在实践上为敬宗收族补血,以重建宗族和宗族制度。唯物论哲学家张载一再阐述建立宗族的重要,他指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张载甚至说:“宗子之法不立,则朝廷无世臣”;“宗法若立”,“朝廷大有所益”(《张载集·经学理窟·宗法》)。前于张载的范仲淹,则在苏州设立义庄,以救助宗族成员。自此后,义庄义田遍布各地。而朝廷对一些几代同居的大家族奖勉有加。于是,宗族和宗族制度再度兴发起来,元明清诸代的宗族和宗族制度就是缘着宋代的老路下来的。由此可见,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不仅对当时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元明清诸代宗族和宗族制度亦具有重要的作用。善军同志紧紧抓住这一关键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终于完成一部首尾贯串、逻辑严密、论述详赡的断代史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实为近若干年来同类性质著作中的优秀作品。

但是说到这里,意犹末尽,还要絮叨几句。如上所说,我国宗族源远流长,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因而有必要写出一部贯串古今的宗族史。这样做当然遇有很多困难,例如早存在于殷周之世的宗族,其中贵族多建立诸侯之国。而这些宗族的发展,与契丹、党项、女真诸族的发展,多有类通之处。如果对契丹诸族进行研究,作为殷周之世宗族演进的借鉴,对问题的解决,是有益处的。再如,近年有关个案的研究,风靡一时,这些研究,使人们对一些名门世家的情况有了较为丰富的论述,但研究者们多着重于家族世次、婚姻仕宦、科举教育诸方面,对于名门世家的经济力量,则很少论述。名门世家与宗族,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宗族中的某支之所以兴盛或衰落,与其政治经济地位特别是经济地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盘踞北方数百年之久的山东士族之所以以覆灭告终,实由于失去其经济力量而致。因此,对宗族的研究要吸收个案中的研究,特别是要弥补个案研究中的不足,则宗族的研究将会更加丰实。把上述两个方面贯串于全部宗族和宗族制度的研究,一部宗族史的完成,当可翘足而待。善军同志好学深思,对宗族和宗族制度的研究已树立了较为深厚的基础,对一部贯串古今的宗族史定能够顺利完成。我们期待着善军同志做更进一步的努力。

近一二十年来,在商品大潮冲击下,世风浇薄,学风日下,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不亚于黄河冲积下来的泥沙。黄河淤泥尚有利于肥田,而这类精神产品只能毒害社会。为此,引发了学者们的叹惋!尽管如此,但也有不少的青年学者,淡泊名利,自甘清苦,献身于崇高的学术事业。善军同志就是这类青年学者中的一个。我国学术事业的绵延和复兴,便寄托在善军同志一类青年学者的身上。祝善军同志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

漆 侠

1999年6月15日于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

后记

作为一名宋史研究的初学者,我虽对宋代社会许多领域的状况及变迁均感兴趣,但由于个人学力的菲薄,以及因工作关系所造成的宋史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所限,所以多年来主要在我最感兴趣的宗族史领域发表了些许浅见。这些浅见在杂志上刊出或在学术会议上宣读后,许多我十分尊敬的前辈学者及同辈先进曾给予了鼓励,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加以指点。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及国家教委主办的《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也多次对拙文加以转载或摘登。这都促成了我对宋代宗族问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决心。

另外,《宋代谱牒的兴盛及其时代特征》(发表于《中州学刊》1992年第3期)一文的大部分内容,为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祠堂·灵牌·家谱》(1993年5月第1版)一书所抄袭。文中的一些校对错误及材料运用的错简失误之处,竟然也被照旧抄入书中。这就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著作权侵权问题,而且也是对广大读者的不负责任。

作为我对宋代宗族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这本小册子尽管在学术著作中还显得十分幼稚,但著者自觉已能够为读者了解宋代的宗族问题提供一个较为基本的系统和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对于以往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失误(包括所刊发文章中的校对错误),也在这本小册子中尽量地予以纠正了。

这本小册子之所以付梓,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著者希望在其面世后,能够得到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点,以便使著者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将来能写出对读者真正有用的宋代宗族史著作来。

王善军

1999年5月8日

后记

时光易逝,本书出版迄今悠忽已过17年矣。忆往昔,初版面世后尽管曾由《中国史研究动态》、《新闻出版报》、《光明日报》、《河北学刊》以及日本《东方》等报刊发表书评类文章向读者推荐,也曾不断获得各种奖项,受到学界同仁鼓励,然因印数十分有限,旋即售罄,读者于纸质版实不易得。同时,本书后记中提到的抄袭之作却仍在不断印行,充斥市场,贻害读者。多年来,本人颇感有歉于读者。今借西北大学学术出版基金资助之机缘,得修订再版,适可略舒胸中之憾。

修订本之修订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补充了若干资料,个别地方内容也略有改动,但学术观点则一仍其旧。二是附录了《宋代宗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一文,以补初版本未专论宗族区域差别之不足。三是引用文献增注了较为详细的出版信息,有些古籍改注了近年出版的点校本(该项工作由博士生孙继和硕士生丁学姣、潘静、郭敏等协助完成),以便为读者核对引文提供方便。

初版时我在致谢语中曾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小册子,可说是我的导师漆侠先生多年来指导我探讨宋代宗族问题的阶段性成果。从当年我做有关的硕士论文,到这部小册子初稿草成后的内容修改与结构调整,都是在漆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时至今日,先生的醍醐灌顶之言仍时时萦绕耳边,只可惜自该书面世两年后即再无聆听先生教诲之可能。

本书初版稿的撰写,曾得到王曾瑜、朱瑞熙、许怀林、徐扬杰等先生的指点或其研究成果的启发。付梓后更得到众多学界师友的指教和帮助,高名大姓,恕难一一胪列。谨在此对所有关心本书写作和出版的师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王善军

2017年7月18日

感谢西北大学王善军先生提供宝贵信息!

【编辑】仝相卿

宋史研究资讯

欢迎订阅『宋史研究资讯』

微信号:songshiyanjiu

信箱:[email protected]

阅读808

15投诉

写留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